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_第1页
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_第2页
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_第3页
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_第4页
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状况,促进草地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了2012年全国牧场监测工作,重点监测草地植被的生长、生产力、利用、灾害、生态状况和保护项目的效率。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3个主要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地面监测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为做好2012年监测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各地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共有45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监测工作,在450多个县(旗)开展了草原地面调查,设置样地8000多个,获得样方数据19000多个,工程效益样方数据1245组,入户调查数据7320条。根据地面监测和入户调查数据,技术支撑单位运用3S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认真分析测算。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组织起草了监测报告初稿,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与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2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本栏目漫画│Taotao)草原生态保护和种植模式我国拥有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5,草原面积仅少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国。我国草原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草原面积大、分布广,遍布全国各个省(区、市)。二是草地类型众多、地带性显著。三是草原生产潜力大,具有丰富的饲用植物资源。按照草原地带性分布特点,可以将我国草原分为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青藏高寒草原区、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和南方草地区四大生态功能区域,它们在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2012年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中,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和青藏高原草原区被列为稳步发展区域,在“十二五”期间,对该区域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国草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重要的天然动植物基因库。据全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统计,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490多种。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有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多种,其中很多品种如滩羊、辽宁绒山羊、蒙古牛、天祝白牦牛、蒙古马、阿拉善双峰驼等是我国特有的家畜品种资源。草原植被生长总体状况2012年草原植被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正常偏高,北方大部草原地区降水正常偏多,降水时段分配均匀,全国草原植被总体生长状况好于上年,属于2005年农业部开展全国草原监测工作以来,草原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草原地区降水对草原牧草生长的影响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我国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其中,2月除青藏高原大部气温偏高外,北方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4℃,热量条件不利于土壤解冻。冬季除新疆西南部和中部、青海南部与东部、甘肃南部、宁夏中南部等地降水偏多外,北方其余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偏少。春季,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回升较快。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中南部、云南等地气温偏高1~2℃,局部地区偏高2~4℃;内蒙古东北部部分草原初春气温偏低,但进入4月中旬以后气温回升较快,温度条件对北方大部分草原植被返青有利。4月下旬至5月底,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及时,特别是5月,内蒙古中部、青海、甘肃等区域降水明显增加,为草原牧草返青提供了较好水分条件;仅新疆大部、西藏西北部、内蒙古阿拉善盟西部等地区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春旱。6~8月,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降水正常偏多,热量和水分条件有利于草原植被生长。6月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新疆中南部、甘肃西部、宁夏、内蒙古、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青海西部、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等地降水偏多3成至2倍,局部地区偏多2~4倍;仅新疆北部、西藏中西部等地降水偏少,气温异常偏高,加速了草原土壤失墒,部分地区旱情严重。7月,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仍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内蒙古大部、新疆西南部和东部、青海、甘肃大部、宁夏北部、黑龙江西部、西藏西南部和川西高原等主要草原地区降水偏多3成至1倍,局部地区偏多1~2倍;新疆北部和西藏中西部等草原地区的旱情得到缓解。北方草原6~7月丰沛的降水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对草原植被旺盛生长十分有利。8月北方草原地区降水正常偏少,但由于4~7月降水较多,草原土壤墒情较好,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对牧草正常生长影响不大。进入9月,北方大部草原降温缓慢,其中新疆北部和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东部气温较常年偏高1~2℃,大部地区初霜期比常年偏晚10~20天,有利于牧草后期生长;内蒙古中部、山西和陕西北部、贵州大部气温偏低1~2℃。9月全国草原地区降水呈现出东部偏多、西部偏少的格局,其中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部分草原地区降水较常年多1~4倍,新疆南部、青藏高原中北部等草原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草原返青期对草地的影响2012年春季,南方草原地区牧草返青期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北方草原从4月下旬开始由南到北、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返青。