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木舟到南越国潮州古船概述_第1页
从独木舟到南越国潮州古船概述_第2页
从独木舟到南越国潮州古船概述_第3页
从独木舟到南越国潮州古船概述_第4页
从独木舟到南越国潮州古船概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独木舟到南越国潮州古船概述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靠近福建省南部,东南与海洋相连。“左控制福建漳,右控制福建和广州,秀朝的形势,这是两省的边界。”。虽属广东省,但却受福建的诸多影响。韩江北来,南流入海,形成河海水上网络。海湾曲折,南澳岛扼守东南海中,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历史上海上交通的要地。由于河海水网交错,渔猎资源丰富,考古文物证实,早在史前时期之石器时代,即距今八千年前,先民已栖息生活在这里,并能渡海从事生产活动。这些先民就是“水行而山处”以“舟辑为食”的古越人,史载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他们习于水上活动,善于造舟,长于操舟泛海。曾经创造了最具特色的舟船文化。粤东潮汕地区是古越族创制特有“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出土较多的地区,这是配合以火烧烤制作独木舟的重要工具。这个地区出土的独木舟也是比较多的,已见发表的有以下几只,是独木舟出土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1964年在揭阳出土一楠木质独木舟,长约12米、宽1.5米,舱内设四道隔板,尾部有一孔。1974年在潮安出土一艘独木舟。1975年,在揭西金和一河床下约3~4米深处,出土一樟木质独木舟,长10.7米,宽1.3米,深0.8米,尾部有一摇橹或装舵的孔。见图1。擅长水上生活的古越族,创造了舟船,拓展了活动水域,提高了生产能力,包括鱼类捕捞作业和航海活动。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分兵五路向岭南进军,秦亡,秦将赵佗拥兵据有岭南地,自建南越国,继续发展内河,尤其是海上的楼船,两头尖翘,利于防风避浪的船体外形;有横隔舱板的船体结构,且舟船航行的器具:篙、桨、橹、舵等一应具备,还可能已出现风帆。战国时(约公元前400年),楚兵占吴越,越国王南奔,有的与福建的“闽”结合成闽越;有的越人从海上逃逸,散居闽渐沿海及岛屿。后来由于越族诸子争立为王而内讧,楚兵又追逐而至,越人更是四处奔逃。那些经由航海途径,,冲破惊涛骇浪而到达岭南的闽濮或闽越濮族,终于成为云南广西的少数民族。从出土的青铜口器铜鼓所铭铸的船纹图案,可以看到这些古越人的踪迹,这是古越人从闽浙沿海航行到岭南的历史记录。考古学者在比较闽南地区发现的“漳州文化”和南澳象山人文化之后,得出是“构成同一使用细小石器时期的史前文化区”,细小石器的中心应在闽南九龙江流域的漳州一带。当时即已存在一条从漳州—漳浦—东山—南澳的文化移动线。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古越人在潮州地区所创造的史前文化,这是和闽南的漳州文化同源的,是从海洋传入的,同样具有古越族舟船文化的特征。总之,由于潮州的地理条件关系,主要影响来自闽南。东南沿海与岭南的海路,早已开通且来往频繁,北航东洋,南下西洋,潮州也都是必经之通道。这也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这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对西沙群岛起源于潮州的考察。明代大量的海图,针经都标明了潮州及所辖南澳岛在航路中的重要地位。郑和七下西洋,往返都以南澳为导航岸标,就可能是船队驻泊,添水加薪的基地,《郑和航海图》有船队回程的针路,“自大星尖用丹寅针十五更,船平南澳山外”。《顺风相送》记录的7条航路,《指南正法》记录的14条航路,都记有南澳、潮州,船只该行什么“针”,走多少“更”。还有很多文献如《西洋朝贡典录》、《海录》、《筹海图编》、《海国闻见录》等,都有关于南澳航路的记载,说明潮州是历代主航道通过的要地。潮州古船,比较早又比较可靠的证物是沿海古港出土的舟船文物,据报告有属于唐宋时期的船桅、船板等(下表1),还有一艘未出土的古船。加强这些文物的考证和鉴定,显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科研任务,其价值和意义是很重大的。表中所列的出土古船,仅是一些器物,只有一艘古船,又尚未出土,还无法论证其船型特征;其次又未有实测的技术数据,所谓大船,也难于判定到底有多大。