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思考
1绿色建筑是“节热节能”的重要目标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在日本被称为生态共生建筑。绿色建筑本身就是“低碳建筑”。后者更多的是从建筑全生命周期加以考核,来减少各环节的碳排放量。由于建筑的碳排放与资源和化石能源的消耗直接相关,因此低碳建筑必然是资源与能源节约型的建筑。但绿色建筑还包括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理念,内涵更为广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应当实行“四节一环保”和“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即减量、再生与循环),最大可能地使用可再生材料,循环利用建筑材料,节约能源,同时使建筑具有良好的物理(声、光、热)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并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历史上与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相关的理念与实践早已有之。特别是199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加剧,在发达国家掀起现代绿色建筑运动,相继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时建造了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建筑。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所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993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也推出“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1999年“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成立。2004年欧盟推出“绿色建筑计划”。近年,随着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和经济衰退,绿色建筑由于其对节能、减碳、改善人居环境和振兴经济的巨大价值,得到世界范围的空前重视,成为引领世界建筑业发展的总趋势。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发布《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近年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将建筑节能改造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最近,美国的两家智库机构:美国进步研究中心与能源未来联盟合作制定了题为“重建美国——一个投资节能改造的政策框架”的报告。报告指出:“如今建筑物的用电量占全美用电总量的70%,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报告详细分析了美国如何可以通过改造现有建筑来有效地减少浪费和污染。他们认为:“重建美国”将以较低的代价为美国的节能目标作出重要贡献,使美国能够完成新一轮气候变化中所规划的目标,同时还能为消费者节省能源开支,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帮助美国走出经济衰退。报告建议美国的节能战略必须包括改造现有建筑。报告还建议在全美发起大规模的改建运动,争取到2020年重建5000万座建筑物,由此可以有效节能20%~40%。2007年,法国建筑业联合会在巴黎召开年会。与会专家呼吁建筑业彻底改变观念,在新建筑的建设和旧建筑的改造设计中充分考虑节能因素,最大可能地减少住宅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英国推出世界上第一座“零碳排放”生态住宅样板房。英国政府计划在2010~2012年将生态住宅推向市场,同时考虑规划零碳排放的“生态城镇”。2009年2月12日,英国政府又发布《节热节能战略》草案,计划让英国已建住房到205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并建议改动建筑法案,增加节能措施。7月15日,英国政府正式发布名为《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提出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其中一个关键措施是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日本政府于2000年制定《房屋品质保证法》以及非强制性节能标签系统,于2004年制定《建筑物环境效率综合评价体系(LASBEE)》,内容包括评估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消防、室内空气品质、隔声效果、照明及热环境,以及对老人需求的考虑等,将建筑节能与建筑环境品质的提升有机结合。2007年,日本政府又将建筑节能标准改为强制性要求。2008年,德国交通、建筑与城市规划部与绿色建筑协会共同制定了被称为第二代的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DGNB(DeutscheGesellschaftfürNachhaltigesBauen)。该体系以保证建筑性能,如建筑能耗、室内舒适度和环境指标为核心,涵盖生态、经济、社会3方面的因素,并推出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科学计算方法,包括建筑物碳排放的系统计算方法,使绿色建筑能实现建筑性能优化和环保节能的目标,又能通过提高可持续性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由此可见,推动绿色建筑事业既是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又是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之一。作为拥有世界最大建筑市场的中国,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敏感和重视。2美国绿筑节能、中国绿色建筑评价的要以对美好国情的把握为导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当今世界能源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恶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所倡导的片面追求自由、享受和舒适的文化所造成的。我们在享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时,应该有所节制,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俭”理念,提倡适度消费、适度舒适。发展绿色建筑应当从改变理念和发展科技两方面入手。以建筑节能为例,美国等发达国家往往强调通过提高用能效率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而不反思如何削减或抑制过度的能源需求。