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1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2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3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4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著何宁生周少之主讲何宁生副教授中国法制史11/22/20231绪论一、中国法制史的涵义(一)中国法制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是中国法律制度的通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历史作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开展、演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性。11/22/20232二、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方向与学习方法中国法制史既是法律学的一门通史,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是法学和历史学体系中交叉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学习和研究这门科学,既需要有法学的根底理论知识,也需要有历史学的理论和知识。学好这门课的根本方法:11/22/20233首先,要掌握中国法制开展历史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以及各个历史阶段法制的根本特征。其次,要掌握中国法制开展历史上主要的法律制度及其开展变化的关系。第三,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来分析和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11/22/20234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中国法制史其学科价值主要是通过对法律现象的历史总结,为当代的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同时也为各个部门法的开展提供理论底蕴。中国法制史所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法律,是过去的法。但是,它所面对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它以总结法制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以古为鉴,可知兴衰〞,这正是中国法制史的学科魅力和价值所在。11/22/2023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生、开展及其演进过程,包含着合理性的因素,丰富的经验。我们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其进行批判的总结,并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加以借鉴和吸收。对于广阔学生而言,通过学习中国法制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法律观,并为学习法学理论和各个部门法提供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加深对于我国现行法律的理解。11/22/20236重点复习题简述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P7-8〕。11/22/20237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历史开展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法律最初指“刑〞刑法产生于何时,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刑起源于五帝时代,即原始社会末期。二是认为从夏朝起始有刑法。11/22/20238中国法律起源具体途径的几种说法:1.刑起于兵说。用战争征伐来论证法律的起源。2.有刑源于天说。法律来源于天。3.刑源于苗民说。苗族最早制定肉刑。4.刑以定分止争说。法律的起源在于确定人们之间上下等级的名分以及不同的权利归属。5.刑源于性恶说。从人性的角度解释法律的起源。11/22/20239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律的起源也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法律的过程。华夏民族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在国家出现以前的历史时期里,氏族的风俗习惯起着实际指导人们的行为和调整彼此间相互关系的作用。11/22/202310而到了公元前21世纪,由于夏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在不能立即制定出较完备法律的情况下,奴隶主阶级只能将有利于其统治的一局部氏族习惯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施行,习惯法也就因此而生。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统治经验的增加,夏奴隶主阶级又制定出大量的其他法律形式,如“誓〞、“令〞等,这些强制性标准和习惯法一起构成了早期中国法律的根本形态。11/22/202311二、中国法律起源的根本特征1.中国法律的起源,走了一条兵刑合一、刑法受到特别重视的道路.2.“礼〞的深度影响,是中国法律起源的最为根本的特征.3.宗法制的影响是中国法律起源的另一重要特征.4.中国法律的起源,还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5.中国法律的起源,也表达了由“裁判到立法〞的特点.11/22/202312第二节中国法律的历史开展