总体上,我国北方大部分草原区牧草返青期正常偏早。至3月下旬全国28%的草原已返青,至4月下旬全国52%的草原已返青,至5月中旬全国80%的草原已返青,至5月下旬全国97%的草原已返青,高出上年约10个百分点,略高于常年水平。从主要牧区来看,四川草原除甘孜州西北部外,大部分天然草原牧草返青正常偏早。甘肃陇东草原3月底开始返青,较上年提前7天左右;甘南、河西走廊草原于4月底、5月初大面积返青,较上年推迟5~10天。内蒙古草原返青期主要集中在5月上中旬,东部区域受低温或干旱影响返青期较常年推迟7~10天,西部大部返青期提前5~15天。截至5月中旬,全区天然草原草群平均高度8~22厘米,盖度15%~37%,亩产鲜草16.7~45.5千克。新疆天山北坡低海拔草原从3月上中旬开始返青,天山南麓、阿勒泰和博州等区域3月中下旬开始返青,全疆大部分草原返青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较上年提前5~10天。青海草原从4月中下旬开始,从北部低海拔地区向南部高海拔地区逐渐返青,其中祁连、刚察、德令哈等北部草原返青期较上年提前3~9天,玛多、玛沁、曲麻莱等南部草原返青期与上年基本持平。西藏草原从4月上中旬开始从东向西逐渐返青,返青期总体与上年大致相当。全国草原植被整体布局情况6月,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较好。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31%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好,49%的草原植被长势持平,20%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差。从主要牧区来看,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虽然今春牧草返青略晚,但6月中下旬以后,降雨增多,植被长势偏好的比例大幅增加。新疆草原呈现南部长势正常略好、北部旱情严重的特点,其中北疆草场植被盖度、草群高度均低于常年,随着6月底降雨量增加,旱情有所缓解。青海草原总体长势较好,其中东南部增产趋势较明显。西藏东部、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部草原植被长势偏差。四川草原植被总体长势较好,属偏好年份。甘肃陇东草原植被长势较好,牧草产量有望达到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河西、甘南草原植被长势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陇南草原植被长势略差。7月,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较好。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30%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好,47%的草原植被长势持平,23%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差。从主要牧区来看,内蒙古草原植被总体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其中锡林郭勒盟禁牧区、沙源治理项目区牧草盖度、高度较常年分别提高10%和24%,包头市、阿拉善盟等天然草原植被盖度显著提高。新疆草原植被长势南北差异较大,南疆牧草长势正常偏好,北疆植被盖度、草群高度均低于常年,但进入7月后旱情有所缓解,植被长势趋好。青海草原植被总体长势较好,好于近年同期。西藏东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中西部草原植被长势偏差。四川草原植被总体长势与常年持平,7月下旬后长势偏差比例有所增加。甘肃草原植被总体长势正常偏好,其中陇东草原牧草生长旺盛,增产趋势明显。8月,全国草原植被长势正常偏好。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26%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好,52%的草原植被长势持平,22%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差。从主要牧区来看,8月内蒙古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好于上年同期,全区大部分草原植被盖度、草群高度和牧草产量均显著增加。新疆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好于常年,与上年基本持平。青海草原植被总体长势正常偏好,西北部草原增产趋势明显。西藏东部和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差,进入8月中旬后,中西部草原植被高度有所增加,但盖度仍然较低。四川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好于常年。甘肃草原植被总体长势较好,其中陇东草原牧草产量较上年增加50%以上,河西和甘南地区增产20%~30%。9月,随着气温降低,北方草原陆续进入枯黄期,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较为正常。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26%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好,53%的草原植被长势持平,21%的草原植被长势偏差。长势偏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四川东部等地。长势偏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局部、新疆北部局部、四川西部局部等地区。合干草的载灾能力2012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4961.93万吨,较上年增加4.7%;折合干草约32387.46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5457.01万羊单位,均较上年增加3.4%。全国23个重点省(区、市)鲜草总产量达97930.9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2.81%,折合干草约30654.35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4095.13万羊单位。鲜草产量及载民能力增加从省(区)来看,产草量居前10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黑龙江、湖北和贵州。10省(区)天然草原鲜草产量74416.48万吨,占全国鲜草总产量的70.90%,较上年增加6.12%,折合干草23379.19万吨,载畜能力约18376.66万羊单位。内蒙古、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六大牧区鲜草总产量60347.84万吨,占全国鲜草总产量的57.49%,较上年增加7.74%,折合干草19111.17万吨,载畜能力约15021.89万羊单位。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等四省(区)增产超过10%,甘肃、山西、河南、辽宁、新疆增产超过5%;减产的省(区、市)有安徽、山东、湖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减产幅度均小于5%。鲜草产量和质量量比较18大类草原中单产居前十位的分别是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沼泽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和高寒草甸类。鲜草总产量居前十位的分别为温性草原类、低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热性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高寒草原类、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荒漠类,其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88.9%。