这是美国虽然建筑节能技术比我国先进,但建筑总体能耗却高于我国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我国的建筑节能既要重视提高用能效率又要强调节约用能,讲求适度的人均建筑面积和适度的室内热舒适,以达到降低建筑用能的目的。下面具体阐述上述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它们也是在技术层面上推行绿色建筑的要点之所在。2.1生物多样性原则城乡生态建设应关注绿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植物通过其光合作用可以固定空气中的CO2。根据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认定,森林中每立方米木材量每年可固定0.95tCO2。绿化是所有减少CO2排放对策中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其中,以生态复层(指由大小乔木、灌木与花草密植混种而成的绿化区)的CO2固定量为最高,达1200kg/m2;阔叶大乔木次之,达900kg/m2;其它乔木再次之,约为600kg/m2;而以草坪、草花花圃的固定量最低,仅为20kg/m2。绿化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健康的生活品质意义重大。同时,绿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及节水保水关系密切。绿化还可改善城市热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08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08年我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98m2/人。这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人均60m2绿地的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也无法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为了尽可能增加绿地面积,除了地面绿化外,还应当提倡立体绿化,即搞好墙面和屋顶绿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正式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当今世界上,物种已经以50倍于自然灭绝的速度消失。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21世纪全世界重要度较高的药用植物,将面临全面消灭的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也警告说,地球上75%的原生种谷物在20世纪之内已经消失,在未来30年内,地球上的生物还将有1/4灭绝。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也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城乡生态建设,要顾全“生态金字塔”的规律,对周围自然环境尽量少做扰动,尽可能保存底层生物生存的环境,以多样化的土壤、植被、水文、气候与空间来提供多样化的绿地品质,造就良好的生物栖息环境。应当注意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还应注意保留和建设湿地。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且具有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堪称“城市之肾”。过去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未注意生态建设和顾及生物多样性原则,出现了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做法。例如,在城市绿化中,单从视觉景观出发,常见仅栽植单一或少数外来树种的作法,挤占了当地原生树种的生存空间,甚至造成外来生物入侵等生态灾害。许多市政建设喜欢把城市的河川加盖或把水岸用混凝土或砌石固化,做成不生态的所谓亲水公园和滨水景观。一些城市热衷于最耗水又不符合生物多样性原则的大草坪或大草花花圃等等。今后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该注意生态建设,开辟有利于动物跨越迁徙的生态廊道,尽量保持自然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并使之相联通,造成利于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宜居的城乡环境。在城乡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中,还应注重节地的理念,建设用地优先利用城乡废弃地,既可变废为利,改善城市环境,又可避免拆迁和安置问题。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也是城市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应鼓励研究与实施紧凑型、节地型的建筑与城市设计方案,使之既能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生理需要,又节约空间和土地。必须严格限制城市低密度豪华型住宅的建设,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2.2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m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0%左右,为美国的1/5,俄国的1/7,加拿大的1/50。我国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人均占有量为2000m³的标准,其中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于1000m³的最低限。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全国缺水量达400亿m³,近2/3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推行绿色建筑将有助于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我国过去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注重节水防污,不但使大量地面不透水化,也使城市丧失许多积水的湿地埤塘,使得地下水源未能得到及时足够的补充和涵养,平时严重缺水,一旦下大雨,又排水不畅,动辄发生洪涝灾害。同时,土地丧失蒸发水分潜热的能力,失去调节气候的功能,也加剧水体污染的程度。推进绿色建筑和城乡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节水防污型社会,积极研究开发高效节水的城乡取水、用水、耗水,排水的技术与系统。研究与设置城市生态防洪设施及城市应急水源。应当注意恢复与改善建筑基地的保水性能,让地面尽可能地保持透水功能。对于道路、地面停车场、广场等人工构筑地面,应尽量采用透水铺地设计,还可采用景观贮留渗透水池、渗井、绿地等增加渗透量,使建筑与社区保有贮留雨水的能力,以吸收部分洪水量,并补充地下水量。要研究与推广雨水回渗、收集与利用系统,研究低成本、高安全性、区域级、规模化的中水回用技术系统,确保健康安全、无污染。