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灸疗法考述_第1页
《千金方》灸疗法考述_第2页
《千金方》灸疗法考述_第3页
《千金方》灸疗法考述_第4页
《千金方》灸疗法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金方》灸疗法考述

唐孙思瑜的《钱方29》(以下简称“钱方”)、《60金方》和《金立方》(以下简称“方”)第26卷、第27卷和第28卷针灸专业文章总结了唐朝和唐以前针灸学发展的成就,论述了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千金方》中,对针灸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一、从药物、关注从药、药到药《千金》施灸材料仍以传统的艾叶为主,常用农历三月三或五月五日摘采阴干的艾叶。三月三日艾多用于治疗急性暴病,取其火力强;五月五日艾叶多用于治疗陈顽难病,取其药力峻猛:如《翼方》卷17中“第一论”曰:“是以常须收三月三日艾,拟救急危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但历代医疗多择其陈久的上品艾绒之用为多如《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千金》亦偶用它药或取艾与它药混合进行灸疗。如用竹茹灸:《翼方》卷24“疗疗肿方”曰:“刮竹箭上取苔作炷,灸上二七壮,即消失。”用麻叶花与艾同灸《要方》卷23:“灸漏方”曰“七月七日末出时取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捣作炷灸疮上百壮”竹茹,味甘性凉,有清热、凉血、化痰、止吐等功效,施灸有解毒消肿止痛作用,主治蛇咬伤,痈肿疗毒等。麻花即是大麻的花,味辛,有毒,用其灸之有消肿散结、生肌敛疮的作用,主治疮疡、漏疮等。又如《翼方》卷24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未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可见《千金》之灸法已人单用艾灸,发展到与多味药混合而灸,加强了灸疗作用。也是后世艾条灸、雷火针灸、太乙神针灸的开山。对急危症之救治,药艾不便者,又采用火头热之,以应急救如《翼方》卷28治蛇毒“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要方》卷6下“七窍病下”用竹筒(箭篾)及带筒塞入身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聋病的筒灸是灸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把灸之热力借器械扩散到人体需灸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耳内如“载箭箩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食泄气,灸筒上七壮”,一曰“以带筒盛如枣核大,火灸令少热,歇卧倾耳灌之”“筒灸”是灸疗利用器械的鼻祖。灸疗器械的应用,扩大了灸疗的范围,提高了灸疗的疗效。宋郭彖《暌节志续志卷6》谓:孙氏有用日光文灸法治疗慢性病的秘诀。曾用日光照射敷艾的腹部20日,治愈顿翁二年冷痰二、艾浚艾浚的方证灸疗的种类颇多,方法亦各异,《千金方》中涉及的灸疗主要是艾炷点灸。艾炷是用芍绒制成的园锥形小体,分大、中、小三种,施灸时,艾炷直竖于灸穴上。艾炷大的如“小指大”;“或长叁寸”(《翼方》卷27万病)中的如“小豆大”、“苍耳子大”、“蒜大小”;小的如“黍米”、“雀屎大”、“小麦大”、“簪头大”等。艾柱的大小当因人辨证选用。一般来讲,成人艾炷宜大,小儿艾炷宜小。如《要方》卷23“治瘰病”,“作大艾炷,如小指大”卷29:凡新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屎大《翼方》卷28“小儿癫……艾炷如簪头大”。灸躯干、四肢肌丰皮厚处艾炷宜大,灸头面、四肢未端肌少皮薄处艾炷宜小,如《要方》卷23“治瘰疬欲破灸项上‘要’大作艾炷”,《翼方》卷27“眯目偏风眼歪通睛耳聋,针客主人……炷如细竹筋大”,“治风翳灸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炷如小麦大”,《要方》卷七“治脚气”,“凡灸八冲,艾炷须小作之。”《翼方》卷26“舌病第五”“咽喉酸辛,灸少冲七壮,雀灸大柱。”《要方》卷23“灸瘰疬”时称“以独头蒜,载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帖疬子上灸之。”艾炷灸是以其火力大小决定刺激强度的。一般是大艾炷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多,对人体的刺激强度大,多用于成年人,肌肉丰满处;小艾炷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小,对人体刺激较弱,多用于小儿、肌皮浅薄的穴位。《千金》为了加强刺激,增大热力,除作大艾炷处外,还改变炷形,模放灸处,从两端同时点燃。