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宪益《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策略
在广泛的意义上,“汉语”包括句子、口语、谚语、接触语等。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而这些习语都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与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时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的词句。习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简洁而深刻,因此在各种文体中都非常常见。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心理状态和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习语的各种形式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中英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了大量不同习语的出现。从翻译的角度看,这部分往往是译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习语翻译的特殊困难就在于既比翻译一般语言难以理解,又比一般译文语言难于表达。这是因为习语最集中地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色和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段,在翻译时,那些为一种语言的习语所特有的,而为另一种语言所不具备的不同表达手段和形式往往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但是,习语仍然是语言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中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尽管语言千变万化,但是思维是统一的。因此,习语的特点决定了它们的可译性。我国伟大的著作《红楼梦》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民族色彩相当浓厚的习语。这部著作的语言“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中的习语更是俯拾皆是,这些习语大都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负载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因此,这些习语翻译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和读者对它的理解。本世纪70年代,中国当代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全译本问世,并使中国译坛为之一振。张培基认为杨译本是“值得推荐的优秀英译本”。笔者在通读了此译著后,对杨宪益《红楼梦》译本中的习语翻译进行了特意的研究,并对杨在此书中的习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作出以下总结。一、“形象借代”与“隐喻”由于习语在各国语言中的共性,不同民族的习语总不免有几分相似之处。有的可能不仅在内容上相同,形式上也完全一致。因此,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的译法也符合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所以,以习语译习语,从语义到文体上都能最自然贴近。这种等效对译法乃习语翻译的首选方法。在《红楼梦》译本中,当然不乏这样的例子:(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第六回)(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Workoutaplan,trusttoBuddha,andsomethingmaycomeofitforallyouknow.)此句中,中英习语寓意完全相同,只是在喻体形式上不同。本可以用英谚Manproposes,Goddisposes来对译,但是因为刘姥姥话中提到了菩萨,表明了她信靠的神并不是西方人心中的God,如果译文不作形象上的改变,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令西方读者难以弄清楚她所指的神到底是菩萨,还是God,只好把God改为Heaven。这样做既套用了英谚,又照顾了文化差异,可谓一箭双雕。借用与汉语习语概念等效的英语习语去表现原作的丰姿是一则良策,然而英汉两族人民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要找到本体、喻体、寓意、形象上完全吻合的习语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译此类习语时,采用形象借代的手段,套用英语习语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中的语义内容,是等效对译的一个变体,是值得推荐的。以下几例是杨译《红楼梦》中采用此种译法的习语翻译:(2)贪多嚼不烂。(第九回)(Biteoffmorethanyoucanchew.)(3)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第六十三回)(Thisisneitherfish,fleshnorfowl.)(4)情人眼里出西施。(第七十九回)(Beautyisintheeyesofthebeholder.)(5)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第八十二回)(Menmustchoosebetweenprogressandcomfort.)此类等效翻译的例子在《红楼梦》译本中比较有限。笔者认为,杨译本对习语的处理主要以直译为主,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二、根据能实现文化价值和形象原生的“高度”大家知道,翻译语言文字的意义比较容易,但翻译出语言文字中的味道却是困难的。习语的翻译实乃一门学问,它是一门翻译味道的学问,是需要技巧的。也就是要将习语中的味道即它所包含的形象译出,而形象是靠着习语的艺术魅力而形成的,因为,习语靠形象存在,靠形象流传。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传达习语的艺术性时,重要一点是传达原文的形象。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经说过:“翻译不仅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上的对等。”这个理论标准对于汉语习语的英译非常适合,因为,汉语习语主要以形象生动见长,而且隐含着特定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在翻译时力求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形象生动的比喻也要考虑到英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尽可能采用读者能理解的译法。我们看看以下例子:(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第八十一回)(Marryacockandfollowthecock;Marryadogandfollowthedog.)这是中国一句谚语,此谚语结构平行、对称,形象生动,杨译也利用了平行对称的英语句式,形式上达到了对等,在内容上也将原文中的信息准确表达,可谓形象保存良好。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兼顾,再现了原文的风采,是一则成功的译例。(2)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第二十四回)(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这其实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方俗语,因为荣宁二府在金陵,属南方地区,而南方人以食米为主,因此,贾芸才如此说来。最初是宋代庄季裕《鸡肋篇》中先创此语为“巧手莫为无面饼”(针对主食面粉者)。意指即使是聪明能干的人,做事缺少必要条件,也难以办成。像这种比喻明显的习语,在翻译时最宜采用直译法,不需要译喻义,因为这种译法不会使英文读者有理解和接受上的困难,而且形式、内容与原作相对应,较完整、准确地传递了原作的信息。杨在《红楼梦》习语翻译中,大量地采用了此法:(3)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第一回)(Truefactsconcealed,fictioninrusticlanguage.)(4)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第二回)Girlsaremadeofwater,menofmud.)