一、初创时期的中国法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初创时期。初创时期法律的突出特点就是,以习惯法为根本形态,法律不公开。(一)夏夏代以天命神权的观念作为立法、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法律渊源包括习惯法、制定法和誓(军队的命令)等。11/22/202313(二)商商代继续秉承神权法思想。在继承夏代法制经验的根底上,商代在罪名、刑罚和司法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西周西周在中国法律的初创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西周法制的内容与形式都到达了相当的高度。形成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法制指导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确立了“刑罚世轻世重〞、“明德慎罚〞、矜老恤幼等刑事政策与原那么。11/22/202314二、开展期的中国法律从春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开展时期。开展时期的中国法律的突出特点就是封建法律逐步实现儒家化。(一)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林立〞“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法家,他们在围绕着“礼〞、“法〞问题所展开的争辩过程中,各自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合理因素的法律新见解,大大丰富了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古代法学。春秋时期最大的立法成就——各国陆续制定并公布了成文法,11/22/20231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又对旧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变革,陆续出台了一批新的成文法。国的以李悝制定的?法经?为时最早,成就也最高,集中代表了当时的立法水平。无论是律典体例、篇章结构,还是在立法宗旨、内容实质等各个方面,?法经?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各代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为中国古代成文法典的源头,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11/22/202316(二)秦秦朝把法家的思想推到了极端。秦代法律的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包罗万象,刑罚也十分残酷,其所反映的法治水平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11/22/202317秦律的风格与时代特征〔1〕以保卫封建经济根底以及相应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首要任务。〔2〕重法轻儒、厉行“法治〞。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空前广泛。〔3〕秦律在内容上既限制、打击奴隶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奴隶制度剩余。〔4〕多种法律渊源互相补充,且内容详细具体、语言精确、通俗易懂,但法律的局部相关概念不清、界限不明,内容重复、前后矛盾,在条目上也显得杂乱无章。11/22/202318(三)汉汉初的统治者主张以约法省刑、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学说作为政治法律上的指导思想。汉武帝当政时接受董仲舒等人提出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奉儒家思想为正统。将“三纲〞和“德主刑辅〞绝对化、永恒化,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正统,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的“汉儒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立法与司法的实践活动。11/22/202319(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具有明显承前启后的性质,是秦汉法律向隋唐法律过渡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从法律思想到立法活动,从法律形式到律典体例,从法律内容到司法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1/22/202320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律学得到开展。在律学的推动下,儒家思想已实现了与法律的进一步融合。著名经、律学家张斐、杜预又对律条分别注解,诠释、区别了许多法律名词、概念与术语,阐述了法律的宗旨与意图,从而为律典的使用者提供了一致的标准,统一了人们对律文的理解。北朝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很注重法制建设,先后积极进行立法,频繁制定律典法令。11/22/202321三、兴旺期的中国法律(一)隋、唐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传统法制的成熟和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法律成果最为辉煌,国家注重用法律的手段调整现有的社会关系,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经济等方面的立法共同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范围之广泛、内容之全面,是前代所未及的。隋文帝所制定的?开皇律?在结构和根本内容上也使封建法典趋于定型,在中国法制历史上创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11/22/202322唐律空前完备:根据调整对象的不同所形成的律、令、格、式、典、敕、例等法律形式各有侧重,彼此配合,共同组成统一严整的法律体系,且篇目条文既高度概括,又周密精当,疏议思想宏阔,语言明晰,充分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学开展的新成就。之后历代根本相沿无改,甚至是朝鲜、越南、日本的封建立法也以此为渊源。11/22/202323(二)宋、辽、金、西夏、元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得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对立法和司法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辽、金、西夏以及灭宋而一统天下的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法制建设,同样为中华法律文明的开展作出了奉献。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元代法制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较小,表达出较浓厚的蒙古族特色。11/22/202324(三)明、清明代的法律表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明律与唐律比较,明显加重了对反逆及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而适当放轻了对轻微违礼行为的惩罚,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严刑治贪与渎职,充分说明了封建经济开展和皇权专制主义强化之下的法制变化。11/22/202325清朝十分注意对全国范围的法律调整,对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专门立法活动,使封建时期的少数民族立法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转型期的中国法律从清末修律到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的制定,是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或称之为近代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一个比较艰难与曲折的过程。11/22/202326(一)清末法律思想领域的变化表现为西方法律思想的逐步输入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日渐瓦解以及多种法律思想的兴起,出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中产阶级改进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思想派别。11/22/202327清末进行了修律活动。修律的宗旨是: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为使修律做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清廷派员出国考察,聘请外国法律专家作为修律参谋,同时又翻译、引进了不少的西方法典与法学著作。清末修律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根底,在中国法律开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修律,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中华法系的历史毕竟因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介入而在形式上被宣告终结。11/22/202328(二)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立法活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也曾在清末制定的法律根底上开展了一些立法活动。11/22/20232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行了广泛的立法,公布了大量的法律、法令以及判例、解释例,最终确立了由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行政法等组成的“六法体系〞,宣告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根本完成,因此具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但这一时期的法制与实践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特点:即在立法上比较完善,但在司法上却极为黑暗,尤其在政治领域,法律停留于书面的形式,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11/22/202330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性地进行的一系列法制活动,也是转型期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局部。法制建设与实践围绕着土地与宪政的核心展开,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样是中国法律开展历史的珍贵财富,也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底。11/22/202331重点复习题1.六法体系P302.秦律的时代特征是什么?P23-2411/22/202332第二章中华法系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中华法系的特点及成因一、中华法系的特点中华法系主要是指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系统,从最早的封建成文法——?法经?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其间陈陈相因,具有十分清晰的沿革关系和内在联系,尤富民族特色,自成体系,独树一帜。11/22/202333中华法系的特点:1.以儒家学说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底2.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具体表现如下:(1)礼所调整的宗法伦理方面的行为标准,构成了封建法律的根本内容。(2)凡属调处一类的民事和轻微刑事案件,礼起着法的实际调整作用。11/22/202334(3)对于某些案件的判决,“于礼以为出入〞,亲疏、尊卑同罪异罚。(4)区分血缘亲疏的“五服〞之制,是断罪量刑的重要根据。11/22/2023353.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秦汉以来的封建法典,都以严格的规定调整家族内部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认父权制家族本位的伦理法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以国家的名义支持流行于社会上的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宗规〞、“族法〞、“家训〞作为国法的重要补充。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伦理法起着十分突出的政治作用。11/22/2023364.立法与司法始终集权于中央,司法与行政合一封建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集权于中央,即便是国家的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公布,重大案件由皇帝最后决断。地方司法由各级行政长官兼理,并对皇帝负责。11/22/2023375.以刑为主,诸法合体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典,都采取以刑法为主,诸法混合编纂的结构形式。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但就法律体系而言,却是由刑法、民法、诉讼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部门构成的,是诸法并用、刑民有分的。6.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那么11/22/202338二、中华法系的成因1.

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2.

与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3.

与宗法制度的深远影响有关。

11/22/202339第二节中华法系的历史地位一、中华法系对世界法制文明的奉献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61年)编制的?大宝律令?就是以唐律为楷模制定的。朝鲜古代法律?高丽律?也大半摹仿唐律而来。越南李太尊明道元年(1042年)公布的?刑书?三卷;陈太尊建中六年公布的?国朝刑律?,也都依循唐律。11/22/202340二、中华法系的近代命运中华法系是一个以中国古代法为主体的法系。在清末变法过程中,数千年相传的中国古代法受到了西方法律制度、法律观念的强烈冲击,中国法律制度逐步走上了大陆法系的模式。中华法系的解体不等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消亡。近现代的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充满了中西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直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法律意识仍然受到传统法律的影响。11/22/202341重点复习题中华法系的特点有哪些?P33~3611/22/202342第三章中国法制思想和法制改革

第一节法制思想一、神权法思想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朝,盛行于商朝,衰败于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在具体的统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统治者使自己的统治神化,并将表达他们统治利益的法律说成是神权法。11/22/202343二、明德慎罚思想明德慎罚思想是西周时期政治家周公摄政时所提出的施政方针。该思想要求统治者在设政施政过程中要以德为主、慎重刑罚。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统治者在立法和司法中,必须坚持宽缓、审慎的原那么,执行刑罚要慎重,反对专任刑罚,主张德刑并用。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法律制度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22/202344第一,在刑罚原那么上强调矜老恤幼、罪疑从赦。第二,要对犯罪进行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第三,主张“罪止一身〞,反对滥杀无辜。第四,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的犯罪要严惩不贷。11/22/202345三、以法治国思想以法治国思想是先秦法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所坚持的一种治国策略。其思想核心是反对奴隶制贵族的法律特权,强调“垂法而治〞、“一断于法〞,坚持“重刑轻罪〞、“以刑去刑〞。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公布法律。坚决主张要制定明确的成文法,并向社会公布法律。11/22/202346第二,厉行法治。不管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照法律论刑定罪。第三,轻罪重刑。用重刑的威吓作用来到达预防犯罪的目的。四、无为而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是西汉初期将黄老学说运用于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法律思想。其根本特征就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表达在立法上那么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11/22/202347五、德主刑辅思想德主刑辅思想是西汉中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以后儒家思想在法律思想上的表达,因此一般又被称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思想的根本点就是以礼为主、礼刑并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以礼义教化和法律惩罚的双重手段来治理国家。其中礼义教化为根本,刑法惩罚是辅助;对待老百姓要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与刑紧紧结合起来。11/22/202348德主刑辅思想对汉及其以后各个朝代立法司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立法上,以“三纲〞作为根本的立法指导原那么。2.在司法上,将寓教于刑的伦理法制作为根本的司法原那么。11/22/202349六、明刑弼教思想明刑弼教思想是明初统治者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的一种法律指导思想。与德主刑辅、礼刑结合思想相比较,明刑弼教法律思想的侧重点在于使用法律手段来强力推行教化,教化与刑罚不分主次,而是并列的、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11/22/202350明刑弼教思想在明初的立法、司法上都得到了具体的表达。首先,在立法上表现为明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律的制定,以使国有定制。其次,在司法上表现为明初统治者所奉行的“重典治世〞原那么。再次,在奉行重典治世的同时,明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礼教的作用和法制宣传工作。11/22/202351七、会通中西思想会通中西法律思想是清末法制变革过程中所确立的用以指导修订旧律、制定新法律的根本思想,也是对中国法律近代化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种法律思想。“会通中西〞本身就包含着将西方国家的各种部门法律思想、原理、原那么乃至于概念、术语移植到中国来。这样,就形成了系统而具体的中国近代法律改革思想。会通中西的法律思想是中国法制近代转型过程中的指导思想。11/22/202352八、新民主主义立法思想新民主主义立法思想是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法制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法制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立法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根本特征:11/22/202353首先,新民主主义立法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思想是革命根据地时期各个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次,新民主主义立法思想反映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再次,新民主主义立法思想始终贯穿人民民主专政的原那么。

