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通译与经典《上尉的女儿》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管见(代译序)_第1页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通译与经典《上尉的女儿》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管见(代译序)_第2页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通译与经典《上尉的女儿》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管见(代译序)_第3页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通译与经典《上尉的女儿》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管见(代译序)_第4页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通译与经典《上尉的女儿》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管见(代译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通译与经典《上尉的女儿》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管见(代译序)

作为语言和艺术的创始人,普希金不仅为俄罗斯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也影响了他的后代。俄罗斯现代文学语言的确立、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在文学中的发端,无不与他的创作相联系。高尔基在《普希金文集》英文版序言中写道:“简直是个奇迹,就在拿破仑入侵之后不久,就在俄国人穿着军官和士兵制服光顾巴黎之后不久,随即出现了这位天才人物,而且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奠定了如此坚实的基础,使俄罗斯艺术在其身后取得了辉煌成就。如果没有普希金,果戈理(他的《钦差大臣》创作素材就是普希金为他提供的)、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托耶夫斯基将会在长久的时间内不可能出现。所有这些伟大人物都承认普希金是自己精神创造的鼻祖。”普希金不仅是俄罗斯的,更是全世界的,他的创作是整个人类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译介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我们在崇敬之余不免有几分畏怯,深恐素养有所不足,艺术功力不精,难以传译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及至通译全书,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部作品在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与中国的小说艺术传统如此贴近,甚至作品中所描写的18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也不令我们感到陌生和隔膜,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原来是如此相通。这或多或少地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上尉的女儿》结构紧凑,情节曲折,悬念丛生,高潮迭起,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这也是我们一气呵成译完全书的原因之一。《上尉的女儿》取材于18世纪70年代俄国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故事的梗概是:贵族青年军官格里尼奥夫前往边防要塞赴任途中突遇暴风雪阻隔,偶然结识普加乔夫。为答谢其带路之恩,赠送他一件兔皮袄御寒。格里尼奥夫到达住所白山要塞之后,与要塞司令米罗诺夫上尉的女儿玛莎相爱,引起情敌什瓦布林的忌恨,与之决斗负伤。伤愈后不久,普加乔夫率义军攻克白山要塞,杀死了司令夫妇等人;什瓦布林投降义军,被普加乔夫授要塞司令职;格里尼奥夫也被义军俘获,但普加乔夫念其旧好将其释放,其后又从什瓦布林的淫威下解救出玛莎,成全了他们的好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里尼奥夫因与普加乔夫的私人交往被什瓦布林诬告,被捕入狱并被判处终身流放。上尉的女儿玛莎只身前往彼得堡谒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澄清了怀疑,格里尼奥夫获释。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将这部作品译成中文,早期译本曾用过《花心蝶梦录》、《俄国情史》、《加比丹之女》等译名,后来统一译成《上尉的女儿》。百余年来,国内先后已有20余种译本问世,其中上乘译品当不在少数。我们不揣冒昧重译这部小说,无非是想把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用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呈现给读者。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国内学界早有研究,见仁见智,精彩纷呈。我们作为译者,自然也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愿借此机会将我们的一己之见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上尉的女儿》是一部反映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历史题材小说。历史上,贵族社会和沙皇政府一贯丑化普加乔夫,把他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强盗,而普希金却怀抱琵琶另弹别调,把他塑造成一位机智勇敢、乐观豪迈、胸怀远大理想而又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运动领袖,同时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了这场运动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表达了作家对封建压迫下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奴制度与专利统治的深刻批判。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例如我们在近年的研究中读到这样一种观点:“从《上尉的女儿》在师承欧洲小说传统和它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叙事结构来看,它不仅是一部典型的以爱情传奇为主线的时空体小说,而且可以说,它就是一部磨难考验型的纯爱情小说。其中普加乔夫起义只是考验他们爱情的一个环节。”“为了考验格里尼约夫和玛丽娅爱情的牢固程度,普希金才借用了普加乔夫这一历史事件。”(见《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3期万松海文《巴赫金的时空理论及其对研究<上尉的女儿>的意义》)对于一部思想深刻、蕴含丰富的作品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解是很自然的,文学史上不乏其例,国内国外皆然。我们认为,考察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的思想蕴含和社会意义,不但要研究作者在作品中表现了什么和怎样表现的,还应该联系作者本人的思想倾向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普希金是一位伟大诗人、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可以说,他的全部创作乃是以彼得一世至十二月党人时代俄罗斯面临的社会问题所做思考的一个合理总结。