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动力之一。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伴随的传统城镇化主要表现为数量日益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空间快速拓展,这种外延式城镇化带来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发展难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城镇化发展方式也由传统城镇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型。在转型期,区域城镇化必然要在政府的强力引领、干预和宏观调控之下向前发展。政府制定、评估和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出台相应的管理对策,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和核心依据是新型城镇化效率,因为新型城镇化是强调发展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内涵式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本质因素,它决定了城镇化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基本配置关系和水平,进而决定区域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效率,最终决定区域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区域城镇化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而言,国外专家们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受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多元力量的驱动(Henderson,1974;Thlley,Gardner和Graves,1979;Ades和Glaeser,1995;Fujita和Krugman,2000);国内的学者除了认同国外的研究成果外,还重点研究了制度变迁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张培刚,2001;叶裕民,2001;陈柳钦,2005;程俊杰和唐德才,2008)。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对城镇化效率研究的主流模型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而对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的主要工具是主成分分析和计量方法。虽然在城镇化效率与城镇化驱动机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不菲的研究成果,但欠缺把两者联系起来做整体研究。城镇化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式复杂系统(柳思维,等,2012)。因而,本文在总结现有的城镇化效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角度,考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发展演变趋势,进而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的多元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探求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一、运行机制:从“产城融合”到“创新创意”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以及制度动力,这几种动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演进,其机制如图1所示。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级动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相对过剩,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在更高的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这部分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为工业化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源和重要的消费市场。农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一级动力主要表现为在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二级动力。在工业化的中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发动机。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是主要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技术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来实现的。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适应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区域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产业链的竞争,导致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与此同时,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与升级,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区域之间的知识与技术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此外,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在地域空间上催生了专业化城镇的崛起与涌现;伴随着产业集群的产生,产业聚集区呈现蜂巢状延伸,以工业走廊为依托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开始出现,城市组团式发展逐步成型,推动以“产城融合”为标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新型城镇化的三级动力,是城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核心动力源。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生产逐步普及,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步降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务业,随着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提高,逐渐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和城镇化的成熟期,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开始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镇化演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功能的强化。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以及分工的深化,促使以创新创意为双轮驱动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显著增强,出于服务业对于空间距离的发展需要,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工业演变为服务业,服务业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跃升,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内涵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导产业。制度动力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是全方位的,制度安排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无效或者低效的制度安排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样,当一种制度安排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到正向驱动作用时,我们称之为是高效率或者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必然会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反之,当一种制度安排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或者增加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本时,这种制度安排必然会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变迁或者制度创新中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上,比如,通过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促进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等,最终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二、研究模型(一)超效率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最早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e(1978)提出,最基本的DEA模型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CCR模型。但这种模型不能区分评价值都显示为1的决策单元的情况,为此,Andersen和Petersen于1993年提出了超效率DEA评价模型(Super-efficiencyDEA,简称SE-DEA),以区分它们的有效程度。