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_第1页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_第2页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_第3页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_第4页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刚开始知道要接触“鲁迅研究”这门课程时,是始料不及的。当时的我对于这门课程的设立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终于明白

鲁迅学至今依然炙手可热,是有他存在的意义。那么,就由我讲诉“鲁迅研究”课带给我的影响以及由“鲁迅研究”课引发的思考。

鲁迅是什么。鲁迅是真正的猛士,用他在《纪念刘和珍君》文章中的一句话印证他自己再好不过:“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其实不只是赞美刘和珍的气概,更是从中透漏出他愿意成为这样的猛士的向往,而他在《纪念刘和珍君》的文中也毅然表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又道:“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在苟活者与猛士之间,鲁迅毅然选择以猛士的姿态奋然前行。

鲁迅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致,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国情所迫。民族正在处于危亡的时刻,有些人保持沉默,有些人敢于献身。鲁迅深受一系列热血青年的爱国行为的影响,愿意弃医从文转而用笔剖析中国人的灵魂。鲁迅一生波折,他的成长环境注定他的蜕变,譬如弃医从文,而他的犀利前瞻的思想更是成就他的辉煌。

时代在变迁,可鲁迅仍是当今的显学,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鲁迅学,也是中文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鲁迅。鲁迅真的有这么不可忽视的地位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鲁迅在今天的意义。鲁迅名声很响,在近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不可忽视的里程碑。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有无数的著作,其中《阿q正传》、《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作品的影响极其深远。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不可缺少的思想家和变革家。总之,他的成就不是一般人可以超越的。

经过数十年时代的洗礼,鲁迅依然被无数的人推崇。既然鲁迅的存在有如此深远的意义,那么,我们究竟要学习鲁迅的什么。

着眼望去,当年鲁迅生活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转眼是物欲横流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被物欲征服,选择在这花花世界中堕落。也许有的人并没有屈服,可他们身上再也不存在当年的那种冲动了。是啊,这个世界明明是越来越发达,我们也已经脱离那种混乱的年代很久了。但是为什么,从现代人的身上,就是再也找不到那个年代的热血与单纯。不过短短数十年,我们失去了什么。现在我们就从鲁迅的身上找回遗失的东西吧。

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即民族责任感。鲁迅从青年时期开始就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我在前面提到一些关于鲁迅爱国的事迹,其中最值得让人歌颂的行为是鲁迅弃医从文,用笔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鲁迅选择用文字来唤醒沉睡的国民灵魂,颇有剑走偏锋的意味。与鲁迅同样有民族责任感的人有很多,单从他写得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中,就能得知他的学生刘和珍等人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那时的青年热血冲动,有着不屈的精神,有着纯洁的灵魂。可是现在呢。我们纯洁不屈的灵魂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们再也没有那种热血沸腾的气势了呢。难道说,岁月真是把杀猪刀,把我们的信念都磨平了么。

敢于正视自己也是鲁迅特有的一个特点。许多人都不敢审视自我,但是鲁迅做到了,甚至还进行彻底地自我解剖。他在对自己解剖的同时也对国民劣根性进行解剖,他主要通过杂文和小说来批判国民劣根性。其中《阿q正传》是鲁迅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这篇小说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旧中国社会,揭示了当时国民的灵魂,描绘了旧中国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奴隶的深刻写照,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病端。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形象时,选材典型,深刻的揭露旧式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阿q精神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排腹政策,即既不敢做亦不敢言只敢想的现象。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病态精神特征。可惜的是,尽管鲁迅再怎样批判精神胜利法,可现在依然流行精神胜利法。因为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生存哲学。

鲁迅是个现实主义者。鲁迅对于生活的残酷,毫无避讳,总是把他所想的直白地表达出来,他借以《狂人日记》来表达他内心的呐喊,“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篇小说传达的是对旧社会旧道德,对愚昧的国民的鞭挞。无论是“赵家的狗”,还是“炒吃心肝”,都是现实主义的刻画,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对于现实的残酷,鲁迅看得非常透彻,他曾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是一种怎样悲哀的觉悟啊。就像是飞蛾扑火一样的悲壮。这让我想到了著名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主题是于无望中等待希望,然而等待的结果却是未知数。这与鲁迅的话是何其相似。