别林斯基在评论普希金的另一部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时,称赞它是“最高层次的人民性作品”,我们以为,对《上尉的女儿》亦可作如是观。别林斯基还说过:“《上尉的女儿》是用散文写成的奥涅金……许多画面就其忠实程度、内容之真实和叙述的艺术来讲,都是完美的奇迹。”该书写作于1836年,是普希金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此时普希金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世界观也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上尉的女儿》描写的社会生活是18世纪中后期,正值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沙皇政府、贪官污吏的血腥统治和农奴主的残酷剥削压迫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民起义。社会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封建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已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发生在1773-1775年的普加乔夫起义,无论从其规模来看,还是从其对俄国社会的震荡来讲,都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也是最有威胁的一次。普希金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和进步的贵族思想家,他所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人民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俄国的上层社会腐朽到了什么程度这个社会的终局会是什么样子作为贵族出身的作家,他固然眷恋着那种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而必然消亡的道德与情感;然而,作为一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也必然看出那个社会和那个阶级势将崩溃的命运。正如恩格斯在评述巴尔扎克时说过的那样:“他看出了他所心爱的贵族的必然没落而描写了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无可奈何春去也!普希金的晚期创作由诗歌转向叙事散文,作家的注意力也更多地转向对祖国历史的研究,普加乔夫起义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作家的关注。为了完成《上尉的女儿》的创作,普希金曾经花了几年的时间研读了普加乔夫事件的档案资料,为此他还借用了苏沃罗夫元帅的名声,后者曾参加过镇压普加乔夫起义的几次战役;普希金佯装要撰写苏氏传记搜集资料,才被允许接触1773-1774年的档案文书。此外,作家还曾到农民起义军活动过的许多地方进行了考察,访问过事件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在《上尉的女儿》问世之前,还创作出版了《普加乔夫史》。这一切都说明,作家选择普加乔夫起义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素材是有其必然性的,就因为它可以最集中、最充分地展示俄罗斯社会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我们觉得,如果把《上尉的女儿》说成是一部什么什么体、什么什么型的“纯爱情小说”,乃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研究结论。它不仅大大贬低了普希金作为一位进步思想家的精神境界,而且大大降低了《上尉的女儿》作为一部不朽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个说法是不可取的也是缺乏根据的。试想,普希金要写一部爱情小说,何必要“借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普加乔夫起义作为“考验他们爱情的一个环节”呢要知道,这样写他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普希金创作《上尉的女儿》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10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时期。姑勿论普希金因其激进的民主思想已不能见容于统治者集团,即便沙皇政府严格的出版检查制度也不会允许正面描写普加乔夫起义的小说出笼。据说尼古拉一世本人及其宠臣就曾郑重地告诉过普希金,把拉辛和普加乔夫这样的人写进文学作品中是不合适的(见智量译《上尉的女儿》译序,译林出版社1993年8月版)。因此可以认为,普希金把这部作品写成爱情小说模样,完全是一种无奈之举,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掩人耳目而已。小说的爱情故事只是一条副线,虚线(玛莎的形象比较单薄就是证照),而普加乔夫起义才是作品的主线,才是作家着力表现的主题。研究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普希金受其贵族出身影响,在这部作品中对农民起义的态度是有很大保留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强盗”、“匪徒”、“僭逆”等字眼形容普加乔夫及其队伍,并借主人公格里尼奥夫之口说:“千万别看到俄国的暴动吧,太没有理智,太残酷无情了!”这表明普希金虽然同情人民,但似乎还没有真正站到人民一边。我们觉得这种观点同样值得商榷。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想举出作品中的几段描写。先来看看作者对白山要塞的描写吧:用几根圆木围起的一个衰微破败的小村落;一尊塞满了垃圾和杂物的大炮;一支百把人的队伍尽是老弱残兵,既不操练又不演习,士兵们连左右都分不清;一位心地善良但不懂军事(防守要塞时贸然出击加速了要塞的覆没)、不善管理的司令官;一位把军务和家务混为一谈的司令夫人,还有两名沉溺于爱情纠葛相互残杀的青年军官……这样的要塞怎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又怎能经得住普加乔夫义军的攻击它的覆没简直是必然的。白山要塞和其他没有正面描写的要塞,难道不正是俄罗斯上层社会的缩影吗不妨再看看作品中对两次军事会议的描写:一次是格里尼奥夫亲眼目睹的普加乔夫的军事会议,与会者夸夸其谈各抒己见,随便地跟普加乔夫争论,既总结了前一段的战斗历程,又做出了下一步行动的决策;起义军领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跃然纸上。另一次是奥林堡卫戍司令召集的军事会议,格里尼奥夫作为下级军官,以知情者身份参加。上至将军,下至六品参事,与会者尽是庸碌无能之辈,作家对他们的空虚心灵和丑恶嘴脸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剌。作家把这次会议做出的坚守不出的决策叫做“疏忽”,简直就是黑色幽默,它导致域内百姓几乎蒙受灭顶之灾。这一褒一贬,一扬一抑,普希金究竟站在哪一边不是很清楚吗作品是以主人公格里尼奥夫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作品中的“我”是格里尼奥夫而不是作家本人,因此不能把主人公的评述全部当成作者的意见,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普希金当时只能这样写,也只能写到这个程度了。当然,我们无意美化普希金,把他看成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也不否认他的创作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然而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忠实于历史,忠实于他所描写的人物和社会生活。