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6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6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6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6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6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试题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试题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6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义务教育

2、教科书

3、学制

4、教育组织形式

5、课程

6、学校组织文化

7、教育预测

8、教育政策

9、朱子读书法

10、生活教育

二、简答题1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2、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基本要求。

13、简述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4、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5、简述学校管理者的任务。

16、简述教育计划的特点。

17、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8、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三、论述题19、论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的启示。

20、联系实际论述讲授法的价值、局限以及如何超越。

2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2、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筹资的举措。

答案:

一、名词解释1、(1)含义: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与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3)发展过程:普鲁士最早开始义务教育,后来美国马萨诸塞州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接着各国纷纷效仿,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法国颁布了《费里法案》来实施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当前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4)发展趋势:双向延长,既向学前教育延长,入学年龄提前,又向高中教育延长。

2、(1)含义: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

(2)意义: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编写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③连续性、衔接性;④生活性;⑤逻辑性,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等;⑥实用性。

(4)注意:必须反对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和书本知识的偏向,也要防止出现一味追求超越教科书,广泛开发与利用其他各种课程资源,反而忽视了教科书的基础与指导作用的偏向。正确的做法是在编好和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以充实课程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

3、(1)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地位: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3)趋势:学制最终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各国正在构建终身教育的学制体系。

(4)要素:学制的要素包括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结构。

(5)类型: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

4、(1)含义:教育组织形式,即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常见的教育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贝尔—兰卡斯特制。其中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3)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目前教育组织形式有很多变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走班制、翻转课堂、慕课等。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正向着综合化、个性化、多元化、技术化的方向在发展。

5、(1)四种观点:由于不同的教育主张对课程的理解不同,至今没有一个课程概念的定论,大致主要有以下四种课程的界定: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学习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2)总结:①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②课程是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目的、内容、活动、范围与进程的总和。③课程包含为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所有内容的总和。

(3)课程的产品: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

6、(1)含义:所谓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2)意义:①组织文化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活动的框架;②获得认同的优秀组织文化对所有组织成员都有较强的约束力;③优秀的文化对学校成员有凝聚作用。

(3)内容:①成就目标与成就意识;②成员对学校目标的认同程度及由此所体现的组织凝聚力;③对人的关注;④对控制的态度与操作;⑤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7、(1)含义: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对事物进行推想和估计。教育预测是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也就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对其发展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教育预测具有预测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

(2)作用:①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依据;②为教育计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③为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

(3)内容:①教育发展模式的预测;②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预测;③教育人口变化的预测;④教育投资预测;⑤教育内容、方法发展变化的预测;⑥教育布局的预测;⑦人才需求预测。

8、(1)含义: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关、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

(2)特征:教育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有阶级性、公共服务性和过程性等特征,除此之外还有:

①体现公共利益与诉求。教育政策所调节的对象是教育领域,而教育总的来看是一项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公共利益和诉求。

②面临复杂的社会情境。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年轻一代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育政策的活动领域与社会公众的相关性更强,教育问题多样,教育政策面临的社会情境复杂。

③考虑师生人格与师生关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教育政策需在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人格、关系等。

④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教育政策中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实质上是对发展机会的分配,教育政策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3)过程:①教育问题的感知;②教育政策问题的确认与议程的建立;③提出和评估备选方案;④教育政策选择与政策合法化;⑤教育政策实施;⑥教育政策评估;⑦教育政策的调整、终结与废止。

9、(1)简介:南宋朱熹酷爱读书,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2)内容: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3)评价:①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朱熹提倡读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未曾注意到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风。

10、(1)简介:“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开展了“生活教育”理论实践。

(2)内容:①“生活即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②“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和“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③“教学做合一”:提出要“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否定注入式的教学法,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3)评价:“生活教育”理论思想虽继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但又进行了改造。生活教育理论更符合中国落后、普及教育困难重重的国情,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二、简答题11、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1)学生状况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独特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是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1)教师工作的领域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领域。(2)教师需要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学科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3)教师需要专门的教学技能来授课和培养学生。(4)教师对教育工作要充满教育情怀,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5.教师劳动的长期和长效性。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体现了长期性。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体现了长效性。

12、1.含义: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在启发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有重点并善于与学生探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获取新知。

(3)注意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启发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的顺利与障碍、长处与缺点,寻找形成障碍与缺点的原因,从而积淀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式。

(5)发扬教学民主。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

13、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凡是对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等。狭义的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为职责的人。广义的受教育者是指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狭义的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即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等成分。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整个教育活动就是在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中而得以展开的。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总之,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4、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实质是: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同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本质区别。

2.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明确规定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

3.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目的的另一构成部分是培养规格问题,即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现代社会人的素质除德、智、体之外,还要有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我国教育方针在人才规格上提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正是在于说明这一全面要求。

4.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社会主义要求人人都应成为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

5.培养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注重培养人的独立个性,注重发挥、调动人的主体性。

15、1.简介:学校管理者是指学校中负有最高决策责任的管理人员。在我国,校长和副校长、书记和副书记属于决策人员,即学校的领导者,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只设一名校长和书记,因此在这些学校,各部门的主任也被认为是学校领导者。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指校长。

2.管理者的任务

(1)规划学校发展。学校领导要对学校的历史负责,为它的未来着想,只有放眼前瞻,学校才有生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做出更大成就,也才能防患于未然。

(2)科学选用和培养干部。干部队伍是学校的支柱和机枢,建设好干部队伍,学校工作就全盘皆活。校长要在选、用、养三方面苦心经营。

(3)科学决策、统筹全局。校长是学校行政的负责人,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负有最终责任。他的经常性工作就是“拿主意”,除了对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外,还需要对日常工作中的特殊事情及时决断,保证学校工作顺利运转。