鲁迅能为国民做这么多的奉献,究其根本就是他本身的独立精神在抗争。鲁迅不受外界的干扰,坚持独立思考,才能创造出无数震惊国人的文章。鲁迅的行为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最佳诠释。而我们现代人缺少的就是这种独立精神。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太多的诱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是懂得思考就可以了吗。没有抗争精神只懂得一个劲的吐槽也是没有用的。我们总是摆出一副看透全局的样子藐视现实的斑驳,然后依然毫无变化的活着。这其实我们并没有学到独立精神的精髓,我们自以为学到的只是徒有其表。即使我们真的独立思考看透所有事物的规律的变化,我们依然只会冷眼旁观或是冷嘲几番。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像鲁迅那样轰轰烈烈的活着。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可以支撑自己活得像样的信念。是的,我们在和平年代里活着的这一代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信念。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是时候找回遗失的信念了。

我又想起那句话,穆勒说,专制政治使人们变成冷嘲。鲁迅说,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冷嘲和沉默是当下时有的特征,我想这就是学习鲁迅精神的意义所在。

第二篇:关于鲁迅研究课的一些感想关于鲁迅研究课程的一些感想

这学期我们开了一门鲁迅研究的课程,在课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鲁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起初,我对鲁迅并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他的文章过于尖刻犀利,深奥难懂,但是经过靳新来老师的讲解,我不再这样认为了,而是开始理解鲁迅,理解他的作品,以及他为反封建传统所做的斗争,慢慢地发现了他的伟大并从心底膜拜起他来。除了鲁迅,靳老师还教给我们很多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我意识到,在上这门课程以前,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中文系学生,文章写不好,思想也很狭隘,但是自从上了这门课后,我们时常会被靳老师生动风趣的讲授所感染,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丝毫不觉得枯燥或是无聊。在课堂上,老师谈鲁迅,谈他的作品,谈当下的文化现象""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老师的讲解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讲解鲁迅作品时经常会联系当下时事现象,让我们对自己以及社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才发觉以前“全是发昏”。老师也经常会推荐一些书让我们去看,这些书大多是一些富有内涵的佳作,看过之后的确增长了不少见识,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我们的思想水平。渐渐地,我也开始学会自省,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缺点,并想办法纠正。虽然我并没有一下子改变,但我明显发现自己相较以前有了些许进步,看了一些书,也明白了一些道理,所以我很感谢靳老师,感谢他给我们上了这样一门有意义的课。通过上这门课,我们对鲁迅有了更为真实的认识。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对文学乃至社会变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纸笔做匕首投枪来反封建、反传统,批判国民劣根性,拯救国人麻木的心灵,大力呼吁民主自由,反对封建愚昧落后。为此他倾尽一生,至死都不忘与封建势力作斗争。鲁迅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反传统最深刻、最猛烈的文化启蒙战士,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之无愧的文坛巨匠,中国的“民族魂”。提到鲁迅,人们首先会想起他的小说,象一把犀利的刺刀刺进敌人的胸膛。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正是这种真实的写照,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他的几篇经典作品,都是小说。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伤逝》和《铸剑》。《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以一个狂人的口吻道出了世风的日下和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狂人”并不狂,而是先觉者的象征。《孔乙己》从一个12岁小伙计的角度写出了旧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来表现封建文化的腐朽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担忧。《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就如小说集的题目那样,是鲁迅彷徨时期的真实写照。《祝福》也是通过旁人来描述的,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伤逝》则是鲁迅唯一一篇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铸剑》则是选自《故事新编》,作者是想借神话传说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小说的主题是复仇。作品塑造了两个人物,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人的不同就在于:眉间尺是为父报仇,这是一己之私;而宴之敖不只是为眉间尺报仇,而是为一切遭受苦难的人民复仇。实际上,鲁迅正是与《铸剑》中“黑色人”相似的一个绝望的、向黑暗世界反抗的复仇者形象。“黑色人”明显带有鲁迅自我人格的痕迹。少年眉间尺就是鲁迅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值得一提还有鲁迅的杂文,虽然没有在课上讲过,但我认为还是应该读一读的。鲁迅的杂文深奥难懂,但却是最具批判性的,充满了浓重的火药味。只有在鲁迅手上,这种文体才能表现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只有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才能发现其伟大之处。他是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讲话的人,是反封建专制最彻底的人,是为了美好的将来而不懈努力奋斗和执着追求的人。