绿化用水、洗车用水、景观用水、道路冲洗、消防用水等非饮用水尽量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还要努力研制并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设备。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尽量避免或少上耗水大的项目。2.3建筑节能的要求据统计,美国的建筑能耗占全国39%的能源和74%的电力。我国建筑运行能耗也已占总能耗的1/4左右。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投入产出效益明显。在亚热带地区,一栋具有优良热工性能围护结构的建筑,与不节能同类建筑相比,两者的空调耗能相差可达4~5倍之多。其他工业欲取得10%~20%的节能效果,殊为不易。而建筑物只要节能设计合理,运行管理科学,可望取得30%~70%的节能效果。加上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远比其他工业产品长,其节能效果因此也更加持久和深远。建筑节能涉及室外热环境、建筑热工性能、建筑设备节能、照明采光及运行管理优化等方面。应从规划设计着手,通过运行管理落实,以降低建筑实际能耗、提升能效、提升室内环境品质为目标。从规划角度看,应当提倡城市建筑规划与能源区域规划相结合。在城市能源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多种能源的适用性和系统集成利用技术。建筑节能应明确区分公共建筑节能与住宅建筑节能两个领域。在着重做好新建筑的节能设计的同时,积极推进对既有不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应注意节能技术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从建筑全寿命周期来考核其合理性。公共建筑节能与住宅建筑节能有很大的不同。公共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要求高,空调设备和系统的可选性大,系统的设计比较复杂,照明电耗也大。其节能效果如何,与空调和照明系统的关系很大。因此,除了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外,如何合理配置空调和照明系统,提高系统的效率,加强系统的调节控制能力非常重要。住宅建筑的采暖、空调系统的形式比较单一,运行情况相对简单,照明用电占总能耗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因此,住宅建筑的节能,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重点。在我国北方采暖地区,住宅建筑节能除了建筑本身的设计之外,建筑内部的采暖系统及室外供热管网的设计与运行也必须加以重点关注。我国目前既有公共建筑面积大约为45亿m²。过去建筑界在公共建筑方案设计与评审中,过于强调形式艺术,追求新、奇、怪、特,不注重节能和内在功能品质,使得大量新建公共建筑成为浪费能源的样板。亚热带、热带地区的许多公共建筑设计,不注重地域特色和与当地气候之协调,盲目照搬欧美寒带地区的造型,流行玻璃大楼,金属外墙大楼,又未采取必要的节能措施,使得这些建筑成为“温室”和能源杀手。建筑节能设计应注重地域特色和与当地气候条件之协调,避免温室效应和光污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建筑遮阳等被动式节能技术和机械调风等低能耗技术。推行绿色照明,对于节省照明能耗意义重大。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的照明首先应从城市照明规划抓起,提倡“给需要的地方照明”的绿色照明规划设计理念,提倡在公共场所采用LED灯等高效光源、高效灯具照明,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光电控制,采用感应式或延时式的自动控制方式以及分区控制等实现照明节能运行。要注意采用采光井、采光天窗、下沉广场、半地下室及利用反光板、散光板、集光导光设备等措施,改善室内自然采光效果,节约照明用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源、风能、生物质能等,并优先利用太阳能。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实施“十万户屋顶太阳光电计划”。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还实施“五十阳光社区”计划,通过这些计划来推进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达到其《可再生能源法》中所规定的,到2050年由可再生能源供给全国50%能源的目标。此外,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的利用也值得大力提倡。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首先应从城市或住区能源规划的角度着眼,重视太阳能和风能的集成和综合利用,而不宜仅从单体建筑的利用着眼。2.4废弃物建筑的节约资源利用建筑上的一砖、一瓦、一铁、一石,都是能源与资源的固化物,在其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无不排放大量CO2。据统计,每生产1kg水泥,会排放0.8kgCO2,每生产1kg钢,会排放2.23kgCO2,每生产1m²瓷砖,会排放7.38kgCO2。据台湾成功大学建研所研究,每平方米中层住宅楼所使用的建材的CO2排放量约为300kg。在我国,每建1m²建筑物,须消耗钢材50~60kg、消耗混凝土0.2~0.23t、砖0.15~0.17t。建筑物建造与日后拆除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废弃物。据统计,每建造1m²(按楼板面积计算)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在施工阶段约产生0.314m³的废弃物、0.242m³的剩余土方以及1.8kg的粉尘。在日后拆除阶段,还将产生1.23kg的固体废弃物。为了达到节材、CO2减排和减少废弃物、节约资源的目的,应当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是重视建筑物的耐久性设计,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在欧美,住宅的平均寿命至少为80年,在英国甚至长达百年以上。而在我国,许多建筑远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因为各种“理由”被拆除。许多建筑的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寿命。仅2003年,全国共拆迁房屋1.61亿m3,占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m2的41.3%。对既有建筑的大量拆除,无疑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环境的污染与负荷。我们应当研究能增加建筑物耐久性的设计措施。如果能适当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就可增加建筑物的耐久性。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也是一项节材措施。应当提倡尽量将各种设备管道,如水管、电气管、通信管、煤气管、消防管等作“明管设计”,以便维修和更换,避免日后维修与更换时,对建筑结构“伤筋动骨”。