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新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_第1页
2024年秋新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_第2页
2024年秋新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_第3页
2024年秋新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_第4页
2024年秋新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学课件2024年新版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相关知识;知道山顶洞人的特征。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正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以及北京人的特征。教学难点:从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基本特征的比较中,寻找我国人类进

步的足迹。三教学过程

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捏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通过考古的发现,我们可以看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在了解了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之后,我们接着了解另外一个古人类——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北京人复原头像

二、北京人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还生活着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那么,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如何呢?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时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地点: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三、

山顶洞人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课堂总结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的基本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与尊重。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稻作农业发展状况;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特点。教学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三教学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同学们能想象到他们的定居生活是怎样的吗?与我们今天的现代生活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感受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为典型;家畜饲养以猪、狗和为主。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制作艺术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半坡遗址出土的器具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能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会采集野果;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陶埙陶纺轮归纳总结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成套陶器山东章丘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随葬品

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但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认识到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点,如种植农作物、使用工具、建房定居、饲养家畜等,但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原始居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特点。课堂总结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理解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搜集炎黄二帝、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合而成的。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早期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的特征;“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三教学过程

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那么早期的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早期城市形成后,随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利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远古的传说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禅让制含义: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制度。禅让制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原始民主)。

远古传说指的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而历史事实则是指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远古传说固然存在着夸张和理想化的成分,但是也包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情况。我们不能把传说等同于史实,但也要学会从传说中分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客观的认识。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早期国家的出现,了解了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知道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先辈们身上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理解西周王朝衰亡的历史教训和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教材内容,明确西周衰亡的原因,并通过与夏、商灭亡的比较,了解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认识到王朝衰亡的共性原因和朝代更替规律,进而领悟治国良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同时,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学生清楚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三教学过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制王朝的产生。后继的商朝和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广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夏商西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形成。

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了解中华文明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遗址中出土的各种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二、商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联络周边势力,一举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对内①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②受战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③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对外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三、西周的兴衰

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稍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周王室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卿大夫士诸侯西周分封的标准: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宗亲)和功劳大小(功臣)。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①扩大了统治范围。②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巩固,就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对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三教学过程

西周时,遇到敌情依靠烽火台传信报警。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诸侯们就率兵前来保卫周天子。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于她,幽王竟下令燃烽火。各地诸侯率兵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犬戎族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此后,西周灭亡。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王室衰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分析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表现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②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二、诸侯争霸春秋争霸形势图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一方面,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商业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表现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瓦解的突出表现。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体现,认识和了解这一伟大的工程,培养爱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封建社会的形成。三教学过程“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出自西汉学者刘向编写的《战国策》一书,战国时期因此书而得名。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①诸侯们放弃“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②战争性质为兼并战争。③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战役?

这一时期的战争非常惨烈、残酷。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二、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我们能从商鞅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战国时期双镰铁范战国时期铜冰鉴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农业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秦国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

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课堂总结

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局势混乱,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争霸变为兼并。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纷纷变法,各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

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老子、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主张;掌握并理解“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观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通过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列出为人处世、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中仍在受先秦思想影响的事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三教学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的创新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光芒至今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这一时期诸子们纷纷著书立说,竞相争鸣。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这些学说又对当时和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生卒年不详)老子的思想主张:①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②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③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在教育上的成就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②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③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①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②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对我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①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②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百家争鸣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道家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兵家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课堂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认识“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图片,了解史实。知道青铜器的重要意义和甲骨文发现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医学成就;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教学难点: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三教学过程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除了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还有更加灿烂的科技与文化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1899年,官员王懿荣发现了这一古文字。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记录了哪些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它的发现有何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四羊方尊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说明了什么?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当时国力的强盛。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金文的含义以及记录的内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有何价值?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三、《诗经》和“楚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楚辞的含义及代表作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诗经》和“楚辞”的影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青铜器、甲骨文、文学等成就,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灭六国形势图》《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秦朝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统一中国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的重大意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理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三教学过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此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那么,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是如何完成统一全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思考:秦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伟略,善于用人。秦朝灭六国形势图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咸阳为都城。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内容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③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秦朝创立的这套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①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②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③交通上: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开凿灵渠。④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逐渐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其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秦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上的安定和荣耀,更是统一之心的凝聚。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从完成统一和巩固统一两方面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可从时间、名称、都城三个方面来了解,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五个方面来把握。“统一”是本课的核心,本课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统一”来进行的,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和成语,激发学习兴趣,开拓知识面。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教学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三教学过程

唐朝诗人章碣作《焚书坑》,用“坑灰未冷山东乱”来讽刺秦始皇焚书的做法并不能使统治长久。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实力强大的秦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吧!

