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_第1页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_第2页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_第3页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_第4页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近年来,美丽的风景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门话题。报纸上发表了关于王二德研究的新成果。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历年来王尔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无疑对促使王尔德研究走向深入大有裨益。一王尔德戏剧的翻译在英国文学史上,王尔德是继佩特之后有影响的唯美主义理论家,在理论上颇有建树。在创作方面,他涉猎甚广,既发表了诗歌、散文、童话、小说,又写出了戏剧。翻译王尔德的这些作品,是王尔德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而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王尔德研究水平。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就开始大量翻译王尔德的作品。迄今为止,对王尔德上述各个方面的作品都已有译介。首先是王尔德童话的翻译。王尔德一生共创作童话九篇,原文于1888年和1891年分别以《快乐王子和其他的故事》、《石榴之家》为名出版。最早将王尔德童话译介到中国的是周作人先生。在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他翻译了王尔德最著名的童话《快乐王子》(周作人译为《安乐王子》)。随后,愈之翻译了王尔德的另两篇童话《莺和蔷薇》、《巨人和小孩》。11925年,泰东书局出版了穆木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1947年,巴金将王尔德的九篇童话全部译成中文,以《快乐王子集》为名出版。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又把它重印。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王尔德童话的中译本。巴金翻译的王尔德童话可谓字字珠玑,为讲求语言之美的王尔德原作锦上添花。其次是王尔德戏剧的翻译。王尔德的戏剧创作活动持续了15年之久,先后完成了三部悲剧:《维拉·或虚无党人》(Vera,orTheNihilists)、《帕度亚公爵夫人》(TheDuchessofPadua)、《莎乐美》(Salome)。四出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LadyWindermere’sFan)、《一个不重要的妇人》(AWomanofnoImportance)、《理想丈夫》(AnIdealHusband)、《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此外,还有一出未完成的剧作《弗罗连斯的悲剧》(AFlorentineTragedy)。迄今为止,除创作于1882年的《维拉·或虚无党人》和《帕度亚公爵夫人》外,王尔德的其他戏剧都已译成了中文,不少剧作具有两个以上的中文译本。王尔德戏剧的译介始于1915年。该年10月,《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四、六号、和《新青年》二卷二号上,以英汉对照形式连载了薛琪瑛译介的王尔德剧作《理想丈夫》(薛译作《意中人》)。在《理想丈夫》连载的同时,《新青年》二卷一号上又刊载了陈嘏翻译的《弗罗连斯的悲剧》第一幕(陈译为《弗罗连斯》)。1919年至1921年间,我国出现了翻译王尔德戏剧的热潮。王尔德的名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于1919年同时译载于《新青年》(从五卷六号起)和《新潮》(一卷三号),译名分别为《遗扇记》(沈性仁译)与《扇误》(潘家洵译)。1921年,耿式之译《一个不重要的妇人》,刊载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五号至第十二号。同年,孔襄我、王靖合译的《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孔、王译为《同名异娶》)由泰东书局出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名剧《莎乐美》在两年内竟出现了五个中译本。1920年4月,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登载陆思安、裘配岳合译的《萨洛姆》。次年3月《少年中国》发表了田汉翻译的《莎乐美》。2不久中华书局又印行了田汉译文的单行本。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桂裕、徐名骥的译本,光华书局出版了徐葆炎的译本,启明书店出版了汪宏声的译本。在《莎乐美》的上述译本中,田汉翻译的《莎乐美》最为流行,研究该剧时,人们多以此为蓝本。20年代以后,王尔德戏剧的翻译便沉寂下来,除群星书店在1946年出版了胡双歌译的《莎乐美》外,几十年间再无其他新译问世。直到1983年,才由钱之德翻译了《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和《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并以《王尔德戏剧选》为名,由花城出版社印行。钱之德的译本,准确传达了王尔德戏剧的语言风格,代表了目前我国王尔德剧作翻译的最高水平。2001年,适逢王尔德百年冥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尔德作品集》,其中收入了孙予等翻译的王尔德的四出喜剧及《莎乐美》,但其译文质量并不在钱之德、田汉译本之上。再次是王尔德小说的翻译。王尔德创作的小说数量并不多,共计短篇小说四篇,即:《坎特维尔的幽灵》、《没有秘密的斯芬克斯》、《百万富翁的模特儿》和《阿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长篇小说一部——《道连·葛雷的画像》。王尔德的短篇小说皆已译成中文。3《道连·葛雷的画像》现有四个中译本(郁达夫曾在20年代翻译过这部小说,但不知何故,他的译稿终未付梓)。以出版先后为序,这四个译本分别是:荣如德翻译的《道连·葛雷的画像》,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彭恩华译《道林·格雷的画像》,198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印行;姜允麟把书名译为《灵魂的毁灭》,1988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将之刊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王尔德作品集》中,收入了黄源深翻译的《道连·格雷的画像》。在上述四个译本中,荣译本属上乘之作,读之既能品尝到王尔德优美的语言,又能感受到他简洁的文风,读后有一种领略到原作神韵的痛快淋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王尔德爱用而又难译、曾被余光中先生叹为“悠然心会,难与他人说”的悖论(paradox),荣先生也译得美妙精致。