与上年相比,全国18大类草原中有15类单产增加,其中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单产增加幅度超过10%,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温性荒漠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暖性草丛类单产增幅超过5%;其他3类单产下降,降幅在3%以下。抗草原类在对我国草地资源评价中,常用“级”表示草地地上部分的产量高低。按照每年干草产量,可以将全国草地划分为8级。一、二级草原主要以热性及暖性草丛类和灌草丛类为主,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三级草原主要以沼泽类和低地草甸类为主,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四、五级草原主要以温性草甸草原类及高寒草甸类类为主,多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六、七、八级草原主要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荒漠类等为主,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2012年,我国一级和二级草原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三级和四级草原占18%;五级和六级草原占31%;七级和八级草原占44%,其中八级草原面积最大,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7%。与上年相比,我国一级和二级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比例没有变化,三级草原增加1%,四级草原增加2%,五级草原增加1%,六级草原增加1%,七级草原减少2%,八级草原减少3%。草原生态工程监测及效果近年来,国家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广西、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云南、贵州、新疆等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50多个县(旗、团场)陆续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等草原生态工程。2012年,对124个项目县(旗、团场)进行了地面监测调查,并对河北、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宁夏、云南、贵州、新疆9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7个项目县(旗、团场)进行了基于3S技术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草原围栏、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工程措施效果明显,工程区内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监测结果显示,与非工程区相比,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1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43.1%,鲜草产量平均提高50.7%,可食鲜草产量平均提高60.5%。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2012年,中央投入资金20亿元,在内蒙古、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排围栏建设任务440.4万公顷,其中休牧围栏341.33万公顷,划区轮牧围栏95.33万公顷;石漠化治理3.73万公顷,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46.07万公顷。对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等8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退牧还草工程地面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71%,比非工程区提高11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0.6厘米、3354.9千克/公顷和3072.3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41.1%、49.3%和49.4%。19县(旗)遥感监测显示,工程区目前草原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2.8%。按照退牧还草工程区划,分别对不同区域的工程建设效益进行了监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72%,比非工程区提高14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31.2厘米、3942.4千克/公顷和3827.3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45.3%、63%和63.9%。对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2旗的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24.4%。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61%,比非工程区提高9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7.6厘米、2463.8千克/公顷和2241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48.2%、47.7%和49.8%。对精河县、温泉县、尼勒克县、富蕴县4县的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6.7%。蒙陕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61%,比非工程区提高9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8.5厘米、2349千克/公顷和2282.8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28.5%、36.2%和34.8%。对天祝县、盐池县、沙坡头区、海原县4县区的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14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23.6%。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77%,比非工程区提高7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0厘米、3301.6千克/公顷和2721.6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36.3%、38.1%和35.9%。对四川、甘肃和云南三省9县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0.4%。酶治工程膜法2012年,中央安排了0.69亿元的草原项目,在北京、河北、山西等3省(市),共安排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任务3.64万公顷,其中人工草地1947公顷,围栏封育17867公顷,基本草场建设14590公顷;牲畜舍饲棚圈20万平方米,饲草料加工机械4630台(套)。对近几年在河北、山西、内蒙古3省(区)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地面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54%,比非工程区提高12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9.8厘米、4714.4千克/公顷和4231.8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46.9%、53.2%和86.7%;8县(旗、区)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全境平均草原植被盖度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14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31.2%。