(4)建设组织机构和制定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建设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和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人员才能够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才能有序的进展,保证学校目标的实现。

(5)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公共关系。在对内方面,领导者要尊重人、关心人,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形成校内的凝聚力;在对外方面,要广泛联系各方公众,形成良好学校形象,争取理解和支持。

(6)拓展资源渠道。资源短缺严重阻碍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利用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所带来的宽松环境,积极征取政府以外的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获得更多数量、更好质量的资源,就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一项富有特色的职责。

(7)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领导集体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是校长,其他领导成员也肩负建设好这个集体的职责。

16、1.含义:教育计划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2.教育计划的特点

(1)以教育政策为制定前提。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教育计划必须为权力所支持。一般来说,教育政策是由国家权力所决定和支持着的关于教育的思想观念、意愿和行动准则。这与个人、党派、社会团体等关于教育的意见、希望、提案等有着根本的不同。当然教育计划不同于教育政策,但教育计划是离不开教育政策的,它必须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2)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它不是个人或团体对教育发展的某种愿望,而是以数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能实现的教育目标。另外从时间上看,它又是为实现某一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时间一览表。

(3)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它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而教育现状的分析、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17、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论语》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孔子在教育内部的思想与影响

(1)教育实践:①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时期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

(2)教育作用: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庶、富、教”。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对人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差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这一思想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和百家争鸣。

(4)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它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也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并且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5)教学内容:“六经”。①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②意义:在实现孔子提出的培养目标方面大有作用。孔子开启了以文献为教材的时代,引领了后世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教材风格。孔子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内容,这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孔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6)教学方法: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具体方法有“由博返约”和“叩其两端”。③学、思、行结合。

(7)道德教育:“礼”与“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8)教师应具备的品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2.孔子的教育思想所引发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1)社会方面:孔子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它被利用来巩固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主要起积极作用。当封建社会到了没落时期,它被利用来维护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

(2)文化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孔子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3.孔子的教育思想所引发的国际影响。《论语》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孔子的思想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法、尊师爱生等对西方一些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很多西方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就是为了学习孔子的思想。因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在不断发扬光大,对当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8、1.简介: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

(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校应与社会相联系,促进儿童的生长,因此他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并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

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有利于使教育融入生活,对传统教育形成了冲击,但是他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

(2)教育的目的。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没有外在目的。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

评价:杜威反对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但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

(3)课程与教材。杜威批判传统课程,认为智育方面的课程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呆板、枯燥无味的东西,于是提出了教材心理学化,并提出让儿童“从做中学”。

评价:教材心理学化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从做中学”对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有启发和进步意义,但是他只强调直接经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

(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提出反省思维五步法: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④推断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疑难。⑤验证假设。

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他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

3.杜威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1)杜威对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①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上的巨人,建立了系统全面、论证精微的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②杜威建立了“新三中心论”,以活动、经验、学生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2)杜威对教育实践发展的影响:①杜威创新了课程编制、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推动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3)杜威对整个世界教育观的影响与传播: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世界性的。杜威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到过中国、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其实用主义精神传遍世界。

(4)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局限性:①杜威思想的改良主义性质十分鲜明。他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改变每个人的心智,从而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②杜威强调在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中,课程和教学以直接经验为中心。虽然他希望教师的教学从直接经验再到总结抽象的知识,可是这脱离了教师的实际能力,也高估了活动的意义和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新教育的思想旗手。他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挑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三、论述题19、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宗教的目的是为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现实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学问、德行、虔信”的人。教育的作用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以及发展人的天赋。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教育应当服从大自然的“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教育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

(3)泛智教育、普及教育。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建立了普及教育理论体系,主张广设泛智学校,由国家普及教育。

(4)宏观上,统一学制和统一管理。统一学制指为了便于管理全国学校,更好地普及教育,他主张建立全国统一学制。统一管理指国家应该重视教育,普遍设立学校

(5)中观上,学校里建立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所有公立学校统一招生时间,同时开学与放假,通过考试同时升级。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班级,按班组进行教学。

(6)微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在智育上,夸美纽斯是首个把教学原则进行归纳总结的人。在德育上,他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在体育上,他重视健康和保持生命质量。

2.启示

(1)反对过度教育,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它们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教师必须依据这些规律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2)反对灌输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同时也要掌握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反对封闭教育,尊重学生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增长直接经验,教师应注重学生这些直接经验的积累。

(4)反对权威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与主体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0、1.讲授法的价值

(1)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讲授教学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大多数学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已经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处理,而后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规划,保障每个学生最有效率地获取一手知识。

(2)讲授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具体的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以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

(3)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

(4)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所以,可以认为讲授是其他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他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

2.讲授法的局限

(1)讲授法容易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在讲授法中,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导致遇到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

(2)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讲授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如何超越

(1)要打破讲授法的垄断地位。讲授法在教学方法中占核心地位和垄断地位,其他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退化和弱化。所以,当前教学方法改革,要打破讲授法的垄断地位,使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2)要努力完善讲授法。完善讲授法意味着要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长处,努力避免其不足。它要求讲授要富有启发性,符合有意义学习的要求。具体来说,讲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注重以情感人,要有思考性。此外,使用讲授法特别要求教师加强口头语言的修炼。

(3)“讲”要努力达到不用“讲”。讲本身不是目的,教师讲的目的是达到不用讲。讲授法只有立足于为了达到不用“讲”,才能把教师的“讲”,自觉地有意识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1、1.落实教育公平

(1)在城乡差异上,进一步推动教育扶贫,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高水平的乡村教师队伍。教师群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办学的效益,要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

(2)在东西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