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女性与新中国域外战争中的她者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半岛女性叙事_第1页
朝鲜女性与新中国域外战争中的她者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半岛女性叙事_第2页
朝鲜女性与新中国域外战争中的她者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半岛女性叙事_第3页
朝鲜女性与新中国域外战争中的她者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半岛女性叙事_第4页
朝鲜女性与新中国域外战争中的她者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半岛女性叙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朝鲜女性与新中国域外战争中的她者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半岛女性叙事

25.朝鲜于1950年6月爆炸。6月27日,美国决定向朝鲜派兵。在经过三个月有余的深思熟虑与战略部署后,中共中央最终于1950年10月8日决定以志愿军的形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美苏冷战在亚洲出现的新型对抗,朝鲜战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表现在武力上,实质上更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峙。如今,朝鲜战争已经过去六十余年,在韩志愿军烈士尸骨还乡,昔日仇敌握手言和。克服残存的冷战思维,促进睦邻友好及和平共处成为了当年的参战各国现在应该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冷战思维开始的历史语境当中,去考察由那场特殊战争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学形态,去探讨它的产生、形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50年代初期的冷战思维中,“民族国家”化身成为一个人格化的“文学主体”。而这时的文学不得不远离自身审美的范畴,开始为战争、政治、建设、意识形态等集体意志服务。(313)作为考察50年代冷战思维形成过程的一环,笔者在本论文中将集中关注50年代初期中国抗美援朝文学对于朝鲜半岛女性的叙事方式及其意义。对于朝鲜半岛女性叙事的关注,不仅因为50年代抗美援朝文学当中朝鲜女性的身影时有闪现,更是因为朝鲜半岛女性作为这场异域战争中的“她者”,在中国主体意识的建构以及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参军和朝鲜之间的“性别化”关系(一)阿婆婆与朝鲜“阿婆”的互动1952年3月,朝鲜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当时作为“中国文联朝鲜战地访问团”团长的巴金带领着白朗、菡子、立高等共17名团员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体验生活。此次朝鲜之行,巴金等人共停留了8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段不算短的经历,使得巴金对朝鲜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产生了极为深厚的感情。在散文《朝鲜的梦》中,巴金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自己对朝鲜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提起朝鲜,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朝鲜的“阿妈妮”。他这样写道:“在那无数的梦里总有一个白衣白裙的身形。每逢我静下来回想朝鲜的生活,我就会看见穿白衣白裙的‘母亲’或者‘嫂子’,至今紧紧地系住我的心的正是这些朝鲜的‘阿妈妮’”(174)。朝鲜民族素爱白色,而白衣白裙的“阿妈妮”或“大嫂”成了朝鲜女性定格在巴金脑海中的形象。