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业园区现状发展问题研究_第1页
广西工业园区现状发展问题研究_第2页
广西工业园区现状发展问题研究_第3页
广西工业园区现状发展问题研究_第4页
广西工业园区现状发展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2011-8-2310:27:00导

工业园区是指工业生产要素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是20世纪中后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产业聚集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随着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广西多区域经济合作成果在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中进一步显现,工业园区展现了招商引资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魅力,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益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广西工业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紧密关联。但园区发展存在的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紧缺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园区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广西工业园区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快广西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工业园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

广西工业园区起步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于1991年、1992年分别建立了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治区党委、政府乘势而上,作出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兴桂”、“百企入桂”等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广西工业园区取得长足进展,目前纳入全区监测的共有37个工业园区(见下表)。

2007年广西37个监测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在全区14个市中,每个市至少有一个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审批的7个,自治区级审批的23个,其它7个是入园企业多、发展初具规模的园区。37个园区产业分布情况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4个,分别在桂林、南宁、柳州、北海各1个;中国—东盟和边境经济合作区4个,即南宁—东盟经济园、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崇左市城市工业区、凭祥边境合作区;临海工业园区7个,包括了北海4个,钦州2个,防城港1个;其他形式的工业园区22个。

(一)园区工业快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全区37个纳入统计的工业园区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39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00亿元,年均增长33%,工业增加值由110亿元增加到420亿元,年均增长39%左右;税收收入由26亿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30%。产值、增加值、税收增幅分别快于全区13个、20.9个和6.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4%、41.3%和43%。2007年,37个工业园区中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4%,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快7.6个百分点,其中有11个市的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快过全区平均水平,而以柳州、钦州、北海、防城港、百色、贺州、崇左等市的园区增长最快,均超过50%(见上表)。随着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聚,园区工业快速发展,拉动了区域工业的发展。2007年,全区37个工业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7%,但南宁、北海、钦州、百色、桂林五市的比重较大,分别为51.5%、47.5%、45.9%、30.7%、30.5%,对各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5.4%、60.9%、60.5%、47.2%、30.8%。工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的园区有13个,其中超过100亿元的2个。

(二)软硬环境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园区环境。近几年,每年都从自治区本级财政拨出亿元以上资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地方财政带动下,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004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50多亿元,完成征用土地面积255.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43.6平方公里。在建成区面积中,工业用地面积111.14平方公里,占征用土地面积的43.5%,占建成区面积的77.4%。

2、工业项目投资额大幅增长,企业数量快速增加。随着一批道路、给排水管网、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园区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2004年以来,全区工业园区共引进工业项目1308个,合同投资额125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4个,合同投资额754亿元。2007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15亿元,增长12%,建成标准厂房110万平方米。合同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有16个。其中列前5位的是来宾市河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144亿元)、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44亿元)、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亿元)、广西北海工业园(29亿元)、平果工业区(29亿元)。广西合浦工业园区合同投资额为16亿元,引进的中粮集团年产2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投资额就达13亿元。全区园区工业企业总数由2004年1500多家增加到2007年的2300多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04年的87家增加到217家。

3、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转移项目,重点产业实力增强。近几年,引进项目提升了广西产业水平,如汽车、铝业、原油加工、造纸、食品、电子、化肥等产业得到加强。首期投资1800万美元的西门子VDO汽车电子项目落户柳州,还有投资2.5亿元的澳大利亚EEC集团百色工业园区钛硅铝项目、投资5亿元的玉柴安达变速箱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的恒安国际集团高级生活用纸生产项目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工业园区;投资1.2亿元的蒙牛集团冰淇淋生产项目、投资2.4亿元的桂林市华力重工公司筑路机械制造项目、东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银海铝业3万吨电解铝扩建项目、百色市丰林人造板二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燕京啤酒(玉林)有限公司、广西巨星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项目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支撑和拉动广西工业的发展。2007年产业转移项目还有:投资15亿元的高精度铝板材生产项目、一期投资10亿元的中电集团北海电子产业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吉利轿车油电混合动力项目、投资10亿元的晶牛科技工业城项目、投资6.5亿元和稀宝生物健长素及稀土有机复合肥秤项目、投资4.2亿元的珠江啤酒生产项目、投资4亿元的天然液化气深冷设备项目等。