因为上述管道的使用寿命通常只有15年,因此在建筑物使用全寿命周期内,须对其作若干次更换与维修。应当提升建筑标准化与工业化水平,将许多建筑构件,如墙板、楼梯、卫厕单元等改为工厂生产,现场组装,以减少施工时的废弃物,同时节约大量建筑材料,也有助于提高建筑质量。应当研究旧建筑的再利用。西欧国家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占旧建筑存量的1%,其建筑师的许多业务,是对旧建筑的维修、更新与改扩建。后者的营业额已达建筑市场的45%。我国也有一些将旧建筑加以改造利用的成功例子,如北京的798厂厂房和上海世博会的旧建筑利用等。国外更不乏此类“旧瓶装新酒”的成功案例。许多旧建筑经更新改造后成为建筑设计的佳作和精品。应当倡导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避免重复装修,对一些大空间,采用灵活隔断,以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废弃物。我们还应当大力研究使用再生建筑材料。目前发达国家对于建筑物已有“建筑回收率”的规定,规定新建建筑必须使用30%~40%以上的再生建材,如再生玻璃、再生混凝土砖、再生木材等。早在1993年,日本对于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的再利用率已分别达67%、78%。整体营建废弃物之回收再循环使用率已达51%。近年,加拿大温哥华对于废弃混凝土与废沥青的再利用率已达84.8%。各种利用再生建材的设计已成为新建筑美学的潮流与风尚。这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潜力自然也十分巨大。我们还应当因地制宜地选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包括轻钢结构体系、砌体结构体系和竹木结构体系,应当注重发展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再生产业,研究和发展新型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2.5我国环境问题的“变”现代人类尤其是城市居民一生中有80%~90%之时间处于室内环境下,因此,室内环境如何是关系民生健康、提高工效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室内环境分为室内空气品质与室内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两大类。近30年来,不少国家室内空气品质低劣,造成一些病态反应,如头痛、困倦、恶心和流鼻涕等,统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此外,还会引发哮喘甚至癌症。室内空气污染,一般可分为3类,即物理污染(如粉尘)、化学污染(如甲醛)和生物污染(如霉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近年来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更为严重。(1)我国城市新建建筑中,大量使用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和复合材料制成的室内物品(包括家具),其中不乏会散发较多化学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2)我国缺乏关于建筑及装修材料和物品有害物限量的严格和科学的法规和标准,而消费者难以鉴别这些材料和物品的环保程度,致使高散发有害物的建筑材料、室内材料和物品进入市场、投入使用。(3)缺乏室内空气净化器科学评价标准,导致空气净化器市场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一些空气净化器在“净化”空气的过程中,反而产生有害副产物。(4)室外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由于我国能源主要依赖于煤炭,燃煤过程往往会导致SOx、NOx及颗粒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我国近年来城市汽车数量急增,汽车尾气排放加剧了室内空气污染。此外,一些地区植被被破坏,造成沙漠化,导致沙尘暴时有发生。(5)我国饭店和百姓烹饪中,大量采用油煎、油炸和爆炒方式,造成大量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散发。美国环境保护署历时5年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民用和商用建筑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室外空气污染的数倍至数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人们受到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室内。另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统计,美国每年因室内空气品质低劣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亿美元。我国每年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07亿美元。因此,美国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归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五大环境因素之一。历史上,很多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被证明是因室内通风换气不足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尤其是在医院和公共建筑中,因新风换气不足,使得过去已被抑制多年的肺结核,近来有明显增加之势。近年来,SARS、禽流感和H1N1病毒感染,引发了人们对室内空气安全的思考。因此,推行绿色建筑应当将室内空气品质作为重要研究领域,着力改善我国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物理环境又分为热环境、声环境与光环境。首先是要重视室内热湿环境。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住宅提出判定标准,其中对热舒适性的标准是:“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ºC~27ºC之间;室内相对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之间。”我国城镇居住建筑中只有寒冷和严寒地区大城市有集中采暖的住宅在冬季基本达到国际公认的室内热舒适标准,还有几亿中国人生活在环境品质较差的住宅里。室内热环境不良,会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渡过,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我国住宅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大多忽视了室内热环境的营造,房屋的热工特性差。关于湿度,人们若长时间生活在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环境中,该建筑就要被定义为“病态建筑”,就可能引起空气污染(如霉菌滋生)和健康问题。