中国作家入朝之后,不仅曾在前线与志愿军一起生活,也与后方的朝鲜民众有着紧密而良好的互动。路翎曾于1952年12月跟随中国文联创作组入朝体验生活。在朝鲜的日子里,他多次受邀访问朝鲜人的家庭,并与他们一起用餐,看他们载歌载舞,听他们诉说苦难。(241)当时,朝鲜男性多已奔赴战场,留在后方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这些朝鲜女性给予了中国作家近似于“母亲在接待她久别归来的游子”般深沉的爱。志愿军与朝鲜女性之间的“骨肉亲情”叙事也成了抗美援朝文本中有限的朝鲜半岛叙事的重中之重。在50年代的文学文本中将朝鲜“阿妈妮”比作母亲的亲情叙事比比皆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仅以路翎与魏巍的作品为例稍作考察。首先看一下《洼地上的“战役”》中对朝鲜“阿妈妮”与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互动部分的描写。在得知女儿对王应洪怀有爱慕之情后,金姓老大娘对王应洪的喜爱愈加深厚。一天午后,趁其他战士都在午休,老大娘亲切地抚摸着王应洪的肩膀嘘寒问暖。朝鲜“阿妈妮”饱含慈爱的肢体语言深深地温暖了王应洪的心,他“发觉老大娘脸上也有和母亲一样的皱纹,于是就想到,在他参军的时候母亲怎样地流了眼泪又微笑”(114)。老大娘遍布皱纹的笑脸与抗美援朝参军临行前母亲流泪微笑的脸庞相互交融、叠合,给王应洪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在那一瞬间,他的情感产生了奇妙的变化与共鸣。这一情感上的共鸣,使得王应洪将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了这位朝鲜“阿妈妮”的身上。对朝鲜“阿妈妮”与自身骨肉相连关系的感知,愈加坚定了他为两位同样“受苦的、慈爱的”母亲而战斗的决心。在魏巍的文本中,志愿军与朝鲜“阿妈妮”之间的亲情叙事一直延续到完成于七十年代末期的长篇巨著《东方》中。郭祥面对不辞辛劳照顾自己的朝鲜“阿妈妮”情不自禁地表白道:“阿妈妮,你同我的妈妈汉嘎基!”(175)“妈妈,你同我的妈妈是一样的”的表白,不禁让人联想起巴金在《朝鲜的梦》中剖白心迹的那一句:“整个北朝鲜都是我的家”,我从未“离开那许多像母亲一样爱护过我的阿妈妮”(175)。50年代抗美援朝文学对志愿军与朝鲜女性之间“骨肉亲情”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还借助于对志愿军与朝鲜儿童之间的关系叙事。文本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儿童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想象的父女与兄妹关系。在《战士的心》中,志愿军战士吕得玉在与战争孤儿崔善姬的相处中逐渐建立起深厚的父女感情。崔善姬会热情地喊他“阿爸基(爸爸)”,请他吃她和祖母新收获的土豆。吕得玉牺牲前,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的并不是多年未见的女儿的容颜,而是崔善姬“尖声呼叫着”,“捧着土豆向他跑来”的甜蜜而快乐的笑脸。(16~18)《突破临津江》中,看着父母双亡不得不独自照顾弟弟的朝鲜小姑娘,年轻的志愿军战士拴住在心生怜悯的同时,又不禁伤感地想起自己被日本军人夺去了生命的年幼妹妹。(131)文本中,志愿军战士在面对朝鲜“阿妈妮”与朝鲜儿童之时对自身母亲、妻儿以及妹妹的想象,使得中朝两国民众之间带有一种血肉相连的感情。与朝鲜女性相对鲜活与立体、具有存在感的人物形象相比,在50年代抗美援朝文学当中极少能够看到朝鲜青壮年男性的身影,也许他们中的多数都上了前线。当然,在抗美援朝文本当中,并非完全没有朝鲜人民军的身影。但问题在于,这些惊鸿一现的人民军多是在中国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会讲一口流利中文,会娴熟运用中国战术的被称之为“老战友”的“延安派”。(125)这些以“老战友”面貌出现的人民军与朝鲜女性相比,不仅显得人物扁平、面目模糊、毫无个性,而且还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这些特点表明,作为“老战友”出现的人民军不过是作者为了叙事的圆满而想象出来的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也因为如此,文本中的朝鲜因人民军男性的缺失,而变成了一个女强男弱、阴盛阳衰的异域空间。