11/22/202354第二节重大法制改革活动一、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一)公布成文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开展,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11/22/202355(二)成文法的公布及论争1.成文法的公布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公元前513年,晋国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公布了范宣子所修订的刑书,这是继郑国公布成文法之后,晋国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又“私造〞一部刑书,书写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继郑、晋两国相继公布成文法之后,其他各诸侯国也陆续仿效。11/22/2023562.公布成文法的思想论争公布成文法引发的论争无非围绕了三个最根本的问题:其一,“临事制刑,不予设法〞的奴隶制法制秘密状态要不要打破;其二,“贵贱不愆〞的奴隶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周礼的宗法等级制度要不要打破;其三,以何法度经纬其民,是因周礼,循旧法,还是铸刑书,立新法?11/22/202357(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成文法的公布,在中国立法史上实现了法律由秘密到公开的转化,打破了当时“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极端专横统治,摧毁了旧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使法律内容公开化。成文法的公布,剥夺了旧贵族世袭特权,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根底,初步确立起法家代表人物所倡导的“法治〞原那么,为新制度的孕育和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它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对其后法律制度的开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1/22/202358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变法的背景1.各诸侯国的变法改制2.各诸侯国的立法活动3.变法的指导思想确立(二)变法内容1.剥夺旧贵族特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任官方面的世卿世禄制,地方长官任免统一由国王掌管。11/22/2023592.改法为律中国古代,法与律不连用,而刑、法、律三词有时可互训、转注,从时间上看,三代称刑,春秋战国之交多称“法〞。商鞅以律代法,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统一性和必行性。此后,中国古代法典大都以律命名。11/22/2023603.重农奖功措施主要有:开阡陌,除井田,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因功授官予爵。4.明法重刑所谓明法,即“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使“万民皆知所避就〞。11/22/202361重刑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重刑轻罪。在执行刑罚时,对轻微犯罪给予严厉惩罚。二是不赦不宥。执行刑罚时对任何人都不准赦免和宽大。三是刑用于将过。在将要犯罪时加以惩办,实际上是按照人的思想而不是行为来定罪。11/22/202362四是族刑连坐。所谓族刑,是一人有罪,灭其三族。连坐的范围比族刑更广,有家属连坐、什伍连坐等。五是奖励告奸。重赏对官吏的告奸,推行全民间的告奸。(三)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开展,集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变法之大成,代表了当时变法的最高成就。无论就广度和深度都是各诸侯国中最彻底和最成功的。11/22/202363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在中国古代刑罚开展史上,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进行的刑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转折过渡,它为古代刑罚体系从早期的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新五刑的转变奠定了根底。(一)改革的社会条件(二)改革的内容文帝批准的改革内容为:“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即以徒、笞、死三刑取代黥、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11/22/202364汉景帝即位后,两次下诏,对刑制再行改革。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下令把斩左趾的笞五百减为笞三百,劓刑的笞三百减为笞二百;中元六年(前144年)又下诏把笞三百减为笞二百,笞二百减为笞一百,并且公布?箠令?,规定笞刑的笞杖规格、受笞部位以及行刑方式等。文帝在废除肉刑的同时,还改革劳役刑,即将终身服役的劳役刑制度改为有期限的劳役刑。11/22/202365(三)改革的意义文帝、景帝的刑制改革,把延续了2000余年的黥、劓、刖等肉刑从法律上正式废除,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力。改革后,在刑罚体系中肉刑已不复作为刑罚的主体,徒刑、笞刑渐成刑罚主体。刑罚除死刑外,主要是劳役刑和笞刑,这为最终于隋唐之际确立封建五刑奠定了根底。11/22/202366四、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几千年重刑轻名、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在体系结构上为近代诸法分立的模式所取代,制定颁行了一系列近代法典;在原那么上和内容上模仿、引入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法律观念及法律条文,引发了中华法制亘古未有之变。11/22/202367(一)清末修律的原因1.西学东渐与法观念更新法观念的重大变化,是促进清末修律的积竭力量。2.不平等条约与国家安危近代中国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导致清末修律的一项重要因素。11/22/2023683.社会转型与变法理论19世纪后半叶,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不同的社会力量、利益集团纷纷提出变法理论和变法方案,形成不同的社会思潮。4.经济诉求与政治需要国内资本主义开展,新出现的社会经济关系,要求有相应的法律标准予以调整。另一方面,清政府希望通过修律来缓解政治危机。11/22/202369(二)清末修律的活动1.宪法1908年制定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爆发后又快速公布另一个宪法性文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11/22/2023702.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颁行了?大清现行刑律?,它是对?大清律例?进行局部调整的过渡性法典。虽名为“刑律〞,仍带有传统法律“诸法合体〞的特色。3.大清新刑律1911年?大清新刑律?公布,它是清末修订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的刑法典。它以规定犯罪与刑罚为内容,采用了近代刑法的编订体例。正文分为总那么和分那么两编,总那么17章,分那么36章,共53章。正文之后还附有“暂行章程〞5条。11/22/2023714.商事立法清末修律仿效法、德、日,采“民商分立〞体制,所修订的商法分两个局部:一是实际颁行的单行法;二是未曾公布的商律草案。1903年初,商部草拟了?商人通例?及?公司律?,于1904年1月颁行。11/22/2023721906年春颁行?破产律?。1908年,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博士志田钾太郎协助起草商律,1910年完成了?大清商律草案?,包括总那么、商行为、公司法、票据法、海船法等,共1008条。但未颁行。11/22/2023735.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是参照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民法,历经六年的制订,于1911年完成的。该法典分五编,即:总那么、债权、物权、亲属、继承,共计36章,1569条。其中,前三编委托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志田钾太郎协助主编,后两编由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至清朝灭亡也未能公布。这部民法草案对后来制定的民法典,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影响。11/22/2023746.行政法规清政府制颁了几项单行的行政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08年的?结社集会律?和?违警律?,1909年的?暂定京师调查户口规那么?和?调查户口执行法?,以及?各学堂管理通那么?等。7.诉讼法1906年,沈家本主持起草了?刑事民事诉讼法?。该法律草案采用了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合一的体例。清廷对该法能否通行持有异议,遂被搁置。11/22/2023751911年初,沈家本等又完成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这两部诉讼法草案均未审议颁行。清末虽然没有公布诉讼法典,但1907年12月奏准颁行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具有临时诉讼法的性质。8法院组织法1906年,清政府制定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就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加以规定。1910年2月,又公布了?法院编制法?,该法共16章164条,实际上均未能认真广泛地实施。11/22/202376(三)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清末修律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序幕。从指导思想上看,修律力图在保存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法律制度、法律理念和法律原那么;就具体成果来说,清末修律迅速打破了封建法统,革除了旧律中残酷、野蛮的落后内容,使诸律分立,确立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制度,客观上促使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开展的轨道。11/22/202377重点复习题1.大清新刑律P702.大清民法草案P723.明德慎罚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P414.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3~445.德主刑辅思想的根本点是什么?P4711/22/2023786.中国古代第一批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哪几部?P567.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是什么?P57~588.试述文景时期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659.商鞅的重刑措施主要有哪些?P62~6311/22/202379第四章中国历代法律形式和法典编纂

