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眼科屈光特点_第1页
小儿眼科屈光特点_第2页
小儿眼科屈光特点_第3页
小儿眼科屈光特点_第4页
小儿眼科屈光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屈光特点及屈光不正的处理

北大医院小儿眼科屈光学在小儿眼科中的重要性。小儿眼病与成人眼病不完全相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视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屈光不正可影响视力、眼位、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与小儿眼病关系密切。小儿眼病的防治原则是早防早治,争取功能治愈。所以小儿屈光问题的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每个小儿眼科医生必须牢记这一点。儿童视光学

运用现代视光技术,研究儿童眼屈光与视功能特点及两者间关系,并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与手段,促进和保证儿童视功能正常发育。临床儿童视光学属小儿眼科及儿童眼保健范畴。了解小儿屈光的意义测知基础屈光、确定屈光生理值,预测屈光变化,发现与治疗相关眼病。复习几个概念视物清晰基本条件眼屈光系统完全透明,外界光线到达视网膜无任何障碍;物象恰好落在视网膜中心凹,成像清晰,足够大;视分析器,即从视网膜、视神经、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大脑皮层的整个视路中相应部分完整,功能正常。

从生理功能看,眼的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屈光系统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透明的屈光系统,经折射后在视网膜中心凹结成清晰、缩小的倒像。感光系统视网膜的视细胞受到不同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入路传入大脑视中枢,产生视觉。屈光物理学中,屈光指一个透镜的焦点距离,即透镜的绝对屈光力。眼科临床上屈光概念是后主焦点与视网膜两者位置的相互关系,涉及静态屈光和动态屈光。屈光状态

在调节休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称为正视眼(emmetropia,EM,E);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称为非正视眼(ametropia,am),也称屈光不正(refractiveerror)。

屈光不正:光束经过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在视网膜之前—近视眼(myopia,My),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hypermetropia,hyperopia,H);不能聚焦为一点,是散光眼(astigmatism,As,Ast)屈光度透镜的屈光度:透镜的折光能力称屈光度(Diopter),通常用D代表。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在1m处集合成为焦点,该透镜的屈光力量为一个屈光度(1D)。屈光度为焦距的倒数D=1/FF代表焦距(m)

正视眼临床标准眼屈光学者并未将0度定为正视眼的标准值,而是把视功能正常而有轻微屈光异常者包括在正视眼范围内。常被引用的正视眼临床标准:Stromberg(1970)0.00D--+0.75D汪芳润(1994)0.00D--+0.75D顾三都(1989)-o.25D--+0.50D屈光不正类型屈光不正有两大类球面性屈光不正(sphericalametropia)是指光束经过屈光系统屈折后成主焦点,根据焦点与网膜位置的关系分为远视眼、近视眼,其像方光束对于光轴是完全对称的。这类屈光不正用球镜矫正。散光是由于眼的屈光系统两个子午线上的屈光力量不同,因而光束经过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集合为一焦点,而结成前后两条焦线,组成史氏光锥。散光须用柱镜矫正。

眼的屈光状态与生理状态不是同一概念。人眼有一个生长发育过程,屈光系统的变化是其变化的重要部分,整个过程有一定规律,但十分复杂,在内因和外因作用下,不同的发育可形成不同的屈光状态。人眼早年的基础屈光状态及其变化,可影响成年时期的屈光状态。小儿屈光特点(一)小儿屈光分布及其变化

(静态屈光特点)1.各年龄段屈光分布新生儿绝大多数是远视眼,约占88%--98%,正视眼和近视眼很少。屈光度峰值+2--+3D。

近视眼中未成熟儿多于足月儿。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远视眼居多。远视眼占90%以上,近视眼仅约2%左右。随年龄增长,远视眼逐渐减少,远视程度逐渐下降。其中部分学龄前儿童远视屈光度可有一度少量增加。轻度远视眼为生理状态。4--6岁儿童屈光调查