监测表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2012年内蒙古镶黄旗、正蓝旗、东乌珠穆沁旗3旗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72688.2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38%。其中,镶黄旗减少了32.1%,正蓝旗减少了39.2%,东乌珠穆沁旗减少了26.4%。加大对草原畜牧业的扶持力度2006年,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在贵州和云南开始实施,截至2012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2.24亿元,安排建设任务20.8万公顷。其中,2012年中央投入资金0.44亿元,安排建设任务3.73万公顷。对云南、贵州2省进行的地面样点调查和全境遥感监测结果显示,虽然受春季旱情影响,改良草地工程区比非工程区植被盖度、高度、鲜草产量仍然分别提高了6个百分点、23.8%和30.1%;围栏封育工程区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8个百分点、38.7%和44.9%。人工草地工程区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2.0%和64.8%。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工程项目区和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增收和脱贫步伐明显加快,有效地促进了草原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牧区各地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要求,积极引导广大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补奖资金,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畜牧业转型升级补助项目,扶持牧民草业、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改善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条件,优化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体系,提高草原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各省(区)在中央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出台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措施,筹措安排财政资金22亿多元,用于开展良种繁育、舍饲棚圈、贮草棚、人工饲草地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等基础工作,扶持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青海省大力推行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扶持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统筹使用生产资料,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草原畜牧业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宁夏积极引导牧民转变传统的放牧方式,大力开展人工种草、牲畜改良和棚圈建设,扶持发展标准化集约化舍饲圈养,牧民“以草定畜、舍饲圈养”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区规模养殖比重达47%,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57%,畜牧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2011年,农业部在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围绕“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2012年,国家又启动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开展优质苜蓿高产示范片区建设,推进苜蓿产业带建设,带动周边适宜区域发展优质苜蓿,提高苜蓿收割加工机械化水平。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调动了全国各地种植牧草的积极性。甘肃、宁夏两省(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苜蓿草产业,生产商品化苜蓿草。其中,甘肃农垦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改造低产田和盐碱地,在五大国有农场建成0.8万公顷高产优质苜蓿生产示范基地。为加快基地建设,甘肃农垦专门组建集团公司,对全垦区苜蓿生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公司+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宁夏把种植苜蓿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了解决苜蓿收获储存的难题,从2009年开始,宁夏开展苜蓿青贮加工利用技术试验示范并逐步向全区推开。黑龙江制定了苜蓿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苜蓿生产田66.7万公顷,苜蓿年产量达到500万吨,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基本实现每头产奶牛每年饲喂2吨苜蓿干草的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为促进苜蓿产业迅速发展,黑龙江省将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951.1万公顷,其中人工种草1216.3万公顷,改良面积649.3万公顷,飞播种草面积85.5万公顷。在牧草种植中,主要的多年生牧草种类为紫花苜蓿、披碱草、柠条锦鸡儿、羊草、沙打旺和多年生黑麦草等,其中紫花苜蓿年末保留面积最大,达到了377.5万公顷;主要的一年生牧草种类为青贮玉米、多花黑麦草、燕麦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25万公顷、66.7万公顷和24.7万公顷。2012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23%,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其中,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9%、12%、24%、16%、29%、27%。环境保护法的监督结案率:84.7.2012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发案18651起,立案18060起,结案17670起,结案率为97.8%;其中,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案件30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125起。全年草原违法案件共破坏草原8008.3公顷,买卖或者非法流转草原7181.3公顷。立案数,立案率与上年相比,2012年草原违法案件总数有所上升,全年发案数量较上年增加1406起,增加8.2%;立案数较上年增加了1552起,上升了9.4%;立案率为96.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结案率为97.8%,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破坏草原面积较上年减少4108.8公顷,下降了33.9%,近三年呈逐年减少态势。草原火灾现状2012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110起,其中一般草原火灾88起,较大草原火灾17起,重大草原火灾3起,特大草原火灾2起。