如《翼方》卷26“诸风第7”“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矢,模安之,两头放火烧之”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隔物灸两类。(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点燃,待病人稍感灼痛时,立即更换,直到灸完应灸之壮数,灸处并无瘢痕,后世曰无瘢痕灸。《千金》多采用此法。《要方》卷27“发背第五”曰“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食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诚,快得安稳。”如《要方》卷5“治小儿暴痫”中曰:“炷食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灸疮发脓灸是《千金》治疑难症的一种方法,即今人称之瘢痕灸、化脓灸,此用小艾业点燃的小艾炷每次须燃尽,除去艾灰再更换新炷多有剧痛待所需壮数灸完后,施灸部位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可用药膏贴于创面,周后化脓病口结痂,痂脱后遗留瘢痕如《翼方》卷17记载,甚止有“生平风发,强忍怕痛不灸,忽然卒死”之事,“强忍”即是灸火烧灼疼痛难忍,也是灸脓的过程。说明有的病非用烧灼灸法不可,并要待灸疮发脓,愈后结痂。如《翼方》卷24“甘温第6”引论治甘病,“若灸疮发脓者易差”。《翼方》卷27“灸风眩法”:“一年凡三灸,皆须疮差,又更灸之”。在《翼方》卷20治灸疮无瘢方中:“用羊脂半两,猪脂一分,松脂半两,蜡一分,外敷;又方治灸疮脓坏不差方:腊月猪脂一斤,薤白十枚,胡粉一两,制膏,涂故帛上贴之,日三度。”直到疮愈。《千金》在预防保健时也灸疮发,如“吴蜀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食疮暂差”。(《翼方》卷29)发泡灸:用小狡炷。待患者感灼痛后继灸3~5秒钟即可。此时皮肤可见黄斑,1~2小时后,即可发泡。若灸而不发,可用热物熨之,或再灸。发泡后,均勿刺破,令其自然吸收多用于慢性疑难病证,如哮喘、瘰疬、肺结核等《翼方》卷19“杂疗第八”中记载:“蓖麻叶油涂、灸,热熨腮上止衄尤验”(2)间接隔物灸:是在艾炷底部隔垫上某种药物施灸,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其火力温和,病人易于接受,长于慢性疾病及疮疡等《千金》记载有10种此灸法。隔盐灸:将盐放满脐孔,艾炷于上灸之《要方》卷17治“少年房多短气”,“盐灸脐孔中二七壮”。《翼方》卷28治淋病,“着盐脐中灸三壮。”隔泥灸:黄泥土制成泥饼,垫在艾炷下施灸。此法最先见载于《要方》卷22治发背,“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上,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着疮上灸之,一炷易一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差如榆荚子大,灸七七饼炷即差。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壮数。”《要方》卷6“七窍下”治耳聋,“作泥饼子,厚薄如馄饨皮,覆耳上四旁,勿令泄气,当耳孔上以草刺泥饼,穿作一小孔,于上以艾灸之百壮。”隔豆豉灸:以豆豉作饼,垫在艾炷下施灸。最早见载于晋《范江方》(据《医心方》卷15)。《要方》卷6治耳聋,“捣豆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内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著楸叶盖之,剜一孔如筋头,透饼,于上灸三壮。”《要方》卷22“发背第三”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已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隔薤灸:《要方》卷22治恶露疮:“捣薤叶敷疮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即差。”隔面灸:《要方》卷22治恶疮:“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差。”隔附子灸:《要方》卷22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綦子,安肿上,以唾贴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差。”隔豆灸:《翼方》卷26治卒中风口歪,“以竹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食燃,灸七壮,差。”隔蒜灸:《要方》卷23:“灸一切瘰疬在顶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似作瘘及痈疖者方,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和蒜大小,贴疬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要方》卷25治“射工虫毒”,“取葫切贴疮,灸七壮。”葫即蒜也。