今后,我们还应多读鲁迅的作品,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誓死不屈的斗争精神。鲁迅永远是我们年轻人的向导,他的光芒将一直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关于鲁迅汉沽一中研究性学习

对鲁迅的研究

高一八班孟凡涛

对于这次学习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学到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从他的文学到他的情感生活,老师提供的素材都有比较完成和全面的介绍,这样很好。当然最后由于某些不知名的原因,我们的课时不够了,所以只好把自己结业总结放到课下来做。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总结。

首先先从鲁迅的文学商谈一谈本人的浅见吧。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几位可以把文字排列到力道十足却饱含深情的人物了。也许说鲁迅的文字是饱含深情会有人不大赞同,但是我还是想说,不管是抗争也好,讨论民族劣根性也罢,如果他不是一个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真挚感情的民族主义者的话,他又怎么可能会写出这样激昂的文字呢。所以说,他觉得是一个饱含深情的文学家。

文字的力量是鲁迅独树一帜的文学特点,这一点我想不用多说,因为只要看过他的杂文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接下来,我要谈一下鲁迅先生的感情生活。朱安和许广平是先生这辈子最不能释怀的两个女人。朱安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一直很喜欢的,可是也偏偏是鲁迅一辈子都没有喜欢过的,这样的一种婚姻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是在那样一个社会,悲哀往往是一种正常的并被世人所咀嚼的事情。而许广平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出现在鲁迅的世界中的,这样的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侣在当时的结合,却饱受非议,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见鲁迅先生真的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朱安,他并没有抛弃,而是给予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对于自己真心喜欢的许广平,他则是不管外界的压力与舆论,毅然决然的和她走到了一起,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很值得人敬佩的勇气。

所以,我想向鲁迅学习,不仅要学习那种抗争的精神,同时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深情,做一个深情的人,感情真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今后的路才会更加平坦。

第四篇:鲁迅研究鲁迅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鲁迅的文化史意义

(二)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三)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四)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眼光第二节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文化伟人的成因

(二)“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三)“热情和性格”

(四)“鲁迅式思维”第三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一)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第二章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起点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发出反帝反封建的呐喊

(二)在彷徨中求索

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一)面对严峻现实的理性升华

(二)在白色恐怖中呼啸着前进第三章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鲁迅的的文化哲学思想

(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第二节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以“立人”为出发点

(二)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第三节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提目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四)批判封建“女德”

(五)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第四节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第五节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第四章鲁迅的文艺观第一节鲁迅的文艺本质论

(一)早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二)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三)对文艺审美特性的强调

(四)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第二节鲁迅的文艺创作论

(一)文艺创作的独特性

(二)文艺创作的真实性

(三)文艺的创作方法

(四)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第三节鲁迅的文学文体论

(一)文体选择中出现的文体意识

(二)对新诗文体的思考

(三)对小说文体的理解

(四)对杂文文体的把握第四节鲁迅的文学欣赏论

(一)对文学欣赏主体的重视和尊重

(二)强调“趣味”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

(三)正视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四)把握文学欣赏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批评论