一、秦的暴政

①实行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②法律严苛。③刑罚残酷。秦朝刑具表现思考: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采取了哪一措施?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虽然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秦始皇病死后,继位的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有哪些表现?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征调民力屯卫咸阳,还向郡县加征粮饷,赋役愈加沉重。那时候,道路上到处是被押送的刑徒,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戍守渔阳。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在当时,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领队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听了情绪激昂,齐声响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陈胜、吴广起义

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过程:大泽乡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他派人到各地联络,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其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巨鹿之战后,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三、秦朝的灭亡课堂总结

秦朝末年,秦朝统治者的暴政最终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后继者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思想,“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研读本课相关的材料,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景之治”中得出治理国家的启示,培养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三教学过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建立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的军队取得了最终胜利。分析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①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②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③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汉高祖(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的社会现象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时只能乘坐牛车,民众得不到温饱。出现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休养生息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那么为此,汉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呢?①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②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初,在民族关系方面,汉高祖是怎样做的?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这样的做法有何影响?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三、“文景之治”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手工业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商业一些商人成为富商大贾。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课堂总结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文景时期的统治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尊崇儒术”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教学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一、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承袭所有封地。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弟子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县管辖。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封地被分割成许多侯国,侯国不再属于原诸侯王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起了侯国的忠诚。刺史制度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二、加强经济管控

汉武帝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手工业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汉朝耧车(模型)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西汉初年,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汉武帝的应对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汉武帝与秦始皇在统一思想方面的异同点不同点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方式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坏尊崇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结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相同点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实质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四、北击匈奴为了解除匈奴南下袭扰,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措施:①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②发起漠北战役,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结果: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的政策和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不同: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大举反击匈奴。原因:西汉初年,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课堂总结

汉初的休养生息,奠定了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期,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经济方面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尊崇儒术;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及其原因。教学难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及其对东汉政治的影响。三教学过程

光武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位集“中兴之主”与“开国皇帝”于一身的帝王,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东汉,领略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哪些影响?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还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影响: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农业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材料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状况?这一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这一状况容易导致大权旁落。东汉中后期,多由幼主临朝,政权多落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手中。皇帝早逝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权君权旁落宦官得宠把持朝政诛杀外戚夺回君权皇帝长大依靠宦官表现:年幼的皇帝依靠外戚;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三、黄巾起义背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各地相继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但都被朝廷镇压下去。概况: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由于缺乏军事经验,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王朝的兴衰,领略了汉光武帝的“光武中兴”,也为三代而衰的东汉王朝扼腕叹息。由此可见,国家政权的安定是社会繁荣兴盛的重要条件,我们应以史为鉴,关注现实,为祖国的安定繁荣作出不懈的努力。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过程与方法识读《丝绸之路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三教学过程

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一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从这里搭建……你知道古代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吗?这条商道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吧!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大致范围: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图(唐朝敦煌壁画·局部)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和作用第一次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100多人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回到长安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率领300多人的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地方,西域各国也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丝绸之路图汉朝以输出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西域以输出动植物、音乐、宗教文化为主。由此可见,当时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观察图片,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内容有何不同?这一不同说明了什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班超出使西域立下了怎样的功劳?班超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虽未到达,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依靠西域各国的支持,经营西域30多年。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课堂总结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商业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汉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为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秦汉时期的医学、数学、农学和文学成就。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史记》;道教和佛教。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三教学过程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呢?这些科技成就的运用对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哪些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说到科技成就,我们不得不提中国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这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中造纸术的发明,让各国的文化有了传承的载体,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上各国的造纸术大多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那造纸术被发明之前,古代人类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哪些呢?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纸出现之前,以上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绢帛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右图所示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或地图。早期的纸张制作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质量上也有点欠缺,为了制造出更好、更便宜的纸张,有一个历史人物改进了造纸术,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以什么为原料造纸的?历史人物:蔡伦使用的原料: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发明有何意义?蔡伦造出的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张仲景华佗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秦汉时期,农学有较大发展。《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三、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概况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韧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司马迁拥有严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的毅力,敢说真话,追求公正、真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史记》撰写了哪些内容?有何地位?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同时,司马迁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地位:《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四、道教和佛教道教起源:起源于我国。创始人:张角、张陵。兴起背景:道教的兴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困苦,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为下层民众所信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佛教起源:产生于古代印度。时间: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佛教的传播带来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课堂总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古代科学家那种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根本要坚持的就是文化自信!希望我们当代中学生能认真学习中国知识,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掌握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突破难点,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

一部《三国演义》使得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这些人物深入人心,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道出无数豪杰心中的感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何时?交战双方是谁?结果如何?有何影响?时间:200年。交战双方:曹操、袁绍。结果:曹军取得胜利。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的原因原因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②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③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他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示意图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回师途经海边时,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歌《观沧海》。你认为他诗中的“歌以咏志”的“志”是指什么?统一全国。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③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启示:①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②指挥者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也能取胜;③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④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⑤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是怎样的?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他们三分天下,但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魏220年曹丕洛阳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221年刘备成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吴229年孙权建业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以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来,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这一过程中,历史是进步的。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