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_第1页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_第2页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_第3页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_第4页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摘要:普惠金融体系是一个惠及贫困、低收入者的农村金融体系,针对贵州地处山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多的特点,加速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的基础上,对贵州省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贵州省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贵州省普惠金融发展模式进行思考与构建,提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化措施,为促进贵州省发展出谋划策。关键词:普惠;金融;发展Abstract:Inclusivefinancialsystemisaruralfinancialsystemthatbenefitsthepoorandthelow-income.InviewofGuizhou'smountainousarea,theimbalanceof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characteristicsofmanypoorpeople,itisimperative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inclusivefinancialsystem.BasedontheresearchofInclusiveFinanceathomeandabroad,thispapermakesacomprehensiveanalysisandsummaryofthecurrentdevelopmentandmaindevelopmentmodesofGuizhouInclusiveFinance.Hopethatthroughtheirownefforts,onthebaseofanalyzingthedevelopmentstatusofGuizhouprovinceInclusiveFinanceandproblems,thinkingandconstructionofGuizhouProvinceonthedevelopmentofinclusivefinancialmodel,putforwardtheoptimizationmeasur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InclusiveFinance,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Guizhouprovincetomakesuggestions.Keywords:Generalbenefit;finance;development.

目录1前言 前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中提供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贵州作为贫困省,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贵州目前的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可以为我省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能够使贵州省普惠金融的发展更符合省情以及时代要求。2普惠金融相关概述2.1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一词最早源于国际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构想,该组织成员认为“普惠金融体系”是指将微型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系的、为穷人服务的微型金融(2004)。2005年,联合国认为需要成立“普惠金融部门”帮助世界上的贫困和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信贷、储蓄、保险、汇款和其他金融服务,使他们的生活更有保障,未来更有希望。因此,这一年是金融发展史上有意义的一年,被定为“小额信贷年”。2015年12月,中国国务院在总结多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概念,即在公平与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金融服务需求。普惠金融的本质是包容金融,它强调的是不排斥、包容的理念,即人人应有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力。普惠金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一是覆盖面广,即强调要覆盖所有的社会人群。二是具有可持续性,即金融服务包容性发展不仅追求可得性提高,还要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提供长期支持机制。仅靠自身财力不可持续、不可重复的金融服务模式,是一种慈善扶贫方式而非普惠金融应有含义。三是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即普惠金融是一种全方位、各类金融服务齐备的服务方式,信贷服务,保险、支付、理财、投资、证券金融服务等都是普惠金融应有内容。2.2普惠金融相关理论2.2.1农村金融理论农村金融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是“信贷补贴理论”“市场金融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19世纪80年代之前,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学术界盛行,此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大、生产周期长、回报率低,多数商业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远离农村市场。因此,该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承担发展农村金融的重任,政府应给予农户低息,从而减少高利贷在农村盛行的局面。随着财政负担的日渐加重,导致信贷补贴难以推行。由此,该理论受到质疑,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可持续机制。随之兴起的是农村市场金融理论,其观点是农村居民对贷款利息的敏感度较低,且通常具有一定的储蓄,低息无法解决其贫困的根本。同时高利贷的存在是市场自由发展的产物,是合理的。因此,该理论认为应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化自由发展,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强监管,保证信息公开、透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合了上述两种理论的观点,相关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放贷者难以完全掌握借款人的信息,为避免市场失灵,政府应适当干预,即发展政府介入的农村市场化金融体系。2.2.2金融排斥理论金融排斥最早由LeshonandThrift于1993年提出,他认为金融服务排斥是由地理排斥、评估排斥等6大因素导致。其中,地理排斥是指居住在偏远村庄的农户由于距离远、交通不便无法轻易从事金融活动;条件排斥是指对使用金融产品或服务加以条件限制,包括担保、抵押等条件,将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金融需求者排除在外;评估排斥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进行信贷配给时会对客户进行审慎性风险评估,而乡村居民收入薄弱,经济来源单一,因此常常无法通过风险评估;营销排斥是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进行金融产品营销时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经营风险高、产业化程度低,信贷发放风险大,因此会主观忽视,即地区歧视和客户歧视;价格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较高,低收入水平人群通常难以接受与负担,因此被排斥在外;自我排斥是指农民自身金融产品知识匮乏,觉得金融服务申请过程复杂且不易通过,便主动放弃,导致这些客户自行将自己排斥在外。目前,金融排斥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但学者们一致的意见是金融排斥指某些社会群体难以获得金融系统的服务。