(三)特色园区加速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园区利用区位优势,专业化、特色化特点明显,增强了产业吸引力,加速了企业集聚、产业集聚,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初步形成。北部湾的南北钦防等市依据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等区位优势,先后在园区兴建炼油、林浆纸、钢铁、电力等一批大项目。桂中依据比较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等项目,如依托柳州市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围绕汽车、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链,重点瞄准国内外龙头和骨干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进行招商,形成了柳州阳和、新兴两个工业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柳州市获得了“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许可证,为再造一个柳州储备了能量;桂西依据资源和能源匹配条件较好,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比较多,形成了以崇左市的制糖、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百色以铝工业冶炼和加工为主,以及宜州城西经济开发区集聚的茧丝绸产业,既为农民增收创立了平台,也为地方财政贡献了力量。桂林等市依据科技创新的优势,发展高新产业;梧州、玉林、贵港、贺州四市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如岑溪工业区和容县经济开发区的电子产业园,既提升了广西工业的科技含量,也为广西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正是各地鲜明的特色优势,使工业园区有良好的项目来支撑和体现。

(四)加速城镇化进程,降低了城市化成本

1、园区自身区域的城市化。一是随着规划为工业园区用地利用,加快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如阳和工业园区建设遵循高起点城市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前瞻性,不可逆转地转变为城市新区;其他的园区也逐步形成城市的雏型,集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进行污水处理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集中供水、供电,避免分散的企业布局和一家一户经营带来的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设施难以发挥规模效应。按照城市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后,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二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如餐饮、交通及其他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使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大批转移。三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逐步到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向城市化转变。四是提高了行政机关办事效率。入园企业在办理有关行政事宜时,只需到园区的“一条龙服务窗口”即可完成全部手续,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

2、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园区二产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项目,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园区以外的人口集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吸引了其他地方的劳动力转移,使园区就业逐步具备了城市经济的特征。成为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对广西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据有关部门测算,每45万农民转变为非农人口,就意味着全区的城市化率可提高约1个百分点。2007年底,37个工业园区累计吸纳从业人员45.7万人,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工业就业人员27.6万人,增长18.5%。表明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在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安排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内一些效益好的私营、外资企业工资收入高,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员回家乡工作,也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园区通过自身产业升级优势,带动周边产业结构调整和周边地区相同产业升级及技术创新。由于入园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来源地不同,园区不断塑造既能形成整体优势,又能发挥个体潜能的新型产业组织和产业服务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工业园区发展起步较晚,对比国家“三为主、一致力”(以工业为主、以出口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处于起步阶段

(1)部分园区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列入自治区监控的37个工业园区中,真正有开发实力、有技术依托或能吸引外商投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却不多。工业增加值超过1亿元的26个园区,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13个。除了部分是2006年才确定为工业园区,刚刚完成规划外,运行质量不高约11个。这些园区虽然批准成立多年,但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招商引资进展迟缓,实质入园企业少或没有;个别园区至今基本维持原样,所创造的亿元产值也只是规划为园区前的几家企业创造的,园区建设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园区定位不突出,进园企业不加选择。各个园区虽然有一些地方特色,但没有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产业零散、企业关联度不大,园区内的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是企业数量上的简单“堆砌”,对外未构成品牌特色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真正的企业群体。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顾名思义应是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较鲜明的园区,但实际上园区内的企业,涉及的产业范围有医药、食品、化工、服装、饲料、机械等十几个行业,但涉及到高新技术的企业不到10家,而且规模小,大部分企业关联度不大。柳州某园区集工业、商贸、居住为一体,产业种类较多,工业中有化工、汽车配件、其他机械制造、建材、造纸、农产品加工、丝绸等产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收入)仅占园区收入的10%左右。桂林某园区发展了十几年,是自治区级“老”工业园区,既有制药、食品,又有汽车配件、化工、建材、电子等高科技工业,还有商贸物流区、科教产业区等,仅工业就涉及到近10个工业行业;2007年底,该园区引进各类项目198个,其中工业项目31个,商贸项目59个,汽车销售项目37个,房地产项目23个;有规模以上工业4家,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不到1.5亿元,仅占该园区GDP的3.7%,商贸、物流、商住等产业的增加值远远大于工业的增加值。

