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汉语历史上的汉语朝鲜语辞书_第1页
朝鲜汉语历史上的汉语朝鲜语辞书_第2页
朝鲜汉语历史上的汉语朝鲜语辞书_第3页
朝鲜汉语历史上的汉语朝鲜语辞书_第4页
朝鲜汉语历史上的汉语朝鲜语辞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朝鲜汉语历史上的汉语朝鲜语辞书

为了记录经验和知识,人类发明了文字。随着大量用文字书写的古籍的积累,后代需要“与古代沟通”的需要。这一需求可以是词典产生的原因之一。词典编纂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东南亚曾经形成“汉文化圈”,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都曾传播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汉文化”。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汉语借词进入朝鲜半岛的时期最早可以溯源到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设置前后。朝鲜人与汉族人交往的时候,许多事物的名称和实物也进入了朝鲜半岛。汉语词进入的同时汉字也进入了。学界认为,汉字至迟在公元纪元前后即已传入朝鲜半岛。从此以后,朝鲜语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汉语文的深刻影响。语言不同的民族不断接触,自然产生了编纂词典供索解疑难词语的需要。因此,汉语—朝鲜语辞书的编纂已有很长历史,汉朝辞书的种类和数量也颇可观。根据所用文字,汉朝辞书的编纂以“训民正音”的创制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表音文字的创制“训民正音”是朝鲜民族自创的表音文字系统的名称。15世纪,朝鲜世宗在郑麟趾等学者协助下,总结使用汉文及“吏读”的经验,并利用当时已经取得的音韵学研究成果,以及对梵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女真文等周边民族文字的研究所积累的有关表音文字的知识,开始创制便于记写朝鲜语的表音文字。1443年,这套名为“训民正音”的文字系统拟定,3年后正式颁布实施,当时刊行这套表音文字方案的书亦名《训民正音》。“训民正音”创制以前,朝鲜人记录语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汉文记录,另一种是利用“吏读”。所谓“吏读”,是一种借用汉字的音来标记朝鲜语的特殊文字形式。记录“训民正音”创制以前的朝鲜语词的文献资料不多,以《鸡林类事》、《乡药求急方》、《朝鲜官译语》为代表,而且除了《乡药求急方》以外,其余两书都是中国人所作。1.古代朝鲜语词孙穆是奉使高丽(朝鲜半岛上的历史王朝,存于公元918—1392年)的国信书状官,1103年随同使臣来高丽。他收集、记录反映高丽的风俗、朝制等的朝鲜语词,编成《鸡林类事》。该书成书于1103—1104年,是研究古代朝鲜语词的重要资料之一。原本一共三卷,由土风、朝制、方言及附录组成,已佚。现存本是顺治版(1647)和民国版(1927),其“方言”部分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本的内容。现存的《鸡林类事》收词语共361条,分成天文、地理、花木、鸟兽、虫鱼、器用、人物、身体、衣服、饮食、文史等18个项目。前312条主要辑录“体词”,其余部分是“用言和短语”。每条先列汉语词,后借汉字的音来提示与该汉语词对应的朝鲜语词。比如:刀子曰割水曰没鬼曰几心百曰温上例中划线部分便是以汉字表示其语音的朝鲜语词。虽然标记手段都是汉字,但却是两种语言的对译。2.初刊本13世纪东北部《乡药求急方》全书三卷一册,收录民间活用急救方,是朝鲜人最古老的医书,并对植物、动物、矿物等180多种药材作了说明。