(一)文学批判的作用

(二)文学批判的任务

(三)批判家应有的科学态度

(四)文学批判的标准

(五)文学批判的方法第五章鲁迅的小说

第一节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一)肩负起以文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使命

(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潮

(三)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第二节《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一)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地指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三)努力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第三节《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一)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

(二)在人物刻划上,“杂取种种人”,“烂熟于心”,塑造了出色的艺术典型

(三)情节结构单纯质朴而又灵活多变

(四)艺术手法以传神的白描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五)作品语言简朴,含蓄而又幽默

(六)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第四节《故事新编》

(一)关于《故事新编》的“性质”之争

(二)《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三)《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第五节鲁迅小说的名篇分析

(一)《狂人日记》

(二)《阿q正传》

(三)《祝福》

(四)《伤逝》

第六章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全面的反应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风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清晰的记录着作者自身的心灵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杂文的艺术风采。第一节鲁迅杂文的文学史地位

(一)举起“匕首”与“投枪”,“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展示“时代的眉目”的“诗史”

(三)“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第二节鲁迅前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批判封建道德,宣传民主思想

(二)批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精神

(三)批判愚弱的国民性,启发国民觉醒

(四)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及为其辩护的文人,总结斗争的经验与教训第三节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祸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二)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斗争

(三)大力倡导和扶植左翼文艺

(四)歌颂中国共产党并庄严地宣示自己的政治信仰

(五)丰富、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第四节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一)逻辑性

(二)形象性

(三)讽刺性

(四)抒情性

(五)多样性

(六)常用曲笔

第七章鲁迅的散文

第一节《野草》的文学史地位

(一)中国散文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心灵矛盾与时代斗争紧相联系的典范

(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艺术范本第二节《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的地狱》讽刺“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看客”《复仇》

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揭穿“正人君子”的虚伪假面《狗的驳诘》

(二)歌颂韧性战斗精神

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死火》热情歌颂叛逆的勇士《这样的战士》

(三)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告别和埋葬矛盾、虚无的旧我《影的告别》对青年的绝望和希望《希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情操《雪》第三节《野草》的艺术成就

(一)精巧奇特的艺术构思

(二)浓郁的诗情与深警的哲理的结合

(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

(四)优美瑰丽的艺术语言第四节《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总体构思与创作动机

反顾自己所走的生活道路;兼用文章作斗争;给青年人提供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教材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学龄以前生活的记忆;私塾阶段生活印象的描绘;记述青少年时代的片段;怀师恋友,回顾“从文”经历

(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的融合;叙事和议论、抒情的结合;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第八章鲁迅的诗歌

(鲁迅共作有七十多首,就诗体来说有三种。旧体诗、新诗和民歌体诗。)第一节鲁迅诗歌的创作历程

(一)早期(1900——1912),即南京求学至辛亥革命前后

旧体诗,涉及的社会面不宽,思想缺乏深度,技巧较为稚嫩。《自提小象》写于离别祖国来到异国日本之时,表达了为多灾多难的故国报销终身的决心,标志着这一阶段鲁迅思想的升华。

(二)中期(1918——1926),即“五四”前夕至“五四”退潮期

(三)后期(1928——1935),即大革命失败至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第二节鲁迅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抒发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和丑恶

(三)为革命风雷唱赞歌

(四)抒写与亲人、友人的真挚情怀第三节鲁迅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深厚与激越的统一

(二)楚骚的遗响

(三)娴熟的手法

第九章鲁迅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鲁迅的文学史研究

(一)、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史研究的一些原则和精神:

1、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革命的批判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准绳的框框,广泛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

2、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现代意识。

3、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特别注重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即充分显示其“史”的特色。

4、鲁迅在研究中国文学时,特别注意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从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时代因素中去揭示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5、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能以其卓越的史识,正确区分中国文学的精华和糟粕,并对之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评判。第二节鲁迅的翻译和古籍整理

(一)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他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似的目的,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

(二)鲁迅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他坚持这一原则的原因:

1、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是针对30年代翻译界出现的“宁错而务顺”的观点提出来的。

2、鲁迅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认真严肃态度而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

3、鲁迅在翻译理论上把“信”放在首位,是为了强调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忠实地传达原著的精髓。

4、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还包含着他希望在译文中尽可能保存外国文学风格的目的。

5、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也是为了向外国学习语言文法,以便丰富现代中国语言。

(三)鲁迅辑录古籍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正史”为主,兼采杂书。

2、“考而后信”。

3、钩沉辑佚,细密拼补。

4、考订工作注重文、物互证。

第三节鲁迅与语言文字改革

(一)鲁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问题发表了相当多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鲁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阐释了语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然性。

2、鲁迅分析了汉字的繁难,以及形成汉字繁难的原因,并从“将文字交给大众”的目的出发,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要性。

3、鲁迅总结了汉字改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提倡简化文字,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根据改革汉字的拉丁化方向。

4、鲁迅从纯洁和统一祖国语言的目的出发,坚决主张发展普通话和提倡实现汉语规范化。

(二)鲁迅是如何分析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鲁迅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国民族心理的关系作了考察,从而通过一些语言现象,揭示和批判了落后的民族心理素质:此外,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发展的相背离,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所带有的旧文化机质,以及中国语言文字与新的文化节奏的不相适应等问题,作了精到的分析,从而使语言文字改革问题进一步在文化发展这一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被提出来。第四节鲁迅与自然科学

(一)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鲁迅早期专门从事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翻译介绍过一些外国的先进科学成就;第二,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曾经有过一定的研究,并撰写、编著过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论文和论著;第三,鲁迅一生高举科学的旗帜,自然科学构成了他的宇宙观、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和内涵,他又以科学为武器,反对束缚科学发展的封建文化;第四,鲁迅以精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第五篇: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正文:

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独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鲁迅的散文集较著名的有二:《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忆,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反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惋惜之情。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忆的缩影和写照,虽然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透深挚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使他们迷惑、彷徨,使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这让我想到了《风筝》中鲁迅对自己抹杀弟弟的天性的懊悔和自责,美女蛇的故事玄幻而神秘,却被硬生生套上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训,这恰似当年莽撞又恃强凌弱的鲁迅撕毁弟弟风筝给弟弟带来的伤害,虽然年幼时不懂,全然忘记,却殊不知这伤害已在心里买了根,在经年累月中,在摸爬滚打中不断累积,最终麻木,习惯,视之理所当然,最终接受,并毫不犹豫的维护它,在下一辈的身上一遍遍重蹈覆辙,而天性却似断线的风筝只会越飘越远,再也回不来。这样的心理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国民,也从某一侧面揭示了麻木国民的心理根源和社会背景。

另外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目不识丁的保姆阿长为回忆对象,表达作者对穷苦愚昧却真诚善良的下层劳动者的大爱情怀。鲁迅少年时就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悲惨遭遇,阿长对鲁迅的照顾激发出了他做少爷时压抑住的亲情,虽然阿长目不识丁,粗俗繁碎,踏死隐鼠,又说谎推咎于猫,使鲁迅颇为不满,但鲁迅也看到了这位阿长善良真诚,做事专心的一面,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一大亮点,以为朴实憨厚,忠心又认真的老妈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更加凸显出作者对阿长真挚的爱和对整个下层劳动社会无数如阿长这样纯朴善良的人的大爱情怀。当然在这里,鲁迅还是在文字间渗透了些对封建礼俗制度的批判如阿长逼鲁迅说恭喜等,但整篇散文还是给人浓浓的暖意,虽然阿长有些迂,又有些愚,生活习惯学识兴趣都与鲁迅格格不入,但在鲁迅的眼中她的善良、纯朴、真诚、认真是最闪耀的光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同出自《朝花夕拾》,文章基调与表达情感大体相似,而出自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篇目《秋叶》、《复仇》则更有一分战斗精神、绝望和反抗绝望的斗争精神。