当然最主要的是应先科学地鉴定出土文物的年代。如《澄海县文物志》中“1955年,港湾东西营陇村前出土大船桅,桅尾直径40—50厘米”。右船桅杆常以“围”(即外圆周长)表示,40—50厘米,相当外圆周长126—157厘米。大船一般有多桅杆,两桅福船,头桅围4尺(113厘米),大桅7尺(198厘米),如果出土桅杆是头桅,则此船可能为400吨载重的大船,如果是大桅,此船就比较小;“1960年,在离港湾不远的建设大道一侧发掘到大锚一个,质地为生铁,重一吨多”。国内出土的铁锚,已有的如“1975年在上海南汇东海农场里护塘外出土一件铁锚,呈单钩状,锚柄与锭齿由两个部件加箍联结而成。从出土地点分析,此锚可能是南宋之物,最晚也不迟于元代”。1981年在泉州后渚石湖港出土一铁锚,残高2.78米,四爪,重758.3公斤,鉴定为明郑和船队遗物。澄海出土铁锚如果鉴定准确,将可在时间上和重量上都超出上述两文物的价值。很可惜不少文物已毁弃或散失,未出土的文物应该重视保护和研究,因为这些是潮州古船历史的主要见证。四福船、海港船文献记载潮州舟船,都在明代之后。地理条件和经济形势,决定了这里以战船在此海域活动为主的局势。“万历四年……(南)澳之东南属闽,(南)澳之西北属粤,额福(船)、哨(船)、冬(船)、乌船四十只”。这些都是福建造的福船型战船,驻扎在南澳的。《兵录》、《洗海近事》等文献对这些船均有详细的性能和结构尺寸的记载。由于“海寇常泊巨舟为患”,郭春震在《备倭论》中,曾谈及以“东莞乌船子弟兵又数百号,然而不能制其死命……”,原因有三:一曰窝藏,一曰接济,一曰通番。通番就是“闽粤之人驾双桅船,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这里提到海船有东莞乌船,还有闽粤的双桅船,以及上述福船,哨船、冬船、乌船等,明代有不少专著都绘制有图式和简要说明,如胡宗宪《筹海图编》,王圻的《三戈图会》,茅元仪《武备志》和《武经总要》等。福船尖底,有龙骨,“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有利于改善海船的耐波性,有较好的适航性和抗横飘能力。福船的图形见图2,有一号、二号福船,主要是大小尺寸不同,冬船和乌船,也是如此。“福船之小者为草撇船,今名哨船,又为海沧船,今名冬船,……闽人将草撇苍船,改造为乌船。”东莞乌船参见图3,从船体结构看,和福船也相似,图中就注明有好多名称:东莞大头船、广船、乌艚、横江船(各数号)、福建白艚等。这些船名正如《天工开物》所说:或以型名,或以量名,或以质名,名类繁多不可胜数。还有不同年代,不同海域,不同造船地区,不同颜色标记,也都有不同的名称。明代闽、粤战船在潮州的驻扎,对潮州造船影响很大,福船型即尖底船是适于海上航行的优秀船型,数量很多,大小规格也最多,影响最大;战船和商船,从船舶本身差别不大,战船有水兵和兵将及配置武器;商船载货和只有少量防卫武器。五日本、东南亚的洋船明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5年),漳州月港私商海外贸易繁荣,开设洋市,每年仲夏至中秋风汛期由月港发舶的商船多以百计。潮州南澳港在嘉靖时(公元1522—1566年)也是海商云集之地。这时“出贩东洋、南洋之大船”称为洋船。“商船自厦门贩货,往来内洋及南北通商者,有横洋船、贩艚船。横洋船者,由厦门对渡台湾鹿耳门,涉黑水洋,黑水南北流甚险,船则东西横渡,故谓之横洋”。“贩艚船,又分南艚、北艚、南艚者,贩货至漳州、南澳、广东各处贸易之船”。。大的洋船是航行东、西洋的商船;艚船则是航行沿海的商船。17世纪初期,郑芝龙发展起来的海商集团,拥有海船数百艘,纵横于东南沿海。由于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自南澳起兵,转而夺取金厦两岛,建立抗清根据地,“上踞舟山以分北来之势,下守南澳以遏南边之侵;兴贩洋道,以足粮饷,然后举兵取漳泉以为基业”。郑成功“依海为长城,春夏南风则往潮、惠‘劫掠’,秋冬北风则往福、兴‘劫掠’。彼恐中左(厦门)有急,好救护巢穴”。郑成功依据海上优势,曾拥有一支最多达2300余艘的战船队和商船队。船队的船型有舰队指挥的中军船,还有龙烦船(揭阳造)、沙船、鸟船、水艍船、赶缯船、八桨船、小哨船(或称快哨)、乌龙船以及洋船等共十余种,这是有船名可稽的。这些船多为福建造的福船型。据载郑鸿逵在广东揭阳住扎时,发现一门铜炮,并为此在当地新造一船载运,名龙烦船,后送给郑成功,屡次作战,立下不朽的战绩。关于洋船,“十一年(1657年),藩驾驻思明州(即厦门),稽察各项追征粮饷,制造军器及洋船事务”。在厦门造的洋船,就是大的航行日本、东南亚的帆船。