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夏商周时期“刑〞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最初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夏朝、商朝以及周朝的文献中,对于法律制度的记载一般都是“刑〞,如夏朝的“禹刑〞,商朝的“汤刑〞,西周的“吕刑〞、“九刑〞等等。“礼〞在夏商周的法律制度体系中是一种值得我们的注意的法律形式。礼原本是祭祀祖先时所要遵循的行为规那么,调整的范围相当狭窄。到了西周,经过“周公制礼〞,作为法律形式的礼获得了重要的开展,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11/22/202380夏商周国王或是天子的命令也是法律的重要形式。国王或是天子的命令常常被称为“命〞。此外还有各种表现形式,如遗训、诰、誓等。二、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有律、令、式、廷行事等。律是朝廷正式公布的比较稳定的标准性文件;令是皇帝针对某事发布的命令和指令,具有法律效力;式是一种规那么、程式,是有关办事程序、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廷行事:廷指宫廷,行事指已行之事,指判案成例。11/22/202381三、汉朝汉朝的法律制度的形式趋于统一,形成了固定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律仍然是主要的法律形式;令一般是皇帝公布的诏令,皇帝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颁行单行法规;科是汉朝应用较广的一种法律形式,科的原意是依律断罪,如对犯罪者进行处分称为“科刑〞,后来开展成一种法律形式;比,即比附,是指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取典型案例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11/22/202382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应用最广的法律形式是律和令。另外西魏政权公布有?大统式?作为国家主要法典;东魏制定有?麟趾格?,将格的地位上升到主要法典的地位。“格〞和“式〞逐渐成为主要的法律形式。11/22/202383五、隋唐时期隋唐,主要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律是封建国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法典,这些制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11/22/202384格是皇帝临时公布的国家机关必须遵守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聚集;式规定的是国家机关公文程式和活动细那么,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唐朝还有“格式律令事类〞和“刑律统类〞,这是两种对于主要法典进行重新编纂的新的法典形式,对于后世的法律形式有着重要影响。11/22/202385六、宋元时期宋朝以“刑律统类〞作为主要法典的形式。这个法律形式是以刑律为主,律文之后附以经过选录的敕令格式,再依律目分门别类汇编成书。律文分成为门,各门之中,以律前统,后归以相关的敕令格式。这种法律形式打破了商鞅“改法为律〞以来封建王朝主要法典称“律〞的历史,使法典体例和名称发生了重大变革。11/22/202386敕是宋朝重要的法律形式,敕是指皇帝的敕令、命令。皇帝公布的命令对于案件的审判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常取得高于律的效力。宋朝还将敕进行汇编,成为编敕,宋代的编敕是编纂历年所颁敕文的活动,编敕属于一般法,是一种立法活动。例也是宋朝重要的法律形式,例指判例。宋朝也将对审判有指导意义的判例进行汇编而成为编例。编例是一种立法活动。条法事类是宋朝另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这种法律形式是以事为类,将敕令格式汇编成册的法律标准。11/22/202387七、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法律形式中的例获得了很大的开展,成为实际上超过律典的最重要的法律形式。明末将?问刑条例?与?大明律?合编,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清统治者在制定法典时,直接就将例附于律文之后,形成例附律的格局。八、民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形式开始以现代法学理论进行划分。北洋政府时期以及国民政府时期还有判例和解释例作为法律渊源。在国民政府时期还将主要法典进行汇编,称为?六法全书?。11/22/202388第二节立法活动及主要法典体例沿革一、立法活动(一)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奴隶制社会的立法活动?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不光是指禹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和典章,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商朝制定了“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在禹刑的根底上对商代法律的重新制定。西周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周王及诸侯、卿大夫发布的命令,以及周公制礼和吕侯作刑。11/22/202389周初在周公的主持之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根底,结合建国以后的实践经验,同时继承了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度中的有用局部制定了周礼。是西周最重要的法律渊源。吕侯制定有吕刑,吕侯即甫侯,所以?吕刑?又称为?甫刑?。西周还有九刑,一般认为九刑是西周初期制定的一部刑法。可能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成文刑事法律了。春秋时期,晋国制定?常法?,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法典。11/22/202390(二)封建社会确立和开展时期的立法活动战国时期赵国制定有?国律?,燕国有?奉法?,齐国有?七法?,楚国有?宪令?和?鸡次之法?,魏国有?太府之宪?。另外魏国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11/22/202391六篇可以分成三个局部,即正律、杂律和减律。第一局部正律是指前四篇:?盗?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的法律,?贼?是防止叛逆、杀伤和对政权的危害的法律,?囚?和?捕?是对于罪犯追捕、关押的规定。第二局部杂律,主要规定如何惩治除盗和贼之外的犯罪。最后一局部称为减律,其是对处分进行加减的规定。11/22/202392秦朝建立之后,制定了大量法律,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为我们了解秦朝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云梦秦简共有1155枚,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共11种律文的摘录;?法律答问?,是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律进行的解释;?封畛式?是关于审判原那么以及对案件调查、勘验、审讯和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文书程式。两汉修律立法活动:汉高祖时期,萧何作律九章,?九章律?是在原秦律六篇的根底上,又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篇,形成九篇体例;叔孙通制定?傍章律?,是有关朝仪方面的专律,共十八篇。11/22/202393汉武帝时期,张汤制定了?越宫律?,是关于宫廷警卫的立法,共二十七篇;赵禹制定?朝律?。是有关朝廷的礼仪之法,共六篇。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有许多单行刑事法规。11/22/202394(三)封建社会走向鼎盛时期的立法活动三国时期,蜀国制定有蜀科。三国之中,以魏的立法最有成效,魏明帝以汉九章律为根底,作新律十八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11/22/202395魏律对秦汉旧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首先,对法典的体例作了重要的修改,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以统诸篇,改变了原来?九章律?中将“具律〞排在第六位,不符合篇章体例的状况。其次,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第三,在内容上将不合时宜的条文从法典中删除,并确立新的内容。11/22/202396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完成?晋律?。所以此部法典又称泰始律。就篇目而言,?晋律?形成了二十篇602条的格局,共27657字。在法典体例上的重要变化是,分?新律?中“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仍置于律首。在内容上的变化主要是,引进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的原那么。在罪名制度上,规定了许多违礼而入律的罪名。?晋律?为中国封建法律开展与转折树立了楷模,对后世立法影响十分深远。11/22/202397?北齐律?是在北魏律的根底上,全面总结历代立法经验完成的,因此,?北齐律?是当时具有很高水准的封建法典。?北齐律?共有十二篇,949条。体例上的特点:一是定律十二篇,由繁到简,为隋唐律的篇章结构提供了先例。二是?北齐律?合?北魏律?的“刑名〞与“法例〞为“名例〞,冠于律首,增加了法律体例的科学性。在内容上,首创了“重罪十条〞,此项制度影响了历代法典的内容。在刑罚制度上,确立了死、流、徒、鞭、杖的五刑,为封建制五刑体系奠定了根底。11/22/202398东魏时期所公布的法典称为?麟趾格?。西魏时期颁行法典称为?大统式?。北周制定?大律?,共二十五篇,1537条。隋朝主要的立法活动有两次:隋文帝开皇三年完成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开皇律?在内容以及体例上的主要特点:11/22/202399首先是在体例上,形成了以“名例〞为首篇,共十二篇的体例,这也是中国封建法典的固定体例。其次是在内容上,第一确立了死、流、徒、杖、笞的五刑制度,呈现出封建五刑的完整形态;第二大量删除了以往存在的各种残酷的刑罚;第三规定了贵族官僚分别享有议、请、减、赎、官当等司法特权。第四确立了“十恶〞的罪名。这些制度都被以后唐律所继承。11/22/2023100?开皇律?的制定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影响到以后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立法,成为一个立法的典范。隋炀帝继位后,于大业三年对?开皇律?进行修改,完成新律?大业律?。隋朝在立法上除制定有律之外,还制定有“令〞。隋文帝时期有?开皇令?,隋炀帝时期有?大业令?。

