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的美学思想_第1页
论李大钊的美学思想_第2页
论李大钊的美学思想_第3页
论李大钊的美学思想_第4页
论李大钊的美学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李大钊的美学思想

李大钊同志的审美思想是他丰富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臻于一定丰饶度,并且堪称是我国“五四”时期美学思想的制高点,放射着独具特色的光彩。然而至今,文化界对它重视不足。前几年面世的几部美学词典,有的胡适、陈独秀都已赫赫在册,这当然有理,但却无“李大钊”词目。有的现代美学文选,也未收他的有关论著。至于对其美学思想的专门探讨,尤显门庭冷寂,所获无多。引人瞩目的学术力著叶朗同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在论及“李大钊的美学”时,也仅涉及其《光明与黑暗》、《牺牲》、《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三篇总共不足八百字的短文。虽指出了它们的“划时代”的意义,立论和评价可谓严肃大胆而确切,但从大钊美学思想的全貌来看,也失于举少漏多。这是非常之可惜的。大钊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并不是美学家,研究这样一位人物的美学思想,既不能把那些不属于美学范围的内容,硬拉到美学上,也不要只胶着于是否直接论美和美的概念的使用情况,即不要忽略那些未用美的概念的美学思想。应该适当兼顾其美学思想的显与潜的表现、论与感的表现。这样,也许才能有助于挖掘和评断他的美学贡献。在李大钊同志的著作中,认真咀嚼即可发现,其直接涉及美学理论与鲜明地体现着某种美学观点的文字,多达数十篇。除却那些文约意丰的隽美诗作,仅以文章而言,在叶著提及的三篇之外,还有《游碣石山杂记》、《文豪》、《“晨钟”之使命》、《青春》、《美与高》、《乐亭通信》、《旅行日记》、《俄罗斯文学与革命》、《“今”》、《新的!旧的!》、《Bolsherism的胜利》、《双十字上的新生活》、《现代青年运动的方向》、《掠夺物的遗迹》、《新纪元》、《五峰游记》、《什么是新文学》、《自然与人生》、《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社会主义释疑》等等,这些文章都嵌含着明显的美学思想,尽管其重点并不是着力研讨美学的。究竟李大钊同志的著作,囊括有哪些美学思想呢?是否至少可以遴选出如下一些内容——关于自然美。他对此虽然没有很多的理论阐述,没有丰裕的哲学论证,但从他的一系列富于审美志趣的诗文中,从他对自然美的热切酷爱、深刻感受和细腻体察中,已涉及到有关自然美的许多问题,包蕴着不少有关自然界的审美观念。这在认识自然美方面,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而形成的。那么什么是自然美,它有什么属性?所谓自然美,就是自然界成为审美对象之后,所特有的一种情趣,一种韵味,一种风光。未经人化的自然美,它是不着人迹,未经人类加工施力的一种“天然”之美。大钊同志在诗作《山中即景》第一首中写道:“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一/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见《李大钊诗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以下引文,不注出处者皆见此书)这样的诗旬,既是对自然美一种境界的写照,也是对自然美一种本质属性(绝无人迹)的明确揭示。与此可相参照的是,他在几次游览过碣石山的水岩寺之后说:“水岩亦碣石胜境之一”,但是“寺东院有得月亭,每值夏季,游人麋集,地近城市,人迹甚杂,俗嚣侵染,其幽雅迥不若五峰远矣。”(《游碣石山杂记》)说水岩不及五峰幽雅,是因为它人迹、俗染比较严重。这里说的“幽雅”,既是“美”的代名词、同义语,也是对自然美一种常见属性与境遇特征的具体诠释。尽管自然美并非都显幽雅。此外,这里的潜台词或深层观念还有:要保持自然物态的幽雅,就不能对之繁加人迹,否则就有损自然之美了。新生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的美感,这是被广阔的审美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大钊同志曾在《自然与人生》第一节中品鉴入微地说,他的小女儿最爱小鸡小鸭,有一天清晨,她把它们放出来,便对它们说笑。他看着这“一个天真的孩子对着无知的小动物说些没有意味的话,倒觉得很有趣味!”于是他便问小女,为什么喜爱那些小动物?小女答道:“什么东西,都是小的好,小的时候,才讨人喜欢,一到大了就不讨人喜欢了。”接着他又对比着写,“中央公园里带着枯枝的老柏,对着几株含苞欲放的花,显出它那生的悲哀,孤独的悲哀,衰老的悲哀。”这里显然是在进行审美判断,而不是科学的逻辑判断,也不是实用判断。这里的“好”、“讨人喜欢”等几个词语,与“美”的概念是相通的,都包含着“美”的意思。小动物之所以讨人喜爱,之所以能引起美感,虽然早慧的小女只有直感而没有细讲,她也还不可能细讲。但读者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地联想起小动物的特性,并不难悟出那小动物之美,就是由于它具有率直天真、无拘无束、不掩饰、不做作、充满生机、洋溢着生命力、意味着发展的这些契合美好人性的诸种特点。还可以说,幼小的新生的事物其真、善性更普遍,更突出、更迷人。而衰老的东西则大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新生的小动物的具象与性情,也能反映出自然美的某种典型属性。众多的自然景物,之所以能引发人的审美意识,除了它能对人产生愉悦感、满足感之外,还由于它能激发人们对于社会人生的这样那样的联想。同时,它还可以具有象征的特殊效能,并且可以是一种藉以言志抒情的对象。大钊同志的诗篇——《悲犬》、《岭上的羊》、《山峰》、《山中落雨》等,和人类文学库藏中其他具有类似审美特征的佳作一样,虽然其中没有直接阐述自然物态的这些审美功效,但它们也突出地具体地呈示了这类审美客体的这些独特美学性能。