受害草原面积127133公顷,死亡2人、受伤8人,牲畜损失20989头(只),经济损失10990.9万元。与上年相比,全国草原火灾次数增加27起,受害草原面积增加109659.6公顷,增加重特大草原火灾4起。从时间看,3月、4月和5月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较多,共85起,占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的77.3%,受害草原面积123850.7公顷,占全国草原火灾受害面积的97.4%。从区域看,火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吉林和四川三省(区),共发生草原火灾84起,占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的76.4%,受害草原面积为124188.3公顷,占全国草原火灾受害面积的97.7%。从起火原因看,烧荒引起草原火灾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取暖做饭,分别占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的32.7%和12.7%,其他起火原因占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的24.6%,未查明原因占30%。2012年4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发生一起特别重大草原火灾。经调查,起火原因为电线短路。经统计,此次火灾受害草原面积7.66万公顷,共造成2人死亡,8人轻伤,120户牧户受灾,死亡牲畜近2万头(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65.3万元。火灾发生后,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草原防火指挥部,迅速组织出动扑火队伍共1700人进行扑救。军、警、民协同作战,克服了火场风力强、气温高、沙尘大、面积广和持续作战时间长等困难,经过9小时的奋力扑救,将明火全部扑灭,创造了短时间内扑救特大草原火灾的奇迹。同时,农业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督导组赶赴火灾现场督导工作,下发防火通知进行再部署,及时向国务院值班室报送火情信息,紧急向锡林郭勒盟调拨防火物资800件。草地生物灾害以鼠害为主要危害树种分布2012年,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为3691.5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9.2%,较上年减少4.7%。草原鼠害主要发生在河北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在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新疆、四川等省(区)危害较为严重,6省(区)危害面积合计3334.1万公顷,占全国鼠害危害面积的90.3%。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大沙鼠、长爪沙鼠、黄鼠类、黄兔尾鼠、东北鼢鼠、鼹形田鼠、布氏田鼠、草原鼢鼠是草原主要危害鼠种,危害面积达3250.1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的88%。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积最大,达到1548.9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的42%,较上年增加10.5%,危害有所反弹;东北鼢鼠和草原鼢鼠危害较上年有所增加;布氏田鼠和鼹形田鼠等危害与上年基本持平;大沙鼠、高原鼢鼠、长爪沙鼠、黄鼠类和黄兔尾鼠危害较上年有所减轻。草原害虫危害现状2012年,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为1739.6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3%,较上年减少1.5%。草原虫害主要发生在河北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等省区危害较为严重,6省(区)草原虫害危害面积合计为1443.6万公顷,占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的83%。危害严重的主要种类是草原蝗虫、叶甲类害虫、草原毛虫、夜蛾类害虫,危害面积总计达1582.6万公顷,占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的91%。其中,草原蝗虫危害面积1145.5万公顷,占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的65.9%,较上年有所减轻。夜蛾类害虫较上年有所增加,草原毛虫与上年基本持平,叶甲类害虫较上年有所减轻。草原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严重挑战近年来,国家陆续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西南岩溶地区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基本制度,我国草原生态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自2005年农业部开展全国草原监测工作以来,2011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2012年再创新高,接近10.5亿吨;草原超载率逐年下降,2012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为23%,较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8%,较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国大部分草原仍处于超载过牧状态,受人为破坏、气候变化、灾害肆虐的严重威胁,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还面临着严重挑战。一方面,我国草原多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易受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北方草原地区,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春季严重的干旱,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自然过程,一些草原退化趋势会更严重。在青藏高原,由于冰川大量退缩,草原和湿地蒸发量加大,许多湖泊将会退缩和干涸,草原退化、沙化扩展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垦草种粮、非法采矿、挖沙采石、采挖虫草等破坏草原现象依然严重。仅在2012年,全国就发生各类草原违反案件18000多起,破坏草原8000多公顷。个别地方经济发展对开矿等行业过度依赖,违规推动煤电项目无序实施,不仅破坏草原植被,而且因为超采地下水,影响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造成草原生态退化。我国草原类型复杂多样,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草原一旦遭到破坏,其生态状况的好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有时候还必须借助于系统外能量的输入,才能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发展趋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生态恢复和保护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沙化草原分布2012年,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宁夏草原监理中心等单位,在宁夏开展了草原沙化遥感监测试点工作,初步掌握了宁夏中北部沙化草原集中分布区近20年来的草原沙化动态变化状况。遥感监测显示宁夏草原沙化状况明显改善。一是沙化草原面积明显减少。位于宁夏中北部的银川市、中卫市、吴忠市、石嘴山市的16个县(市、区),是宁夏沙化草原的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国土总面积约34948平方千米,其中天然草原28624平方千米。