初刊本(13世纪中叶)已佚,现存的是重刊本(1417),日本宫内省书陵部有藏。《乡药求急方》对研究13世纪朝鲜语词汇、音系、标记法很有价值。比如:桔梗乡名道罗次铅俗云那勿上例中划线的部分是13世纪朝鲜语词,与《鸡林类事》一样借汉字音来记录。3.标记朝鲜固有词后,汉字对译,掌握了两种标记方法明初会同馆编纂,《华夷译语》之一,共收19门596个条目。19门名称是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宫室、器用、人物、人事、身体、衣服、声色、珍宝、饮馔、文史、数目、干支、卦名、通用。每个条目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比如:天哈嫩二忝日害忍月得二卧天阴哈嫩黑立大忝引日落害底格大忍刺有雨必以思大与五上例中“天、日、月、天阴、日落、有雨”等是汉语词;划线部分是用汉字表音的对应朝鲜语词;第三个部分标记出朝鲜人对汉语词中的汉字的读音(东音),如当时朝鲜人把“天”字读似“忝”。总之,在朝鲜语自己的表音文字创制以前,若要把汉语译成朝鲜语,只能利用汉字来标记朝鲜语固有词。虽然这三本书采用的标记手段仍是汉字,但毕竟完成了两种语言的对译。而双语词典的基本特征正是“对译”,即两套符号的对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书已经表现出双语词典的雏形。二、李朝时期的时期“训民正音”产生以后,以往书面语中以汉文、汉字为主的局面就变成纯汉文、朝汉文混合、纯朝鲜文并存的局面。这三种类型的文体至李氏朝鲜(朝鲜半岛上的历史王朝,通称“李朝”,存于公元1392—1910年)末期仍然使用。比如高宗《大君主展谒宗庙誓告文》(1894)便是这样的。*这样,我们很容易推测:当时语文生活中,关于汉字音、义的知识是必须的,缺乏这种知识就无法写好文章,不配称“儒生”。同时,崇奉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往往歧视朝鲜语新文字,因此在1846年以前没出现过朝—汉、朝—朝两种类型的辞书。15世纪中期以后,各种各样的辞书和其他工具书不断涌现。一般可分成三大类型:一是“韵书”及“字书”类;二是“司译院”类书;三是“物名类”汉字词语集。1.《译语类解》与《方言集释》韵书及字书的编纂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汉字的信息,用“训民正音”系统的文字给每个汉字标记读音,按韵和声调来编排。韵书只提供关于发音的信息,字书则还加上关于字义的信息。它们的释义方式一般沿用《说文解字》等中国古代辞书使用的方式。韵书及字书类中著名的著作有如下几种:“司译院”是李氏朝鲜时代掌管翻译和外语教育的国家机关,它出版的类书一般作为外语教材。(1)《译语类解》《译语类解》为汉—朝词汇集,汉语译官慎以行、金敬俊、金指南等撰。1682年编成,经过中国人的修改后于1690年出版。分上下两册,收录62部门4691条词语。(2)《蒙语类解》《蒙语类解》为汉—朝—蒙对译词汇集,李亿成于1768年编成。原本已佚,现存的是1790年方孝彦的修订本,收录54部门3842条词语。(3)《同文类解》《同文类解》为汉—朝—满对译词汇集,玄文恒编,成书于1748年。上卷收录天文、时令、地理、人伦、人品等26部门2448条词语,下卷收录田农、米谷、果品、疾病等29部门2352条词语。(4)《倭语类解》《倭语类解》为汉—朝—日对译词汇集,洪舜明编,成书于18世纪初,收录55部门3351条词语。(5)《方言集释》《方言集释》原名《方言类释》,为汉—朝—满—蒙—日对译词汇集,汉语译官洪命福编,成书于1778年。该书为4卷1册手抄本,收录天文、时令、地舆等87部门5037项。上举司译院所编的各种类书,都以汉语为词目,然后用朝鲜语和其他语言来对译,是把汉语当成共同中心语的双(多)语词典。《方言集释》甚至涉及五种语言。“司译院”类书采取两种分类:一种是按天文、时令、地舆等意义来分类,另一种是按词目的字数分成一字类、二字类、三字类等。3.