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假字的今读_第1页
古代汉语通假字的今读_第2页
古代汉语通假字的今读_第3页
古代汉语通假字的今读_第4页
古代汉语通假字的今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通假字的今读

在古代汉语中,字的重复现象非常普遍。愈古的作品,通假字便愈多。因此,了解文字的通假用法,对阅读古文是很重要的。但是,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同古今字有何区别?通假字的今读应当怎样处理?这些问题还是相当混乱。在一些体例严格的大型工具书里,甚至在一些古代汉语的专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混乱现象;至于一些古籍注本,这方面的混乱现象便更加突出。请看例子: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里,在上册第一分册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节,以上几组字被看作古今字;而在上册第二分册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节,这几组字又被看作是通假字。又如:九新版《辞海》第二音读为jiū,释为“聚合”,通“鸠”,以《庄子·天下》“禹亲自操稿耜,而九杂天下之川”为引例。《辞源》修订本第一册“九”字的第四义项也是通“鸠”,释为“汇合”,同样是用《庄子·天下》为书证,但不另立音读jiū。事新版《辞海》和《辞源》修订本第一册在此字头下都列有一个义项:通“剚”;《辞源》另立音读为zì,《辞海》不立这个音读。针对上述这种混乱现象,下面就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以及通假字的今读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一、古今字的分化所谓古今字,是在文字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字体的孳乳现象。古今字的出现象有个时间先后的问题,即古字在先,今字在后。在文字学著作里,古字通常称为“初文”,今字叫作“后起字”。先看例子:A作为“舍弃”讲的“舍——捨”B:作为“回还”讲的“反——返”A、B两组所列都是古今字,但两组古今字的情况又不完全相同。例如A组的“舍”,本义为“住所”,作为“舍弃”讲,在意义上与本义“住所”说不上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又如“辟”,本义指“法”,而“回避”一义与“法”似乎并不相干。至于“住所”与“舍弃”二义,“法”与“回避”二义,何者在先,何者在后,这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们不妨认为作为“住所”讲的“舍”同作为“舍弃”讲的“舍”,本来就是两个字——同形字;前者的字形沿用至今,后者有了后起字“捨”。A组其他几字同此。B组情况不同,例如“反”,本义为“反复”,作为“回还”讲,当是本义的引申义。又如“竟”,本义为“乐曲终了”,作为“疆界”讲,也是本义的引申;“疆界”表示区域的终极。余类此。因此,我们说B组的“初文”是个多义字。后起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化同形字和多义字,以减轻同一字形“兼职”过多、含义过繁的负担,使更有利于书面语的表达。A、B两组古今字分化情况如下图:不论是A组,还是B组,古今字的区别只是形体上的不同,音和义应当是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撇开语音的历史变化不说)。从这一点上说,古今字很象异体字。识别古今字,历史典籍是很重要的依据。例如“捨”字,在先秦典籍里还不曾发现,甚至《说文解字》也没有收录,虽然“舍弃”这个概念上古就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舍”是“拾”的初文,“捨”是个后起字,“舍”和“捨”是一对古今字。但是,历史典籍又不完全可靠。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典籍,大都是宋、元以后的刻本或翻刻本,后人在刻印这些典籍时常有改字,混进了一定数量的后起字,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原书的本来面目。在这一方面,《颜氏家训·书证》里有两段很宝贵的材料,现抄录如下:《尚书》曰:“惟景响。”《周礼》云:“土圭测景,景朝景夕。”《孟子》曰:“图景失形。”《庄子》云:“罔两问景。”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杉),音于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按诸陈队并作陈郑之陈,夫行阵之义取于陈列尔。此六书为假借也。《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1这说明,“景”、“陈”二字当为初文,“影”、“阵”二字是晋以后才出现的后起字(按:《说文解字》无“影”、“阵”二字,“阵”篆文作“”)。今天我们在先秦、两汉的一些典籍里,看到有“影”、“阵”二字,这当是后人竄改的结果。通假字与古今字不同。通假字是在同一历史平面上用字的分歧现象。本字见存而不用本字,用另外一个与本字字义不相干的字代替本字,这就是所谓通假。例如以“蚤”代“早”、以“畔”代“叛”、以“财”代“裁”、以“司”代“伺”、以“信”代“伸”等等,这些都属于文字的通假用法。清人吴承志在《逊斋文集》卷四《古书假借举例》一文里说:假借之例,以音为主。有以音近而省其文者,有以音近而增其文者,有以音近而异其文者。以音近而省其文者,如借“鹿”为“麓”、借“龙”为“宠”之类是也。以音近而增其文者,如借“政”为“正”、借“偕”为“皆”之类是也。以音近而异其文者,如借“闻”为“问”、借“纶”为“论”之类,此声同而变其形也;借“禔”为“祗”、借“辕”为“辐”之类,此形同而变其声也;借“榖”为“告”、借“卜”为“报”之类,此形声俱变,而以双声字代之也;借“毒”为“笃”、借“暇”为“夏”之类,此形声俱变,而以叠韵字代之也。