汪芳润(1986)1470人At.H(眼)97.14%(例)96.45%E1.71%2.04%My1.15%1.51%H

<+1.00D12.93%+1.25--+3.00D80.73%>+5.00D1.30%Ast

各类散光占45.72%,绝大多数为循规散光。4--7岁儿童眼屈光生理值

汪芳润

4岁+2.19D±0.405岁+2.17D±0.446岁+1.65D±0.457岁+1.40D±0.59

***由此推测:4--5岁>+2.50D<+2.00D6岁>+2.00D<+1.50D7岁>+1.50D<1.30D将来*多为病理性远视。**可能为正视或近视,列为“近视可能者”,但基本属生理性近视。

学龄儿童、青少年

学龄儿童以轻度远视眼居多。多数学者认为7--10岁基本完成正视化过程。10岁以后近视眼的比例逐渐增加,半数以上近视眼发生在12--15岁。小学生峰值在E--+1D;

初中生轻度近视逐渐增加;高中生-1---3D形成第二峰值。儿童少年眼屈光普查

1984汪芳润年龄人数眼屈光状态(%)(岁)远视眼正视眼近视眼

4---6151996.452.041.517--1218564.3218.3317.3013--1519240.2130.4429.3516--1810327.1934.9537.86我国近视眼群体患病率平均为:

3--6岁1%--3%7--12岁20%13--15岁30%16--18岁40%18岁以上50%我国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单汝舟(1991)80000人爱眼日资料(1996)青少年My患病率21.67%小学生8.03%10%;

20--25%初中生17.44%高中生34.90%40%;

50--60%大学生40.79%70%病理性近视诊断标准

年龄(岁)近视屈光度(D)<5>4.06--8>6.0>9>8.02.与成人相比小儿屈光分布特点

从新生儿到成人各年龄组平均屈光度看,随年龄增长眼屈光有由正向负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在25岁左右趋于稳定。

有学者将人的一生屈光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0--25岁少年型屈光时期;25--55岁成人型屈光时期;56岁以上老人型屈光时期。小儿属于少年型的前部,与成人相比,小儿静态屈光特点是:远视眼居多,远视程度高于成人;变化较大,远视眼构成比和远视程度逐年下降。各年龄组H、E、My构成比不同

Herrnheiser1892,0--75岁

H20岁前明显减少,以后稳定于50--60%

E10岁前增加,以后稳定于30%左右

My10--20岁急速增加,以后稳定于15%左右作为规律,H--E--My的变化过程不可逆。小儿散光的特点正常婴幼儿的散光构成比和程度高于成人,以循规散光为主。

Fulton(1980)

婴儿散光占19%,为成人的2倍;

婴儿C>1D者占散光者45%,为成人的5倍;

童年WRA多,10岁92.38%,ARA7.62%;

老年WRA减少,80岁85.7%,ARA14.3%小儿屈光变化的纵向调查

对同一人群的屈光状态进行纵向调查,最能说明问题,但做起来十分困难。Hirsh(1964)对6岁儿童随诊6年,平均每年屈光度由正向负方向推移0.07D。

但儿童人数由1200人减少到500人。稻富(1970)对111名6岁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条件下的视网膜检影,连续5年。屈光变化量个体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由正向负的变化。

杨素红:散光与近视发展的关系散光≥1.50D者平均每年向近视方向发展:6-9岁0.40

D-12岁0.55D-16岁0.43D

散光<1.50D者平均每年向近视方向发展:

6-9岁0.16

D-12岁0.32D-16岁0.31D

3.眼屈光成分的变化与小儿屈光眼的屈光系统中决定眼的屈光状态主要因素:各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各屈光面的弯曲度、各屈光间质相对位置。在诸多屈光成分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眼轴长度、角膜、晶状体。屈光指数(n)空气1.0000角膜1.3771房水1.3374晶状体1.4371玻璃体1.3360

角膜与房水的屈光指数几乎相等,由此可把角膜和房水看作一个屈光单位,故可认为是三个屈光间质。

屈光面弯曲度(mm)角膜前面的曲率半径7.77.98角膜后面的曲率半径6.86.22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10.010.20晶状体后面的曲率半径6.06.17

由于角膜和房水屈光指数相近,故在屈光系统可认为有三个屈光面,即角膜前面、晶状体前面、晶状体后面。各屈光间质相互位置(mm)角膜前面0.00角膜后面1.15晶状体前面3.54晶状体后面7.60视网膜24.00

角膜前面到后极部视网膜距离,即眼轴长度对眼的屈光度影响较大。在眼的屈光系统中,角膜前面的屈光力量占全部屈光力量的7/10,远较晶状体力量大。这是由于:

达到角膜的光线由空间来,两者屈光指数相差较大(1,1.3771);而晶状体接受的光线来自房水,两者屈光指数较接近。角膜前面的曲率半径(7.7)比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10.0)小。角膜的发育一般在3岁前完成。晶状体在眼的屈光系统中,所占屈光力量的比重较低,主要作用是调节。

晶状体并非均一物质组成,由外向内逐渐增加屈光间质密度及其表面弯曲度,形成了一个由周边向中央逐渐增加屈光力量的凸透镜。晶状体的可塑性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减弱,因而调节功能随之减弱。

在群体中,屈光成分的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每一屈光成分有一定变异范围。Sorsby(1962)进行了眼屈光和屈光成分的测量:

E(0--+-0.50D)n=107

范围平均值眼轴长度(mm)22.3--26.024.2±0.85

角膜屈光力(D)39.0--47.643.1±1.62

晶状体屈光力(D)15.5--23.919.7±1.62多数正视眼的屈光成分在正常范围内,为各屈光成分适当匹配的结果;各屈光成分不适当的组合则产生了屈光不正;高度屈光不正(>+-4D)主要由眼轴长度异常而其他屈光成分不能完全代偿引起的。随年龄增长,眼球生长发育。眼屈光成分的改变,是引起小儿屈光状态变化的基础。小儿的屈光状态和主要屈光成分的变化:平均屈光度呈远视逐年下降趋势;角膜屈光度在3岁以后变化不明显;晶状体屈光度逐年下降;眼轴长度增长约7--8mm。眼轴长度的生长发育

新生儿平均17--18mm3岁23mm13--14岁24mm

3岁前称快速发育期,1岁前眼轴增长尤为迅速;3--14岁称慢速发育期,10年仅增长1mm。14岁达成人水平。自出生到发育成熟,眼轴增长7mm左右,远视眼逐年正视化,由于其他屈光成分的代偿作用,绝大多数人并未形成高度近视眼。可以认为,远视眼实质上是眼球发育不全,而近视眼则是眼球过度发育。

眼屈光的遗传学研究

对于眼屈光状态和屈光成分的遗传学研究,目前主要应用两种方法:家系调查分析,双生子研究。正视眼和中、低度屈光不正,屈光成分的遗传方式应为多基因遗传。其中角膜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与遗传关系较密切。高度远视眼和近视眼,屈光成分的遗传方式更可能是单基因遗传。眼轴长度起主要作用。(二)调节功能及其作用

(动态屈光屈光特点)调节的概念影响调节的因素调节与集合1.调节的概念晶状体有改变屈光的能力,以便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这种生理功能叫做调节。调节依靠晶状体的可塑性和睫状肌的活动来完成,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调节增加远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调节减少占优势。物理性调节晶状体的物理性变形。以度(D)表示,使眼的屈光力增加1D,称之为付了出1D调节。生理性调节睫状肌收缩力量。用肌度来表示,使晶状体的屈光力增加1D的肌肉收缩力,为1肌度。调节的神经支配调节在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下完成。看近物时,副交感神经支配的睫状肌环行纤维(Muller肌)收缩,晶状体屈光力增加—阳性调节;看远物时,交感神经支配的睫状肌子午线状纤维(Brucke肌)收缩,晶状体屈光力减弱—阴性调节。睫状肌的环行纤维和子午线状纤维在两种神经支配下,既相对抗又相协调,共同完成调节作用。两个方面的活动都是主动的。通常,由副交感神经引起的调节增加,远比交感神经引起的调节减弱占优势得多。调节的范围和程度远点在调节休止时,所能看清最远的一点为远点。此时睫状肌松弛,眼屈光力最小。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屈光度,D=1/F。近点使用最大调节力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为近点。近点是与调节联系在一起的,调节时的屈光也叫动态屈光;近视力也叫调节视力或动态视力。调节范围远点与近点间的距离为调节范围。以距离表示,单位:m。调节广度在调节静止和极度调节两种情况下屈光力之差称调节广度,或调节程度。以屈光度表示,单位:D。2.影响调节的因素