2.2.3普惠金融理论金融排斥关注了社会低收入群体被排斥的经济社会现实,并分析了有关原因与解决措施,而普惠金融则是建设性的,着眼于社会各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现状与问题,评估不同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差异,从各个层面寻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及享受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而言,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均涵盖于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之中,分别与社会排斥和包容性社会相对应。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设想来源于人们希望通过金融手段提高低收入群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状态。在普惠金融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最初政策性贷款的失败——局部公益性小额贷款成功——全球性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的过程,对应的,普惠金融理论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3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3.1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3.1.1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明显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主要载体,金融机构的增加是缓解农民贷款难、激活农村金融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贵州省,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邮储银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行,其数量均有所增长。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由2967家增至3058家,年均增长18家;从业人员从34778人增至42116人,年均增长1467人;总资产由5421.4增至8194.7亿元,年均增长554.7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增51家,年均增长率为48%;从业人员从501人增至2563人,年均增长412人;总资产新增192.93亿元,年均增长56.7%。邮储银行作为支农重要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1191家增至1220家,年均增长6家,但2014年大幅下降;总资产由1680.06亿元增至2256.8亿元,年均增长115亿元。但三者总资产合计在贵州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变化不大。贵州省主要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和总资产的增加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提高,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表现。3.1.2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第一,涉农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涉农贷款余额在不断增加,2011-2015年,由4390亿元增至739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7%。截至2015年底,涉农贷款在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39.8%,高于全国28.1%的水平,表现出贵州省金融机构对农村区域的持续不断支持。但从涉农贷款新增额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由1021亿元减至110.7亿元。结合贵州省涉农金融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说明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额笔均在不断降低,金融机构业务在下沉。第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为满足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额度小”的特殊需求,贵州省各地金融机构都努力探索微型信贷产品。贵州晋中太谷县积极创新,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列入抵押物范围,将农业设施、大型农机具列为质押物范围,为解决农户因无抵、质押物无法申请贷款打开了思路。晋中市吉县农村信用社则创新推出“富农贷”和“强民贷”等系列小额信贷产品,满足了农户贷款资金少的贷款需求特征。邮储银行贵州分行是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积极开展小微贷款业务,创新出“富民贷”、“助保贷”等与农户相适应的小额贷款产品,为支农、支小做出显著贡献。第三,创新金融模式。为提高农村居民的诚信意识,尤其是贫困农户的诚信意识,贵州省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探索新型小额贷款模式,具体包括:“公司+基地+农户”的共赢发展模式、“5231”联保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大户+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公务员、党员担保模式、保险抵押担保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模式和“一卡通”资金担保模式。第四,农业保险不断受到重视。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发展农业保险可提高其抗风险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及市场波动对农户带来的损失,因此在农村普及生产经营性农业保险十分必要。自2010年以来,农业保费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9月,由5822万元增至57000万元,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2016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至2016年底,全省农业保险共为412万户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达430亿元,其中116万户收益4.5亿元,户均388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损失。3.1.3配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服务不断完善第一,农村信用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其高效运转需要完善的信用体系作基础。为响应党中央和人民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人民银行十分重视该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并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至2016年上半年底,贵州建农户信用档案的农户共有414万,是全省农户数量的一半以上。农村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利于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必然吸引金融机构下沉开展涉农业务。第二,农村支付环境日益优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脚步越来越快,贵州省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为解决异地转账、取款等资金支付问题,邮储行借助物理网点众多的有利条件,加大卡类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绿卡通福农卡”、“金晖卡”、“金融社保IC卡”,分别发放29万张、82万张和270万张,极大的便利了农户享受金融服务。贫困县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和难点,为加快全省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贵州省十分重视贫困地区支付环境的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省贫困地区发放银行卡2500余万张,每人平均拥有2.4张;自动取款机摆放2000余。