我国南方地区每年都有霉雨季节,此时相对湿度一般都在85%以上,因此,除湿问题也是改善室内环境必须关注的关键技术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总之,应该把建设具有良好室内热环境的绿色建筑作为保障温饱,实现小康社会,体现“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予以高度重视,让更多的人在炎夏和严冬享有基本的热湿舒适环境。室内声环境也是我国长期被忽视的人居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各地环境污染投诉案件中,对噪声与振动干扰的投诉数量经常高居首位。2006年全国环保系统共收到涉及环境污染群众来信58.7万件,其中投诉噪声污染的达26.3万件。噪声能对人体产生慢性压力,使身体长期处在警醒状态,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德国联邦环保局的报告表明,即使你在睡眠中,你的耳朵、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也持续地对周围声音有反应。这种反应是以提高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表达的。即便你认为已经习惯了噪声干扰,上述生理变化仍在发生。此外,噪声还干扰学习和思考。我国许多城市住宅修建在离城市干道和高架路很近的范围内,使这些居民饱受噪声干扰之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的《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交通噪声超标严重,超标率达50%。我国《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规定了住宅建筑空气声隔声标准,但实际上在大量住宅设计与施工中,并未严格采取措施来满足上述标准。应当严格执行住宅隔声标准,来保证广大居民有良好的室内声环境。改善人居声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搞好公共建筑,尤其是音乐厅、影剧院等观演建筑,体育馆、会议厅、演播厅以及候机、候车厅和教室、医院等建筑的建筑声学设计。目前我国对做好音乐厅与歌剧院音质设计较为重视,但仍有不少观演建筑,未认真做好音质设计,尽管在投资上与国际接了轨,但其功能品质,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而对于体育馆,候机、候车厅、宾馆、餐厅和学校建筑,则绝大多数未做声学设计,致使这些公共空间室内声品质不佳。由于声信息在其中传播不清晰,不仅造成公共事故发生的隐患,而且影响比赛、训练和举办公共集会的效果,影响顾客对航班、车次信息的了解,影响就餐和休息,更影响教学质量。搞好室内光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方面。日照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充足的天然采光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做好各类建筑的采光照明设计,既可避免房间过亮或过暗,避免眩光和光污染,又可大量节省照明用电。事实上,由于大量教室未做好采光照明设计,使得室内光环境不佳,已是造成青少年近视高发的重要原因。在采光方面,有一些新技术值得研究推广,如采取反光板、折光棱镜玻璃以及光导纤维等,可以将更多的自然光线引入室内,改善自然采光照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同时,积极支持LED等绿色光源在室内的应用,推动照明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定制化,是实现绿色照明的重要途径。城市光污染控制与光生态保护是国际前沿研究课题,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在城市夜景照明中,如何推行绿色照明,既美化城市市容,又节约用电,防止对周围居民和生物的光污染,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2.6生活杂排水,需实施水系统规划目前我国城乡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全国有近50%的河段、90%的城市水域、90%的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1073个城镇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有25%水质不达标,115个地下水水源地中有35%不合格。我国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年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239亿m3增加到2006年的731亿m3。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做好城乡污水处理,保护饮水安全,已成为当前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过去,我国城市公共下水道工程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普及率低,在建筑设计中对于生活杂排水排放,未实施雨水与污水分流的原则,致使每天产生的大量杂排水,汇入雨水系统而严重污染环境。对建筑水环境进行统筹规划,是推行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结合区域的水资源和气候特点,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做好给水排水系统设计,采取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措施,达到既节水又防污的目的。我国目前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低下。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报告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建设部2006年的调查表明,全国600多座城市有1/3以上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m²,相当于75万亩。以北京为例,北京日产垃圾1.84万t,而垃圾日处理能力仅为1.03万t,缺口8000t。这些未经处理的垃圾,随时可引发重大公共健康安全事件。目前城市垃圾通常采用卫生填理、生物处理及焚烧等方法处理。焚烧垃圾可以减少50%~80%的垃圾堆放面积,所产生的热能,还可用于发电供热。但应注意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防止产生二噁英等污染物。应花大力气研究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垃圾处理应当重视前端预处理环节,注意减量与分类。要动员全国力量,建立系统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切实搞好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是垃圾清洁化、资源化处理的必要前提,也是今后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上述6项要点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组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而研究上述要点的系统集成,特别是不仅从建筑单体,而是着重从住区和城市的范畴来研究绿色建筑的系统技术,是今后研究绿色建筑的重点和关键之所在。