能够影响晶状体可塑性和睫状肌功能的因素都能影响调节功能。物理性调节强弱与年龄有关。小儿晶状体富于弹性,调节力最强,随年龄增长,调节力逐渐减弱。老年人晶状体硬化,失去可塑性,近点远移,成为老视眼。任何年龄的虚弱状态都可使生理性调节减弱,持续过度的睫状肌紧张可引起视疲劳综合症状和儿童少年的假性近视(近视现象、调节性近视)。

不同屈光状态的眼睛注视同一距离目标时,使用调节力量是不同的。

如:要看清33cm目标正视眼用3D调节;

-3D近视眼不用调节;

+3D远视眼须用6D调节近点调节力

H>E>My

江原田上6--10岁小儿远视眼17.5D

正视眼14.5D

近视眼轻度12.0D

中度9.0D

段昌敏调节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随远视度增高而增强,随近视度增高而减弱。3.调节与集合在看近物时,调节、集合、瞳孔缩小同时发生,称为近反射的三联运动,保证了视物清晰和双眼单视功能。屈光不正者调节与集合有一定程度不协调范围,超过正常可耐受范围时,则会感到不适或产生眼位偏斜。集合双眼注视有限距离目标时,内直肌收缩,两眼内转,视线集于目标。为两眼共同异向运动。包括随意与不随意反射两部分。由四要素组成:紧张性集合、调节性集合、融合性集合、接近性集合。集合可用米角或三棱镜度来表示。两眼注视1m远目标时,单眼内转角为1米角(MA)。使1m远物像移位1cm的角度为1。调节与集合任何一方面都可对另一方面产生影响。

调节可以影响集合;集合也可以影响调节。这种关系在临床应用:

AC/A

双眼调节大于单眼调节约0.5D,是由于集合刺激加强了调节所致。这种比较性双眼调节力增加在中、老年也下降。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convergence,AC调节引起的集合AC/A比值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之比AC/A比值:每一度调节所引起的集合单位:△/DAC/A测定方法隐斜法梯度法

正常值

3.5—43.5±0.25调节与集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单独运动如:双眼注视一目标,在眼前加+S或-S,令其继续看清目标—集合不变,仅改变调节;如:双眼注视一目标,眼前加BO或BI三棱镜,在一定范围内,仍可维持双眼单视—调节不变,仅改变集合。调节与集合在一定范围内分开,可无不适,对双眼单视功能有利;过于不协调,则会引起疲劳、干扰不适,严重者放弃双眼单视,成为舒适的单眼视。小儿屈光特点静态屈光远视眼居多,随年龄增长远视程度逐渐降低。动态屈光调节功能强,随年龄增长调节力逐渐减弱。儿童屈光与弱视、斜视

小儿屈光状态异常(静态及动态),是各类弱视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在弱视的诊断、治疗中,必须重视屈光不正的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弱视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视觉发育过程中被动的形觉剥夺(包括广义的形觉剥夺)主动抑制和两眼竞争屈光不正性弱视发生于未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多见于远视眼和散光眼,广义的形觉剥夺阻碍了视功能正常发育,形成弱视。为双侧性,双眼视力相等或接近,无斜视和屈光参差,无两眼竞争,故不引起黄斑部功能抑制。治疗以光学矫正为主,预后较好。屈光不正多为:远视>3.00D,