再一次强化了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不同的人,对自然美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审美主体对自然美的把握是有条件的。大钊同志曾讲:“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至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得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又说,对于“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能感觉到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其他寓意不论,单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不正说明,有了丰富的阅历,才利于把握多种多样的审美对象;有了这种阅历和雄健的精神,才能领略奇险的壮美趣味吗!在《美与高》一文中,他也谈到与此有关的问题。他说:“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也。彼岛屿近海之区,山水湖沼,花木园林,楼台村落,种种复杂之象,集于狭隘之域,故其美为常人所易见。乃若大陆之景物,散于殊方,道里辽远,今虽有汽车、轮舟、飞艇等器之发明,但其迅捷之度,去足以缩小自然,使能益显其美之域尚远。故非得具绝大眼光,绝大手笔之文学家美术家如李白其人者,未足以描写之。”这里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对于凝集于狭小境域的秀美,一般人是容易看到的。而对于漫散辽阔的壮伟之美,胸襟拘狭、眼光短小者,是不能体察、不能把握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峰游记》中,他描绘了五峰山的自然美景之后,指出“来游的人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杀风景。”短短的两句话,却富有耐人寻味的美学意蕴。它不仅显示了大钊同志的高雅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美丽的五峰山、对祖国自然风光的至深钟爱、指出了人之丑与景之美的畸形、对立、极不谐调,那丑行简直是对自然美的亵渎。同时也说明,再美的景观在这种缺乏文化素质的美盲中,也是不会产生美感的。马克思早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就讲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它,音乐并不是一个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肯定”,大钊的后一个思想不正是对这段论述的深刻论证吗?有人在看待同一个自然物体的审美属性时,不是认为它丑,就是认为它美。只能形而上学地看到其一个方面,不能把握事物的两重性及转化性,从而就做出错误的审美判断。大钊同志则不然,他在《五峰游记》中谈到,“滦河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它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的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它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它一番滩淤,肥的便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单看见它的破坏,看不见它的建设,却很冤枉了它。”接着他还写了沿河一带“景色真是好看”。在此,他不仅揭橥了滦河的害与利、丑与美的两重性、转化性、互存性,而且还分析了人们只看到滦河之苦、害、丑的原因,是由于人们有“苟安”的习性,这对于变化、创造的客体是视而不见,乃至不能接受的。大钊同志面对同一个自然物,同一个活动,同一种状态,能从不同角度察其美丑,如此全面地多方位地看事物,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它的审美属性。人们面对具有复杂属性的社会事物,容易注意与认识他的利害美丑的两面性,而在观照比较单一的自然物时,则常缺乏这种警觉与认识。大钊同志在二十年代末就能申明此见,可见他对唯物辩证法的掌握情况了。在这里,需要指出,自然物对人的利害同美丑,并不完全是一致的。两者有时也会有矛盾,即有害者不一定不美,美者不一定无害。但大量的普遍的审美对象,其利与美、害与丑是统一的。大钊同志对滦河两重性的具象描绘,从审美角度说,那泛滥之害之苦情,也就是丑的;那破坏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图景,也就是美的。这是不应置疑的。上面谈的是大钊同志有关自然美的思索与感悟,其认识表述,虽多非理论形态,往往具有诗情直感的性质,但也解释了不少有关自然美的深旨。与这种情形相比较,在文艺美学方面,他则有着更多的思想、理论建树。早在求学时期,大钊同志还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时候,就对文学非常重视并寄于厚望。他极力倡导文学创作应当“大声疾呼,以唤醒众生于罪恶迷梦之中”。这时,他对文学的美学属性与特征的种种认识,集中地体现在1913年发表的《文豪》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论述了文学的巨大社会功能,认为文豪的本领,可以“使天地改观,山河易色”;文学“可以化魔于道,化俗于雅,化厉于和,化凄切为幽闲,化狞恶为壮伟”。对文学的特质,他赞同并发挥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千古之文章,千古文人之血泪”的观点。