(3)土地紧缺和征地拆迁困难是园区发展的“瓶颈”。随着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多区域经济合作成果的显现,有的园区土地紧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如柳江县新兴工业园要求进园的企业多,现有征集的土地只能满足需求的75%左右;阳和工业园区把要进园的部分企业以“飞地”的形式落户鹿寨县的雏容,但还是满足不了对土地的需求。有的园区在发展之初,规划土地面积少,而且多数园区规划用地与农保地、林保地相互交叉,难于形成连片开发。另外,征地与土地所有者难以达成协议,影响正常征地。

2、高级管理人员贫乏,企业招工难

(1)高级管理人员贫乏。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有的园区管理层成为一些地方解决人员级别的“肥缺”,致使一些从没有搞过经济工作,不懂生产经营的人员涌进园区管理高层,招商引资停滞不前,影响园区发展。

(2)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繁荣,劳动报酬相对较高,农村强壮劳动力、有技术的工人呈惯性地流向这些地区。剩余的劳动力缺乏培训,或接受新事物较差,难于胜任一些技术工种,有的企业则认为当地农民工缺乏组织纪律,不愿意招收当地农民工等。

(3)企业本身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招到合适工人。一是部分企业经营者素质低,诚信度低,用工不规范。一些企业不能善待员工,工资低,或拖欠克扣工资,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程序不规范,劳动者最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企业劳动条件差。脏、累、险或有毒的工种生产条件恶劣,工资水平低,自然就吸引不了工人来打工。三是部分企业不重视职工的社会保障。不少企业主认为参保增加生产成本,参保自觉性差,有的只为少数人投保。四是熟练劳动力跳槽,流向工资待遇高的企业或地区。

3、企业规模偏小,区域幅射带动弱

(1)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37个园区中,目前除了玉柴工业园区有一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以上企业外,其他园区没有一家超过30亿元,表明广西工业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大企业仍然不够“大”,约束了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2)产业链条短,区域幅射带动弱。除了阳和、柳兴工业园区以汽车零部件为纽带,基本形成共生共存关系外,其他的园区基本上是不加选择地引进了企业,使入园企业与当地原有企业、原有产业,与当地资源、市场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

(3)园区发展动力不足。有些企业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有些企业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大量廉价的资源,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方面动力不足,企业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4、产业不配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1)发展环境不能满足进园企业要求。这种要求包括园区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尤其在产业基础及配套设施方面,要与进园产业相适应的基础对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行业聚集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同时,能明显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产业集群集聚。表现为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不了企业生产经营要求。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许多服务产品供给和零配件需求,需要在地理上集中(园区中或园区附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职工生活不便,缺乏购置生活用品商店,缺乏业余文化娱乐设施,入托入学不便等。

(二)园区发展的挑战

1、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东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联系密切,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先天优势,特别是当地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作用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出台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更有针对性。

2、西部地区产业趋同与新兴发展产业优势的竞争。西部地区政策环境相同,资源禀赋相似,产业发展趋同,相互之间各有所长,竞争多于互补。新兴发展产业突出了发展的活力。如贵州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以及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突显竞争优势;云南的化工行业整合、装备制造、电子技术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节能减排面临较大的压力。节能减排工作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水泥、石油石化等重点行业节能工作的同时,严把源头关口,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园区现状和今后招商引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4、非关税壁垒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商品进口和争夺市场,对进口商品实行外汇管制、倾销商品、繁琐的卫生安全质量标准以及包装装潢标准等非关税限制,影响企业发展。另外,人民币的升值也影响一些企业出口。

5、来自园区自身的挑战。如何采取措施改变进园企业少、进园企业小,缺乏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如何改变设立工业园区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影响,都是对园区自身的挑战。

三、加快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标准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促规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园区资源,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中提升园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确保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竞争优势原则。准确把握和发挥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增强电力和矿产资源、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特别是在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基础条件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吸引力和竞争力。

2、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广西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产业,指导各地有选择、有步骤的引进产业。建立对引进产业的可行性、市场前景评估分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适应性原则。园区发展要与广西的产业基础相适应,与国家在产业布局中对广西的定位相匹配,与广西的产业规划重点相匹配。

4、增长极原则。根据产业集聚的要求,选择一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给予一些特殊政策,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到“十一五”期末,要有12个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其中4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含1个园区超过500亿元)。

