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尔伙-数码时代的第三世界及其教育选择_第1页
顾尔伙-数码时代的第三世界及其教育选择_第2页
顾尔伙-数码时代的第三世界及其教育选择_第3页
顾尔伙-数码时代的第三世界及其教育选择_第4页
顾尔伙-数码时代的第三世界及其教育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码时代的“第三世界”及其教育选择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顾尔伙

2012.12.9

思路:一.波普尔问题提出的背景二.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三.数码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教育的选择一.波普尔问题提出背景

休谟问题(归纳问题)

科学是否能够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普遍,从偶然上升到必然呢?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人们之所以相信归纳的力量,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

康德问题(分界问题)

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的必然性,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且因此与空洞无物的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呢?康德的药方是: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

波普尔问题:

如果科学知识既不来自于经验的归纳,也不来自先天的理智,那么它怎么可能永无止境地增长呢?卡尔·波普尔(1902-1994),犹太人。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94年9月17日逝于英国伦敦。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

1.音乐的启蒙:贝多芬与巴赫“从狭义上说,音乐和我智力发展之间的联系是,从我对音乐的兴趣中产生出至少三种影响我终身的思想。一种与我关于教条思维和批判思维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并且与教条和传统的重要性有密切联系。第二种是两种音乐作品之间的区别,而我认为这种区别是无比重要的,为此,我提出使用“主观的”和“客观的”这两个术语。第三种是认识到历史决定论思想在音乐和整个艺术方面的智力贫困和破坏力。”

复调音乐由定旋律和辅旋律构成.......正是由于旋律的教条限制,才产生了定旋律,而以定旋律为根基的对位法———复调音乐也才能得以产生。“定旋律使发明自由变为了创造的规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卡尔·波普尔所著《无尽的探索》一书第57页。作为复调大师,巴赫始终强调音与音的关联性、音乐的客观美感。“根据这种客观主义理论,正是作品成了音乐家情感的主要依据,而不是相反”。这正是巴赫型音乐客观性的表现。“无疑巴赫的思想可以发展,通过作品,音乐家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借助试错法来学习……。在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不断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一种单向‘作用’———仅仅是他的个性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思想的来源:波普尔认为,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启发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可错论者,使他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在于意识到我们的局限性;在于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非常贫乏。2.思想来源:苏格拉底,贝克莱,马赫,爱因斯坦贝克莱主教是什么人,我所知不多,但我感激他使我们免于不容置疑的第一前提之害。——塞缪尔·勃特勒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不仅容许我们放弃某种“形而上学要素”,也容许在某些情况下就其简单性区别各种各样互相竞争的假说(贝克莱所谓“数学的”假说),就这一点而言,这一原则超过了我所说的“贝克莱剃刀”。波普尔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明确陈述:如果他的理论在某次检验中遭受失败,那么他就认为他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波普尔认为,爱因斯坦的态度是科学态度的典范,他的态度提示我们:原则上的可证伪性是关于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之间分界的标准。3.时代背景:20世纪是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支柱的物理时代二.波普尔的“第三世界”

在《自我及其大脑》中,波普尔认为:“如果引进三个部分的划分可使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更显得清楚些。首先有物理世界,即物理实体的宇宙……我称之为‘世界1’;第二有精神状态世界,它包括意识形态、心理素质和无意识状态,我称之为‘世界2’;但还有第三世界,即思想内容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我称之为‘世界3’。”1.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

这一图示可以看出,三个世界的关系是统一的、连贯的,表现为:宇宙的发展按照由第一世界,经过第二世界到第三世界直向方向运行。同时,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作用,而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以第二世界为中介。

2.三个世界的开放性

首先,在第三世界的起源问题上,波普尔明确提出:“第三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第三世界是人造的”。