他还认为文学之“见重于社会,不在盛世,而在衰世,”。这些思想,尽管还缺乏鲜明地阶级剖析,并有儒家夸大文学作用的显著影响,但这在当时对文学界更自觉地来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却有振聋发聩及强大的激励作用。尤为可贵的是,文中还对文学与科学的功能、特性的不同,以及对艺术美的感染性和形象性,也都做了明确的论述。以后,伴随着他思想的快速发展,在对新文学的美学属性的阐述上,他的见解在当时是先进的,能反映时代的革命要求的,他所确认的新文学,与胡适的形式主义观点相对立,不是指光用白话文来写作,就算新文学。他认为新文学必须在内容上革旧鼎新,新文学必须“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即要反映真实的社会面貌,并不仅仅是“介绍电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搞点零星的点缀,不进行整体质地的改造就是新文学了。他所主张的新文学,是要有“真爱真美”的质素。所谓“真爱真美”从他的一系列有关阐述可以看出,就是要求文学对人民有深厚的博爱观念,要能反映进步的时代精神,要剔除那“科举的、商贾的旧毒新毒”,要抛弃“恶劣的心理”。陈腐的意识、落后的思想,要以时代进步的新思想做为文学作品的灵魂与血肉。至于怎样才能赢得这种全新文学的美学属性?他进一步指出,首先“必须有深厚的土壤培植它们。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就是新文学运动的土壤、根基。”(本段引文均见《什么是新文学》)这里所说的“思想”、“学理”,“主义”,主要就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学说。这从他当时的整个思想状态是可以看出来的。“优美的文艺”当指人类优秀的进步的文艺。“博爱的精神”,实际上也就是有些朦胧的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艺术美是艺术家先进、正确的审美意识对生活美丑的正确反映,是艺术家对创作对象合乎艺术规律的卓越经营,既然如此,那么倘若没有这样的“土壤、根基”,新文学的建设也只能是奢望。由此可见,大钊同志的意见,对新文学的建设是何等重要!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大同志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新文学的根本美学属性,而且还注意到了文学创作的个性美。这是对艺术的特殊规律,对艺术美的更细致更全面的洞视。1923年,他在上海大学的讲演中,在消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和误解时,就明确谈到“艺术家最希望发表的是特殊的个性的艺术美,而最忌的是平凡。所以现在有一班艺术家很怀疑社会主义实行后,社会必然愈趋平凡化,在平凡的社会里必不能望艺术的发达,其实在资本主义下,那种恶俗的气氛,商贾的倾向,亦何能容艺术的发展呢?又何能表现纯正的美呢?那么我们想发表艺术的美,更不能不去推翻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去建设那社会主义的制度了。不过实行社会主义的时候,要注意保存艺术的个性发展的机会就是了。”(《社会主义释疑》)这段切中肯綮、分量沉重的精论,不仅指出要尊重艺术的个性美,同时还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对艺术美的戕害和社会主义发展艺术美的可能,并强调要保护和发展艺术美,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个见解具有根本的和宏阔无限的意义,它比那些不疼不痒的、一般的、皮相的、枝节性的美论,要深刻得多了!它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观和美学观!大钊同志在对待古代艺术的美学评论上,既反对盲目崇古,一再驳斥今不如昔之论,鼓励重“今”,鼓励创造我们现今的新艺术,又并不完全否定古代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他认为“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总的说,他主张艺术要“讴歌现代,颂祷今人”,以便“为未来的新时代”打好基础。他说:“历史是人创造的。古时是古人创造的,今世是今人创造的。古时的艺术固不为坏,但是我们也可以创造我们的艺术。古人的艺术,是以古人特有的天才创造的,固有我们不能及的地方,但我们凭我们的天才创造的艺术,古人也不见得能赶上。”(《今与古(其一)》)这样既强调了重“今”,强调了创造,又同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迥然有别。突出地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特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在“五四”时期,正值革命思想勃发高涨之际,并且当时确有很多人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对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一概抹杀的态度,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环境中,大钊的如是论,就显得更加可贵了。综览大钊同志的文艺美学观点,不论是对于文艺功能的强调,对于新文艺特质的揭示,也不论是对于十九世纪及其稍后的俄罗斯文学的美学特征的论述,等等,可以明显地看出,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推崇和要求文学要与时代的步伐相互应,要注重为革命斗争服务,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肩负起为新社会催生、为解放人民的伟大使命。