11/22/2023101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效仿汉高祖定约法十二条。后又制定五十三条格。武德七年颁行?武德律?,共十二篇,500条。唐太宗即位后,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亦为十二篇,500条。唐高宗永徽二年完成?永徽律?。仍为十二篇,500条。永徽三年,命令长孙无忌等人对律典中律条和律注逐条逐句地进行解说。永徽四年完成,共三十卷,当时称为?律疏?,与律文一起合称?永徽律疏?,史称?唐律疏议?。11/22/2023102?唐律疏议?共有十二篇,篇名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名例篇规定的内容是五刑、十恶,以及八议,请,减,赎,官当,免,老幼、笃废疾减免刑等刑法原那么。卫禁篇规定的有皇帝宫殿、庙苑的警卫,州镇城戍和关津要塞的守卫,边防国防的保卫等内容。11/22/2023103职制篇是关于官吏的设置、失职、贪赃枉法等以及驿使方面的规定。户婚篇,是关于户籍管理、土地制度、租赋徭役、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厩库篇,是关于官私牲畜及官物、仓库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擅兴篇,是关于军队调动指挥和兴造方面的法律制度。贼盗篇,是关于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劳动人民对抗、保护封建政权和地主阶级人身与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11/22/2023104斗讼篇,是关于斗殴和告讼方面的法律制度。诈伪篇,诈是欺诈,伪是伪造,是关于欺诈与伪造方面的法律制度。杂律篇,不属他律皆归入此篇。捕亡篇,是关于逮捕逃犯的法律规定。断狱篇,是关于审判案件以及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11/22/2023105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有?唐六典?。唐宣宗大中七年,编成有?大中刑律统类?。这部法典共1250条。(四)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开展及走向衰落时期的立法活动宋朝建隆四年完成?重详定刑统?,史称?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宋刑统?完成以后,由大理寺刻板印刷,颁行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封建法典。11/22/2023106?宋刑统?共计十二篇,律502条及疏议,分为213门,与目录共三十一卷。宋朝立法的主要特点是:编敕,编例,编纂条法事类。元朝至元年间制定了一部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至元新格?。11/22/2023107元英宗在位期间,集成?风宪宏纲?,是一部监察法规。元英宗至治年间,聚集前面的法典的主要内容,编成?大元通制?。元朝还有一部由地方官吏编纂的法典,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为?元典章?。11/22/2023108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六年,正式制定?大明律?,洪武七年完成,颁于全国。洪武二十二年,再次颁行?大明律?。洪武三十年,再次改定?大明律?,编入?钦定律诰?,至此编纂工作完成,“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明律的体例使得传统法典的体例发生了改变,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所制定?大明律?,以名例为首篇,后以六部为纲,成为吏、户、礼、兵、刑、工的七篇体例。11/22/2023109明初还制定有特别刑事法规——大诰,共四篇,236条。由于明太祖不允许子孙修改大明律,后世的皇帝只好编纂?问刑条例?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明朝还仿照?唐六典?制定了?明会典?。11/22/2023110清朝在世祖顺治年间完成了?大清律集解附例?;清世宗雍正五年,再次对法典进行修订,完成?大清律集解?;乾隆五年修订完成?大清律例?,?大清律例?继承了明律的体例。清朝也制定有会典。共有五朝皇帝制定有会典。11/22/2023111清朝还制定有大量的那么例。这些那么例的内容有诏令、法令、成例、明朝的例。尤其是清朝制定了大量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制度,如?蒙古律例?、?理藩院那么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回疆那么例?、?西藏通制?等。11/22/2023112二、主要法典的体例及沿革中国古代法典体例经历了一个开展变化的过程,但是其脉络清晰,层层相因而没有中断。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法典受?法经?影响很大。?法经?共六篇,汉朝萧何制定?九章律?,在?法经?六篇的根底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具?篇仍然处于第六篇的位置。11/22/2023113魏律对旧律体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以统诸篇,改变了原来?九章律?中将“具律〞排在第六位,不符合篇章体例的状况。魏律共十八篇。?晋律?对于中国古代法典的体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形成了二十篇602条的格局,并分魏律中“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仍置于律首,这种体例上的安排丰富了刑律总那么的内容。同时对刑律分那么局部进行了重新编排。11/22/2023114?北齐律?的体例更加科学,定律十二篇,由繁到简,为隋唐律的篇章结构提供了先例。最重要的是?北齐律?合?北魏律?的“刑名〞与“法例〞为“名例〞,冠于律首,增加了法律体例的科学性。隋?开皇律?使得中国古代法典体例根本定型。所定十二篇篇目根本上为唐律所继承。隋唐以来中国古代法典体例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编纂?刑统?,此种法典体例以?宋刑统?为代表。11/22/2023115明律的体例又使得传统法典的体例发生了改变,?大明律?篇目与体例,以名例为首篇,后以六部为纲,成为吏、户、礼、兵、刑、工的七篇体例。随后的?大清律例?也继承了这一体例,共四十七卷,436条。?大清律例?将例附于律文之后,便与查阅,这又是中国古代法典新的体例。11/22/2023116重点复习题1.?法经?P882.云梦秦简P893.?宋刑统?P954.为什么说?北齐律?是具有很高水准的封建法典?P915.简述?开皇律?在内容和体例上的主要特点。P936.试述?唐律疏议?的体例、主要内容。P947.综述中国古代主要法典体例的变化和开展。P97-9811/22/2023117第五章中国的宪政制度