近视>6.00D,散光>2.00D。屈光参差性弱视两眼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部形成物象清晰度不等,即便屈光不正得到矫正,屈光参差所造成的物象大小仍然不等,致使双眼物象不易或不能融合为一,视皮层抑制屈光不正较重侧功能,发生弱视。两眼屈光参差多为:球镜>1.5D,柱镜>1.0D。远视和散光的参差易形成弱视,二者约占97%,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程度有关;眼位正;中心或旁中心凹注视;预后较好,多有周边融合与粗略立体视;若不普查,发现较晚。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斜视或曾经有过斜视。斜视引起的复视和视混淆使患者极度不适,大脑视皮层主动抑制由斜视眼黄斑传入的视觉冲动,斜视眼黄斑部功能长期被抑制,就形成了弱视。临床特点:发病早、恒定性、单眼斜视易发生弱视;内斜视比外斜视发生弱视者多,程度较重;偏心注视和异常视网膜对应是斜视性弱视的治疗难点。斜视与屈光不正(静态和动态)有密切关系。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屈光间质混浊、重度上睑下垂、不适当的遮盖等,使光刺激不能正常进入眼内,剥夺了黄斑部接受清晰物象刺激的机会,引起视功能发育严重障碍。三种因素影响形觉剥夺性弱视的程度:发病年龄;形觉剥夺持续时间;形觉剥夺方式(完全或部分,单眼或双眼)。这种弱视多为重度,预后差。在处理了原发病后,若不及时矫正屈光不正,视觉环境仍然不利于视觉发育。远视眼调节力强,过度调节引起过多的调节性集合,所以内斜视和内隐斜中,远视眼居多。内斜视的诊断和治疗首先是发现与矫正远视。近视眼平时较少或不用调节,对调节刺激的反应量小,引起调节性集合少,显示外隐斜、外斜视倾向。但近视眼与外斜视的关系不及远视眼与内斜视那样密切。戴近视眼镜不能防止外斜视的发生,但可以增加调节性集合,临床上有用增加-3D---5D负荷,短期治疗小角度外斜视的方法。调节性内斜视与调节集合有关的共同性内斜视,内斜程度因调节改变而不同,合理戴镜为主要治疗方法。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原因:未矫正的远视眼和外展融合储备力不足。临床特点:多为中度远视眼,AC/A值正常。通过戴远视全矫镜,视远及视近内斜视均可消失。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高AC/A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原因:调节性集合过强,外展融合储备力不足。临床特点:多为轻度远视眼,AC/A值高。即使戴全矫镜,仍残留视近内斜视,需用双焦镜或强缩瞳剂治疗,内直肌后徙也有效。外斜视外展过强型AC/A值高类似外展过强型AC/A值正常基本型AC/A值正常集合不足型AC/A值低

AC/A值的分析,有助于外斜视手术设计和术后处理。间歇性外斜视合并

调节性内斜视有时外斜视,有时内斜视,斜视性质、角度与调节有关。中度远视。治疗须屈光矫正与手术相结合。儿童远视眼与弱视、斜视关系密切轻度远视(随意远视)轻度远视,如果调节功能良好,则可与正视眼大致相同地进行调节,裸眼条件下远近均可明视。多属生理状态,一般不产生弱视。中度远视(相对远视)如果调节功能强,为保障明视必使用较多调节,伴随过多调节性集合,若双眼单视功能不良,则可能发生内斜视;如果调节功能弱,不能保障明视,则有可能产生弱视。高度远视(绝对远视)高度远视者调节功能多数不良,若不经光学矫正,则在相当范围内不能明视,容易产生弱视。小儿屈光检查特点合理选用睫状肌麻痹剂客观检测为主要方法1.合理选用睫状肌麻痹剂

调节是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它又是影响静态屈光检测的不利因素,这对儿童少年尤为突出。小儿调节力强,远视程度大部分被隐匿;调节痉挛时还会出现远视力下降的近视现象—调节性近视。儿童少年必须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才有可能进行较准确的屈光检查。睫状肌麻痹剂适应证儿童少年,特别是不能进行主观检测的婴幼儿、智力低下者。斜视患者,特别是内斜视。弱视。不用睫状肌麻痹剂则视力矫正不满意,如调节性近视、散光眼等。眼球震颤、眼底病、视神经疾患等视力不敏锐而屈光间质透明者。40岁以下视疲劳及40岁以上主观验光仍不能解除视疲劳者。睫状肌麻痹剂禁忌症闭角型青光眼目前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

Cycloplegia

属阿托品类抗胆碱药物,解除平滑肌痉挛,麻痹睫状肌,同时也散大了瞳孔阿托品(Atrpine)

后马托品(Homatrpine)

托品酰胺(Tropicamide)阿托品Atropine是目前临床上作用最强的睫状肌麻痹剂。对抗胆碱能节后纤维的效应器,有高度选择性阻断作用,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能够解除平滑肌痉挛。临床上常以阿托品作为睫状肌麻痹药物比较标准,实际上还有剩余调节1--<2D。作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散瞳作用于30--40min达最大值,维持10余日;睫状肌麻痹60--180min达高峰,维持2周左右。不良反应全身毒性反应:皮肤、粘膜干燥,面部潮红,发热、激动、谵妄,心动过速----。增高眼压。过敏反应。抢救中毒新斯的明、毛果云香碱对抗阿托品的周围作用;若抑制,尼可刹米;若兴奋,鲁米那、水合氯醛。重在预防!剂量5mg时可引起不良反应,超过10mg可引起显著中毒症状。所以要尽量减少药物吸收量。适应证