第三,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农村金融服务站通常会放置ATM机,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移动业务办理,可解决农村居民需求较多的转账、支付、存取款等业务。自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贵州中支已在各村庄设立了23700余个服务站,其中700余家与本区域电商、代理服务站等体系联网,极大的便利了农户的生活。3.1.4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大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和人民银行贵州省中支积极落实党中央支农、支小的政策目标,通过贷款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完善保险分担机制和加大支农再贷款等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58个贫困县共下达风险补偿金2.33亿元,有效鼓励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投放小额贷款共计11.91亿元。2015年期间,人民银行贵州省支行为支持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全年实施5次“降准”政策,释放流动性796.4亿元。此外,央行还通过发放再贷款资金和进行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对实现普惠金融发展意义重大。3.2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3.2.1农村居民信贷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农村居民信贷需求旺盛,但金融供给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存、取款、转账等金融服务虽然不如城市居民便捷,但门槛并不高。相比较而言,贷款服务可得性较低,也是农村居民较渴望的金融服务。近年来,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在收入中占比较高,在70%-90%之间,高额的消费支出导致结余很少,只有较少部分可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信贷需求明显。但由于银行借贷门槛较高,大多数农村居民只能选择通过小农经济或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难以摆脱拮据的生活。在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口占比50%左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3.2.2乡村资金流失严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在寻求金融服务的时候,会更愿意去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和农合社,但从贵州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来看,虽然在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说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乡村吸收的大量的存款却未用于乡村,而是流向其他商业银行,资金流失严重。而其他商业性银行也由于股东逐利性不愿意涉足风险较大的农村市场,更多的也是吸收外出打工者的存款,而未对应的为其提供贷款服务。3.2.3金融机构农村市场参与度较低从目前来看,贵州省农村地区设置金融机构网点或布放ATM机的甚少,乡镇地区仅有农信社(农商行、农合社)和邮储行的网点,而政策性银行中仅有农发行在县域设立网点。整体来看,中行、工行、建行虽在县域设有服务网点,但网点数很少且几乎都在县城,农户业务占比很小;邮储行虽有大量网点,但多年只存不贷的体制导致其放贷能力有限;农信社(农商行、农合社)是参与农村市场最深也是最广的金融机构,但近年来改制为农商行后,逐利性明显增强,有业务向县域之外拓展的倾向;部分县域虽有村镇银行,但总体实力不强,宣传度较低,农民的认可度较低;小额贷款公司的脱农倾向非常严重。可见,贵州省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程度较弱,涉农金融机构下沉力度不足。3.2.4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适用于农村的金融产品较少目前,贵州省农村居民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或小规模经营中急需资金周转,一般来说资金的缺口都在5-10万元左右,而期限大都在半年至5年之间。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更愿意设计期限长、额度大的金融产品,与农村居民的需求不匹配。虽然近年来,晋城银行等城商行也不断创新小额金融产品,但推广度降低,服务范围有限。此外,因为缺乏抵、质押品无法通过传统金融审核的农户人数居多,吉县等地虽已开始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以农户所有资产为标的物的贷款产品,但进展很慢,效果一般,多数农户仍无法顺利享受有效的金融服务。3.2.5农村普惠金融环境仍有待提高第一,贵州省农村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性担保是解决农村居民缺乏抵押物、质押物的重要手段。但是贵州省目前仍未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这对于发展信用贷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而政策性担保公司虽已成立,但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改善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第二,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引导与支持不足。农业生产不确定性极大,这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政策上应向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倾斜。虽然已有贴息、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但贴息会扰乱市场信号,不适宜长期发展;减免税收政策以“涉农”的宽口径执行,不利于金融机构真正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会导致其向风险更小的农村基建等大项目集聚;而对于风险分担基金等举措仍未大面积推广。4优化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4.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普惠金融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道路体系。道路通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可方便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有利于农村居民更容易进城享受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下沉农村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布局金融服务网点成本过高的方法之一,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溢出效应。同时,规划好新农村可以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提高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均等,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4.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下沉农村一是积极贯彻金融机构支农减税、免税政策。贵州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制度,简化支农金融机构申请与审批减免税收程序,并严令各市县积极落实,让支农金融机构真正得到政策优惠,增强其涉农积极性。二是实施差异化、梯次性的财政政策。例如根据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地区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差异化的财政支持政策,服务程度越深的给予越大程度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下沉,吸引更多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三是建立政策性风险分担基金。