第一节宪政历程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一)预备立宪的缘起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派遣大臣出使各国考察宪政。回京后的考察大臣们向慈禧及光绪递交了介绍外国立宪制度的奏折。他们认为,“夫东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者,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同时,他们还主张,立宪之前必须要有筹备之期,即所谓预备立宪。11/22/2023118清廷于1906年9月1日发布仿行宪政的上谕。由此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二)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1.改革中央与地方官制2.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宣布九年的预备立宪期清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公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谕?,宣布立宪的预备期为九年。同时,公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将来编纂宪法的准那么。?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两局部:第一局部是“君上大权〞,共14条;第二局部是“臣民的权利义务〞,共9条。11/22/20231193.成立谘议局与资政院1909年,各省谘议局先后成立。1910年9月,资政院正式成立。4.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指地方人民,以民主选举的方式组织自治机关,在国家法令规定范围内,自行处理地方公共事务的制度。1909年1月28日,清廷公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同年2月6日公布?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5.公布?内阁官制?,成立皇族内阁。6.公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1/22/2023120二、民国时期的宪政活动(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宪政活动1911年12月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并公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2月7日召开临时约法起草会议,着手起草临时约法。3月11孙中山以辞职但未解职的临时大总统身份公布?临时约法?。11/22/2023121(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立宪活动1.袁世凯统治时期的立宪活动(1)1912年8月10日,袁世凯公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2)1913年10月31日,国会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为“天坛宪草〞。〔3〕1914年12月30日,公布?地方自治试行条例?。(4)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5〕1914年12月29日,袁世凯公布修改的?大总统选举法?。11/22/20231222.段祺瑞统治时期的立宪活动段祺瑞政府于1915年6月29日宣布恢复?临时约法?。8月1日,国会复会。复会后的国会继续讨论“天坛宪草〞,并成立临时参议院修改?国会组织法?。1919年9月8日,安国会公布?县自治法?。11/22/20231233.曹锟、吴佩孚统治时期的制宪活动1923年3月由国会将10年来议而未决的〞宪草〞匆匆通过为?中华民国宪法?。10月10日由曹锟公布该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典,史称“贿选宪法〞。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11/22/2023124(三)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宪活动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执委第172次会议议决通过了?训政纲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训政制度由此确立。1931年6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1/22/2023125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五·五宪草〞)。“五·五宪草〞包括总纲等8章,共148条。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五·五宪草?修正案。194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为?中华民国宪法?。共14章,175条。11/22/2023126三、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政权的制宪活动(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宪法性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对该大纲进行了修改。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五·五宪草〞)。“五·五宪草〞包括总纲等8章,共148条。11/22/2023127(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与保障人权条例各抗日民主政府分别制定了各边区的施政纲领,如?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等。这些施政纲领是各抗日民主政权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政纲。根据施政纲领,各抗日民主政权分别公布了“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政府组织条例〞以及保障人权的专门法规。11/22/2023128(三)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法原那么和施政方针解放战争初期,各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宪法原那么和施政纲领,如?陕甘宁边区宪法原那么?。1948年8月通过了中共中央华北局提出的?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这是解放战争中后期各解放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宪法性法律。11/22/2023129第二节宪政的内容一、政治体制(一)清末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1.德、日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预备建立的政治体制是德、日式的君主立宪制,即君主为政权的核心,议会只享有舆论建议权,内阁为君主的执行机构2.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后公布的?十九信条?采用了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力。11/22/2023130(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政府的三权分立政体1.总统制政体(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总统制。?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中国首创了三权分立式的民主政体。依该大纲,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参议院为国家立法机关。临时中央审判所为中央审判机关。此政体是较为典型的美国式的总统制。11/22/2023131(2)?中华民国约法?规定的总统制。?中华民国约法?所规定的总统权力远较其他总统制国家总统的权力更大。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而且不设内阁,不设国会,立法权由立法院行使。11/22/20231322.责任内阁制政体(1)?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参议院为中央立法机关。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为中央行政机关。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从而大大制约乃至实际取消了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法院为司法机关。?临时约法?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预。〞这是中国法律史上首次以法律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原那么。11/22/2023133(2)?天坛宪草?与?贿选宪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贿选宪法?规定,国务总理的任命,须经众议院同意;内阁对众议院负责。总统所发命令,非经国务员之副署,不生效力。11/22/2023134(三)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五权分立政体“五权宪法〞理论是孙中山独创的国家政体学说。孙中山将人民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力称为“权〞,即政权;将政府具体管理国家的能力称为“能〞,即治权。孙中山将中国古代行之有效的监察、考试职能与近代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并立为五权,分别由国民大会选出的五院行使,使之相互制约,并分别向国民大会负责。11/22/2023135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根本表达了孙中山的这一理论。据此理论,国民大会行使政权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对中央政府官员选举与罢免权;有创设制度、复决宪法和法律之权;总统及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11/22/2023136二、人民权利(一)?钦定宪法大纲?首次规定了人民权利。(二)?临时约法?不仅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自由置于“总纲〞后的首要位置,而且对人民的各项权利与自由规定得更为丰富与具体。?中华民国约法?与?中华民国宪法?对人民各项权利及其位置的排列上根本照抄?临时约法?。(三)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约法?及?中华民国宪法?中的人民权利增加了人民的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与请求国家赔偿权。11/22/2023137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的人民权利的特点:首先是明显的阶级性。其次是规定了经济与文化权利。再次是特别规定了妇女有获得解放,与男子平等参加全社会政权、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权利。2.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纠正了?宪法大纲?中关于人民权利的阶级差异错误,还专门就人权的概念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措施作了规定。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宪法性法律中的人民权利中特别增加了“人民有武装自卫的权利〞。11/22/2023138重点复习题关键术语1.?钦定宪法大纲?P1042.?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P10911/22/2023139第六章中国历代行政法律制度