在这里,作为援助者的志愿军,无论是在数量上或者是在力量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他们与朝鲜女性之间形成了一种建构于想象之中的亲情关系。朝鲜女性被想象成了志愿军的“母亲”、“妻子”、“妹妹”与“女儿”,相应的志愿军战士成了朝鲜女性的“儿子”、“丈夫”、“哥哥”与“父亲”。在这样一种性别化(gendered)的亲情关系当中,作为男性而存在的志愿军成了朝鲜女性与女性化的朝鲜的保护者。ChoungmooChoi在《NationalismandConstructionofGenderofKorea》一文中曾指出,西方国家往往习惯于将东方或者是非西方国家塑造成为一个女性化或者是落后的存在,并以此来确保自己作为雄性的中心地位。(14)不难发现,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文学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性别隐喻:朝鲜女性被他者化了,朝鲜被女性化了。黑格尔曾通过主人与奴隶之间被称为“主奴辩证法”(masterslavedialectic)的寓言,强调作为他者的奴隶对于主人“自我意识”建构的重要性。(104~119)他者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先决条件。而他者作为自我的参照,其背后所隐匿着的往往是主体选择的自我。这一由自我主体想象出来的他者往往是与自我截然二分,彼此对立的。在对朝鲜女性他者化、朝鲜女性化的背后隐匿着的是中国作家对于自我主体的选择与定位。其中,寄托着建国伊始的新中国对于自身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大国”形象的想象。(二)战争促使人的爱情城市理念的形成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女性之间的爱情是被军规严格禁止的。但尽管规定严格,年轻男女之间互生好感却是人性使然。更何况,朝鲜这一异域空间与朝鲜女性的美丽姿态更会在无形中助长爱情的萌生。一位战地记者曾回忆说,在他进入朝鲜之后听到“不少朝鲜姑娘和志愿军求爱”的故事。(220)也许因为恋爱是禁忌,访问朝鲜的大多数作家对此都选择了回避。只有路翎大胆地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姑娘之间朦胧的好感呈现在了小说当中。《初雪》中,在将朝鲜民众载往安全地带的路上,19岁的志愿军副驾驶王德贵被一个有着爽朗笑声的朝鲜姑娘所吸引。在目光交错当中,两个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微妙而别样的化学反应。王德贵的心底萌生出了一股“亲切、温暖的感情”(42)。文中对两个年轻人之间笑声与目光交流场景的描写,暗示着男女双方对于异性的羞涩好感。然而,随着到达目的地,两人之间的感情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最终只能止步于志愿军与朝鲜民众之间的友爱。但这段夭折的感情在《洼地上的“战役”》里朝鲜姑娘金圣姬的“恋爱叙事”中得到了新的书写。小说中,美丽的朝鲜姑娘金圣姬在与志愿军相处的日子里,渐渐喜欢上了年轻的志愿军侦察员王应洪。她“变得少说话,沉思起来”,“见到王应洪的时候显得激动,在他走过的时候总是痴痴地看着他”,而在与王应洪说话之时又总是会脸红。(114)《洼地上的“战役”》一文在当时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同时,也因牵涉到朝鲜女性与志愿军之间的“恋爱”叙事而饱受诟病。但细细读来会发现,正如路翎所强调的,“恋爱叙事”不过是外衣。(199)因为无论是在现实当中还是在小说中,甚至在路翎的创作意识里,“恋爱”都只是朝鲜姑娘的权力,而对于志愿军战士而言,则是不被允许的。路翎通过朝鲜姑娘的“恋爱叙事”所要表现的是,“人民的愿望和血腥的帝国主义的根本对立,以及志愿军战士的自觉精神”(628)。为了达成这一愿望,他在朝鲜姑娘与王应洪之间架构起一种并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金圣姬对于爱情的向往是单纯的,但对于王应洪而言,她的爱情却是实现英雄梦想途中必须要克服的一次严峻考验。作者通过一场战役成全了王应洪的英雄梦想。同时,也让他在这场战役当中经历了一场情感与心灵的洗礼。在战斗的过程中,王应洪前后几次想起金圣姬。但随着战斗进程的发展,每一次的心境都发生着变化。