“洋船,底二重皆以铁力木,厚三四尺者为之,锢以沥青石脑油泥,油填以垒石,钉以独鹿木,扎以藤篷,以柳索,其椗以铁力木,桫钉以桄榔劳淬钉从蛇皮内膏,盖海水咸烂铁,妨磁石故皆不用铁物云,桅凡二,一桅尝植,二桅以风,而植桅长者十四五丈,或二、三接中皆横一杆,上有望斗,容四十余人,又以木为人,或升或降,遍置梯绳之间,前木照,后柁以黑鬼善没者司之,其舶小者四围皆密腹中,仅留一孔自上而下,飘洋时梢公缚身桅下,余悉在船腹之中,凡上舶容人千人,中者数百,皆有舵师、历师,然必以罗经指南,掌罗经者为一舶司命,毫末分利害焉。每舶有罗经三,一置神楼;一舶尾;一在半桅之间,必三相对不爽乃敢行海,大鱼至以铜铳击而退之”。这里对洋船的造船、结构、属具、操作,都作了详细说明。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建造的这种尖底远洋航行的洋船,经过商贸、海战的考验,至明末以铁力木造船,成为最优越的大型木帆船。六潮普港红头船明朝实行近200年的海禁,严重地打击了造船业,从14世纪后期,中国帆船渐趋小型化。“海滨之民以海为田,造船牟利。挂验出口,采捕违例,偷渡私载禁物、人口弊窦丛生,甚者出洋采捕,有鱼则为渔,无鱼则为盗,其船不一其式亦不一”。清廷长期对“以海为田”的“滨海之民”,采取“禁止不许片板下海”和“迁界”的政策。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准福建广东载五百石以下之船出海贸易”。雍正九年(1731年),以“出洋船只,往往乘机劫夺”为由,对各省出洋帆船,油漆不同颜色标志,进行船政管理。“自船头起至鹿耳梁头止,并大桅上截一半,各省分油漆饰船头两,刊刻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字样:福建船用绿油漆饰,红色钩字;浙江船用白油漆饰,绿色钩字;广东船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江南船用青油漆饰,白色钩字。其篷上大书州县船户名,每字俱径尺。故福建船俗谓之绿头船,广东船俗谓之红头船”。明代福建广东,主要是闽南粤东的优秀洋船,一方面是载重量减小了,另一方面由于船政区域划分,成为绿头船和红头船。嘉庆二年(1797年)立于南澳岛的《港规碑记》,记载了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到南澳经商、捕鱼船只12种,本港多为单桅小船,大部份船是福建船,往来于南澳与闽南一些港口。其中有龟仔船,这是福建有名的艍仔船,漳厦和潮州话龟、艍同音;艍船或称水艍船,原为家属可居住船上的木帆船,有两桅或三桅。清代后期,帆船可逐步增大。1971年古樟林港出土的远洋红头船,船身39米,宽13米,有49片壁板,5层舱房,船以泰国楠木制成,铜钉钉合。估计此船排水量达400—500吨;1972年又出土另一红头船,残长28米,船舷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双桅壹佰肆拾伍号蔡万利商船,每字45厘米见方”。这就是清雍正所规定的办法。遗憾的是这件文物未能像泉州古船那样保存和考证。洋船,这种中国木帆船,曾经在清道光年间,横渡太平洋、大西洋而轰动欧美。木帆船耆英号,船长48米,宽10米,主桅高27米,前桅高22.5米,尾桅高15米,载重量800吨,1846年底从香港启航,过马来海峡遭遇逆风,过好望角遇到极大风浪,帆船仍破浪前进,英人称赞此船为中国海上美术博物馆,曾前后两次横渡大西洋,1848年抵达英国太晤士河,被誉为是一条最美丽和轻快的海船。(图4)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潮州府是广东省第二大城市,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木帆船,频繁驶往暹罗、海南和广东南部港口,装运货物,运往上海或北方港口。这些潮州木帆船,就是上述的洋船,后取名红头船,原来都是从海外运回优质木材,如铁力木,楠木,在闽南、粤东造船,后来就直接在暹罗建造(见图5),船员都是潮州人,船东则是侨居暹罗的中国人或暹罗权贵。所以潮州府成了潮州船的船籍港。潮州帆船均为大船,有的载重量达250—300吨;从结构上看,潮州商船就是加大的潮汕渔船,外加密封的椭园形船尾和坚固的船尾甲板室。(图6)。汕头渔船长9—12米,宽2.4——3米,船首,船尾尖瘦,船中宽阔。通常是两桅,尾部加一小帆,有时也可见到单桅。潮州船和汕头渔船沿袭旧制为红色船头(主要在两侧船舷);从风帆形状也可区分出福船和华南商船的不同。福船风帆为尖)刀形,华南船为宽刀形,潮州船风帆形状是两种船的折衷形。这是潮州船一个特点。从船体结构形状和材质方面,潮州木帆船也有其特点,“广船视福船尤大,其坚致亦远过之,盖广船乃铁力木所造,福船不过松杉之类而已,二船在海若相冲击,福船即碎,不能当铁力之坚也。倭夷造船,亦用松杉之类,不敢与广船相冲,但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