第一节行政管理体制

一、中央行政管理体制1.夏商西周时期夏朝的中央机构已无可详考。商王的重要辅臣有司徒、司空、司寇。西周确立了以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行政管理体制,周王以下,由卿事寮和太史寮组成中央管理机关体系。11/22/2023140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期,各国都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重要官职,到战国“相制〞在各国普遍地建立起来。3.秦朝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根底上不断开展完善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独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等一切大权。11/22/2023141在皇帝之下,秦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是皇帝下的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太尉是中央掌管军事的长官;御史大夫的主要职权是管理图籍、章奏、监察文武官吏。九卿是具体掌管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事务之官。主要有:(1)奉常,(2)郎中令,〔3〕卫尉,〔4〕太仆,〔5〕廷尉,〔6〕典客,〔7〕宗正,〔8〕治粟内史,(9)少府。11/22/20231424.汉朝两汉时除了继续沿用秦制,出现了尚书台。是汉代中枢机构。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央中枢机构的重要演变是三省制度逐渐形成。从曹魏时起,尚书台已作为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成为朝廷出令机构。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参谋机构。11/22/20231436.隋唐隋唐是三省制度正式确立并完备的时期。尚书省是全国行政的总汇,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六部各有四司,分别掌有关行政事务;中书省草拟制策诏命等下行文书,并处理中央和地方的章奏公文;门下省审核各种上行文书、驳正违失,或提出意见,请皇帝裁决。唐代三省长官分工合作,共同行使宰相职。11/22/20231447.宋元宋代虽然保存了隋唐以来的三省,但不使之有实任。中书门下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宰相事。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品位相当于宰相。宋代设三司,作为中央理财机构,三司为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三司长官被称为计相,权任甚重。元代中枢机构采用一省制,用中书省取代三省。元朝中央还设置了一些主管全国主要政务的机构:其中枢密院掌领军事;宣政院掌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民政教事务。11/22/20231458.明清明朝极度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传统的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央最高官员合称九卿,分别由六部尚书和通政使、左都御史、大理卿组成。成祖时,命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员入值文渊阁,正式称为内阁,并参与机务。11/22/2023146清朝根本沿用明朝的行政机构设置,但内阁不再是中枢决策机构,只能处理日常一般政务。清中期起由军机处辅助皇帝批答奏章、草拟诏旨。清朝增设理藩院、宗人府、内务府等机构。9.清末清政府在20世纪初宣布“变法〞,实行“新政〞,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对中央一些部、院等机构或改名,或合并。11/22/2023147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1.夏商周时期商朝初步形成地方机关体系。设置“百姓〞和“里君〞两个不同系统。商朝已按地域来组织和管理居民。周朝的都城周围百里称郊,郊内设乡,郊外设遂,乡遂下设邑,邑具有基层组织的性质。11/22/20231482.春秋战国春秋中叶以后,县和郡逐渐开展成固定的地方制度。县设县大夫(或县令、县尹)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命。郡设郡守,郡守的地位比县大夫低。到战国时,郡的地位遂高于县,郡以下分设县,由此形成了影响后世的郡、县二级地方制度。11/22/20231493.秦朝秦朝以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令为县的行政长官,县下一级的地方基层组织有乡、亭、里。4.汉代西汉前期郡县与王国、侯国并存,东汉末期出现了新的一级地方政府“州〞,改秦时郡县二级为州、郡、县三级。11/22/20231505.魏晋南北朝除继续沿用东汉末年的三级地方行政体制外,由于战乱频繁,州郡长官大多由武官兼任,出现带军事性质的地方行政制度。6.隋唐开皇三年将州、郡、县三级制度改为州、县二级制度。唐朝沿用之,州、县分别以刺史、县令为长官。唐太宗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十道(后改为十五道)监察区。后逐渐演变成高于州的一级政权机关。唐代基层行政组织为乡(坊)、里(村)。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11/22/20231517.宋代宋代出现了一些新的地方机构:(1)设置路,作为州之上的更高一级地方机构。(2)路下设府、州、军、监为直属中央的同级行政机关。8.元朝元世祖置中书省时,以行中书省为中央临时派出机构,不久即以行省为固定的行政区域,形成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各级地方皆设蒙古管事官达鲁花赤一人掌握实权。11/22/20231529.明朝明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各省设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都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同为一省长官。府设知府,县设知县,统掌所辖区的行政司法。清朝在各省设巡抚作为省的长官,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二司〞,为其下属。一般每两三个省设一总督。省以下仍为府、县两级。11/22/202315310.清末及北洋政府清末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由各省都督对地方进行管理,北洋政府期间地方政府仍然分为省、道、县三级。1924年依?中华民国宪法?,裁撤道尹,道不复存在。11/22/202315411.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组织仍然采用省、县二级。县以下为区、乡镇两级自治单位,分别以区公所、乡镇公所为本级自治机关。1939年9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行新县制,以县、乡镇为两级自治区域单位,县政府不再是国家行政机关,而是自治行政机关。11/22/2023155第二节文官管理制度