最初,潜伏下来后为了排解四周绝对静止所带来的寂寥与孤单之感,他努力地回想母亲与毛主席,也想到了金圣姬。他对着想象当中的金圣姬轻轻地吐出了“你别怪我”(130)。这一句“你别怪我”,像是在向金圣姬祈求原谅,也像是对自己决心的再次确认。战争打响后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以及保护班长的强烈决心占据了王应洪的内心,曾经感觉到的“那种年轻人的惊慌而甜蜜的幼稚心情”被冲击得无影无踪。在昏迷不醒中,他再次梦见了金圣姬。但这次他梦到金圣姬亲热地对自己的母亲说道:“妈妈,我是你的女儿呀”(146)。从对异性的朦胧好感,到下决心拒绝,再到对自己与金圣姬之间亲情关系的确认,王应洪在经受战争洗礼的同时,凭着“志愿军战士的自觉精神”成功地克服了男女私情对他的考验。原本一触即发的恋情转化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进而升华成了他对全体朝鲜民众的热爱。当王应洪牺牲的消息传来,热烈地爱慕着王应洪的金圣姬双手虽然“冰冷却似乎更有力了”,而眼睛也“似乎变得更明亮了”(152)。结尾部分对金圣姬双手与眼睛的描写,暗示着她对王应洪的产生于“同志爱和亲人爱”基础之上的感情,最终因为现实斗争的磨炼而得到升华,而金圣姬也在这一锤炼当中变得愈加坚强起来。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文本中朝鲜姑娘金圣姬从来就不是与王应洪处于同一道德水平线上的主体性存在。她无私地单恋着王应洪,又在王应洪牺牲之后受到感召,决心化小爱为大爱继续投身战斗。在与金圣姬的关系当中,志愿军战士王应洪扮演了偶像、人生导师与引导者的角色;而金圣姬则是一个虽然永远不能从志愿军男性那里得到正面回应,但却仍痴心不改的仰慕者与追随者。在金圣姬这样一个客体的衬托之下,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形象显得愈加高大与高尚。随着道德天平的倾斜,在原本应当平等的两性关系中,朝鲜女性彻彻底底地退化成为了志愿军男性的他者。二、战时动员下的朝鲜女性形象在50年代抗美援朝文本中,朝鲜女性摇曳的长裙与浓黑的秀发总是会让人联想起纤细而又敏感的女性形象。但这些看似柔弱的朝鲜女性却不同于以往人们对战争受害者的想象。这是一群勇敢乐观、以与男性平等的身份与地位积极投身到“祖国解放”战争中的女性群像。在《战争,为了和平》中,她们是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公公与丈夫却愈发坚强,下决心参军的女劳动党党员金贞永;是亲自将儿子、恋人与兄长送上战场而选择留守后方修筑公路、不顾敌机轰鸣、在没有男人身影的田野里挥洒汗水的崔老大娘、李顺英以及崔淑姬;(350~361)在《我要歌颂她们》中,她们不仅是后方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还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保证运输的动力。她们被金日成称之为“朝鲜英雄的妇女”;在《安玉姬》中,她们又是为了掩护志愿军战士而牺牲了自己的朝鲜女性安玉姬;(133~150)在《从歌声和鲜花中想到的》中,她们是唱着歌修篱搭桥的女游击队员,年轻时曾是东北抗日联盟游击队员,如今又要送儿子上战场的朝鲜老妈妈。(159~170)她们是一群被中国女作家白朗称赞为“喜悦、新鲜、美丽、健康”的女性。1946年7月30日,伴随着《男女平等权法令》的颁布,朝鲜女性从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朝鲜进入战时动员体制。朝鲜女性成了“祖国解放”战争的主要动员对象。随着战争的深入,原本只从事护士与通信员等辅助性工作的朝鲜女性开始逐渐以高射炮炮手、游击队队员等形式直接参与到战斗当中。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以及没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女性大多也被安排到生产军事物资的工厂中或者矿山上进行生产劳动。(49~84)50年代抗美援朝文学中出现的朝鲜女性,正是这些被动员到国家建设这一宏大叙事当中女性的缩影。因战争而饱受艰辛的女性被这一积极而又坚强的女性形象完全遮蔽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作家的活动半径被严格限定在了由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所掌控的区域之内。