其次,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第三世界包括哪些内容呢?波普尔说说:“在我们的第三世界的各成员中,尤其突出的是理论体系,但同样重要的还有问题和问题境况……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成员是批判性辩论,并可类似于物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而称之为讨论状态或批判性辩论状态。当然,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再次,特点。第三世界不同于第一、第二世界,它是人类独有的世界,它虽是人类思维的创造物,但并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具有客观性、独立性、自主性。1.客观性。波普尔认为第二世界的主观思想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因而主观思想过程中的思想是一种思想过程意义上的思想,而“第三世界”的客体或实体即思想,作为主观思想过程中“被把握的内容”是内容意义上的思想或自在的陈述,即处于逻辑关系中的陈述,是客观意义上的思想(即理论)。第三世界的客观性是知识增长的源泉。2.自主性。波普尔说:“自主性观念是我的第三世界理论的核心。尽管第三世界是人类的产物,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它——反过来又创造它自己的自主性领域。”第三世界的自主性是知识更新增长的动力“第三世界”的自主性与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第三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它的自主性,而它的自主性则体现了它的客观实在性。“第三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这种非物质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正是“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因而“第三世界”理论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与基础。波普尔建构第三世界理论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客观知识问题与身心问题以及为他提出“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关键的理论前提。由世界3的实在性和自主性出发,波普尔把世界3自我展开的过程,看作就是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关于波普尔的科学增长的模式,最主要的就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四段图式。

P1→TT→EE→P2其中,P1代表的是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试探性排除错误,P2代表新的问题。这个四段图示清晰地表明了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四个必须阶段。波普尔指出,两个精神体验或精神过程虽然可能彼此处于因果关系之中,但是却不能彼此处于逻辑关系之中。要使得上面的四阶段图式成为逻辑的,就必须从中清除任何主观的东西。为了反对心理主义而维护这种逻辑批判的可能性,波普尔不得不对“思想”一词的意义作出了两种区分:主观意义的思想和客观意义的思想,即作为精神活动过程的思想和思想内容本身。在上面的图式中,问题境况、试探性理论、对这些理论的批判等都是客观的,属于作为思想过程之产物的世界,即世界3。因此其间存在逻辑联系。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媒介的发展对人类文化及社会型态产生重大转变,以致于人们疾呼已经或正在走入“超文本阅读时代”、“读图时代”。提出了“数字地球”,“智慧地球”(smartEarth)概念,使真实地球作为一个虚拟地球进入了互联网。物质—精神从简单二元对立走向物质—精神—信息三维融合的波普尔“第三世界”。在这个“第三世界”里,如何处理日益增长的信息及其选择利用这些信息的智慧之间的矛盾?教育如何应对和选择?三.挑战:智慧如何可能?1.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知”与“智”为同一字,“知”与“智”是相通的。对“知”的解释是: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老子讲:“为学[知识]日益,为道[智慧]日损。”智慧者最需要领会的就是“时”——时势、时气、时态、时机、时中。《周易》可以被用来预测未来,它的首要关怀是时的出现和被领会。2.在当前,智慧是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有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收集、加工、应用、传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看法。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智慧是人维系对话,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智慧的三个内在要素: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1.智慧与知识关系其一,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其二,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生成智慧要有条件。条件一,要看是什么知识。条件二,要看用什么样的方法。其三,知识只是求智慧过程中的产品。其四,知识是认识“多”,而智慧则是认识“多”中的“一”。【知识是加,智慧是减】其五,知识是可以转让的,而智慧是不能转让的。

智慧需要知识,但不等同于知识,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因为哲学就是爱智慧。2.知识与智慧转化首先要问如何能“得”?即如何能“转识成智”,实现由意见、知识到智慧的转化、飞跃;其次要问如何能“达”?即如何能把“超名言之域”的智慧,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亦即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如何去说。“顿悟”说。印度佛学讲“转识成智”,本有许多层次,中国人接受了“转识成智”命题,在实行方法上却讲得简易直截,基本思想是通过“定慧双修”达到顿悟。矛盾思维过程说。疑问、惊诧是思想之母,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分析而又综合,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问题,一方面是客观过程中矛盾的反映,客观过程本身是有多方面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另一方面是主体本身具有的矛盾的表现。主体有疑问,就是有知与无知的矛盾;主体、自我本来就是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并且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转化方法: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四.机遇:符号世界创造的可能猜想并不自由,要受制于经验的经验,现在世界3进一步限制了它的自由:它还是客观知识过程的产物。我们不仅生活于世界1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世界3之中,一个文化世界之中,一个虚拟的符号文化世界之中。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动物”,可谓一语中的。与传统的“物质能量型”文化实践不同,人类文化创造方式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呈现出一种符号化存在,即“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全球信息技术的符号化、虚拟化发展,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它使得人类相对独立、有效、全面地开展“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成为可能。不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效应来看,“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在其效应方式上的可复制性、可分离性、无限性决定了我们所进行的符号化实践活动在其效用大小的获得上应该是一种更倾向于以质量而非数量取胜的原则。高质量的文化实践成果才具有复制的必要和无限传播的可能五.教育的选择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框架下进行。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的受体,而应主动地对文化做出选择。教育存在的真正价值表现在:作为客体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作为主体的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这一价值的关键在于教育的理念与过程能否恰当地选择和渗透符合其内在需求的文化范式。据此,从宏观来看,教育贯穿于人类寿命的始终;就微观而言,教育起于每个人的生,终于每个人的死。即,教育是人不断提升自己处理和使用各种知识的智慧的生命过程,显现于人获取、选择、处理和运用知识的生命活动之中。学校教育是自为地完成上述任务的事业,其活动所蕴涵的上述意义决定学校工作的成败。因此,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而非部分人的权力。