而这种忠实往往可以突破作家的种种局限,客观地再现历史和生活,现实主义的力量就在这里。至于作品在什么地方表现了作家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它在何种程度上突破了这些局限,当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不想在这里做过多的停留。《上尉的女儿》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它的艺术特色表现在许多方面,话如人物性格生动鲜明,结构紧凑情节曲折,以及叙事风格简捷明快等等,论者早有详尽的论述。我们不拟重复这些结论,只想就翻译这部作品时感受最深的特点谈一点印象。有论者认为,普希金在小说创作上受欧洲小说传统影响较大,尤其是英国小说家司各特对其影响最大,因此普希金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着欧洲小说的余绪。广义地讲,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之间,地理位置决定着它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兼容性;18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一下子把俄国推向了欧洲,以致有人认为俄罗斯文化被建设得像是欧洲文化的一个复制品。联系到普希金本人的情况,他自幼习得法语,少年时就能直接阅读法文、英文著作,并曾广泛地涉猎过他叔父的藏书。因此我们丝毫不怀疑普希金在小说创作上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就其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社会生活而言,《上尉的女儿》是纯粹俄罗斯的。正如果戈理所言:“普希金是俄罗斯精神一个罕见的,也许是唯一的现象:他是一位发展中的俄罗斯人,这样的人,也许二百年后才会再出现一个。”“俄罗斯性格破天荒如此真实地出现在小说里:要塞司令、上尉夫人、中尉……”我们可以说由于受了欧洲文化传统的影响,普希金的小说才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欧洲小说的余绪。但是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倒过来说。因为我们发现,《上尉的女儿》在艺术手法和叙事风格上,与中国古典小说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作品在题材的选取、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配置和叙事风格方面,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的韵味。中国的古典小说脱胎于“以歌舞而演故事”(王国维语)的戏曲,在其繁荣发展时期,又与说话人的说话(说唱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鲜明艺术特征,如戏剧性强,故事情节连贯紧凑,注重叙述而疏于描写,大团圆的结局等等。我们觉得《上尉的女儿》恰恰在这些方面具备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从小说的取材来看,中国古典小说比较偏重于富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和特殊经历的人物,以表现“悲欢离合、际遇兴衰”等人生现象为主。短篇以《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类,长篇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之属。《上尉的女儿》取材于颇富传奇色彩而又广为人知的普加乔夫起义,以主人公格里尼奥夫的人生遭际和他与玛丽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18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次,在人物塑造和叙述故事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小说十分讲究故事情节的配置,而人物性格则主要通过情节的发展显现出来。除了故事本身所显示出的人物内心复杂性之外,一般不再作细腻的刻画,即使描写,也只侧重于肖像、衣着方面。因此,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只有鲜明人物性格而没有故事的作品几乎是没有的,而只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性格的作品则比较多见。在人物塑造上,它们多以性格特征突出、界限分明的不同类型为主,在对比中显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常常是善恶分明,忠奸对立。我们觉得《上尉的女儿》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具有上述特点:什瓦布林的阴险狡诈和格里尼奥夫的纯真善良,都是在他们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来的;对普加乔夫的刻画也仅限于黑黑的胡子、炯炯有神的眼睛,令人喜爱的面容,以及起义前后判若两人的装束。他的复杂性格则都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显现出来的:在暴风雪中凭风向和气味判定居民点的方位,与格里尼奥夫同车前往白山要塞时关于自己部下的谈话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坦诚;攻打白山要塞的战斗中显示了他的勇敢;关于尤泽瓦战役的一番谈话抒发了他的豪迈胸襟,那个巴什基尔童话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攻克白山要塞后赦免格里尼奥夫,后来又同他一道解救孤女则表现了他的正直和仗义……再次,从情节的配置上看,《上尉的女儿》很重视故事的生动性,因此小说的情节在纵向的流动上较为迅疾,一般不在某个横断面上做过多的回旋,只为故事的发展做必要的铺垫,然后立即将情节向纵深推进。情节的安排以时间先后为序,并无西方小说常用的倒插笔手法和大段的心理描写,完全按事件发展的线索循序渐进,如长河之水,波澜起伏而连绵不绝。为了加强作品的戏剧性,作者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故布疑阵、巧设伏笔等手法强化戏剧效果——出乎意料之外,尽在情理之中,所以故事情节显得生动曲折,紧张真实。例如,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格里尼奥夫赠给普加乔夫的那件兔皮袄。少不更事而又乐善好施的格里尼奥夫送给向导一件皮袄作为回报本属正常之举,但这件看似平常的兔皮袄在普希金那里却大有用场:它不仅救了格里尼奥夫一命(就在绞索已然在脖子上的千钧一发时刻),而且贯穿于他与普加乔夫交往的始终。有了这件兔皮袄,笃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人生哲理的普加乔夫对他的屡次宽容才显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格里尼奥夫这件免皮袄的妙用,与蒋兴哥的那件珍珠衫何其相似!还有,主人公在辛比尔斯克邂逅相识的祖林上尉,连蒙带骗地赢去了他100卢布,事后在小说中久未现身,不仅格里尼奥夫不愿意现见到他,恐怕读者对这个人物也渐渐淡忘了。然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就在格里尼奥夫进退维谷的当口,偏偏遇上了祖林,已升为骑兵少校的祖林收留了他。身处困境的格里尼奥夫巧遇祖林,与落难的苏三在大堂上重逢王三么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拍案叫绝!最后,在叙事风格上,中国古典小说的故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