从中观和宏观的角度来看,不能把绿色社区和绿色城市仅看成是单体绿色建筑的简单拼凑和叠加,而是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待绿色社区和绿色城乡系统,如此才能达到真正节能、生态和可持续的效果。3节能减排是目前最主要的战略方向之一能源与环境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两大严峻主题,而建筑是能源与资源的固化物。世界上约50%的资源是用于建筑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50%也来自建筑物。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约占25%,加上与建筑业相关的能耗(如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的能耗)约占46.7%。此外,约有40%的CO2排放量来自建筑。因此,建筑业占节能减排的近半壁江山。目前我国面临越来越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因此,如果我国不在建筑领域迅速采取重大的节能减排措施,那么要在我国实现节能减排至少是半句空话。建筑业还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能拉动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包括建材、冶金、化工、轻工、机械与纺织等50多个行业。由于面临能源、环境的巨大压力,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把推行绿色建筑、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与品质升级作为今后主要投资方向之一,说掀起一场绿色建筑革命一点也不为过。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全世界3000亿m²的建筑物中的大量不节能建筑都将面临改造和修缮,这是多大的市场啊!2008年底,我国城镇住宅面积近200亿m²,村镇住宅面积近270亿m²,今后我国每年还将新建建筑面积达20亿m²。未来10年,中国推行绿色建筑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数万亿元之多。截止2008年年底,我国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近70亿m2,如果进行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假定每平方米投入100元,则将形成近7000亿元的产值。同时,推行绿色建筑产业将需要大量与建筑节能减排和改善人居环境相关的城市规划、能源管理和从事建筑热工、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和建筑智能、建筑生态以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和设备的技术人才和研发绿色建筑新技术的科研人员,将提供众多就业岗位。例如,以LED为代表的全面取代传统光源的新光源的研发与产业化,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的产值和经济效益。可见,在中国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运动,既是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利民工程,又是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关键性杠杆之一,意义十分重大。4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已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推行绿色建筑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公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重点关注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用和民用电力系统4大领域的节能效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于2008年施行。建设部门也陆续制定了有关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标准体系,制定了相关的规范和若干标准图集,研究制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材料、产品以及技术开发和科技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发展和推进。一些省、市、自治区和城市也陆续推出一些绿色建筑的样板和示范项目,普遍开展建筑节能设计和审查,启动建筑节能改造,启动绿色建筑认证,探索开展公共建筑和商用建筑的能源消耗管理、监控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以及出台若干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等等。但总的说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事业仍有很大的差距,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阻碍绿色建筑事业健康、迅速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4.1各地区、各单位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缺乏真正的理解,三全社会对推行绿色建筑的重要性、紧迫性仍认识不足,未将绿色建筑事业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发布的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领域中,均找不到绿色建筑这个关键词。对于推行绿色建筑事业,未做好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从政策、体制、法规、宣传舆论、经费投入、科研机构与实验室设置、人才培养、经济手段等方面多管齐下,加以有效推进。各地区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政府部门和地方领导较为重视,有的则缺乏真正理解、缺乏紧迫感,相关工作得不到开展。作为推行绿色建筑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的建筑师、规划师、各地主管建设的领导、业主、房地产商等,多数人仍在原来惯性思维下行动,尚未彻底转变、更新观念。因此他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仍停留在炒作和贴标签的层面上。甚至,在一些场合,绿色建筑被作为开发商推销房屋,抬高房价的手段。一些提法把绿色建筑等同于高档建筑、繁华奢侈建筑。在这种理解下,“绿色建筑”成了追求所谓的高尚生活、高档绿化水景、室内环境“恒温恒湿”等,完全背离了绿色建筑的本意。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效果并不理想。