“慧”:生成教育智慧的主要方式当我们把教育智慧看成是由“教育之智”和“教育之慧”构成的整体之时,就自然而然地会做出这样的理解,教育智慧的生成有“由智而慧”、“由慧而智”、“智慧互生”三条路径。1.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怀疑精神

“怀疑”(skePsis)一词的本义就是“探究”或“考察”(skePtesthai),这种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是一种开放发散的活动。

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都发端于问题和探索,智慧正是在问题与探索中积累与成长。在古希腊人看来,“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学习者有没有问题?有多少问题?问题是否有新意、有创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应该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怀疑主义的精神历程分为四个环节:对立—均等—存疑—宁静。怀疑主义通过提出反题来批驳独断论的探究方式类似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或辩证法。苏格拉底自认无知,在对话的始末没有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任何结论性的界定,他承认自己不知道问题的最终答案是什么,只是不断地利用对手所赞同的观点建立反题,迫使对方认识到自己业已确认的那些命题乃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推翻先前的结论,提出新的命题,苏格拉底再一一反驳。正像罗素所说的那样,苏格拉底的许多对话并没有达到任何结论,其目的在于使读者处于一种迟疑状态。把一切传统观点统统悬置起来,这就是“现象学的悬置或搁置”。他还借用数学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作加括号,意思是将所有传统的非批判的自然思维态度放在括号里面,存而不论。通过这种悬置判断,胡塞尔使人们摆脱种种假设的干扰,澄清被这些假设充塞了的意识,使人们能够转向意识内容本身,即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事物本身”,或者说转向“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本质还原”。【清空大脑,熟悉的陌生化】(2)问题意识

首先是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对问题的正确理解构成对第三世界理解的核心。波普认为科学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或理论开始,总是对理论的产生极为重要。第一,问题促使理论的产生。波普认为理论的任务在于试图解决问题。他强调,“实验者决不能等待自然界高兴起来显示自己和秘密,他必须质问自然界。”他必须根据他的怀疑、他的猜想、他的理论、他的想法、他的灵感来盘问自然界。因此说,如果没有间题,也就不会有对间题的解释即理论。

第二,问题促使科学的发展。波普认为.问题是促使科学发展的力量。因为问题促使人们不能停留于理论的现状,促使人们进一步思索,从而发展理论,发展科学。

第三,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波普认为,科学家面前的自觉任务,始终是通过构造一个解决问题的理论。因此,对科学家的某一个研究过程来说,作为起点的总是问题,而不是理论。波普不但把问题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而且把问题当作认识的终点。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众所周知,我们的预期从而还有我们的理论,在历史上甚至可能先于我们的问题。但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这些问题可能发生于一种理论内部,也可能发生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之间,还可能作为理论同观察冲突的结果而发生。而且,只有通过问题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坚持一种理论。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3)对话怀疑主义者作为一名冷静的观察者、评判者、探究者,对形而上学可能性与否,可靠性与否等问题进行考察和批判。他追求的是一种维持与一切形而上学进行对话的实践能力和智慧,用R,罗蒂的话来说,是一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动”,反对形而上学借一套普遍原理、终极原则来结束对话,是一种“把不断地对话作为哲学的充足目标,把智慧视为维系对话的能力”。.怀疑主义这种元哲学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