《秋叶》在课上已经学过,那句著名的“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让人记忆犹新,文中的三个形象:小粉红花象征柔弱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小青虫象征勇敢追求光明却十分莽撞的青年,而枣树则是鲁迅最赞扬的也是自己化身的坚决斗争、孤独清醒的战士的象征,小粉红花令人怜惜,小青虫令人尊敬和惋惜,而枣树却一直为了与黑夜于天空与月亮的战斗忍受着清醒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忍受着独自对抗黑暗的绝望,这份绝望正是鲁迅内心的写照,面对着来自黑暗势力的尖锐批评和来自同僚至亲的质疑和矛盾,鲁迅感到希望的渺茫和孤独痛苦之后的绝望,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产生过怀疑,但他没有因此这要退缩,而是以一种“韧”的精神不断的反抗着绝望,这正是支持鲁迅以文字战斗,肩负改造国民性大业的精神之一。《复仇》批判的是看客文化,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看客们,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麻木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的场景,震撼,然后是浓重的悲哀,在《阿q正传》中看客们挤在街道两旁看着阿q被游街,被枪毙,仿佛一群饿狼,那渴望血腥的眼睛既凶又怯,既钝又锋利,不近不远的跟着,啮噬着他的灵魂,这样的看客让人恐惧,让人可怜,复仇中一男一女赤裸着站在旷野上提刀相对,性与爱,爱与血,血与仇,青春的激扬仿佛要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于是看客们带着嗜血的眼睛和兴奋的心情围了上来,然而一男一女还是对立着,没有殷红的血飞溅,没有激烈的碰撞或是悲壮的残屠,两个青年冷漠的注视着这群无聊的看客,看客们扫了兴致也自觉无聊纷纷离去,于是以无可看了结了对这些看客们的惩罚,多么奇特的复仇。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对这样的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麻木感到悲哀和同情,改造国民性的目标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模糊,人性棱角全无的表现。篇二:鲁迅研究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鲁迅研究课程代码:019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因此,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自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5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关于鲁迅出现过某些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讲解,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尼采思想的关系、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各部作品集的基本情况(如背景、题名含义等)。

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准确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8.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骂人”(论战性)的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五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与尼采思想的关系、与进化论的关系、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地点及其在鲁迅思想中的意义;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含义;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及具体论述。理解:

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鲁迅早期哲学社会思想的特点;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原因;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应用:

鲁迅早期是如何反驳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鲁迅“立人”思想与尼采的关系。

第二章“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一个侧面(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鲁迅同章太炎都注重道德评判武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道德原则;鲁迅关于道德重建的口号。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应用。

鲁迅在“五四”时期关于“个人主义”道德命题的意义。

第三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的时间、地点;鲁迅与许寿裳谈及的国民性三个相关联的问题;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鲁迅前期国民性思想的内容。理解:

鲁迅关于国民性弱点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即指民族性;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应用:

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塑造新的民族性格(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在上一章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掌握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不仅“破”,即批评国民劣根性,而且“立”,即建设性地提出优秀国民性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要求将本章与第三章结合起来学习、领会和思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内容识记:

鲁迅启蒙工作的内容;鲁迅思考的中华民族新的思想文化性格包含的主要内容。理解:鲁迅“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这一追求的意义。应用:

鲁迅何以向往“汉唐气魄”。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延伸。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的出处。求实精神对于鲁迅的意义。理解:

正视现实是制约着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应用:结合实例,分析鲁迅这段自白:“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及作者;该书在中国主要译本及译者。第七章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的艺术思维构成的文化要素;鲁迅创造的艺术世界涉及的主要学科;鲁迅创建中国文化的双重任务;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的文化意义;《科学史教篇》论“人性”的发展及意义;鲁迅杂文创作的贯穿线;《文化偏至论》中关于借鉴西方文化的方法;《看镜有感》的主旨;《拿来主义》的主旨;鲁迅艺术思维的核心;鲁迅对进化论的接受;鲁迅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形象;鲁迅关于《阿q正传》创作目的自述;鲁迅《斯巴达之魂》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主旨;《摩罗诗力说》一文的宗旨,鲁迅概括的摩罗诗人的品性。。理解:

鲁迅对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鲁迅文化思维的核心内容。应用:

鲁迅对中西文化的融合;鲁迅艺术思维的民族血脉和文化基础。

第八章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的阶级性、社会属性及其自身的特性;鲁迅有关对舍弃文艺自身特性的文艺宣传的具体反拨。理解:

鲁迅对左翼文学阵营内部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错误的反拨、批评。应用:鲁迅是如何看待作家的立场、世界观、道德修养与创作的关系的;鲁迅的美学观。

第九章鲁迅小说关于时代的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鲁迅小说塑造的各种类型的孔教徒伪君子典型;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鲁迅小说的两大题材;鲁迅关于《狂人日记》创作成因的自述;《孔乙己》的姊妹篇以及该作品主要人物形象;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理解:

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药》的主题。应用:

祥林嫂形象;鲁迅塑造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华老栓、闰土等下层人物形象的用意;吕纬甫形象;魏连殳形象。阿q及其典型意义;闰土形象;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子君、涓生形象;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第十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白光》采用的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弟兄》、《高老夫子》、《肥皂》等写人物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法;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鲁迅关于“白描”、“画眼睛”的具体论述。理解:

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应用:

鲁迅小说的“白描”;鲁迅小说的“画眼睛”;鲁迅小说继承中外文学艺术经验的特点。鲁迅在创作方法上的开放性;鲁迅小说的民族风格;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第十一章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鲁迅批判夫权思想的重要杂文;鲁迅批判父权思想的重要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华盖集续编》的主要背景;《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的基本内容;《小杂感》、《可恶罪》的体式;《“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阐述的文学观;《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与革命》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沉滓的泛起》的内容;《隔膜》、《买<小学大全>记=和《病后杂谈之余》的内容;《论第三种人》、《从讽刺到幽默》、《“论语一年”》的内容;《门外文谈》的内容;《保留》的内容;《大小骗》、《文坛三户》的内容;鲁迅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名篇。

第十二章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杂文的文学特质。应用。

《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第十三章《野草》表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野草》所反映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领会《野草》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篇三:鲁迅研究大纲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鲁迅研究课程代码:019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鲁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自19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6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不必要的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出现过某些关于鲁迅的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基本课题进行探讨,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文学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所处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作品的基本情况。

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六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20世纪中国文化方略的创造性思考----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1907年)、地点(日本);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内容(教材p7);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文化偏至论》及原文(教材p7引文)鲁迅反拨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言论(p4)。理解: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教材p1引言);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借鉴西方民主精神,“尊个性而张精神”,使中国人“致人性于全”,个性在封建统治下获得解放)、“立人”的目的(通过“立人去实现“立国”);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教材p11第三段);应用:

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p12第三节内容)。

第二章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复杂性(暂从略)

第三章“五四”时期鲁迅的道德重建工作(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则(p39)。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p34文学意义、思想意义、道德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p38第一段、p39末段)。

第四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问题的时间(1902年)、地点(日本);许寿裳是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国民性即民族性);鲁迅研究中国国民性是以揭发缺点为主,目的是为引起反省,力求变革。他批评的国民性痼疾主要是:卑怯性格、面子观念、看客心理、二重思想、一盘散沙、散漫作风、,以及“十景病”、“健忘症”、“包围术”等;鲁迅后期又发现所谓“现代文明”社会养鱼出来的“新”的国民劣根性,如“小市民习气”、“卑劣的资产阶级心理”等;鲁迅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国民性思想。理解:

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本章引言);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p61第五节第一段);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第一节);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p65)。应用:

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第六节。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促使鲁迅确定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促使鲁迅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