13岁以下儿童首选药物,尤其是婴幼儿。一般6岁前用0.5%,7岁后用1%。

内斜视、弱视儿童。除外假性近视。使用方法0.5%--1%眼膏,tid连续3日,或bid连续5--7日。眼膏比眼药水效果好且安全。用眼药水须压迫泪囊1--2min。3--4周后试验。后马托品Homatropine药物作用同阿托品。但其药物作用和毒性均低于阿托品,约为阿托品的1/10。剩余调节约1.5--4D。作用较速,维持时间较短。散瞳30--60min达峰值,1--3日恢复;睫状肌麻痹30-60(90)min达峰值,约2--3日恢复,但也有持续1周多的。适应证常用于14--40岁患者。14岁以下已经用阿托品验光证实为近视眼的儿童,再次验光时也可酌情选用后马托品。使用方法1--2%,2%多用。溶液5--10min1次,4--6次,30--60min验光。眼膏验光前日晚5--9点,qh,共5次,次日验光。一般于1周后进行后试验。2%Pilcarpine可中和减弱其作用;

Cocaine可加强并增速其作用。托品酰胺Tropicamide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是其最突出的优点。散瞳25--30min达高峰;睫状肌麻痹作用30--45min达高峰,一般持续6h(4--8h)。缺点是药物作用较弱,个体差异较大,剩余调节较多。年龄越小,剩余调节越大;远视眼剩余调节大于近视眼。使用方法0.5%--1%5min1次,4--6次,30--60min验光。次日后试验。复方托品酰胺(mydrinP)

0.5%托品酰胺--抑制副交感神经,0.5%新福林--兴奋交感神经,麻痹睫状肌效果优于托品酰胺。双星明0.25%托品酰胺,不宜用来验光。东莨菪碱Scopolamine作用与阿托品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睫状肌麻痹30--60min达峰值,3--6日恢复。临床应用阿托品过敏者。不良反应与阿托品相同,发生率高,中枢毒性更普遍。故不作首选药物。三种药物对屈光检测值的影响

北大医院小儿眼科(1991)第一组年龄4--12岁,56人(112眼)

第二组年龄13--32岁,22人(44眼)药物阿托品、后马托品、托品酰胺验光方法自动电脑验光仪AR-1600自身配对比较用药与不用药、使用不同药物的S、C、A检测值差别。

睫状肌麻痹剂使用前后S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用药后明显移向远视侧,远视眼尤著。

H差异多在1--4D,个别达7D,>0.75D80%。

My差异小于H,最大为3.5D。21眼+2.50DS以内的H,在用药前误为My,占第一组的25.7%,占第二组的13.6%。

说明调节明显影响儿童少年屈光检测的正确性,对远视眼的影响大于近视眼。儿童少年验光前必须使用睫状肌麻痹剂。

三种药物作用的相互比较

第一组At-Tr平均S差0.333+-0.509D,P<0.001

其中远视眼和混散光眼差别有高度显著性,近视眼差别无显著性。

第二组Hom-Tr平均S差0.057+-0.240D,P>0.1

但Tr不及Hom稳定。除混合散光外,是否用睫状肌麻痹剂及药物种类对柱镜值差别无显著性。

说明三种药物中阿托品松弛调节最充分。在大年龄组,后马托品与托品酰胺药物作用大致相近,但托品酰胺不及后马托品稳定。

理想的睫状肌麻痹剂睫状肌麻痹充分;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短;少或无不良反应。

实际上没有一种药物具有上述全部优点,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很大个体差异。所以在临床应用中要结合病人的年龄、视力、眼位、症状、验光目的等多方面,合理选择药物。当验光结果不满意时,要换用作用更强的药物。2.客观检测为主要检查方法小儿年幼,不会表达自我感觉,检查视力不合作或结果不可靠。弱视患儿视力低下,对更换镜片反应迟钝,更增加了判断困难。---小儿屈光检查,以客观方法为主要方法。眼屈光检查法主观检查法(自觉检查法)