假定考察的区域新型城镇化效率的时间为n年,每一年就是一个决策单元,在评估城镇化效率时投入指标个数m和产出指标个数为S,则区域新型城镇化效率可以运用式(1)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在式(1)中,X和Y分别表示第j年的投入和产出可能集。θj为第j年的城镇化效率指数,θj≥1说明第j年的城镇化效率为DEA有效,θj<1说明第j年的城镇化效率非DEA有效,表示第j年的城镇化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也不是规模效率最佳,可以通过调整投入要素的比例来进行改善;θj值越接近1,则表示第j年的城镇化综合效率越高;λj为权重变量;s-和s+分别为m维投入和s维产出的松弛变量。(二)行为因子的作用因子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这些驱动因素在具体区域下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可能是驱动因素,也可能是制约因素。为了找出其中的核心驱动力量和制约力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城镇化效率,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N)模型(刘思峰等,2010),建立一级动力即农业现代化(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简记为AM)、二级动力即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简记为I)、三级动力即现代服务业(ModernServiceIndustry,简记为MSI)以及制度动力(SystemDynamic,简记为SD)与区域城镇化效率之间的动态驱动模型。以区域城镇化效率θ1(0)为行为因子,而以一级动力AM1(0)、二级动力i1(0)、三级动力MSI1(0)以及制度动力SD1(0)为相关因素,即行为因子的作用因子。为了排除系统行为数据受到数据之间过于悬殊而带来的干扰,还原数据的本来面目,先对各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生成新的数据列;然后对新的数据列进行1-AGO累加生成,得到数列θ1(1)(h)、AM1(1)(h)、I1(1)(h)、MSI1(1)(h)和SD1(1)(h=1,2,…,m)。最后是生成数据矩阵B和Y:GM(1,N)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区域城镇化效率演变进程中受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和制度变迁的驱动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b1称为系统发展系数,bi(i=2,3,4,5)称为系统作用系数,通过系数bi可以看出作用因子对行为因子的作用程度。如果系统作用系数为正数,说明起促进或者驱动作用;如果系数为负数,则说明起制约作用;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其作用程度的强弱。(三)评价指标的选取从国内外的城镇化发展实践看,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都深深打上区域政府的意志和行为烙印,都是一个多元“投入”、多元“产出”的过程。所谓城镇化效率,就是指在宏观经济管理层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城镇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权衡与比较(靳相木,2005)。但是在不同地区中,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面临的资源、环境、区域文化等是不一样的,城镇化“投入”中诸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区域差异,城镇化的“产出”也不尽相同,加上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城镇化效率内涵和外延的关注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衡量新型城镇化效率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此,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虑到指标的合理性、评价数据的一致性、评价结果的相对客观性和连续可比性,经过筛选,本文选取六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城镇化效率。其中,投入指标包括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土地投入用建成区面积(单位:平方公里)表示,资金投入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表示,劳动力用非农就业人口数量(单位:万人)表示。产出指标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其中,经济产出用非农产值(单位:亿元)表示,社会产出用城镇化率(单位:%)表示,而生态产出则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单位:%)表示。三、示范分析(一)城镇化发展效率测算河南省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更是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可以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对其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文所有城镇化效率投入产出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1999-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因篇幅所限,原始数据省略。有关原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一般要求各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要求符合“同向性”假设,即当投入量增加时,产出量具有非递减性,常用的方法是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验。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对城镇化发展效率投入产出项进行同向性检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投入产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并且均能在0.01水平下通过双侧检验,充分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符合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较好的合理性。(二)外延式发展模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MAXDEA5.0得到1998-2010年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的计算结果,如表3和图2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只有1998年、1999年和2001年城镇化效率规模报酬属于递增状况,其余的10个年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情况。说明大部分年份城市规模相对于投入要素而言,相对过大,城镇化表现为外延式发展模式。在投入要素中,大多数年份的投入都出现剩余,在产出方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化率相对不足,以2010年为例,绿化水平应该还有6.6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而城镇化率可以再提升5.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并且城镇化水平滞后情况比较严重。由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镇化效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前,处于上升阶段;2000-2009年,处于横盘停滞阶段,在这10年间,城镇化效率值的波动幅度不超过0.05;2010年突破中端锁定,又表现出上升趋势。1998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效率只有0.971,处于DEA无效状态;1999年以后进入DEA相对有效区间,但发展效率的提升不明显,即使是城镇化效率最好的2010年,也只有1.137,经历13年的发展仅比1998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对比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1998-2010城镇化效率提升的幅度落后于同期的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幅度。可以说,这一阶段城镇化效率的表现差强人意。(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多元驱动模型根据前文动力机制的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是一级动力(农业现代化)、二级动力(工业化)、三级动力(现代服务业)以及制度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到某个特定时间段,这四种动力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一些因素可能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效率的提升发挥正面驱动效应,而有些因素可能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需要深入了解具体发展阶段河南省城镇化效率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以便找出新形势下区域多元复合转型中面临的内在难题,为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找到突破口,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不以牺牲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发展道路。根据一、二、三级动力的核心内涵与主要发展特征,一级动力的衡量用第一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来表示;二级动力选取工业产值比重和工业就业比例来表示;三级动力选取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两个指标来表示。