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诗体由复而变_第1页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诗体由复而变_第2页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诗体由复而变_第3页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诗体由复而变_第4页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诗体由复而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诗体由复而变

李善根详细论述了“三体”的创作方法,并对“江元古的分离”进行了如下描述。“江的这一制度不是直接研究它的风格,而是它的文本。”(1453)指出拟作对原作的仿效是以“学其体”和“用其文”为主要模拟方式。在每首拟作的题目上,江淹都简明扼要地表明所拟诗人和诗歌题材,显示了明确的拟作目的和对象。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又体现了江淹作为齐梁诗人对原诗的因革、创新。本文试从江淹对原作“意象”、“句式”、“诗歌体式”、“声律”等方面的因革进行考察,以模拟的形式反映南朝文学思潮、诗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一、“君,独人关,提升外部人《杂体诗三十首》之《古离别》的意象施用对汉代古诗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在拟作中对原有意象的改造使得诗歌的文化意蕴大异其趣。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见一颜色,不异琼树枝。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138)此首模拟汉末古诗游子思妇的主题,历代对其评价甚高,大都以为逼肖古诗风貌,其创新之在处在于对古诗传统意象的改造。1.《文选》不注雁门山名汉魏古诗一般泛写离别的地点,着重写离别的情节和场景。而“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点出了送别的具体地点,此妇人是到边关送别其夫的。《汉书》曰:“雁门郡有楼烦县。边塞,故曰关。”《文选》吕延济注:“雁门,山名。其上置关。”《宋书·州郡传》载无雁门县。沈约云:“地理参差,其详难幸,实由名号骤易,千回百改,不注置立,史阙也。”(1028)可见到了沈约之时,雁门地理位置已经难详。江淹这种质实的写法,显然与《古诗十九首》婉转、混雅之美有别。汉末士人由于亲身感受或者看到他人离别的痛苦,所以他们的写景是一种无意识的,景物的刻画是为了抒情服务的。在这里不同,江淹有意识地使写景从单纯的“写景”向“造境”方向发展。这是诗人对感受到的审美之境的表达,同时也是六朝诗人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2.黄云意象体现了时代的特征“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是对原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行行重行行》)的模拟。此诗看上去与原作毫无区别,但是诗人所使用的意象已经偷偷发生了转移。“浮云”的意象在汉魏古诗中经常出现,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西北有高楼》),“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苏武诗》),“浮云”意象代表了汉末士人离家寻找仕宦、出处无所归依的无奈。纵观古诗,几乎找不到“黄云”的意象,有关“云”的场景都用“浮云”代替。谢灵运的诗歌中,“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出现了“黄云”意象。到了江淹笔下,出现了“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的诗句。“黄云”与“浮云”相比,体现了色彩的植入,边关送别,天际黄沙漫漫乌云滚滚。那个动乱的时期,生离有时即意味着死别,更添离愁别恨之感。“黄云”意象的使用有两个意义,一方面使诗中悲伤情绪得以加深,另一方面同类意象的沿革体现了新的时代特色。袁行霈先生认为:“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辞藻。