1993年,该区域沙化草原面积达9434平方千米,占该区域国土总面积的27%;2000年,沙化草原面积9177平方千米,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6.3%;2006年,沙化草原面积8061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3%;2011年,草原沙化面积7849平方千米,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2.5%。1993—2011年近20年的时间内,该区域沙化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下降了4.5个百分点,1585平方千米沙化草原恢复为未沙化草原。二是草原沙化程度明显减轻。1993年,该区域重度沙化草原面积达4229平方千米,占其国土总面积的12.1%;2000年,重度沙化草原面积3683平方千米,占其国土总面积的10.5%;2006年,重度沙化草原面积2448平方千米,占其国土总面积的7%;2011年,重度沙化草原面积1788平方千米,占其国土总面积的5.1%。1993—2011年近20年的时间内,该区域草原沙化程度明显减轻,2441平方千米的重度沙化草原转化为中度、轻度或未沙化草原,1099平方千米的中度沙化草原恢复为轻度或未沙化草原。遥感监测结果证实,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在草原牧区实施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宁夏实行全区禁牧封育措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管理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宁夏草原沙化状况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加快恢复。分析与展望草原生态保护支持政策落实、实施、救济、补偿等效果良好2012年,国家草原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到位,各地加大政策实施力度,促进各项强草惠牧政策落实到草场牧户,草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多项有力措施同步实施,促进了全国草原生态加快恢复,为实现“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的任务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强草惠牧政策不断完善。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7号),确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出台促进牧区发展的18条政策措施;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又对加快草原牧区发展规划了蓝图,实化了措施;国家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省(区)实施。2012年,各地积极出台配套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和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增加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实施范围由8个省(区)扩大到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的13个省(区),覆盖了全国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增加了扶持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草原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在过去长期以开发利用为主的发展方针指导下,草原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国家草原牧区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草原牧区扶持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资金支持力度空前加大,2012年中央扶持草原保护建设的资金增加42亿元,达到222亿元,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由136亿元增加到150亿元。三是草原保护制度执行有力。随着各项草原保护政策的落实,各地执行草原承包、禁牧休牧轮牧和基本草原保护等草原保护制度的力度明显加大。2012年,农业部会同中农办开展草原承包专题调研,努力推动出台加快推进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意见。先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8省区牧区草原承包率达到97%,其他5个补奖政策实施省区也基本摸清底数,为政策落实到户奠定了基础。全国草原承包面积达2.73亿公顷,实施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面积进一步增加。四是草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增加,雨热同期,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和草原生态恢复十分有利。各地抢抓有利时机,加大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和实施草场改良,建设饲草料储备基地,深入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游牧民定居等重大工程。全年种草改良草原1000万公顷,建设草原围栏513.3万公顷。草原生态发展趋势分析当前,草原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形势十分有利,草原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黄金期。一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勾画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这必将为草原牧区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注入强大动力。二是国家草原扶持政策日臻完善。以草原补奖机制为核心的财政支持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以退牧还草为核心的生态工程建设,建设内容不断扩展,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扶持政策日臻完善,政策效应日渐显现。三是依法治草环境逐步优化。近年来,我国草原立法进程加快,草原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12年11月正式出台,明确了开垦草原、非法使用草原等犯罪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实现了草原法与刑法的有效衔接,为依法打击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四是近些年来的草原生态建设成果为草原生态全面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不断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全国草原生态加速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这为草原生态全面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草原生态保护也面临发展中的问题。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政策落实。有些地方存在草原边界纠纷,有些地方草原权属不明确,有些地方有跨区放牧的历史传统,给推进草原承包造成障碍,影响政策落实进度。二是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存在一定困难。