彭译本、黄译本虽比荣译本逊色,但总的来说还是忠实、顺畅地传达了原文意旨,基本上体现了王尔德的风格。姜译本的质量却未免使人失望。译者将书名改为《灵魂的毁灭》。王尔德是一个非常讲究题旨标示艺术的作家,他作品的标题往往都以隐晦曲折的途径或明白畅晓的手法传达出自己的意图。对自己唯一长篇小说的标题应该更为讲究。“道连·葛雷的画像”在同名小说中是一个反复出现、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小道具”,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象征体。它不仅是主人公灵魂的具像,而且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观点的表征,它形象地体现了艺术高于一切的思想。故原作以ThePictureofDorainGray为名,可谓独具匠心。将意蕴如此丰富的书名改译为《灵魂的毁灭》,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背离了作者的原意。最后是王尔德诗歌、散文及论文的翻译。王尔德是以诗歌创作走上文坛的。1875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少女的合唱》。1878年,他以《拉凡纳》一诗获牛津大学的“牛迪迦”奖。1881年,他的《诗集》问世。出狱后完成的长诗《累丁狱之歌》为其创作生涯画上了句号。在王尔德一生中,诗歌创作应该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我们对王尔德诗歌的翻译远远不够,尚存许多空白。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有刘复翻译的王尔德散文诗五首(载《小说月报》1921年第十二卷第十一号),飞白、赵澧、黄杲火斤翻译的王尔德的几首短诗。4王尔德的长诗《累丁狱之歌》曾于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译者是沈泽民,但此译本现难以看到。2000年问世的《王尔德作品集》中,收入了文心翻译的《累丁狱之歌》。文心的译诗,抓住了原诗歌谣体的特点,用词朴素,通俗易懂。《狱中记》是王尔德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它反映了王尔德后期思想的发展,有人视之为王尔德的“忏悔录”。早在1922年4月,《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就连载了张闻天、汪馥泉的译本。1998年,台湾业强出版社印行了孙宜学翻译的《狱中记》。去年出版的《王尔德作品集》中,又出现了朱纯深的新译。作为唯美主义理论家,王尔德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1891年,王尔德以《意向》为名,将自己的论文结集出版。《意向》包括“伪装的真理”、“谎言的衰朽”、“钢笔、铅笔和毒药”、“评论家也是艺术家”四篇文艺论文。上述论文,除“钢笔、铅笔和毒药”以及“伪装的真理”外,其他两篇都已译成中文,而且每篇均有两个以上的中译本。5综上所述,可以说在王尔德作品的翻译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王尔德作品的大量译介,无疑给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王尔德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世纪的王尔德研究在中国新文学的最初发难期,王尔德作为世界重要作家之一最先被介绍到中国。1915年11月15日出版的第三号《青年杂志》上,刊登了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潭”一文,文中将王尔德与易卜生、屠格涅夫、梅特林克并称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20年代,随着王尔德作品大量中译的问世,出现了一批王尔德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王尔德研究的第一次热潮。这一时期,王尔德的研究者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他们都将王尔德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立足于中国当时独特的文化背景,阐发自己对王尔德及其作品的理解。在作品评论中,比较集中于王尔德的童话和戏剧,尤以对《莎乐美》的评论为多。陈独秀在为苏曼殊小说《绛纱记》写的序言中,介绍了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并称王尔德为“蜚声今世”的爱尔兰剧作家。6法国文学史教授袁昌英说:“只有《莎乐美》,在巴黎那颓废派文学极盛的氛围里写成功的《莎乐美》,是他作风的代表,颓废派文学的结晶。”(引自范伯群、朱栋霖861)1922年,周作人、赵景深分别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王尔德童话”、“童话家的王尔德”,对王尔德及其童话予以评述。周作人认为,王尔德是“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他的童话“是诗人的,而非是儿童的文学”。(引自乐黛云王宁140)在20年代的王尔德研究中,田汉、沈泽民、张闻天的成果值得人们格外重视。田汉在积极从事王尔德戏剧翻译,并将之搬上中国舞台的同时,撰写了有关王尔德的论文。他在“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一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标出唯美主义的旗号,也没有对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的特征进行系统考察,但他已注意到王尔德与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作家的内在联系,为王尔德研究开拓了新视域。沈泽民的《王尔德评传》(1921年《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五期)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这一角度,首次对王尔德其人其作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论述。他认为:“人生上艺术上,王尔德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缺乏同情的性质使他不能成为‘为人生’的艺术家;自我的观念过强使他成为乖僻的王子。”“艺术是他人格的主调,装饰是他一生的享乐”。沈泽民的文章,反映了当时对王尔德的看法。张闻天与汪馥泉合撰的《王尔德介绍》7则更全面地评价了王尔德的生平与创作,阐释了王尔德的人生态度,对王尔德创作的总体特征以及重要作品的分析都富有创见。“王尔德介绍”一文,在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的介绍方面具有开拓性功绩,代表了当时王尔德研究的最高成就,文中许多观点至今仍值得借鉴。30、40年代,王尔德研究成果大为减少,有关王尔德的论文只有杨村彬的“唯美怪杰王尔德”(载北平《晨报剧刊》第九十一期,1932年10月2日)和许大虹翻译的“王尔德见拜伦”(见1946年6月16日《新中华》复刊四卷十二期第45页)。