时代改变了,又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57)上距江淹不久的元嘉诗风,特别重视声色景致的描绘,《文心雕龙·明诗》评为“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67)。谢灵运、鲍照等人的山水诗,就是以色彩的调配使用以营造画境的典范。江淹用此意象,极有可能是借鉴了元嘉诗人写物描摹的长处。二、坐飞阁,临华池公宴诗的大量创作,是汉魏六朝诗坛独特的文学现象。江淹拟诗《魏文帝游宴》、《颜特进侍宴》、《袁太尉从驾》,均可以视为“公宴诗”或具有“公宴诗”性质。这些拟诗,都体现了江淹的改造和创新。我们先看《魏文帝游宴》:置酒坐飞阁,逍遥临华池。神飙自远至,左右芙蓉披。绿竹夹清水,秋兰被幽涯。月出照园中,冠珮相追随。客从南楚来,为我吹参差。渊鱼犹伏浦,听者未云疲。高文一何绮,小儒安足为!肃肃广殿阴,雀声愁北林。众宾还城邑,何以慰吾心?(140)江淹拟制建安时期的公宴诗,往往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开篇点明宴会场景,中间铺叙景物,结尾抒怀,形成一种“三段式”的结构。《魏文帝游宴》就是体现。第一句“置酒坐飞阁,逍遥临华池”,明显是模仿曹丕“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芙蓉池作诗》)。特别是后句,甚至是达到了字摹句拟的地步。后面几句是写景,最后是抒怀。但是“置酒坐飞阁,逍遥临华池”句,相对于曹丕的诗,则是明显地追求上下句之间的对偶,中间的动词“坐”、“临”作为句子的脊梁,诗人有意将其置于中心的位置。这种情况,在三十首中的其他几首中也有体现。如《颜特进侍宴》:“桂栋留夏飙,兰橑停冬霰。青林结冥濛,丹巘被葱蒨。山云备卿蔼,池卉具灵变”,属三个对偶句连用。《袁太尉从驾》也是如此:“朱棹丽寒渚,金鋄映秋山。羽卫蔼流景,采吹震沈渊。辨诗测京国,履籍鑑都壥。甿谣响玉律,邑颂被丹絃。”这种同一句型连用的情况非常多见,未免让人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考之当时许多诗人都有类似之作,谢灵运《过始宁墅诗》:“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徊沿。岩峭岭稠叠,洲萦诸连绵。”刘骏《四时诗》:“荃茹供春膳,粟浆充夏冶。瓤酱调秋菜,白磋解冬寒。”这一类型对句在元嘉时期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反映了诗人们内心情感的日益细腻,观察外物的能力日渐突出。在他们眼中,大自然的万物都是“可对”的,甚至出现了很多“为对而对”的倾向,说明当时诗人对这种诗歌表现艺术的掌握已经相当纯熟。针对于此,罗宗强先生指出:“如果根据王力先生的分类衡量元嘉文学的对句,除干支对、反义连用字对和饮食门之外,其余二十五种对元嘉文学中都已出现。”(156)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认为:“江淹拟颜延年,辞致典褥,得应制之体。但不变句法,大家或不拘此。”(23)所谓“不变句法”,就是此种情况。而且,这种句型可能还是他刻意而为之,是江淹自觉的诗学追求。究其原因,仍是不能逃出当时诗风的藩篱,即元嘉文学非对偶不成句的作诗技巧上的追求。从建安文学开始重视诗歌表现手法开始,到南朝时期“俪采百字之偶,争驾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体尽徘偶,语尽雕刻”(《诗源辨体》),文人们醉心于诗歌艺术形式和技巧的探索,追求辞藻、对偶、字句雕琢,使得南朝诗歌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重视诗歌表现形式的自觉倾向。三、江浚之作,清瑶诗风六朝诗风经历了由“绮靡华丽”向“清新明丽”的转变,这在江淹拟诗中也有明显体现。如其拟西晋“二张”(张华、张协)的诗:秋月照帘笼,悬光入丹墀。佳人抚鸣琴,清夜守空帷。兰迳少行迹,玉台生网丝。庭树发红彩,闺草含碧滋。延伫整绫绮,万里赠所思。愿垂湛露惠,信我皎日期。(《张司空离情》)(145)张华的诗文,陆云《与兄平原书》评为“张公文无他异,还自清省无烦长”,这不仅指诗中之情,也指诗中之景以清新雅丽为宗,如“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张华《情诗》),以“清风”对“晨月”,“帷帘”对“幽房”,“兰蕙”对“繁华”,“清渠”对“绿渚”。他习惯用一些色彩相近、没有过度浓艳反差的词汇,营造一种空谷幽兰般的意境。