明清时期沥青民居建筑格局与装饰艺术青城古镇民居的雕饰艺术以高家祠堂为例_第1页
明清时期沥青民居建筑格局与装饰艺术青城古镇民居的雕饰艺术以高家祠堂为例_第2页
明清时期沥青民居建筑格局与装饰艺术青城古镇民居的雕饰艺术以高家祠堂为例_第3页
明清时期沥青民居建筑格局与装饰艺术青城古镇民居的雕饰艺术以高家祠堂为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沥青民居建筑格局与装饰艺术青城古镇民居的雕饰艺术以高家祠堂为例

青城古城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千禧古城。它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崇兰山脚下的黄河流域。它建于宋朝和明朝,并在清朝中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有50多座房屋和家园。2007年,他被列入国家建筑博物馆和文物博物馆,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西北古代建筑活性”(1)。高家祠堂(2)是青城保存较完好的家庙建筑,从其建筑格局、装饰题材、内涵到表现手法,处处昭示着高氏家族“忠孝耕读”的家风,同时也反映出青城古民居雕饰的独特风格和文化艺术特点,本文仅以青城的高家祠堂为例,分析其建筑雕饰的艺术特色。一、建筑格局与雕饰表现特点青城高姓原籍山东,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随肃王征战来到甘肃,后定居于青城。高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是青城唯一临街的家庙,属典型的清代歇山建筑。其建筑格局与雕饰表现出以下特点:1.突出的山堂性高家祠堂整体占地2000多平方米,坐南朝北,南北长、东西窄,由祠堂、墓门、福堂三部分组成,其中祠堂部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包括山门、前过厅、后过厅、殿堂、廊坊、雨廊、耳房等20多个建筑单元,均以中轴对称的方式排列。祠堂山门入口由高2.5米、宽2.2米的正门和两道宽1.6米的侧门组成,虽然山门的地坪仅高出街面1米多,但由于五级石阶紧连街面,视距极短,高低落差凸显,使山门显得高大、威严,令人肃然起敬,体现建筑者对地形的巧妙利用。进入山门即为祠堂前过厅,檐内悬挂着《名门寿母》匾额,过厅两侧墙面有砖雕壁画《黔娄告天》和《大舜耕田》。后过厅建筑为大屋脊式悬山结构,与两侧厢房相连,檐下悬挂着一块圆形的木雕彩绘匾额《才兼文武》和咸丰皇帝赐予高鸿儒(3)的《进士》匾额。祠堂南端是殿堂,也是祠堂建筑中的最高点,供奉着高氏列祖列宗牌位。高家祠堂作为家族活动的核心区,其建筑格局规整对称、庄重朴素,建筑装饰反映“耕读立家、忠孝传家”等教化内容,具有明显的黄河文化特征。2.装饰纹样方面“建筑装饰的内容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装饰所用的形象,其二是通过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涵意。乡土建筑与城市的宫殿、寺庙、陵墓、坛庙等类的建筑相比,表现在装饰内容上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多样性和包涵更多的民俗文化。”(4)青城民居的建筑装饰以木雕和砖雕为主,装饰题材反映“伏羲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结合,装饰形态反映浓郁的黄河上游民俗,高家祠堂亦不例外。其装饰题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古代圣贤故事,如二十四孝中的《黔娄告天》和《大舜耕田》,渔樵耕读等,均以典型的故事情节表现“儒家孝道,劝民农桑”,注重场景的营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祥禽瑞兽和吉祥植物,如“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天马行空”、“狮、虎”等(图5),桃、佛手瓜、石榴、柿合称“四仙果”,还有“牡丹荷花”、“四君子”和“锦上添花”等各种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朴实的生活理想。三是青城人称为“杂宝”的各种器物,主要有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博古架、宝瓶、壶、盆景、如意、兵器、翎羽,及代替道家八仙的葫芦、扇子、花蓝等“暗八仙”内容,同样都含有吉祥的象征意义。此外还有很多装饰纹样,如云纹、回纹、绳纹、缠枝纹、花瓣纹,步步锦、灯笼锦、万字纹等纹样,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元素,综合运用在各部位的砖木雕饰构件上。上述题材大多反映浓郁的黄河上游民俗特点。3.独特的雕饰表现手法高家祠堂的装饰以砖、木构件为载体,融汇京、晋、陕民居装饰的特点,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物言志、指代巧妙、情景交融,普遍运用中国画艺术的写意表现手法,画面构图简洁、雕刻概括,体现出黄土地“雄浑、质朴”的审美风格。