(61)除去早期入朝的李庄、杨朔以及魏巍等少数人之外,大部分的作家与记者所及范围最远不过到签订停战协议的板门店,绝大部分未能逾越三八线。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作家对朝鲜战争的整体认识,也导致作品中对韩国社会与民众的呈现与认识非常有限。相较于朝鲜女性的频繁登场与露面,韩国女性的出现显得“矜持”得多,也沉默得多。这不仅是因为文本中她们相对于朝鲜女性的“缺席”,更是因为她们的“弱势”。她们在文本中多是以不能“发声”的、被迫害的女性形象出现的。她们是一群连姓名、籍贯、年龄、长相都无从知晓的模糊群体,一些被抽空了个性与差异的符号性的人物。在50年代的文本中,裴顺玉是被描写得较为详尽的韩国女性。在联络员朴正东的眼中,这个挣扎在贫困线之下的女人生活极度贫穷,战争给这个苦命的女人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因为战争,她失去了丈夫,弟弟行踪不明,而妹妹则“在汉城,操着那种最可怜的职业”。最后,她唯一的儿子也被地主金允杀害,而她自己也死在了北上朝鲜的途中。(64;65;198)文本通过对裴顺玉及其妹妹悲惨遭遇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了这样一个讯息:在朝鲜半岛的南端地主肆意横行,生活在那里的女性或悲惨死去或卖身维生。这与同时期巴金等作家所赞颂的英雄的朝鲜、英雄的平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战时韩国也曾经以爱国主义为幌子对韩国女性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但与朝鲜战时动员的有条不紊、分工明确相比,韩国政府对韩国女性的战时动员未能发挥保护女性的作用。朝鲜战争导致至少30余万以上的韩国女性失去丈夫,这些女性中的绝大部分因没有一定的生存技能而挣扎在贫困线以下。(96)其中不乏因失去最起码的经济基础与维生手段而选择自杀或卖身来换取生活资本的情况。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本中对韩国女性遭遇的同情以及这一同情产生的情感基础。当赵庆奎借着微弱的光亮看到裴顺玉家中赤贫的状况时,幼年饥饿、贫穷的记忆被瞬间唤醒,丝毫不差地投射到了裴顺玉身上。相似的体验与经历使得赵庆奎对裴顺玉的同情在瞬间达到了峰值,形成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80)裴顺玉的穷苦被认为与地主的存在息息相关。在目睹裴顺玉的赤贫后,朴正东大声疾呼,“贫苦的农民应该组织起来,剥夺地主的土地和财产”(66)。这一有关地主与贫农的论断与50年代初中国土地改革中的论调如出一辙。1951年2月,抗美援朝进入到与一些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阶段。“彻底打垮地主阶级”,“完成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之间开始产生了奇妙的因果联系,控诉和强调地主与蒋介石、美帝之间相互勾结成为宣传的重点。访朝作家对韩国社会的想象,同样深受这一社会氛围的影响。国内对地主与美帝之间关系的隐喻,原原本本地投射到了作家对韩国社会的想象中。当朴正东走访到地主装饰奢华的家中时,看到的是地主金允“穿着日本和服”面色阴沉地端坐在炕上的场景。金允“身着日本和服”却又与美国相勾结的叙事,既是对李承晚政权的影射,同时也与当时对蒋介石政府的宣传相一致。而金允家中鲜亮的绸缎被子、镜子以及光洁油亮的地板都与裴顺玉赤贫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愈加凸显出了战争时期韩国普通民众生活的悲惨。(63~74)三、中朝亲情叙事与政治认同的确立50年代,抗美援朝文学中作家对朝鲜半岛女性的叙事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志愿军与朝鲜女性之间的“骨肉亲情”叙事;二是对朝鲜女性与韩国女性的区别叙事。如果将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与美国朝鲜战争文学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首先,中国文本多描写朝鲜女性,而美国文本多涉及韩国女性;其次,与朝鲜女性多与志愿军形成了一种想象的亲情关系不同的是,美国朝鲜战争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