如此光辉的思想,在今天不也正是需要大力弘扬的吗?全面地看,在大钊同志的美学思想中,最重要也最璀灿夺目的是关于社会美的思想。早在1916年发表的《“晨钟”之使命》、《青春》等著名论文中,他就热烈地呼喊青年、呼喊人们去创造“青春之中华”、“青春之宇宙”,从而表现出恢宏的革命的社会审美理想。以后,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在中国率先最明确地把十月革命的胜利看成是“自由的曙光”。深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认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定能得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永远享受不到的“工作的愉快”和“真正的自由”。看,他对未来世界所进行的这些具体而形象的生动描述,岂不都是无产阶级对社会的最重要的审美理想的昭示吗?大钊同志对当时的社会境况有着深邃的认识和精辟的具象概括。其表现就是他所画出的一幅幅现实的丑恶图。不仅对黑暗专制进行无情的揭露,而且还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封建习俗的束缚,对保守思想的窳害等,都有形象的叙写。请看这样的描绘:“现代的生活,还都是牢狱生活啊!象这样的世界、国家、社会、家庭,那一样不是我们的一层一层的牢狱,一扣一扣的铁锁!倒是为运动解放入了牢狱的人,还算得了一块自由的小天地!”(《牢狱的生活》)牢狱之外的世界,还不如牢狱。这样入木三分的文字,把现实之丑揭露得何等彻底!在社会美方面,他有几个观点是非常精警而富于创见的。其一就是,只有攀登历史的崇楼,才能看到人类历代创造的“珍宝”,体察“人生的大观”,认识“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他是这样讲的:“过去一段的历史,恰如‘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里边一层一层的陈列着我们人类累代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这一座高楼,只有生长成熟、踏践实地的健足,才能拾级而升,把凡所经过的层级所陈的珍宝,一览无余,然后上临绝顶,登楼四望,无限的将来的远景,不尽的人生的大观,才能比较的眺望清楚。在这种光景中,可以认识出来人生前进的大路。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愈清。无限的未来世界,只有在过去的崇楼顶上,才能看得清楚,无限的过去的崇楼,只有老成练达、踏实奋进的健足,才能登得上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把历史喻为崇楼,登得愈高,才能看得愈多、愈深、愈远,才能明察社会人生的大事,深知人类的过去与未来。而且要想达至楼顶,还必须具有“老成练达、踏实奋进的健足”,否则是不行的。这番论证与写照,既是一种深刻的、积极的治史思想,也恰恰是把历史变作一种立体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说明掌握历史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与审美价值,而要获得这种关于社会历史的远见与美感,登临这一最高的审美境界,审美主体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显然,这一史学的与美学的光辉思维,要比王之涣面对大自然而产生的饮誉千古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内涵及审美内容,更加深广了。其二就是,崎岖艰险的社会境况、历史阶段,多有奇趣横生的绝美。他反复阐述了这个深刻的美学观点。在《牺牲》一文中,他说,“绝美的风景,多在崎岖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又写道:“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事实正是如此,人类在历史的前进中所经遇的崎岖艰难,大风大浪,巨大牺牲,充分、展露时才会有绝美险美的非凡社会景观。对这种独特的社会美的揭示与肯定,鲜明地表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敢于征服险恶的气魄和崇高审美情趣。其三,对于人格美,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美,他是特别推崇“为人道”(实即为人民)、为真理、为革命的牺牲精神的。他认为“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黄庞流血记序》)要爱“一种美景物美领域”,“应该把我们自己牺牲给它”。(《双十字上的新生活》)“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牺牲》)这无比高尚的奉献、牺牲精神,是通过人们的具体社会行为体现出来的。对于具有这种人格美的人物,他则给予特别的尊敬和颂扬。当我国早期的湖南工运领袖黄爱和庞人铨两位同志被反动当局杀害后,他立即在报刊公开著文称:“黄、庞两位先生的死,不是想做英雄而死,亦不是想做烈士而死;乃是为救助他的劳动界的同胞脱离资本阶级的压制而死,为他所信仰的主义而死。因此,我乃对他们的殉死表无限的敬意!”(《黄庞流血记序》)其后,在悼念孙中山,悼念列宁的文字中,大钊同志都热烈颂扬了他们伟大的牺牲精神。而他自己则同样是这种精神的光辉化身,成为这种人格美的泰斗!其四,社会之美常常是与人类的劳动、创造、拚搏、奋进分不开的。这是大钊同志又一个重要美学观点。美是事物合规律合目的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的对象化,归根结底是肯定性的劳动实践创造的产物。这是对美的本质的比较正确的揭示。他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