祠堂前过厅左右两侧墙面的砖雕壁画《黔娄告天》与《大舜耕田》,宽0.75米,高2.2米,以俯瞰式的多视点观察法构图定景,在空间处理上大胆运用平面布局中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以开合、疏密、虚实及纵横起伏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画面的前景为花木、山石,中景是黔娄焚香祈祷和大舜扶犁驱使神象耕地的的情节表现,远景为树木、山峦、祥云等,形成“Z”型构图,巧妙利用布白,突出主体。此两幅砖雕作品刀法细密精研,着力于人物动态的传神刻画,整体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以先贤孝亲的典故营造“百善孝为先”的主题气氛。后过厅檐下梁枋间雕有三对瑞兽:狮子、麒麟、猛虎,遥相呼应,或昂首、或回头,或低俯、或跃动,情态各异,生动活泼,雀替为透雕夔龙纹,向下延伸,形成接近花罩的效果,加上额枋的花板、垂花柱、托木等均精雕细刻,繁复华丽,衬托出彩绘“二龙戏珠”环绕的《才兼文武》及《进士》匾额的突出地位,应是整个祠堂装饰的点睛之笔,给后人以强烈的震撼与鞭策。即使是殿堂墙肘处砖雕的小角花,工匠们也一丝不苟,突出虚实、繁简的对比,极富装饰性,情趣盎然,可见其匠心独具的创造力和对细节的关照(图8)。这些明清雕刻作品之所以构图简洁、雕刻概括,呈现“雄浑、质朴”的秦汉风格,主要原因在于受黄土祠堂内景高原干燥、风沙等气候影响。青城民居雕饰的文化艺术特点高家祠堂是青城镇古建筑遗存之一,其建筑雕饰具有将山东“儒家文化”与当地“伏羲农耕文化”和独特地域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特点,集中反映了全国各地建筑装饰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独特面貌。1.运用象征、谐音手法,含蓄地表达生活理想“几乎所有象形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直接或婉转地寓意幸福、高贵、智慧、和平、富裕、长寿等美好愿望。”(7)青城建筑雕饰艺术的表现以“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为基本原则,通过特定的形象,以象征、指代、谐音等含蓄的艺术手法借物言志、畅神达意。这种含蓄表达理想的方式,体现儒家风范,在包括高家祠堂在内的青城民居雕饰中处处可见。例如,这里数量最多的“四仙果”雕饰:桃——象征着健康长寿,石榴——“榴开百籽”象征人丁兴旺,柿子——两只柿子和如意组合,表达“事事如意”;佛手瓜——”表达“福顺”。又如,各类动物图案装饰的表达:以“蝙木雕雀替、垂花柱、托木《大舜耕田》局部蝠”倒立的形象,表达“福到”的含义;以“百兽之王”狮子表现威武、力量,用以镇宅、避邪;还有运用植物、器物的表达:宝瓶中插入三支戟,意寓“平升三级”;宝瓶中插入四季花,意寓“四季平安”;用莲蓬、莲子喻“连(莲)生贵子”,等等。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构成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殿堂格扇门木雕情。“福禄寿”、“琴棋书画”、盛开的牡丹,飞舞的凤凰,既有装饰效果,又有耐人寻味之处。(7)2.“耕读传家”建筑装饰作为一个因商而盛的边陲小镇,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改变人们的追求。这里不仅有规模巨大的“青城书院”专门供奉“万师至尊”,而且“尊孔重儒”之风盛行,“耕读传家”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极少出现商贸传统中如“招财进宝”求财、盼富等内容。“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几乎砖雕墙肘角花占据各家各户的墀头、绦环板、额枋等重要装饰部位,居于视觉欣赏的中心,使其超越了作为传统的装饰符号以及对传说典故的再现,集中展现在高家祠堂的建筑装饰中。这些雕饰的内容,劝诫后人以耕读立家,恪守忠孝之道,修身养性,发奋图强,通过刻苦读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3.建筑雕塑艺术特点由于青城民居的主人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游宦,他们将南北各地的雕刻形式和内容带到青城,使青城民居装饰雕刻融汇了晋中南、京、津和江南地区的建筑装饰特征和手法。一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共性,另一方面,由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基础及“伏羲农耕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一种融会南北、兼收并蓄、广泛包容、巧妙结合的艺术特征。基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环境的特点,青城民居雕刻的制作工艺技法上接近晋中南地区的特点,以浅浮雕为主,高浮雕与镂雕较少,有利于抗风化和持久保护,显得雄浑、朴拙,而在表现的内容方面则以儒雅、淡定与江南地区相合。青城古镇是汇聚中国南北民居的建筑博物馆,又是各地建筑与特定地域结合的经典。其雕饰艺术特色的形成,也是各地建筑雕饰在青城特定地域条件下,与本土人情、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长期融合的产物,体现出发源于“羲皇故里”的传统农耕文化与发源于黄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