4.2要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由于绿色建筑与所在地域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背景及使用者的生活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决定了各国、各地区推行绿色建筑应当从国情、省情出发,因地制宜,运用相应的技术走各具特色的本土化道路,不宜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同时,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应强调从建筑全寿命周期来加以综合衡量,而不应只从运行阶段的指标加以考核。由于不少人未能认识到绿色建筑的这些特点,因此造成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是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评价标准,存在拼贴绿色建筑若干高新技术标签的做法。例如,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只有采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呼吸幕墙等才算绿色建筑。我国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之路。我国常规建筑技术数量大、成熟度高、适应性强。从传统建筑技术发展而来的地区适应性技术,应当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支撑主体。我们当然应当学习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与建造方面的先进技术,但应加以选择和分析,不能盲目跟踪。在评价绿色建筑时,也应着重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甚至是有地方特色的标准,不能盲目地依照美国的LEED等标准来评价。此外,绿色建筑应强调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条件,不能靠几项国家级示范项目,全国都依照一个统一标准和模式来发展绿色建筑。误区之二是未从建筑全寿命周期来综合评价,未强调投入产出效益。有些技术,仅从某一专业角度或从建筑某一阶段(如建造、运行、拆除或再利用)考察,可能是经济、节能或节约资源的,但从全寿命周期综合考察则未必。例如,对于太阳能光电技术、风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目前我国还缺乏全寿命周期的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能源效益角度科学定量的论证。因此,盲目采用这些技术,有可能造成浪费和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外,目前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投入产出效益也尚未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存在投入产出效益差、投资回收期长,甚至超出法定建筑寿命的情况。因此,对绿色建筑的评价,除了应限定明确的“四节一环保”效益外,还要考核其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益指标。仅从建筑节能这一因素来审视,目前对于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一个建筑是否节能,也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少人采用的是查对技术清单的方法,例如考察一座建筑采用了多少项绿色建筑技术,以此来考核该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实际上,盲目地采用一些不适当的所谓“节能技术”,有可能不仅增加投资,还可能导致实际能耗的增加。还有的是采用考核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方法,或比较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案。实际上,采用比较建筑全寿命周期实际能耗数据的方法,才是科学可靠的评估方法。而这将依赖于严格的科学基础数据的积累和科学计算方法的提出。4.3缺乏自主研究和技术研究1950年代,我国设有由建设部主管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并在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建筑科学研究所,从事建筑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后来这些建筑科研院所均实行改制,改为由国资委管理,政府停止或减少拨款,致使建筑科学的基础研究削弱。近年,国家在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时,也长期忽略建筑科学领域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直至2007年才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首个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绿色建筑研究的人员和机构,主要分布在建筑类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和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分散,缺乏统一协调,不利于进行持续稳定的研究和对重大项目的攻关。而且由于建筑科学实验室数量严重不足,以致无法进行制定标准规范所要求的重复性验证工作。为制定标准和规范所需的许多重要参数也缺失,致使我国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许多标准规范常常只能以套用ISO标准和发达国家的标准为主,缺乏自主研究和科学验证。有些标准规范缺失,有些标准规范又严重老化,未能及时修订、更新。国外的节能设计标准,一般2~3年就要修订一次。如美国的ASHRAE90.1节能设计标准,2004年版推出后,2007年版又修订颁布。德国的ENEV标准,紧接着2006年版又出台了2007年版。而我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自2005年生效以来,一直未加以修订。我国标准研究投入过少,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薄弱。此外,我国虽然正着手建立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等方面的监测统计和管理体系,但力度不够。因此,严重缺乏基础科学数据的积累。例如,我国各种建筑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数据、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各种植被和树种的CO2固定量等,均缺乏相应的数据库。我国的公共建筑和住宅的采暖、空调、照明、电气、炊事、热水供应等所消耗的能量比率各占多少,也缺乏详实可靠的统计资料。目前节能咨询主要依靠软件模拟和分析等手段,从事节能咨询的人员未必具备工程和设计经验,加上不同软件的模型与算法不同,若选择不同的气象条件与计算参数,计算结果会有显著的差别。