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鲁孜节与中国春节比较_第1页
纳鲁孜节与中国春节比较_第2页
纳鲁孜节与中国春节比较_第3页
纳鲁孜节与中国春节比较_第4页
纳鲁孜节与中国春节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纳鲁孜节与中国春节比较摘要:哈萨克族作为重要的跨境民族,其节日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特别是近年来被确定为国际性节日的纳鲁孜节。本文从境内外哈萨克族纳鲁孜节文化的介绍和文化特征的对比中诠释了哈萨克族纳鲁孜节的文化符号意义。关键词:纳鲁孜节;哈萨克族;中国;春节;比较Abstract:Kazakhasanimportantcross-borderethnicgroupitsfestivalculturepresentsuniqueculturalcharacteristicsespeciallyrecentlyidentifiedasinternationalfestivalsfestival.hispaperexplainsKazaknationality'sculturalsymbolsmeaningfromtheintroductionofKazaknationalityFestivalculture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KazaknationalityinChinaandabroad.Keywords:NaLuziFestival;Kazak;China;SpringFestival;comparison

目录前言 1一、鲁孜节概述 1(一)来历 1(二)境内哈萨克族纳鲁孜节文化 11.节日前的活动 12.节日当天的礼俗 2二、中国春节概述 4(一)来历 4(二)常见习俗 51.扫尘 52.贴春联 5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5三、鲁孜节和春节比较 6(一)中国春节和鲁孜节习俗比较 6(二)两国习俗差异的原因分析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PAGE10前言“纳鲁孜”一词源于波斯语,意思是“新的一天”。关于纳鲁孜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一节日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波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在2009年9月举行的第64届联大上,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等国提议将3月21日定为“国际纳鲁孜节”。此后,纳鲁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2月23日,联大通过一项决议,正式将3月21日命名为“国际纳鲁孜节”,同时还把这一天定为“世界和平文化日”。2010年3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发表了纳鲁孜节致辞。他说,联大决定确认国际纳鲁孜节,这表明全球日趋认识到该节日不仅对庆祝它的地区,而且对世界各地也有重要意义。他希望,世界各地人民利用这个节日的历史和风俗促进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善意。一、鲁孜节概述(一)来历纳吾鲁孜一词来源于波斯语,表示春雨日,在波斯的古太阳历中是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这个词在哈萨克语里表示年头或元旦,即为新年的第一天。关于纳吾鲁孜节的来历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和传说,其中一种说法和天上的星座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说人们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崇拜天地诸神,他们认为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守护神,而双鱼星则会给地上的人畜带来疾病与痛苦。春分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的时候,人们选择这个时候过节,祈求灾难和病痛远离,幸福和吉祥降临。所以纳吾鲁孜也含有送旧迎新的含义。(二)境内哈萨克族纳鲁孜节文化1.节日前的活动节日前几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庭院,清洗被褥衣物等。之后开始清理“托夏拉”(一种类似毡房的房子)中的“索古姆”(按照传统习惯,每年11月一12月间,牛壮羊肥,哈萨克人都要宰杀一些膘肥的羊、牛、马,储备起来过冬食用。哈萨克族人把这种过冬肉称为“索古姆”,这些肉一直要吃到来年春天)。所剩下的肉和肉骨头,如果没有适合招待客人的肉骨头(哈萨克族人招待客人时根据客人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要煮动物的不同部位的连骨肉,如果煮的连骨肉与客人的身份、年龄不相称,将被视为大不敬),就要选好适合的羊,准备在节曰当天宰杀。如果家中缺少节日当天招待客人用的糖和干果等物品,就要派家里人到县城去购买。住在毡房里的人家,还要提前一天在院子里准备一个灶,因为毡房空间有限,客人多时,毡房里的一个灶显然不够用。在节日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煮“诺鲁孜库杰”的原料中的大麦用“克耶勒厄”(kyele,木制,用来将麦子等粮食捣碎的器具,形状橡木桶,外面用皮包起来,用一根比桶的直径略小的,上半部有长方形孔、便于抓握的粗木棍捣碎)捣碎备好,这样在节日当天煮粥时就比较容易熟,粥也可以煮的比较烂。