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庆市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庆市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庆市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庆市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安庆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一个基因可以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B。有性生殖的个体,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子代C.由于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变率高D。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的突变是定向的【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详解】A、随机性表现为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可以发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等等,A错误;B、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不是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将不会遗传给子代,B正确;C、在自然条件下,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很低,C错误;D、不管自发诱变还是人工诱变,都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周期性共济失调症是一种因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从而使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下列有关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编码的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B。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C.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D.该病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2、分析题文:“其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说明翻译的肽链缩短是由于编码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详解】A、由分析可知,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编码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B错误;C、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D、由分析可知,该病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周期性共济失调为素材,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认真审题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3。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重组的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的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A正确;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水稻花药内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但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掌握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明确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4.某开红花豌豆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且多了一条染色体,研究发现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基因B控制红花,b控制白花.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变异可以通过该植物根尖分生区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该植株减数分裂能产生BB、Bb、B、b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2∶2∶1C。该植株为父本,正常植株为母本,则杂交后代2/5植株含缺失染色体D。如果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红花∶白花=35∶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可知BBb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2:1,又根据“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故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1:1,据此答题。【详解】由图可知,图中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同时还存在一条短一段的染色体,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无论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还是结构变异均可用显微镜观察的到,A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植株减数分裂能产生BB、Bb、B、b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2∶2∶1,B正确;由于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则以该植株为父本,产生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1:1,正常植株为母本(产生的配子只含有该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则与雄配子BB结合的子代一定含有缺失染色体,与雄配子Bb结合的子代一半含有缺失染色体,故杂交后代2/5植株含缺失染色体,C正确;如果该植株自交,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2:1,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1:1,后代开白花的为1/6×1/5=1/30,所以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红花∶白花=29∶1,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的难点是正确理解BBb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尤其是正确理解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这一条件的应用。5.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需用清水漂洗B.该实验原理为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和着丝点分裂C。选用分裂中期的图像进行观察,染色体形态最清晰D.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染色体加倍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详解】A、该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A错误;B、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影响着丝点的分裂,B错误;C、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适合观察,C正确;D、解离时已将细胞杀死,细胞将固定在某一时期,所以不可能在高倍镜的视野中通过一个细胞看到染色体加倍的过程,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6。脂质体是以磷脂等物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转基因技术中的做法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他脂质的乙醚溶液加入到DNA溶液中,经特殊处理面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B.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C.脂质体在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中作为运载体D.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可提高转移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膜融合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经特殊处理面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面实现基因转移,而细胞內吞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脂质体的表面不含糖蛋白,因此动物不会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B错误;脂质体在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可以将目的基因(DNA)携带进入受体细胞,C正确;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有利于脂质体小泡与植物细胞膜的融合,可提高转移效率,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细胞膜的內吞与外排作用,明确脂质体携带了DNA进入受体细胞,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7。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合理的是()A。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B。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病家系中进行调查C.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D。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答案】A【解析】【分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人群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大,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系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详解】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系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B正确;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C正确;D、若该病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说明可能和性别无关,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正确。故选A。8.调查人员对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女性的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后,记录在表(“+”代表患者,“-”代表正常)中。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祖父祖母姑姑外祖父外祖母舅舅父亲母亲弟弟+——+——++-A。该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该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祖父和外祖父C.该女性与其祖父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4/9D。该女性的父母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答案】D【解析】【分析】该患病女性的父母均患病,但他们却有一个正常的儿子,即“有中生无为显性”,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根据祖父患病,姑姑不患病,可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弟弟不患病,父母患病,则父母均为杂合子,该女性患者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若为纯合子,致病基因来自祖父和外祖父,若为杂合子,致病基因来自祖父或外祖父,B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父母均为杂合子,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祖父为患者,其后代有正常个体(姑姑正常),故祖父为杂合子,所以该女性与其祖父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女性的父母均为杂合子,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小孩的概率是1/4,D正确。故选D。9。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四倍体有子香蕉若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二倍体C.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四倍体有子香蕉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不可育【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详解】A、无子香蕉培育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B、四倍体有子香蕉经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单倍体,B错误;C、二倍体与四倍体虽然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不育,所以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四倍体有子香蕉花药离体培养产生的单倍体中含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是可育的,D错误。故选A。10.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原理和培育太空椒、杂交水稻的原理相同B。