由于制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制度变迁促进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来发挥作用,考虑到衡量指标的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区域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制度动力。各级动力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对研究模型的影响,本文先对表3的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然后根据函数式(4)分别对一级动力、二级动力和三级动力内部指标进行合成,得到一、二、三级动力综合指数,它们与制度动力的衡量指标市场化指数一起影响城镇化效率的演化趋势。式(4)中,Vi代表第i(i=1,2,3)动力的合成指数;φi和分别为第i动力内部两个指标的数值;αi和βi分别是第i个动力内部第一、二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满足条件αi+βi=1,在本研究中,在参考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将它们分别取值0.6和0.4。根据式(3)和式(4)的计算结果,运用灰色系统软件3.0,可以计算得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多元驱动方程的相关参数,进而写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多元驱动方程:对式(5)所表示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GM(1,N)动态模型进行误差检验,其残差平方和(εTε)以及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359、和3.657%,说明模型的模拟精度比较高,本研究所构建的多元动态驱动模型比较合理。式(5)表明,在1998-2010年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发展方程的系统系数为2.3717,说明在一级动力、二级动力、三级动力和制度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将沿着改善的路径前进。一级动力和三级动力的系数分别为0.379和2.6614,而二级动力和制度动力的系数分别为-0.27和-0.3754,说明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提升的正向驱动因素,其中现代服务业的驱动力量尤为显著;而工业化和制度动力是制约因素,制度力度不足对提升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阻碍作用相对更为突出。对于这一结论,我们试图寻找其中的内在原因来加以解释,一方面,这可能与河南省的工业发展战略有关,河南省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1998-2010年间都在60%以上,这种工业结构不利于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收,不利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而且河南省的工业化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比较明显,生态成本比较高,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河南省的市场化指数比较低,市场化指数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非国有经济发展指数、产品市场发育指数、要素市场发育指数、中介组织与法律指数的综合合成,市场化指数不高,说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待进一步厘清,而且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不利因素,应该改变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深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动力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和灰色系统GM(1,N)模型对1998-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但呈现阶段式缓慢发展趋势,1998-1999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2000-2009年处于停滞发展的中端锁定阶段,2010年才突破发展瓶颈,开始新的上升期。(2)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驱动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新型城镇化效率上升的驱动因素,而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市场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改善的制约因素。借鉴先发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经验,本文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一)农业多元化和规模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河南省城镇化效率起到正向的驱动作用。但目前这种驱动力还不够强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效率的驱动作用,应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实现农业多元化。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农业;在城市郊区,主要是发展兼营农业和专业化农业;在中心城市的都市区,发展工业化管理的优质高效、生态化、订单型的有机农业。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扶持力度,适度增加农业补贴、生态补偿,完善农业金融政策和农业税收政策等。此外,要优化农业创新政策,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加快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速度,提升农业生产率,跃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提升新型城镇化效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技术创新集群河南省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主要原因与河南省的工业结构偏重化有关,与河南工业产业链低端锁定有关。河南省既要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又要着眼未来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改造或者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劣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合理手段引导资金、人力资本等资源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长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地区工业化质量;通过产业融合,衍生新型产业,催生新型产业生态系统,培育技术创新集群。强化和完善产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园区与城镇社区,促进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优化布局,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加以精心打造,促使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中区转型,进而推动产业集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引导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合理嬗变,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老师工作计划
-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 幼儿园6月份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5篇)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3次段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
- 青海省海东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综合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机油冷却器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应链运营 教案项目四 供应链库存控制与管理
- 实验安全教育培训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综合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深圳2020-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专题03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原卷版)
- 经济日用文书-条据告启
- 鸟类系统分类课件
- 铲车考试题库
- 比亚迪唐DM-i说明书
- 2022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 世界问候日介绍你的问候温暖着这个世界礼貌礼仪打招呼优秀课件两篇
- 2022年公务员联考公安专业科目真题与答案
- 防静电标准规范
-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和手卫生的重要性
- 农业昆虫分类-螨类
- MT-T 1201.1-2023 煤矿感知数据联网接入规范 第1部分:安全监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