而目前我国没有一部校准能耗分析软件的国家标准,使得许多节能分析计算结果并不可靠,甚至存在造假数据、拼凑结果的现象。因此,有的所谓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只是若干“高新”技术的堆积,是否真正达到“四节一环保”和健康舒适的目标值得质疑。为了科学地推进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亟待进行相关学科的整合,发展新的学科,扎实开展与绿色建筑、低碳城乡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4.4推行建设绿色建筑的税收和碳汇流制度目前由于中央把节能减排与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促使从中央到地方均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投入,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例如,正在探索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出台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准则》等文件,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扶持力度。然而总的说来,公共财政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不够,尚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措施。一些不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于革新和改善。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看,他们的建筑节能,也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涉及公共财政投入的项目,通常是由政府负责,并通过区域能源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通过基于性能的设计合同和节能产品清单来规范设计和采购。涉及私有住房,则通过不断更新的节能设计标准以及能源标识等制度,来规范住宅的能效和品质。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税收制度,鼓励居民购买节能产品和采取节能措施。例如,美国2005年发布的能源政策法案,建立了购买绿色住房可以冲抵个人所得税的制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第三方的绿色建筑标识与节能控制机构,并将评定结果与房价挂钩,也没有建立对高于能耗限值的住宅,不允许上市的制度。我国也尚未实施大型公共建筑的功能品质与能耗的问责制,未对不符合节能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公共建筑,或经能源审计确认为高能耗的公共建筑实施追究决策者责任的机制。我国也尚未制订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制度,包括实行对购买绿色建筑可以冲抵所得税的制度以及扶持绿色建筑的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等金融优惠政策等等。此外,现行设计费通常是以建筑物造价为基数提取一定的百分比。这种方法实际上鼓励了设计方案的铺张浪费和对建筑能源负荷的高估。应考虑建立使业主和设计单位能分担节能效益的新的计费方法。再者,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体系。现有的城市规划所涉及的能源,主要分为供电、供热和供气,往往是各自孤立考虑的,常造成负荷的重复计算。在一些大规模的区域开发项目中,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往往被忽视。目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积累很多经验。如日本大阪世博园、汉诺威世博园、日本爱知世博园等,都有深入、完整的建筑能源规划方案。一些国际都市(如斯德哥尔摩、日内瓦、巴黎、多伦多等)在生态化改造中,也都将绿色区域能源系统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环境署就将综合资源规划作为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规划规定了区域内绿色建筑的数量和等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能耗标准、各种能源和资源的供应与减量指标。规划时,应有规划、建筑、能源、环境、生态等多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一制度应在我国建立和推广。总之,推行绿色建筑需要建立相应的本国体制,由立法、财政、税收、能源、环保、住建各部门协同推行,方能取得显著的成效。5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进(1)首先要做好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战略规划由于绿色建筑涉及诸多部门、诸多方面,因此,建议中央和国务院将推行绿色建筑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像抓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样,下大决心把它办好。建议制定绿色建筑的“国家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深圳市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6篇
- 2025年度土地资源调查评估合同范本-@-1
- 2025年度船舶工程船员派遣与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测绘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合同3篇
-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分享
- 2024房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及思政教育的关系
- 2025年度管理层雇佣合同2篇
- 2025年度智能生产车间环保节能安装工程承包协议3篇
- 2025年度农业种植市场分析与营销技术服务合同
-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服务流程
- 中联16T吊车参数
- J-STD-020D[1].1中文版
-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相互关系图
- 铁血铸军魂军人风采纪念册战友聚会部队退伍退役转业老兵欢送会电子相册PPT实施课件
- 土壤侵蚀原理
- 扭剪型高强螺栓重量表
- 关键施工技术、工艺及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资料
- 电缆压降计算用表格
- 第十二章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PPT课件
- 浅谈境外工程项目劳动用工的薪酬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