通过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小麦既能结合双亲的优点,又能大幅度改良性状C。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选择子代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就能得到八倍体小黑麦D。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按照人类的意愿培育生物新品种【答案】D【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原理和培育太空椒的原理相同,都是基因突变,而培育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B、通过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小麦能结合双亲的优点,但不能大幅度改良性状,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B错误;C、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选择子代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就能得到单倍体,再通过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才可获得八倍体小黑麦,C错误;D、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按照人类的意愿培育生物新品种,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1。1937年,人们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正确的是()A.白三叶草因为寒冷产生了定向变异B.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C。寒冷对白三叶草抗性进行了定向的选择D.种群的基因库没有改变没有发生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白叶草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白叶草被淘汰,如果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那是环境的影响,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是不符合题干的,B错误;C、寒冷的环境对白三叶草抗性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正确;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发生了进化,D错误。故选C。12。如图所示为某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A。1950~1980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D。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新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从1930年至1970年,种群基因频率A在不断下降,a不断上升;从1970年至1990年,种群基因频率a在不断下降,A不断上升。【详解】A、1950~1980年间该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发生着变化,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B、1990年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产生新物种,B错误;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4×0.6=48%,但如果个体间不能自由交配则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8%,C错误;D、1970年以后,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有利于适应新的环境,D正确。故选D。13.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化验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IU/L0〜45肌酐(CRE)1.5mg/dL0.5〜1.5尿素氮(BUN)14.6mg/dL6.0—23.0葡萄糖(GLU)↑223mg/dL60〜110甘油三酯(TG)↑217mg/dL50〜200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220A。表中所测的各种化学物质,都只能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B.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表中这些化学物质在内环境中的含量处于参考范围内C.表中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维持的D。被检查者甘油三酯的含量略有偏高,且表现为高血糖症状,故平时要控制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的含量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而葡萄糖、甘油三酯超过了参考范围.据此分析结合题目相关问题进行判断。【详解】A、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会含葡萄糖,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如体温的相对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体现,B错误;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的调节不是只有神经调节,C错误;D、饮食不当是甘油三酯升高的主要原因。当进食大量脂肪类,尤其是动物脂肪食物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加工精细的粮食进入体内后,会引起血糖升高,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D正确。故选D。14.图中c为肌肉,②为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一肌肉接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有4个神经元,c部分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B。a为传入神经,人体内兴奋在a上双向传导C.刺激b引起肌肉收缩也属于反射D。②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图中有3个神经元,肌肉c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A错误;B、由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a为传入神经,人体内兴奋的传导,只能从感受器到效应器,因此兴奋在a上单向传导,B错误;C、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发生的肌肉收缩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分析题干信息可知,②类似于突触,因此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故选D。15。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①中内容物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形成突触。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详解】A、a属于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上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这个过程会释放神经递质,属于胞吐,消耗能量,A正确;B、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C、突触间隙的实质是组织液,含有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C正确;D、当突触后膜兴奋,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表现为负电位,D正确;故选B。16.图甲是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图甲的c点将升高B。图甲c点、图乙③点时,细胞膜外侧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C.图甲b点、图乙②点时,神经元细胞膜处Na+内流消耗能量D.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A、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提高,A正确;B、图甲c点、图乙③点均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此时细胞膜外侧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B正确;C、图甲b点、图乙②点均表示0电位,此时神经元细胞膜处Na+没有内流,之后Na+内流C错误;D、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膜蛋白,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17.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B。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C。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D。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详解】题干中信息: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所以说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A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运输都要靠体液运输,C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作为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过程发生变化,D正确。18。研究者为了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对小鼠的处理见下表。组别甲组乙组丙组丁组处理方法切除甲状腺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X生理盐水灌胃时间饲养14天Y1次/天,共14天1次/天,共14天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耗氧量来研究其功能B.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C.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D.与丁组相比,丙组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甲状腺对碘的需求量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2、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3、分析该实验: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表格中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故图中X是甲状腺激素灌胃,Y是饲养14天。【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故可通过测定耗氧量来研究其功能,A正确;B。甲组和乙组相比,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体现了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的原则,B正确;C。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按照对照试验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C正确;D.通过反馈调节,与丁组相比,丙组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D错误。故选D.19.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即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血糖的来源,而且肌糖原不能分解。①过程为消化吸收,不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详解】A.②表示糖原的分解,因为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所以②不能在肌肉细胞中发生,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可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抑制②③过程,B错误;

C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使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升高,C错误;D正确。故选D。20。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所示,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B.Ca2+内流引发细胞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详解】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ATP中,A正确;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而降低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C错误;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C.21.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答案】D【解析】【详解】A。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C。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D.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故选D。22.研究人员检测人体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与尿液渗透压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B.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图中血浆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尿液渗透压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依题文可知,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经神经中枢及相关腺体的作用,最终使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增加,其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B.