亦有以蒜捣泥作饼,或以蒜泥涂疔四围而灸者隔商陆灸:《翼方》卷24治颈漏“捣生商陆根,作饼子如大钱厚三分,帖漏上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可灸三四升艾。”隔葶苈子灸:《要方》卷23灸漏方:“葶苈子二合,豉一升,右二味和捣,令极热,作饼如钱大,厚二分许。取一枚当疮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千金》还用麝、鹿、猪、羊肉等动物肉灸疮等如《翼方》卷24“疮痈下”灸瘤病用麝、鹿二肉,厚如脯,火灸之,令热,塌掩瘤上。冷更灸塌,可四灸四易。痛脓便愈。不除,更灸新肉用之。《要方》卷25“治被打击头眼青肿”,灸肥猪肉令热,塌上,又灸猪肝贴之。从上述十种隔物灸法显而易见孙氏的知识宏博,医术精湛,不愧为一代宗师。三、从“泻实”以“则”树“灸疗之法,必先诊病,知病之寒热虚实和禁忌,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取主穴、次穴,继以仪图或生理解剖特征取准穴位,以朱点记穴位,进而专心致志地按照施灸次序与壮数施灸。《翼方》卷28曰:“凡欲灸针,必先诊脉……,乃以绳量仪图朱点,并疏患穴及壮数,然后用心乃疗之,则无不愈灸。”灸疗诊病之法与针剌辨证论治之法则相同,但针刺泻实救急厥逆之证较速效佳,灸法补虚回阳救脱之力较快效尤。临证或针灸并用,或择一而施之。(1)施纺以改善肢体病人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和提高施灸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千金》强调施灸体位,重视准确取穴,提出“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千金方》中,多处都明确了取穴及灸疗时的体位,如《翼方》卷27治目暗不明,取下关穴,要“侧卧强口取之。”《要方》卷60治目风痒赤痛,“灸人中近鼻柱三壮,仰卧取之。”总之,施灸时,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躯体要平直,有华斜,这样有利于准确取穴,又要取得病人的全面合作以提高疗效。如《要方》卷30“杂病第七”论灸膏肓输之取穴和体位“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申两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仪胛骨之里,肋间宁去胛骨容侧指许。摩贴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襟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襟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千金》施灸,采取灵活多变的体位,或因病情、或因人体之强弱、或因所点灸之穴位而取。但施灸多采卧位,包括仰、伏、侧卧。也取俯伏坐位和仰靠坐位。偶也取立位。《要方》卷29灸例中指出“若坐立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灸。”(2)中医病因病辨,先行后下,整体注重药养和药养《要方》卷29“灸例”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已后,乃可以下火灸之。”这是《千金》施灸所遵循的顺序和时间常规。并率先在临床应用。如《翼方》卷17治中风,“其灸法,先变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三壮,次灸三里五壮。”此顺序是先头后项,先上后下,先上肢外侧后内侧。灸其所以应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皆是据阳左行阴右行,阳在上阴在下的理论而定的。关于灸的时间,宜在中午以后为最佳,因此时阳是正旺阴气未至,灸之则疗效较高,“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上述虽为针灸的顺序和时间,但《千金》强调“卒急者,不可用比例”,勿墨守成规。可见《千金》既有灸疗大法可循,又有依病情而灵活变通之法,实为后人继承弘所之精华。(3)从证宜锚类型上看,不同的穴,大补短兵,大升通,壮无壮人,演进之内以意提升,大力推广自动通投资大.生熟灸即言灸少灸多之意,也指壮数的多寡,其原则是依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灸穴的部位而决定的。一般而言,体质强壮,病重,选穴在腰腹以下皮肉深厚之处多灸,熟灸;年老体弱,或婴幼儿、病浅者,取穴在头面四肢胸背皮薄肌少者,宜少矣。如《要方》卷29灸例中指出:“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生熟之“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翼方》卷28禁忌法中又曰:“凡灸生熟,候人盛衰老少肥盛灸之。”(同前)外气指外邪而袭,病轻邪浅宜少灸,内气指脏腑之气,病深邪深宜多灸。具体的壮数,《千金》引论如下:新生儿,七日以上,周年以内,灸不超过七壮,炷如雀屎大。