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农业的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风险较高,贵州省政府从地方财政中拨出部分资金建立政策性风险分担基金,降低涉农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业务的风险,提高其服务农村经济体的动力。四是鼓励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实体经济是吸引金融资源的重要方式,贵州省政府应该结合各市县的特色,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项目,引导金融资源流入。4.3建立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体系第一层次是由国开行、农发行设立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为那些不吸储或自身吸储量小但放贷能力强、运营良好的机构提供再贷款、再担保、再保险以及批发供资服务,并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流入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改变农村地区资金外流严重的情况。此外,国开行还应积极为农商行(农信社、农合行)、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在信贷技术引进与改造、信贷产品开发、风险控制、人员培训、IT系统建设和批发供应资金等领域提供服务。第二层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业务经验丰富,有足够的实力去发展农村业务。但由于农业贷款额度小、风险高,为降低成本,大型商业银行可采取打包贷款、联合贷款等形式为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等上规模的农村经济体提供金融服务。第三层次是由城商行、农信社(农商行、农合社)、邮储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普惠金融中坚力量构成。城市商业银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运营灵活,是为一个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商行和邮储行农村网点布局广泛,支农是其主要责任之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更占优势,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补充力量。以上金融机构是最适合服务农村经济体的,应该向农村下沉,挖掘农村金融市场这片“蓝海”。第四层次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实现了移动金融服务提供的可能性,解决了在农村设置物理网点成本高与地域限制的问题。因此,贵州省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便利农户的生活。此外,利用互联网金融,可为农产品上乡、其他生活用品下乡提供新渠道,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4.4创新多元化农村普惠金融技术和产品农村居民需要的信贷产品具有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等特点,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往往无法满足这些特点。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必须采用新技术,创新与农村居民生产经营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才能真正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一是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适用于农户的微型信贷产品。在申请信贷资金的过程中困扰农村居民的主要原因就是担保物与抵押物,要解决这一问题,贵州省金融机构应该借鉴微型信用贷款的成功经验,如南充美兴推出的微型信用贷款。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采用小组联保(此处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现场调查等技术。二是加快农户产权确权工作。土地使用权、农民住房、林地是农村居民普遍拥有的资产,但是金融机构认为这些资产不易转手和变现,因此不太认可其作为抵押物。贵州省政府应该尽快完成这些资产的确权工作,使农户有资产可抵押,以顺利得到金融机构的服务。此外,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营机制,加快农户资产的有效流转,增加其实际价值。三是创新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农信社、邮储行、村镇银行应该始终坚持服务农村的遵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获得市场份额。如开发信贷产品时设计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适应的贷款年限、额度和还款期限、方式等等,此外还可结合电商探索供应链金融,并开发农产品订单抵押贷款等。4.5鼓励保险类、证券类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主体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政府应加大农业保费补贴力度增强农民购买意愿;尽快设立风险分担基金降低承保企业潜在损失以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为农户获得稳定的收入提供保障。二是鼓励大型农企在区域性股权交易所上市融资。大型农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农户就业增收的能力,鼓励其在区域性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可解决其资金短缺、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利于其规模化生产经营。贵州省政府通过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大型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以丰富农村金融结构,是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更加全面。4.6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贵州省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遍匮乏,会致使贷款违约率增高,金融风险加大,不利于吸引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削弱金融机构涉农积极性。因此,贵州省政府应该牵头加大金融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户的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为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奠定基础。结论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及研究发现: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存在信贷供需不匹配、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低、产品适合性低和金融环境差等问题。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发现其发展程度低下的主要原因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户金融知识匮乏和农村金融配套服务不完善等等。因此下一步,贵州省政府应该出台金融支农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技术产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普惠金融公共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等方式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焦瑾璞.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1.[2]吴晓灵.普惠金融的根基[J].中国金融.2015(19):31-33.[3]田洋.贵州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