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水稻次生潜育化形成原因及改良探讨_第1页
祁门县水稻次生潜育化形成原因及改良探讨_第2页
祁门县水稻次生潜育化形成原因及改良探讨_第3页
祁门县水稻次生潜育化形成原因及改良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祁门县水稻次生潜育化形成原因及改良探讨

生产区水稻是祁门县水稻资源的主要类型之一。据祁门县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报导:全县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占水田面积的5.33%。近年来,随着各农户间科学用水方法的不一致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诸原因,水稻土次生潜育化面积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是目前水稻土变化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由于次生潜育化水稻土在演变过程中有其本身特点,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来工作实践,对祁门县水稻土次生潜育化的形成原因及改良进行了探讨。1第二次潜水区形成的原因形成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1渍害与土壤地形的关系这是造成水稻土次生潜育化的外界原因。其一,分布地形与次生潜育化土壤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经过调查有90%分布在地势较低洼,畔田中部或坡田中下部地形,这种地形,易于积水,排水困难,土壤受渍害而发生次潜化。其二,整体生态失去平衡,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排水沟渠淤塞,有水难排。1.2立地条件对土壤原生指标的影响这是造成水稻土次潜化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们参与各项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水稻土向次潜化转化。其一,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差,思想重视不够,排灌沟渠不配套,好多田块无排水沟或有排水沟也是淤塞严重,长期得不到疏通,沟中水面与大田水面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因而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提高。其二,耕作制度不相适宜。一个地方的耕作制度受生产水平和种植习惯的影响,而这些因素跟耕种土壤有直接联系。在祁门山区次生潜育化土壤的耕作制度,大部分是一季稻-冬沤,当地的种植习惯是单季稻收割后,进行翻耕,然后灌水冬沤,来年犁耙栽插,周而复始。“犁冬田,落水浸,再不长谷都不信”这种耕作制度和种植习惯,无疑延长了水田土壤的浸水时间,使水田全年浸水时间在200d以上,土壤长期处于通气不良的环境条件下,这为土壤的次生潜育化创造了人为条件。其三,土壤本身的特定因子,也是次生潜化形成的又一原因,如质地、有机质含量等。次生潜育化土壤成土母质在我县多数是泥质岩类坡洪积物,由其发育的土壤粒细,质地黏重,物理性黏粒含量多在50.72%~64.39%,耕层颗粒组成以0.05~0.01mm为主,占33.07%,其次为0.005~0.001mm,占24.13%,这种结构容易形成临时不透水层,使土壤水分的正常下渗受到影响(表1)。土壤持水性增强,水分易滞留,耕层以下逐渐呈还原状态,出现青泥层。另外,有机质是重要的还原剂。这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往往较高,据22个剖面农化样化验分析,平均有机质含量(3.60±0.16)%。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和互相作用,水稻土的次潜化也就随之形成。2土体中还原作用的变化次生潜育化可在各类水稻土上发生,根据水稻土的不同氧化还原类型,也就是说受不同类型的水分影响,其剖面构型和形态特征也不同。祁门山区发生的次潜水稻土一般土体构型有APgB、AgPgB、APgBg或AgPgBg°而以APgB和APgBg构型最普遍。由于土体长期持续灌溉或地下水下渗遇到临时滞水层,致使土体中还原作用增强,引起土壤形态上的一系列变化。在野外用1.5%赤血盐粗测,首先在犁底层上出现强烈的亚铁反应,尤其以深度为15~30cm处最强烈,形成“青泥层”。从剖面形态上观察,犁底层较发育,青灰色,无结构或块状结构,土层稍紧,质地随母质不同而有异,少数田块有少量胶膜淀积以及出现锈根孔痕迹,这是由于水稻根系泌氧作用所致。pH一般在6.4左右。“青泥层”厚度大多数在20cm以内,其下为还原性弱的B层,有些田块滞水时间长,剖面上出现Bg层,此层亚铁反应中等或强烈,淡青灰色,发育明显,块状结构,有锈纹锈斑痕迹和中量胶膜淀积。如与pg层相连接,则“青泥层”厚层增大,厚度在20~40cm。大多数次潜化的“青泥层”,在土体50cm以上出现,所以,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大(表2)。3水稻土的次埋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稻土形成次生潜育化以后,使土壤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诸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3.1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由于土壤长期处在淹水嫌气条件下,渗漏性差,土壤中水气热不相协调,而缺氧和有机质的嫌气转化,引起土壤中还原性物质的积累,致使秧苗移栽后,根系生长容易被亚铁、有机酸、硫化物等有毒物质不同程度侵害,造成死苗坐棵现象。3.2秧苗迟发、生长快这类土壤分布地形低洼,加上种植习惯影响,土壤含水量长时间保持饱和状态,早期土温水温不易上升,移栽后的秧苗迟迟不发棵,据调查,此类土壤的秧苗比通气良好的土壤秧苗迟发3~5d。直接影响水稻的正常返青和分蘖,而到后期,温度逐渐升高,土、水潜在养份分解快,烤田不彻底。导致分蘖过猛。无效分蘖大量产生,空秕率相应提高,水稻恋青成熟,产量受影响。3.3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水稻土形成次潜化后,土壤长期处于嫌气分解条件,加上这类土壤土温水温均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弱,因而,有机物分解转化缓慢。根据22个农化样分析结果统计。有机含量(3.60±0.16)%,变异系数21.28;全氮含量(0.211±0.01)%;变异系数19.30%;速效磷含量(7.6±0.96)mg/kg,变异系数56.28%;速效钾含量(56.36±6.03)mg/kg,变异系数50.16%。虽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转化分解慢(表3)。另外,在还原物质的毒害作用下,水稻根系生长不良,影响着代换性钾、速效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致使禾苗坐蔸发僵。4群众土壤变化经验和二次地下土壤改善措施4.1改进改土措施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在不断识土和用土过程中,针对水稻土的次生潜育化问题,总结出不少改土经验和改土措施:如砍高畔、打冷水坝,迂回灌溉,不断提高土温水温;烧草灰施复合肥,增加磷钾肥,不断提高土壤肥效;重烤田,合理用水,加强田间管理。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次生潜育化土壤的治理起到一定的作用。4.2第二土壤改善措施针对群众的种植习惯和次潜化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还需要重视和加强以下几项工作:4.2.1水土流失减少的措施搞好水利设施建设,开沟排水,疏通沟渠,降低地下水位,同时还要重视维持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物措施相结合。4.2.2将冬季休闲带到冬季农业,不利于恢复物质积累一部分光线好,地下水位不高,次潜化程度较弱的农田,可种植绿肥,开辟肥源,并且适当增加油菜等旱作物种植面积,实行水旱轮作。4.2.3改冬为冬翻晒促进次潜化冬沤是祁门山区的一种种植习惯,但冬沤对次潜化的土壤来说,是弊多利少,延长了土壤的浸水时间,从而加速了次潜化的形成,因此,必须克服这种耕种习惯,改冬沤为冬翻晒垡,可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潜在养分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