2、中期目标:到2015年,要有18个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其中8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含3个园区超过500亿元)。

3、长期目标:到2020年,要有25个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其中15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含6个园区超过500亿元)。

(四)产业选择标准

为实现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园区发展要紧紧地围绕广西“十一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选择进园的工业行业标准。

1、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盈利能力。进园产业应该具有较好的持续上升的经济效益,在一个相对较长的经济周期内能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速快,增量占GDP份额大。

2、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要求进园产业的产业链条较长,辐射带动能力强;通过聚集经济和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具有较先进适用的技术水平和较大的技术扩散效应,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机制和消化、推广(或扩散)的能力。

3、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振兴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4、符合节能减排标准,强调环境保护理念。突出“绿色产业”地位,把对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确保所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5、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容量”,缓解日益过剩的劳动力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

(五)产业选择重点

要适应广西“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行业和国家对广西区域产业布局的定位,招商引资选择的重点行业有黑色、有色、食品(制糖)、电力、化工、建材(水泥)、机械(汽车)、电子仪器、林浆纸、医药、茧丝绸等产业,应围绕优势地区的主导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来招商引资,扩展、延长、完善产业链。

1、有利于培育品牌提升质量。品牌和质量是一个国家实力象征,一个民族素质的体现。入园产业要重点选择有利于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强优企业,争创更多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名牌兴业,以品牌立区,办出优势,办出特色。

2、有利于重点地区招商引资。除了引进国外和港澳台等地区资金外,东部、中部城市群的产业迁移都应该作为首选之地。

3、有利于提高资金实际到位率,提高招商的成功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4、有利于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园区特色产业,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内影响大、实力强的大公司、大项目落户工业园区。

四、园区发展趋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桂政办发[2007]137号)明确提出了今后园区发展的方向,而“十一五”期间广西多区域经济合作成果将进一步显现,工业园区理所当然地成为经济快速增长极,其发展的趋势是:

1、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投资环境更加完善。未来更加注重投资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和优化,招商的方法、“亲商”的理念、一站式客商服务、有形建筑市场、超前的规划、高标准的环保……这些配套措施,成为园区快速发展通行做法。“两先两后”(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优势和特点突出,建设程序科学。工业园区发展将由“五通一平”上升到“七通一平”、“九通一平”。园区整齐划一,标准厂房、花园式厂区是建设重点,有的园区还设立海关、商检、银行、商场、学校、医院、宾馆。部分开发区建立了科技孵化器等机构,为驻区投资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提供环境和条件。

2、园区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运作。就是用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自然就会精简高效;事事讲规范,避免管、卡、压等部门行为阻碍,简化了办事程序,规范了收费管理;强调法制,不可预见的因素少,投资者就容易建立信心。对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给予土地出让等优惠。

3、园区产业发展突出。产业突出是园区发展的重要特点。有的以某一入园大企业为龙头,突出为主业,有的是以众多相同产业集聚为特点,集小变大。要求入园企业投资或企业投产后年主营业务收入达一定规模,做大园区经济总量。

4、以点带面,形成产业带(片)。现在的园区,都是各地规划下征用土地建立的,表现为园区与园区相互间各自为政。未来将形成园区与园区连接起来的产业带(片),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形成。如桂林、柳州、南宁、北海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梧州、玉林形成电子产业带,钦北防形成重化工产业带,南宁、来宾、崇左形成成品糖产业带,百色、河池形成有色金属产业带。

(二)加快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第一责任者,要对园区的特色优势进行整合,提升园区竞争力

(1)制定合适的园区产业政策,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最高级组织形式,不能简单地以传统的产业政策代替园区产业政策。首先,要协调好园区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利益关系。一个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的支撑的,不能一味要求工业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而牺牲小企业利益,对大企业实行资金、土地、税赋、用电及信息等服务优惠政策而不顾小企业的发展。其次,处理好行政区划管理模式与统一市场的矛盾。产业集群是以市场主导发展起来的,统一市场往往跨越多个村镇、县城甚至地市,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得一个园区难以连片发展,难以进行整合,而国家发改委在工业园区清理整顿时明确提出“园区必须成片发展”。因此,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突破以往按行政区划管理企业的模式,以产业为导向,解决好行政管理分化和统一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矛盾。