《文心雕龙·时序》称其“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张协的诗有相似之处,《诗品》称之为“词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如“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寒花发黄采,秋草含绿滋”(《杂诗》其三),开启了后世清绮诗风。江淹在模拟的同时进行了改造。“庭树发红彩,闺草含碧滋”、“丹霞蔽阳景,绿泉涌阴渚”,以红、绿对举,造成强烈的视觉差。这种情况,在以前的诗歌史上是不常见的。据统计,“红色在江淹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有40多次,而绿色则多达60多次,这两种颜色一共占江淹诗歌总色彩比例的70%”,形成了与“二张”有别的明艳诗风。他这种写法,受鲍照影响不可忽视。鲍照喜欢用强烈的深色,如绛、紫、青、红、金、黛等,众色杂陈。钱志熙先生认为,鲍照“写景物,颇有乱施丹臒的毛病”(355)。江淹则同时借鉴了谢灵运注意色彩调和的优点,色差既强烈对比,又具有诗歌清新明丽的画境。这种写法,对于后世也有不小的影响。梁武帝《和萧中庶直石头诗》“翠壁绛霄际,丹楼青霞上”,曹道衡先生认为:“此诗中有的诗句令人想起江淹的某些名句。如此诗中‘翠壁’二句,上句‘翠’对下句的‘丹’,‘绛’对下句的‘青’,而二句本身的‘翠’和‘绛’、‘丹’和‘青’又正好相对,且色彩也相映成趣。江淹亦好使用这种技巧……梁武帝显然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加以发展,一句之中又自以色彩对仗。”(96)江淹拟诗的意义尚不止于此,《杂体诗三十首》还体现了永明文学对清新明丽圆融的美的追求。三十首诗中,大量出现了“清”、“丽”等字,而且这些字眼主要是用于风景、景致的描绘,呈现出一种明净秀丽的诗风。今将其录于下,有关“清”字的诗句有:悠悠清川水,嘉鲂得所荐。(《李都尉从军》)绿竹夹清水,秋兰被幽涯。(《魏文帝游宴》)从容冰井台,清池映华薄。(《陈思王赠友》)佳人抚鸣琴,清夜守空帷。(《张司空离情》)马服为赵将,疆埸得清谧。(《卢中郎感交》)极眺清波深,缅映石壁素。(《殷东阳兴瞩》)重阳集清氛,下辇降玄宴。(《颜特进侍宴》)清阴往来远,月华散前墀。(《王征君养疾》)有关“丽”字的诗句有:眷我二三子,辞义丽金雘。(《陈思王赠友》)揆日粲书史,相都丽闻见。(《颜特进侍宴》)朱棹丽寒渚,金鋄映秋山。(《袁太尉从驾》)江淹之后,作为永明文学最高成就的“小谢”,就是这种清新明丽诗风的集大成者。钟嵘在沈约诗评中,曾说“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196)。江淹成名在永明诗人前,对他们也有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小谢”,一直被看做“清丽”诗风的代表。如乔忆云:“读小谢诗,令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又云:“小谢之清音独绝矣。”(1079)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一五云:“其诗极清丽新警,文字得之苦吟,较之梁,惟江淹仿佛近之。”(406)江淹的诗歌,尽管与小谢繁华落尽、自然清新、韵味天然的诗风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毕竟摆脱了谢灵运、颜延之追求繁复、雕饰、诸多病累的毛病。从这个角度上讲,《杂体诗三十首》体现了从“元嘉文学”向“永明文学”的过渡。曹道衡先生即说:“江淹兼具两个时代诗人的不同风气。这也许因为他创作活动的全盛时代,正好在宋末,恰当诗风转变之际的缘故吧﹗在诗歌从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转变中,鲍照发其轫,江淹继其轨,共同推进宋、齐文学的渐次演进。”(259)四、以美人之美作为台虾美人的第二,江居民则认为,江盐分离,以“美人”模型作为形象塑造,形象鲜明,已进入了南北朝社会社会的政治心理,其文学批评在《杂体诗三十首》中,已经有后代宫体诗的雏形。如《潘黄门述哀》: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美人归重泉,凄怆无终毕。殡宫已肃清,松柏转萧瑟。俯仰未能弭,寻念非但一。抚襟悼寂寞,恍然若有失。明月入绮窗,仿佛想蕙质。消忧非萱草,永怀宁梦寐。梦寐复冥冥,何由觌尔形?我惭北海术,尔无帝女灵。驾言出远山,徘徊泣松铭。雨绝无还云,华落岂留英。日月方代序,寝兴何时平!(146)此诗以潘岳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悼亡诗》为模拟对象。