凡此,皆音近假借之例。2又清人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叙》里援引其父王念孙的话说: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3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本字和借字在意义上并无关联,只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才以借字代本字,造成用字上的分歧。通假字同古今字的区别在于:因此,凡是在意义上有关联的字(如存在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之类),不当以通假字论。上面所举A、B两组字都是古今字,不是通假字。此外,如“共”与“供、拱”、“知”与“智”、“内”与“纳”、“见”与“现”、“章”与“彰”、“文”与“纹”、“陈”与“阵”等等,也都是古今字,不是通假字。至于读音相去很远的字,当然更不能随意看成是通假字,这就不必多说了。由于弄不清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不恰当地扩大通假字的范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是需要防止的。关于通假字的由来,《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意思是说,作者在写作时,一时忘记了本字,仓卒之间便用了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一时写了个别字。另外,我们知道,在毛笔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写字是用刀刻,刻在龟甲兽骨或竹木片上,一个笔画繁多的字,刻写起来相当费时,因此常常用笔画较少的字来代替笔画繁多的字,这应当是通假字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愈古的作品通假字愈多的一个原因。别字通常是比较常用的熟字,笔画少的比笔画多的容易刻写,因此,以熟代生、以简代繁是通假字的一个通则,虽然也有例外。二、创设通假字代本字在一般古籍注本里,遇到通假字,通常注上“通某”或“同某”,至于它的确切读音,也就含糊过去了。字典或辞典则不同,它必须给每一个字注明音读,因此,通假字的今读问题在辞书编辑里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通假字与本字今读相同,自然不发生问题。例如“蚤”通“早”、“犹”通“由”、“佚”通“逸”,古音相同,今音也相同;又如“倍”通“背”、“鞣”通“煣”、“冶”通“野”,古音不同,但今音相同;这些字只需在同一个今音音读下注明是通假关系,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通假字与本字古音不同,今读也不同,例如“兄”通“况”、“闻”通“问”、“并”通“屏”、“佛”通“弼”、“交”通“教”、“信”通“伸”等等,这些通假字的今读当如何处理呢?似乎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凡古代字书、韵书或前人注疏里注有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的反切或直音的,则通假字的今读同本字。例如“事”通“剚”,《广韵》去声志韵“事”下注有“侧吏切”,所以“事”可读zì;“信”通“伸”,《集韵》平声真韵“信”下注有“升人切”,则“信”当读shēn;“勃”通“悖”,《荀子集解》引郝懿行注:“勃与悖并同”,因此“勃”可注bèi否则,不能注与本字相同的今读,因为“于古无证”。一种意见是:不管古代字书、韵书或前人注疏里是否注有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的反切或直音,只要它确切是通假字,其今读应当同本字,在阅读时应当读本字的读音。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理由很简单,词作为一个音、义结合物,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通假字代本字,如果只是意义上相同,而读音可以不同,这就破坏了词的音、义统一整体,成为一种不可理解的单位。可以打个比方来说:马连良是个京剧演员,在他扮演《借东风》里的诸葛亮时,他在戏里的身份就是诸葛亮,而不是马连良;他同戏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诸葛亮同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马连良同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以通假字代本字,在它所处的语言环境里,实质上是本字与其他词语发生某种联系,因此才是可以被理解的,尽管在书面形式上是用了一个通假字。我们还可以用性质相类似的简化字作比。例如在汉字简化方案里,用“发”代“髮”,用“症”代“癥”,“发”与“髮”、“症”与“癥”本来并不同音(声调不同),但是在“发型”、“症结”这些词里,“发”是“头髮”的“髮”,读fà,“症”是“癥结”的“癥”,读zhēng;如果读成fāxíng、zhèngjié,就不是“发型”、“症结”这两个词了。清代著名小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他们的有关论述中,也认为通假字当读本字的读音。王念孙说:“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引文见上。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读以本字”,就是把通假字读成与本字相同的读音。王引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