融合了所有书籍的表达,成为了本国语的一个重要的特色16世纪末17世纪初,朝鲜民生凋敝,国势贫弱,知识分子受中国的考证学和西洋的自然科学影响,对本国文化有了自觉。他们批评死巴巴的性理学,寻求“实事求是”、“利用厚生”的新学问,因此兴起了实学。实学时代学者关心语言,出现了大量以“物名”为主的汉字词语集,主要有《寰瀛志》(1770)、《才物谱》(1798)、《物谱》(1802)、《物名考》(19世纪20年代)、《物名纂》(1890)、《广才物谱》(?)、《万物录》(?)、《物名》(?)、《兹山鱼谱》(?)等。这些“物名类”汉字词语集曾受到批评,被指为“名物度数之学”、“虫鱼之学”,而且大部分是手抄本,在社会上影响不大。但它们仍在朝鲜大量出现,这有如下原因:1)依据儒家的名物思想,存在将名称和意义定型化的意识。2)知识阶级对本国文化和语言有了自觉,但他们的自觉还未成熟,关心的范围只限于汉字词语。3)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应该熟知文物制度和文翰用语。“物名类”汉字词语集基本上沿用中国《尔雅》的释义方式。比如,《广才物谱》的“射干”条在词目后先列朝鲜语对应词,再给出汉语释义,然后并列13个汉语同义词,最后还说明“射干”的苗名和根名。《物名考》在词目后仅给出朝鲜语对应词,较为简略,但同样并列较多的汉语同义词。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书的词目都是用汉字书写,涉及中国文献当中出现的大量词语。这种辞书给读者提供的信息主要在于汉字、汉语词语的应用,关于朝鲜语固有词的内容不大多。它们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了解“汉文化”。当时的词语集中难见“朝—朝”或“朝—汉”型的。这可以反证当时知识分子对朝鲜语固有词语的忽视。一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朝鲜学者才编出朝汉辞典和本国语的单语辞典。长达约五百年的朝鲜辞书编纂史表明,人们对编纂汉朝辞书的探索经历了艰巨而漫长的岁月;辞书的编纂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成为宝贵的遗产。这也是现代人编纂新型的汉朝辞书的一个良好基础。(1)《东国正音》《东国正音》是最早的韵书,为整理和纠正汉字读音的转写规定了标准汉字音。成三文、朴彭年等9名学者奉世宗之命编写,成书于1447年,共6卷6册。此书以中国《广韵》、《集韵》、《洪武正韵》等为参考,共分26韵类91韵23字母。《东国正音》的体例是将字先按韵分类,韵同而字母不同的字均另行起排,同一字母的汉字据平、上、去、入排列,用训民正音文字注音,没有释义。《东国正音》因过分重视“等韵学”理论和《洪武正韵》的语言政策,在注音方面脱离实际情况,比如为了表示入声字尾/t/设定“以影补来”,虽然当时入声字尾/t/在中原音中已消失。(2)崔世珍《四声通解》崔世珍,朝鲜著名语言学家,精通正音文和汉文。生于1472—1476年间,卒于1542年。著有《四声通解》、《训蒙字会》《韵会玉篇》、《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等书。其中《四声通解是为补《四声通考》(朝鲜儒学者申淑舟编,已佚)之缺,于1517年编写的。以80韵母31声母先将字分类,再按四声排列,用正音文字注音,并加上汉文释义,间有朝鲜文释义。(3)朴性源《华东正音通释韵考》朴性源(1697—1767),字士浚,号圃庵,朝鲜学者。著有《华东正音通释韵考》、《华东叶音通释》等。《华东正音通释韵考》共两册,成书于1747年。该书是参照《三韵通考》(作者和年代未详;《华东正音通释韵考》序言说:“就三韵通考,悬华音于字下,一依本国崔世珍所撰四声通解之音,而广集字书,以订参考。”)和《四声通解》注明汉字读音的韵书,用正音文字先提示汉音再提示“东音”(朝鲜人对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