此后几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王尔德研究停滞不前,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80年代,我国出现了王尔德研究的第二个热潮。从80年代初开始,王尔德研究从恢复很快走向繁荣,主要成果是论文。据笔者统计,此期国内报刊发表了王尔德研究方面的论文近40篇。这一时期我国的王尔德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介绍性文章较多。由于王尔德研究在我国中断了几十年,因此,介绍王尔德其人其作,使读者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也就显得必要。方平的“快乐王子——王尔德”,舒晴的“英国著名的唯美派作家王尔德”,肖聿的“奥斯卡·王尔德和他的作品”等就属于这方面的文章。另外,有些论文虽然分析了王尔德的作品,但分析不够深入,往往着重于情节内容的概述,所以,这些论文实际上仍属于介绍性文章。董星南的“王尔德的童话”论及王尔德的全部童话作品,对童话内容的叙述占了大量篇幅,而深刻的剖析却显得不足。《读书》上刊登的戈宝权的“重读王尔德的戏剧作品”一文,以近一半的篇幅介绍王尔德的生平、创作,谈到王尔德的戏剧作品时,也以剧情叙述为主。这类文章大多出现在80年代初期,这正说明了当时我国王尔德研究尚处恢复阶段,研究者不得不从最基本的作家、作品介绍入手。这些文章为王尔德研究的复兴奠定了基础。第二个特点是立足于拨乱反正,呼吁对唯美主义与王尔德的正确评价。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对19世纪末出现的唯美主义持有偏见,总是将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划上等号。因此,论及唯美主义代表王尔德时自然多有诟病。随着王尔德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认识到了以往对王尔德及其作品评价中存在的偏颇,开始注重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肯定王尔德创作的价值。例如,曾杰在“简论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一文中,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后指出:“王尔德的《画像》,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技巧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能把唯美主义同形式主义等同起来,也不能根据他的个别言论来否定他的作品本身。实事求是,辨证分析,是我们正确评价王尔德的正确途径。”肖锡强的“王尔德‘诚实的重要’思想探微”、金福的“奥斯卡·王尔德与《道林·格雷的画像》”、李万钧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名剧《莎乐美》”、张建渝的“《莎乐美》艺术琐谈”、郝振益的“滑稽与严肃的结合——评王尔德的喜剧《厄涅斯特的重要性》”等都试图借助具体作品的剖析,辨察王尔德创作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为正确评价王尔德做出了尝试。在对王尔德单篇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开始了整体性的综合研究,此为这一时期王尔德研究的第三个特点。80年代中后期,随着王尔德研究总体水平的逐步提高,仅就王尔德的某篇作品进行分析已显得份量不足,对王尔德的创作予以总体把握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而单篇作品分析的积累和王尔德作品的大量翻译,又为总体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开始以王尔德的多篇作品甚至整个创作为研究对象,以便更好地把握王尔德的创作。陈瘦竹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和他的喜剧”一文,是这一时期王尔德综合研究方面的力作。《外国文学研究》刊发的拙文“论王尔德的创作个性”,以王尔德的所有作品为考察对象,从反论语言、人物性格的逆转、爱与美的主题三个方面,对王尔德的创作个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杨江柱的“王尔德的创作和唯美主义”、郝振益的“王尔德喜剧的艺术魅力”、张建渝的“试论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中的童话模式”等,也都是从整体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80年代对王尔德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的文章尽管只有上述几篇,但它们的出现,促进了王尔德研究的深入。从比较文学角度探讨王尔德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是这一时期王尔德研究的第四个特点。夏骏的“论王尔德对中国话剧发展的影响”,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考察和分析了王尔德在中国的介绍及其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20年代中国接受王尔德影响的原因。王列耀的“‘五四’前后中国人眼里的王尔德”和“王尔德与中国现代文学”,从王尔德自身的矛盾性分析入手,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坛影响的复杂性。在王尔德比较研究方面,这是两篇颇有价值的文章。总而言之,80年代的王尔德研究从恢复走向繁荣,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90年代我国出现了王尔德研究的第三次高潮。与80年代相比,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此期发表的论文有50余篇。除论文之外,还出版了王尔德研究专著。周小仪的英文版著作BeyondAestheticism:OscarWildeandConsumerSociety填补了我国没有王尔德研究著作的空白。中译王尔德传记也在这一时期问世。199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新乐等翻译的《奥斯卡·王尔德传》。90年代的王尔德研究在深度、广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者不再局限于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开始从文化角度研究王尔德,从而拓展了王尔德研究的新领域。周小仪的“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社会意义”、“奥斯卡·王尔德:十九世纪末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均采取了独特的批评视角,显示出作者在学术上的广阔视野。陈爱敏的“论王尔德喜剧的唯美主义文化观”也试图从文化角度解读王尔德的作品。第二,冲破了王尔德研究的禁区,对以往人们避而不谈的问题,如王尔德的同性恋对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