(5)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第九回)(Adragonbegetsnineoffspring,eachonedifferent.)三、英语的对c.s-thortraft由于习语一般包括三层表达意义: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因此,翻译兼顾三者很难,而且有时一些习语并不同时具备这三层意义,也有可能字面、形象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出现意义上的矛盾,使习语翻译难上加难。但是尽管难度很大,众所周知:“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或句组方面,相等的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比较多的是相当的。”(范存忠语)针对此种情况,杨在翻译习语时,就采取了部分直译法,即总体把握此习语的思想内涵,也就是将隐含意义准确表达,有时甚至更换形象或者放弃形象。这样的翻译可能会出现语义上的某种“走失”,但这种“走失”被译者巧妙地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也就是传味更重义。例如:(1)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十六回)(Eventhelongestfeastmustbreakupatlast.)千里,在这里形容长棚的广大,长棚,旧时豪门富室遇有婚丧等事往往搭起长棚设宴请客。如果完全直译为“AlongtentofonethousandLi”会使外国读者较难理解,因为国外的设筵请客不会以棚子距离的长短来衡量,与其完全直译让读者费劲,不如部分直译改变形象。这种部分直译的效果一样传出了味道和内涵,而且“feast”和“last”同样传叠韵之美,在译语的表现力上并没有削弱,基本上接近原文。(2)当着矮人,别说短话。(第四十六回)(Onedoesn'ttalkaboutmidgetsinfrontofdwarfs.)这种对仗的汉语谚语是最适合用部分直译法来译的。这种习语通常是以“某种人”为潜在主语,汉语中并不直接说出,因此在英译时可用英谚中常用的惯用句式,如“Hewho...”,“Onewho...”,“Thosewho...”等,使英语读者理解到原文可能是一句汉语的谚语,使其不失去原文的特点,而又能在表达方式上更靠近读者。因此,这句汉谚的英译中增加了一个“One”,充分表达了汉语中的潜在主语,又用其余部分的直译传达了原语中表达的意义。笔者认为,此谚译文虽属形式上部分直译(失去了对仗的形式),但英语味道十足,语义、内容与原文完全是贴近,做到了忠实传译,并且译文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节奏鲜明。也符合奈达提倡的“尽可能准确自然地传递信息,反对拘泥于原文形式”的主张。《红楼梦》中其他部分直译的例子有:(3)知人知面不知心。(第十一回)(Youcanknowaman'sfacebutnothisheart.)(4)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第四十二回)(Onedoesn'texpectivoryfromadog'smouth?)(5)九国贩骆驼的。(第四十六回)(Aregularcameldealer.)四、“龙下蛋”的译法如前所论,习语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原语独特的修辞手段,而这些也正是造成习语翻译的难点所在。因此,在直译或者部分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中的信息内涵时,完全可以采用意译法。因为,成功的翻译就是在改变语言符号,而并不改变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即思想内容。陆殿扬说过:“如果可能,就直译;否则,采取意译。”由于习语中的隐含的意义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意义,因此在无法保存原文的其他两层意义时,一定要首译其隐含意义。如果字面意义或者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后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其他两层意义应服从于隐含意义,用意译法来翻译。例如:(1)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第四十七回)(Herworkisneverdone.)笆儿,又当作“钯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农具,如把它硬译过来,外国读者会百思不得其解,不如意译。本句意为搁下这种活儿,又做那件活儿,手脚勤快。这里贾母用来形容凤姐勤快、泼辣而能干,如此意译不仅准确表达隐含的意义,又能衔接上下文,也突出了凤姐的性格,较全面地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和意义。(2)林黛玉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第五十七回)(Tai-yuexclaimedindistressandsympathy.)在西方读者心中,兔子和狐狸是各自独立的动物,各得其所,各不相关,他们不会明白“兔子死了”,为什么“狐狸会伤心”。其实此句中国习语有其自古的来历,后用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悲伤,已与其形象中的兔子与狐狸不再有关。因此,译者完全可以省去形象只译出其喻义,结合上下文实际情况,表达出了林黛玉由邢岫烟的处境联想到自己身世后发出的感慨和悲伤。这种译法杨宪益并没有采取太多,但也时有所见:(3)他死了大半个。(第五十七回)(Hecan'tspeak.)(4)听了风就是雨。(第五十七回)(Thewayhecatchesatshadows.)(5)顶梁骨走了真魂。(第六十八回)(Frightenedoutofherwits.)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杨宪益在《红楼梦》的习语翻译上主要以直译为主。笔者认为,他的翻译处理基本上是以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语中所表达的意义为基本原则,首先考虑等效对译法,其次采用了完全直译法,如有困难,部分直译,遇到民族文化色彩太浓厚时,进行意译。这四大主要译法是杨译习语的处理基调,在每条习语的处理上,都是为了尽量完整准确传达原文的内涵,在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了顺应译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实为我们现代翻译工作者的一些有益借鉴。杨译尽管有其巧妙之处,但直译的原则导致其翻译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译法仍不免值得商榷,有的译法可进一步推敲,如:你要有这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第三十五回)(Ifyoucansticktothat,why,dragonscanlayeggs.)此句中的龙下蛋,言其极不可能之意,薛姨妈以此俗谚表示对薛蟠悔改的不信任。喻意是“你不可能有这种坚定克服自己惰性的决心”。杨译直译“龙下蛋”为“dragonscanlayeggs”,会使英语读者莫名其妙;首先“dragons”一词中国文化色彩极其浓厚,在西方读者心中形象不佳。其次,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现场施工防生物安全事故制度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设计研究
- DB4404T 72-2024电梯维修保养服务安全规范
- 不服合作合同争议仲裁起诉状范本
- 个人股权转让合作合同模板
- 两人合伙创业合同范本
- 个人股权转让合同简单范文
- 二手房买卖合同简易版
- 个人公寓租赁合同范本
- 产学研一体化硕士专班合作协议合同
- 销售人员课件教学课件
-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24年版)
- Lesson 6 What colour is it(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接力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GB/T 4706.10-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0部分:按摩器具的特殊要求
- NB/T 11446-2023煤矿连采连充技术要求
-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第五单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人文精神(人卫第五版全科医学概论)
- 船员健康知识课件
- 《扬州东关街掠影》课件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内容目标与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