牧区大多位于高寒、干旱区域,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依赖天然草原放牧向舍饲圈养的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部分地区完成超载减畜任务难度很大。三是草原监督管理队伍薄弱。与林业、国土等资源管理机构设置相比,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十分薄弱,人员队伍不足,与新时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四是草原生态建设成果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草原地区极易发生大面积旱灾,草原火险等级升高,鼠虫生物灾害暴发,草原生态形势可能出现波动性变化。只要我们抢抓发展机遇,克服和正视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进取,真抓实干,把各项草原工作干实干细干出成效,争取一年破解一个难题,国务院17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加强草原保护执法队伍和管理2013年,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一手抓保护建设,一手抓利用发展,推动牧区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持续协调发展。一要大力推进草原承包经营。草原承包经营是落实草原各项政策的基础。还没有实行草原承包经营的地区,要按照面积、地块、证书、合同“四到户”的要求,加快推进落实;已经实行草原承包经营的,要进一步创新草原承包经营机制,依法明晰权属、规范流转、放活经营。二要加强草原法制建设。推进《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进程,指导各地加快划定基本草原。开展草原执法年活动,广泛宣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查处、移交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三要强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督导。重点针对落实进度较慢、绩效评价排名靠后的地区以及新纳入补奖范围的地区,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加快落实进度。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草原生态定点监测、定点牧户调查,深入研究补奖机制的实施成效和问题。要严格按规定管好用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资金,坚决防止腐败问题发生。四要继续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深入实施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草种基地等工程项目,大规模建设草原围栏、人工草地、牲畜棚圈等基础设施;协调启动牧区防灾减灾和草原植保等工程,提高草原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防控能力。继续建设草原保护科技综合示范区,着力提升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五要加强草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各地要加强草原监理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地、县四级草原监理体系,使各级草原监理机构执法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执法监督手段明显增强,依法查处草原违法案件的效率显著提高。加快推进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步伐,推动建立完善补助经费保障机制,提高草原管护员工作积极性,强化对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草地资源草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良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4961.93万吨,较上年增加4.7%;折合干草约32387.46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5457.01万羊单位,均较上年增加3.4%。鲜草产量及质量分数与非工程区相比,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1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43.1%,鲜草产量平均提高50.7%,可食鲜草产量平均提高60.5%。在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2.8%。降5个点的降2012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23%,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4.8%,较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其中牧区县牲畜超载率为34.5%,半牧区县牲畜超载率为36.2%。破坏草原情况2012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发案18651起,立案18060起,立案率为96.8%,共破坏草原8008.3公顷,买卖或者非法流转草原7181.3公顷。与上年相比,草原违法案件发案数上升了8.2%,立案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破坏草原面积减少4108.8公顷,下降33.9%。损失情况2012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110起,受害草原面积127133公顷,经济损失10990.9万元,死亡2人、受伤8人,牲畜损失20989头(只)。与上年相比,全国草原火灾次数增加27起,受害草原面积增加109659.6公顷,增加重特大草原火灾4起。我国草原面积和产量分布为7.2%,比年度降低2.2%;2012年,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为3691.5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9.2%,较上年减少4.7%;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为1739.6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3%,危害面积较上年减少1.5%。青藏部分草原在“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扩大草原资源国家不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牧区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政策初显成效,我国牧区草原生态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2012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8%,较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大部分草原仍处于超载过牧状态,同时受到人为破坏、气候变化、灾害肆虐的严重威胁,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位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以及东北西部地区,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主要位于该区。全区域有草原面积15995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0.7%。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多风,冷季寒冷漫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