2.节日当天的礼俗诺鲁孜节清晨,各家家中年长的妇女,在毡房的火塘前点燃松枝或火把,从灶下开始,熏烤毡房,口中念着:“阿拉斯,阿拉斯……家里人丁兴旺,圈里牛羊满满,让灾祸远离,让福运早至……”接着又走出毡房,走到畜舍,绕畜舍一周,口中仍然念着“阿拉斯,阿拉斯……家里人丁兴旺,圈里牛羊满满,让灾祸远离,让福运早至……”。这被称为阿拉斯祷(驱邪)。节日当天,人们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特别是村里的长者大多身着民族服饰。而一些年轻人和小孩都穿上新衣服。据笔者在田野工作中的访谈资料显示,诺鲁孜节有穿新衣的讲究,如果没有条件买新衣服至少也得穿双新袜子。以前很多人家里穷,过年连新袜子都穿不起,老人就在旧衣服上缝上一根新棉线,象征缝了件新衣服穿。按照传统习惯,节日的第一天,妇女们通常在家待客,而男人们都成群结队地到各家拜年,第二天家中的年长妇女们会留下儿媳在家待客,自己则与其他女眷一起到各家拜年。但现在一些传统习惯已被打破。笔者在田野作业时就看到很多年长的人一起拜年,不论男女。节日当天,男女老少穿起传统的民族服饰,扶老携幼,挨家挨户拜年。家家都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进门时,有人专门挑起毡房的门帘,迎接客人的到来,晚辈要向长辈行礼,长辈还礼后大家按辈分依次坐定,之后主人铺好“达斯塔尔汗”(dastarhan餐布),开始倒茶,人们吃着“包尔萨克”(bawer-sake,油炸的面食,发面制作,大多切成菱形),喝着奶茶,尽情闲聊,喝过茶后稍事休息。之后主人再次铺上餐布,家境好的人家会端上好几盘肉放在中间,之后才端上热气腾腾的“诺鲁孜阔杰”(nawrezikuejye)。老人们做过“巴塔”(bata),人们开始一边闲聊,一边一碗接一碗地喝着“阔杰”(kuejye),吃着肉。等到吃够喝够,老人们再次做过“巴塔”,这一家的招待才算结束。有时吃过“阔杰”,还会再喝一会儿奶茶,众人方才离去。也有人家会提前通知村里年长的老人,在中午或晚上去家里喝“阔杰”,这个算是比较正式的宴请,虽然程序和通常拜年的程序差不多,但客人在这家待的时间更长,主人准备得更为充分,有时还会专门宰羊,煮肉,食物种类也会更为丰盛。诺鲁孜阔杰是用小麦、大米、小米、面、酸奶、盐和水熬成的稠粥。按照传统做法,内中的食品要放七种,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田野作业时,我们看到诺鲁孜阔杰熬制过程中还加人了红枣、葡萄干等干果。据老人们讲,从前草原上是没有这些干果的,所以也不加人这些东西。传统阔杰的做法就是用小麦、大米、小米、面、酸奶、盐和水熬制成稠粥,但也不是非得这几种,有时也会加入奶疙瘩之类的,只要是七种即可。在煮诺鲁孜阔杰时,家中的女性自然是主角,不管是前一天的准备还是第二天的煮诺鲁孜阔杰,家中的女性都全权负责。男主人充其量只是帮着生生火,但煮好肉后的装盘、摆放却是男主人的事情。特别是把诺鲁孜阔杰递到客人手中必须由男主人完成。因为哈萨克传统社会是男权社会,认为男子的地位髙于女子,所以对尊贵的客人当然要由家中地位比较高的男子来递茶饭。第一碗自然要端给席间的长者,因为入席时大家已按照辈分高低依次坐好,所以把诺鲁孜阔杰端给众人时基本就是按照座位的顺序,在享用诺鲁孜阔杰前要有席间的长者做“巴塔”,做过“巴塔”后,先由长者端碗,大家才开始享用。巴塔(bata)在哈萨克民间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哈萨克语中,“巴塔”有着祝福、祈祷等含义。一般有韵文形式的,也有口语化的,通常有词无曲,用于吟诵。诺鲁孜节这一天所吟诵的巴塔大多以祈祷牧业丰收、家庭和睦富足等内容为主,下面是在海子沿村牧民家喝“诺鲁孜阔杰”时,席间的长者所作的巴塔:万能的真主安拉请保佑我们骨肉平安请赐予我们无尽的福分请赐予我们巴依的财富请赐予我们圣人的智慧请让我们的愿望成真请让我们的梦想常青请赐予我们健康体魄请赐予我们平安生活愿乌勒斯吉祥如意奶子丰盛亲友安康鸟畜安宁愿这样的时代长存愿世代健康永远节日期间,在待客的间隙,有老人带着大家去村里的泉水边清理泉眼,将小溪中的一些废弃物扔到岸边,据说这是哈萨克族先民留下的习惯。在诺鲁孜节时清理池塘或泉眼,引进春水,来年人们的眼睛就会像泉眼一样清亮,牛羊喝了干净的春水就会膘肥体壮。清理过泉眼后,在泉眼上倒上些白色的奶汁,据说这样来年的鲜奶和奶制品就会丰收。节日期间,村民会在树木稀少的地方种上小树苗。据说,在诺鲁孜节期间植树,可以让大自然装扮得更加美丽,从而保证来年的风调雨顺。有些地方还会在新种的树苗上绑上白色的布条,因为哈萨克族有尚白的习俗,预示着来年美好的开始。二、中国春节概述(一)来历中国人的春节,据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不过起初不叫春节,也没有固定的日子。到了公元前两千一百多年,当时的人们以木星运动一周的时间为一岁,就将春节叫作“岁”。公元前一千年前,人们以“年”来表示春节。“年”在当时的含义是五谷丰登的意思,获得丰收叫“有年”,获得大丰收被称为“大有年”。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广义的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号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前后大约三周。这期间以十二月三十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一天一夜最隆重,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二)常见习俗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三、鲁孜节和春节比较(一)中国春节和鲁孜节习俗比较中国春节和哈萨克纳吾鲁孜节之间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先谈谈共同点:

首先,在节日的重大性方面,春节与纳吾鲁孜节都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也最具民族性的大节日。从节日起源来看,中国的春节和哈萨克斯坦的纳吾鲁孜节都与各民族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关,具有很长的历史背景。

其次,在节日的含义方面,哈萨克语纳吾鲁孜的意思是新的一天;而在中国,春节也有辞旧迎新之意。春天给人以生命和希望,将新年作为节日来庆祝体现了两国人民挥别旧年、迎接崭新生活的良好祝愿与热切心情。

再次,在节日的内涵方面,它们都意味着合家团聚。在节日前夕,每家每户都为过节而积极准备,而在过节的当天,各家各户都会做年饭,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饭,其乐融融。春节与纳吾鲁孜节期间的食物都十分富足,并且都有年年有余的寓意。除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节庆活动之外,两国的公众社会也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和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娱活动,展现最为热闹喜庆的场面和氛围。

最后,在节日的礼仪方面,新年的第一天到来之际,中国人和哈萨克斯坦人都会盛装出行,给亲戚朋友以及街坊邻居拜年,互道新年祝福和吉利话语。两国人民都十分热情好客,均以最好的食品来招待登门拜访的客人,在用餐喝茶等活动中都以客人为贵为先。同时,两国还都有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在春节和纳吾鲁孜节期间会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虽然春节与纳吾鲁孜节在重大性、含义、内涵与礼仪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但它们在具体的细节和传统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再来谈谈不同点:

首先,在节日的时点方面,中国的春节采用的是农历,即农历每年的一月一日为新年的开始,因为有大月小月以及闰月的存在,相对应公历日期并不固定,有可能是在一月,也有可能是在二月;而哈萨克斯坦的纳吾鲁孜节虽然来自于波斯的古太阳历,但相对于阳历的日期较为固定,因此采用的是我们现在所普遍采用的公历,定于每年的三月二十二日。

第二,在节日的饮食风俗方面,中国春节的食物内容更为复杂丰富一些。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又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菜式风格,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八大菜系。因此春节期间的饭桌上除了饺子、年糕、元宵等具有全国性的传统食品之外,往往还有各地特有的菜品和食物种类,口味各异,烹饪方式也分蒸、炸、煮、炖、煎、卤、腌等多种方式。而哈萨克斯坦的纳吾鲁孜节人们吃的最多的年饭当属纳吾鲁孜粥,而且食品做法多以炖和烤为主。

第三,在节日的民俗和礼仪方面,中国春节的禁忌和要求相对较多。从腊月到正月里,不同的时点有特殊的活动和要求。例如小年夜要祭灶神,欢送他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而除夕夜全家要一起守岁,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正月里拜年也有先后顺序,有专门拜访父族本家和母族亲属的日子的区分,正月初一不能动扫帚扫地、不泼水、不倒垃圾,正月初二要祭财神,正月初九要祭天公等等。

最后,在节日的娱乐活动方面,中国人过春节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有放鞭炮、写春联、逛庙会、猜灯谜,以及扭秧歌、踩高跷和各种龙舞表演等,主要是为了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并具备一定的文学和观赏价值;而哈萨克人在过纳吾鲁孜节时不仅有阿肯弹唱、做绕口令和圆梦游戏等文艺活动,更主要的是赛马、叼羊、姑娘追和摔跤这些体育活动,具备一定的竞技性。(二)两国习俗差异的原因分析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些特定的民俗和禁忌不仅与民间的远古神话传说有关,也与许多历史故事有关,还受到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受到的约束也较多。同时,各地在民俗发展中也会有些微差异,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特定习俗。而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生性自由洒脱,虽然也十分注重礼仪,但文化传统较为统一,因此各地区在民俗方面比较一致,也少了诸多禁忌。关于新年祝福则多与牲畜满圈、肉奶丰足等相关。

两国过节饮食习俗的不同是由两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中国是农耕民族,所以饮食习惯主要以粮食蔬菜为主,食材较为新鲜和多样化;而哈萨克斯坦人长期以来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牛、马、羊等动物,所以其饮食最不能缺少的当属肉类和奶类,而纳吾鲁孜节期间的肉类食品多为头年储备而来。

两国节日娱乐方式上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特别大。儒家的传统观念中强调礼乐制度,崇尚礼节和文治,推崇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要并且本分而文雅。加上农耕文化背景,中国人历来就喜欢平静、安宁的生活。这决定了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没有挑战性意味,反映到春节的娱乐习俗上,就是过节娱乐方式大多以平和、充满和谐气氛的文艺活动为主,而很少有挑战性;而自古以来过着游牧生活的哈萨克人,由于从小就生长在广阔的草原,性格比较豪爽,好斗。他们的这种好斗性格反映到纳吾鲁孜节的习俗上,就是他们的过节娱乐方式大多是充满挑战性和刺激性的体育活动。结论本文通过对比纳鲁孜节和中国的春节之间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进一步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