根据被检者的知觉能力确定眼屈光的性质和程度,依被检者的判断,选择最适合的矫正镜片。如插片法,被检者必须能够合作。客观检查法(他觉检查法)

凭检查者客观检查确定被检眼屈光的性质和程度,而不以被检者的知觉和判断为依据。如视网膜检影法,无须被检者回答问题。常用的眼屈光客观检查法视网膜检影法自动电脑验光仪直接检眼镜(粗略估计)视网膜检影法定义是借用平面镜(或凹面镜)将光线照射在被检眼内,利用摇动平面镜和观察光影在眼内移动情况,用以测量屈光状态的方法。优点用具简单价廉;检查结果不依靠被检者判断回答。是准确实用的验光方法,是目前各国小儿眼科首选验光方法。误差原因验光师技能不达标;调节麻痹不充分。适应证

1.儿童,智力低下者;

2.弱视,斜视,除外假性近视;

3.视疲劳;

4.主观验光视力矫正不满意者;

5.有眼底或视神经疾患、眼球震颤等,视力不敏锐,但屈光间质透明者。禁忌症闭角型青光眼缺点及局限性睫状肌麻痹影响近距离作业。自动电脑验光仪自动电脑验光仪是眼屈光检查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其结构、性能、用途不断改进,已有多种类型。自动电脑验光仪以其检测迅速、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屈光检查的效率,已为眼科临床和眼镜店广泛应用。在应用中仍有问题值得讨论和重视,特别是如何用于儿童少年。眼镜处方原则远视眼处方原则远视眼与调节关系密切。远视眼的矫正,对于儿童主要考虑视功能发育和眼位问题,对于成年人则主要解决远近视力需要和消除视疲劳。轻度远视对于儿童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属生理性,一般不需戴镜;如果矫正视力确有提高,可减少1/4--1/3量给镜;若矫正视力不佳,疑有弱视,可接近全矫,同时查找影响视力的其他原因;内斜视患儿第一副眼镜全矫,外斜视欠矫或不给镜;证实为假性近视者不给镜。

对于成人

25岁前青年人多无症状,S<+0.75D可不给镜;

若为提高视力,经后试验欠矫给镜;中老年人调节力减弱,若有视疲劳、近工作困难,则须全矫或略欠矫,甚至两副眼镜。经主观检查决定。

中度及高度远视对于儿童

这是产生弱视和内斜视的重要原因。仅为矫正视力,可从散验结果中减少1/4--1/3量;弱视患儿应接近全矫,以提供视网膜清晰成像的基本治疗条件;高度远视可阶梯式给镜,第一副眼镜减少1/4--1/3量,6月后再酌情增量;内斜视患儿第一副眼镜应全矫,以后根据眼位变化酌情增减:尚余小内斜,试行过矫;正位,可略减+S,以保持正位或轻微内隐斜为好;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用下加+2--+3DS的双焦镜或多焦镜;若出现外斜视、外隐斜,应及时减少+S,以增加调节性集合。外斜视患儿,在保障良好视力的前提下欠矫。*不能适应远视镜者,可用阿托品帮助放松调节。

对于成人

配远视眼镜主要照顾远近视力和消除视疲劳症状。所以要通过主观检查决定处方。对于调节功能较强的青年人,+S要适当减少;对于调节功能已减弱的中年人,+S应相对给足;若以近距离精细工作为主,则接近全矫;若以远距离工作为主,可欠矫;老年人调节功能很差,需要远用、近用两副眼镜,或双焦镜、多焦镜。

近视眼处方原则近视眼最突出的症状是远视力低常,调节与集合不协调也可引起视疲劳。多数近视眼以欠矫为宜,过度矫正可使调节加强,引起视疲劳,甚至可促进儿童少年近视眼的发展。轻度近视对于儿童

轻度近视明视距离在有限范围内,不影响儿童视觉发育,故多数学者主张欠矫或间断戴镜,目的是保证有用远视力,尽可能减缓近视进展。也有主张全矫并连续戴镜的,认为清晰视力对儿童有利。欠矫以远视力达到0.7--0.9为宜,以能看清黑板为度,不必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