潘岳悼念亡妻之作,用语典雅,悲凉情深,十分感人。反观拟诗,有几处具体描写怀念之情的诗句,与原作颇为不类:第一,“美人归重泉,凄怆无终毕”,以美人代表亡妻。而在潘岳诗中,是这样形容的:“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悼亡诗》)。在潘岳所有的诗中,找不到一处以“美人”形容亡妻。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美人或是象征,如楚辞的“香草美人”,或是代表歌儿舞女。江淹此处绝无冒犯潘岳亡妻之意。他早年丧妻,对于这种切肤之痛也同样感同身受,如《悼室人十首》:“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以“佳人”形容亡妻。这里可以看出,从“之子”到“美人”、“佳人”,对妻子称呼的改变,似乎有一点轻佻的意味。第二,“我惭北海术,尔无帝女灵”,以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深切的思念。潘岳原作“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悼亡诗》),以汉武帝怀念李夫人,比附亡妻不可再见。汉武帝对李夫人之情,是封建社会中帝王对后宫之情,在当时是属于正当的伦理关系。而“帝女”却是以巫山神女与楚襄王之间的情爱比拟夫妻之情,在当时有些不伦。第三,“雨绝无还云,华落岂留英”,以“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指代男女的结合。这里将夫妻之情引向衽席床帏,挑逗的意味就十分明确了。江淹的这种写法,分明有了后来宫体诗的某些因子:以娼妓来写发妻、从重视精神结合到重视床帏之间。梁陈时期的宫体诗,有一种特殊的写法,即以娼妓来比附发妻。如吴均“知君亦荡子,贱妾亦娼家”(《鼓瑟曲有所思》),萧纲“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娼家”(《咏内人昼眠》)。闻一多先生认为:“如果初期作者常用的‘古意’、‘拟古’一类暧昧的题面,是一种遮羞的手法,那么现在这些人是根本没有羞耻了。”(11)《潘黄门述哀》将宫体的因子孕育在“悼亡”这种严肃悲伤的题材和基调里。试想,如果能够在悼亡之作中描写此类情事,那么梁陈时期蔚然大观的宫体诗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了。我们知道,重娱乐、尚轻艳,是南朝诗学思潮的主流。而江淹的拟作在对原作进行翻新的同时恰好是这种思潮的最直接体现。五、拟诗为人,诗为一体南朝诗歌讲究音律,追求文学作品的节奏韵律之美,在江淹拟诗中也有体现。如《颜特进侍宴》:太微凝帝宇,瑶光正神县。揆日粲书史,相都丽闻见。列汉构仙宫,开天制宝殿。桂栋留夏飙,兰橑停冬霰。青林结冥濛,丹巘被葱蒨。山云备卿霭,池卉具灵变。重阳集清氛,下辇降玄宴。骛望分环队,晒旷尽都甸。气生川岳阴,烟灭淮海见。中坐溢朱组,步檐簉琼弁。礼登伫睿情,乐阕延皇眄。测恩跻逾逸,沿牒懵浮贱。荣重馈兼金,巡华过盈瑱。敢饰舆人咏,方惭渌水荐。(158)又如《袁太尉从驾》:宫庙礼哀敬,枌邑道严玄。恭絜由明祀,肃驾在祈年。诏徒登季月,戒凤藻行川。云旆象汉徙,宸网拟星悬。朱棹丽寒渚,金鋄映秋山。羽卫蔼流景,采吹震沈渊。辨诗测京国,履籍鉴都壥。甿谣响玉律,邑颂被丹弦。文轸薄桂海,声教烛冰天。和惠颁上笏,恩渥浃下筵。幸侍观洛后,岂慕巡河前!服义方无沫,展歌殊未宣。(162)拟颜、袁二首,鲜明体现了宋、齐时期公宴诗的特点:篇幅较长、以颂美为主,文辞典雅、多用故实。笔者在此要讨论的是,相对于魏晋时期的公宴诗作,江淹拟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整首诗通篇押韵。拟颜诗,县、见、殿、霰、茜、变、宴、甸、见、弁、眄、贱、瑱、荐,押仄声韵。拟袁诗,玄、年、川、悬、山、渊、壥、弦、天、筵、前、宣,押平声韵。此外,拟鲍照《鲍参军戎行》、拟汤惠休《休上人别怨》,也是整首押韵。反观刘宋时期的公宴诗,这种通篇押韵的现象并不突出,有些还带元嘉时期转韵的特点。而这样通篇押韵的现象在梁、陈时期十分多见。诗人在宴席上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相分粘,各人就所得之韵赋诗。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说,“古人联句,大概先分韵而后成诗。梁武帝光华殿联句,曹景宗后至,诗韵已尽,沈约以‘竞’、‘病’二字与之,曰:所余二韵,则分韵之余也”(442)。这种现象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