成人:昔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但皆临证依病情而酌定;《明堂本经》之灸,多强调针深灸多,针浅灸少,如针入六分灸三分;曹氏及《小品方》灸法有百壮、五十壮等不等。《千金》认为壮数多寡、灸之生熟“必须难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因而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如下:部位不同的穴,需灸的壮数多寡与生熟程度不同。如“大杼、脊中、肾俞、膀胱、八空,可至二百壮。心立手足太阴,可至六七十壮。三里、太溪、太冲、阴阳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壮。腹上下管、中管、太仓、关元,可至百壮。”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病证不相同而所需灸之生熟壮数亦不同。如温病,少至九十壮,多则百壮余,三报之。风劳沉重,九部尽病,及毒气为痰者,不过五十壮,宜三报之。心腹痛者,亦宜百壮。若卒暴百病鬼魅所著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少不减三五七九壮。凡阴阳濡风口歪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重者九报之。诸虚痰,水谷沉结流漓者,当灸腹背宜多而不可过百壮。在《翼方》28治复过病中,取悬钟穴“灸随年壮,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此虽为《千金》之经验,但它又强调壮数多寡“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要方》卷29)灸例第6或以“中病乃止,取随年壮,以意商量也”(《翼方》卷28)如“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吐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止痛,止”。(《要方》卷17·肺脏)此种因人因证制宜的论点,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对灸法发展颇有影响。《千金》记载施灸的壮数最多右达二百壮余,少可减至三、五、七、九壮,明显地较古代千壮、伍百壮而少;今天常用施灸之壮数多不过数十壮,少则三、五壮,较唐时灸壮锐减,这是后人因时因人因证制宜的辨证观点的具体体现。也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人和病都在不断地变化,施治的具体方法也“应机千变万化”,勿拘泥于古,而要创其新,以疗效为标准。《千金》承前启后之功誉满华裔,有益于中医药的发展。(4)须自灭也以火泻灸法亦有补泻手法《灵枢·背腧》篇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痰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来也”《千金》崇《内经》,用火灸疗一切热病,虽是取“从治”之意,仍有补泻之手法。(5)辨治各病证,以膏瞳等多药,以养防治之法灸疗是以艾、药与火力同时作用于人体,有调节阴阳,流通气血,疏通经脉,扶正逐邪功效的疗法,与针刺同样适应于妇、儿、内、外各科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疗的适应证。据统计,《要方》卷30“孔穴立对法”分头面、心腹、四肢、风痹、热病、瘿瘤、杂病、妇人附小儿等8个方面,论治了45种病证,每个病证皆以八纲辨证施治。《冀方》卷27,依“妇人”、“小儿惊痛”、“鼻病、舌病、脚气、诸风、黄疽、疟病、肝、胆、心、小肠,脾、胃,大肠、肾、膀胱病为纲论治各科病证。”28卷又以“消渴”、“淋病”、“尿血”、“水病”、“痈疽”、“痔漏”、“脱肛”、“卒死”及“杂法”等论治了各种病证上述病证皆以针灸治之,而又以灸为佳者较以针为尤者多。《千金》从运用灸疗施治各科病证中,总结出以膏肓穴、足三里灸治一切病的经验,进一步充分证实灸法可治百病。如《翼方》卷30“杂病”论治中曰“膏肓腧无所不治”。《翼方》卷28“杂法”中曰“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每日常灸下气。气止,停也。”上二穴,可主治寒热虚实之一切病证。更有价值的是灸疗可健身防病,不仅用来治病,又能预防疾病,强身益寿,自然就扩大了灸疗的适应范围。现代国内外实验研究证明,灸法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消化、呼吸、生殖等系统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为临床采用艾灸防治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证明灸法可通过双向调节作用,治疗虚实寒热诸证。(6)完善“养习于期”的禁宜法灸疗虽广泛运用于各科急慢性病证的防治中,但也有禁忌禁灸部位:《要方》29“灸禁忌法”中收录了《甲乙经》记载的24个禁灸穴位,即头维、承光、脑户、风府、病门、阴市、下关、耳门、人迎、阳关、丝竹空、承泣、脊中、乳中、病脉、石门(女子不灸)、白环、气冲、泉腋、天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