(2)区分不同园区,实行分类指导。根据目前园区发展的格局、现状,指导各类园区突出重点,努力形成“一业特强、多业并存”的发展格局。力争形成一批市场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人才集合的专业特色区域,以特色吸引客商,以特色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引资规模和质量。要依靠优势企业的管理、技术和市场等优势,带动园区发展。部分园区针对土地紧缺,要进一步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有选择地引进企业。

(3)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继续抓好对广西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优势行业,如汽车及零部件、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钢铁锰业、石油化工、制糖、水泥等配套产业发展。对已入园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切实做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拉长农业产业链,以工业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装备制造业,也是调整工业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重要一环。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要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

(4)营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的市场环境,提供好公共服务,形成与国际化接轨投资环境。各地要创新工业园区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实行财政引导,市场化资本运营模式,拓宽园区投融资渠道。一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有效资产,引导民间资本、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园区服务业。要根据十七大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繁荣经济的政策措施。要发挥政府对相关专业市场、行业的规划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园区周边现代物流业,构建区位竞争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三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审批,确实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2、要用经营城镇新区的理念经营园区,通过资本运营,促进二产、三产协同发展,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品牌特色竞争优势

有的园区招商引资收效甚微。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之一是与进园企业相配套的二产、三产的专业化协作、专业化分工不配套。要适应园区发展的各项需要,就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园区。

(1)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很多园区管理都是封闭式的,自成系统,没有纳入规划部门的管理,很难与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工业园区成为有城无市的城区格局。要改变园区内的一切建设只是为园区产业和经济发展服务,并非为城市化服务的理念,要从配套的、综合城区的功能去考虑,既要为工业生产服务,也要为居住在园区中的居民生活服务。要从加快广西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出发,把园区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突出规划的系统性。

(2)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工业园区创新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工业园区必须构筑自己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生产基础,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改变园区只是提供土地和优越的景观环境的外延式招商方式,要有选择地引进招商项目,形成协作和专业化分工,使园区企业既“成堆”且“成群”,实现园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动周围地区城市化。

3、狠抓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举全区之力,培育一两家龙头企业

(1)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广西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各级政府更要因势利导,投入一定的财政性资金作为引导,利用税收优惠、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尤其要以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梧州、玉林等园区引进的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技术企业为龙头,加快扶持发展。更要举全区之力,选择最有潜力,最具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1-2家先进的高技术大型企业,提升广西的产业结构。某一类高新技术发展初期,对其中的企业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形成产业规模,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因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了,就不加引导投入。

(2)做大电子信息产业,提高产品档次。园区是做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平台,要加强信息产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通信终端、汽车电子等应用产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以及围绕节能减排,积极打造可再生能源等新型材料和产业,依托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聚集上下游产品生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支持园区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配套的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集成桂林电子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效科技资源,搭建科研成果创新转化平台,推动组建自治区级新型电子元器件与电子新材料基地。

(3)分阶段推进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和嵌入式软件发展。高新区要加快动漫、自动化系统软件的研发,努力拓宽软件企业融资渠道。建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软件产业的风险投资,打牢软件产业发展的资金基础。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软件骨干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加快软件产业聚集速度,培养和吸纳就业、留存高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4)积极培育本地、东盟企业的接包能力。辅导高新技术企业尽快通过CMM、CMMI、信息安全认证,提升广西企业软件外包业竞争力;大力扶持和支持企业对外扩张和并购,利用现有的软件开发技术共享平台,降低软件企业市场风险,力争培育出2-3个规模大、产出大、国际化的龙头企业,并逐步扩大到东盟国家;同时,推动其它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4、实施人才工程,以完善服务、提高水平为切入点,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同时重视劳动力培训,创造一流投资创业环境

(1)增强“人才”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充分了解企业、社会的人员需求,并引导企业、社会有效利用别人的先进成果和智力,解决传统产业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传统产业改组改造、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继续广泛发动、广泛参与、广泛服务、突出重点地联合国立高校、民办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与园区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为产业培养适用人才,为企业和招商项目充足地储备、定制人才。三是政府部门做好“供”和“求”的桥梁作用。建立和完善境外专家库、引智项目库和引智成果库等,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