一、官吏铨选1.先秦夏、商、周的官吏任命实行世袭制。

对于基层官吏,周朝也采取乡举里选的程序。选官的具体标准,“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艺。11/22/20231562.秦朝秦朝对于官吏的选任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那么,即所谓“五善〞、“五失〞。要求为官者要明悉法律令,并以是否通晓法律令作为区分“良吏〞和“恶吏〞的标准。秦朝中央和地方长吏都由皇帝任免,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选任方式主要有:荐举。征召、任子。

11/22/20231573.两汉汉代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常用的方式有:〔1〕征召。征召有两种:一种叫诏举,一种是皇帝特诏征用特殊人才。〔2〕辟举。是高级主管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或自选属吏的制度。〔3〕察举。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一定数量的人才选用为官。

曹魏政权建立后,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

11/22/20231584.隋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唐代全面确立了科举选官制度。唐代科举大致有两类:〔1〕贡举。对象主要是经京师和地方各级学校考试选拔的“生徒〞,考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2〕制举。即皇帝特召考试,科目、时间及场所均由皇帝临时指定。

唐朝各科考中以后,虽然取得做官的资格,但并不马上授官,还须再经吏部铨试,合格才授给官职。

11/22/20231595.宋代宋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唐代不同的是,宋代士人一经科举录取,即可任官,不必再经过吏部考试。宋代官制有官、职、派遣之别,史称“派遣制〞。派遣制的要旨在于使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上下,并不一定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合的职务,官员担任的实际事务由皇帝灵活授予,同他的“正官〞名称不符,故称为“派遣〞。

11/22/20231606.明代明朝官吏的选举之法大概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选官的根本途径仍然是科举,明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科举之外,任官的途径还有荐举和捐纳。7.清代清朝选官除科举外,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选官,如特简、会推、荫袭得官、捐纳等。

11/22/20231618.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运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9.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公务员的选任仍然是通过考试。

11/22/2023162二、官吏的考课1.先秦对于官吏的考课、考核,我国奴隶制时期到西周逐步形成制度。西周时,职官考绩称为“大计群吏〞。考绩的标准是“六计〞。考绩的时间有月计、岁计和三岁大计。另外,天子出巡,诸侯述职也具有考绩的性质。11/22/2023163战国时期产生了考核官吏政绩的上计制度。所谓上计,就是官吏将一年的预算收入,以及户口、垦田、库藏的增加等,事先写在木卷上,然后剖而为二,国王执右卷,臣下执左卷,年终上计时,国王根据原卷考核实征数目,决定官职的升迁。上计制度从战国实行起,一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是督励官吏、维护吏治的一项重要制度。

11/22/20231642.秦朝秦时对官吏的考绩称为“课〞。考课的方法分为每年定期的地方对中央的上计制度和对诸曹官吏结合具体职掌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课两种。3.两汉汉代考课官吏的时间一般每年一小考,称为常课,三年一大考,称为大课。

11/22/20231654.唐代唐代为了整顿吏治,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效率,严格实行考绩,无论考绩的内容还是程序都进一步完备了。第一,设置专司考绩的官员——吏部考功司;第二,考绩的周期有严格规定,每年一小考,称为“岁课〞,每四年一大考,称为“定课〞;11/22/2023166第三,制定了标准的考核标准。实行“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法;第四,严格按考课奖罚。5.宋朝宋朝更加重视官吏考课。颁行?守令四善四最?考课法。11/22/20231676.明朝官吏考课制度更加严密。考课分两种:第一种称“考满〞,即由上级主管官员对任期届满的下级官员进行考查评定。第二种称“考查〞,又分为“京察〞、“大计〞两种:京察指由都察院主持考查在京各级官员,每六年举行一次;大计指由各地的上级官员对其下属进行的考查,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按“八法〞纠查违法失职官员。11/22/20231687.清朝清朝对京察、大计执行得比较认真。考核的标准是“四格〞,“六法〞。三、致仕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叫致仕。致仕作为一种制度,形成于汉代,汉代致仕年龄规定为70岁之后诸朝代根本相沿,只是清朝的致仕年龄为60岁。

11/22/2023169第三节监察制度

一、监察组织与机构1.秦朝秦朝首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先河。秦朝的监察官吏称为御史,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其职权;一是掌法令,监督法律和法令的实施;二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三是参与重大案件的审判活动。11/22/20231702.汉朝汉承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