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其会将兴奋经神经中枢传至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从而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C正确;D.图中血浆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的原因应该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重点掌握抗利尿激素的产生过程和作用。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23。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渴觉B.人体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会明显减少C.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D.水盐平衡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水盐调节(1)神经调节途径:(2)神经—体液调节途径:【详解】A、当人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B、当给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明显减少,B正确;C、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D、水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点睛】学生对水盐调节理解不清。尤其注意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产生渴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作用部位为肾小管和集合管。24.九价宫颈癌(HPV)疫苗是用于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九价的疫苗是在四价疫苗的基础上再覆盖31、33、45、52、58型的,其中HPV52、58型的病毒是亚洲人最容易感染。目前中国内地可接种九价HPV疫苗,该疫苗分三次接种完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九价HPV疫苗为抗原B。初次接种九价HPV疫苗,会刺激一种B细胞分泌多种抗体C。当机体再次感染HPV时,记忆B细胞的细胞周期会明显缩短D。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九价HPV疫苗为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A正确;B、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而且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B错误;C、当机体再次感染HPV时,记忆B细胞的细胞周期会明显缩短,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D、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D正确。故选B。25。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三种B。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摄取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B错误;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与抗原结合,C正确;D、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因此会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C。26。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27。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引发向光弯曲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及分析达尔文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解】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某种“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28。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组别12345672,4—D浓度(mol/L)清水10-1510—1310-1110-910—710—5平均生根条数(根)2.03.89.420.39.11.30A.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B.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如要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条数;随着2,4—D浓度的增加,平均生根条数先增加后降低,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组别4的生根数最多;1清水组为对照组,与其相比,6组和7组的生根数降低,说明高浓度的2,4-D抑制了生根,实验体现了2,4—D对植物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详解】A、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的生根条数,A正确;B、与清水组相比,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C、由表格数据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2,4-D浓度为10—11mol/L左右,需缩小浓度梯度作进一步的实验,C正确;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属于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B.29.将离体的某植物根尖细胞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测得经某一浓度生长素处理前后的细胞内DNA、RNA、蛋白质含量比值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B。经该浓度生长素处理的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增加C。处理过程中,DNA的数量、结构等没有发生变化D。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用生长素处理细胞后,细胞中RNA和蛋白质含量比值增多,而DNA含量基本不变.【详解】A、从柱形图可以看出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DNA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内的转录过程,导致RNA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蛋白质含量增加,A正确;B、从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处理后细胞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B正确;C、处理过程中会促进基因的转录,会有DNA结构的改变,C错误;D、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C。3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②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人工合成获得,也可从植物体内提取获得③植物的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④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植物激素也能调节基因的表达⑤植物的生命活动只受植物激素的调节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答案】A【解析】【分析】1、五大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①乙烯利作用与乙烯相似,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①正确;②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不可从植物体内提取获得,②错误;③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的现象.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积累在根的近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因此近地侧长的慢,远地侧长的快。植物的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③正确;④植物激素的合成受酶的控制,而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同时植物激素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④正确;⑤植物的生命活动并非只受植物激素的调节,也受阳光、温度、湿度等的调节,⑤错误,因此正确的为①③④.故选A。二、非选择题31。果蝇的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红眼与白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下表。回答以下问题: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雌蝇1560500雄蝇70822623(1)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F1中黑身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3)遗传学家发现用白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红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再次发现白眼雌果蝇。该种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染色体发生缺失(已知没有B或b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新个体).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确定该种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若子代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父本红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答案】(1).AaXBXb(2).AaXBY(3)。1/6(4).让F1中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的红眼雄果蝇进行杂交(5).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6)。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1【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子代雌蝇中灰身:黑身为156∶50≈3∶1,雄蝇中灰身:黑身为(70+82)∶(26+23)≈3∶1,雌雄比例相等,故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灰身为显性,黑身为隐性.子代雌蝇全是红眼,雄蝇红眼∶白眼为(70+26)∶(82+23)≈1∶1,雌雄比例不等,故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且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由此确定,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由于子代灰身:黑身≈3∶1,则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Aa;由于子代雌蝇全是红眼,雄蝇红眼∶白眼≈1∶1,则亲本相关基因型为XBXb×XBY,故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2)F1中红眼雌果蝇基因型1/2XBXB、1/2XBXb,产生雌配子XB的概率为3/4,产生雌配子Xb的概率为1/4;F1中红眼雄果蝇基因型XBY,产生雄配子XB、Y的概率都是1/2;则F1中黑身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XBXB∶XBXb∶XBY∶XbY=3∶1∶3∶1,则该群体中白眼基因b的基因频率=(1+1)÷(3×2+1×2+3×1+1×1)=1/6。(3)根据题意可采用假说-演绎法解决。要探究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父本染色体发生缺失,必须让该F1中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红眼雄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作出判断。假设由于父本基因突变产生,则该白眼雌果蝇为XbXb,正常红眼雄蝇为XBY,杂交子代为XBXb∶XbY=1∶1,即子代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如果是由于父本红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产生,则该白眼雌果蝇为XXb,正常红眼雄蝇为XBY,杂交子代为1XBXb∶1XBX∶1XbY∶1XY(致死),即子代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1。【点睛】本题易错点是第三空关于基因频率的计算问题,需要注意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另一易错点为实验设计问题,在解答该小题时注意把握杂交亲本的选择,可以把结论当成条件来进行分析。32.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揭示了细胞是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图一是人体对于环境中氧气的变化而调节红细胞数量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作用,EPO为促红细胞生成素).研究表明,在肾脏细胞内存在一些分子(氧感受器)在缺氧条件下被激活,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图二是10名登山队员(24-38岁)在中尼边境攀登过程中平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平均夜营高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缺氧导致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血液中O2分压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保证了体内红细胞数量的保持相对稳定。(2)从图一可以看出,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发生障碍,无法排除含氮类代谢废物)容易发生贫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图二曲线可知,登山第37天之后,红细胞数量不再增加,但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仍在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山运动员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最高的时间应该在红细胞含量最多____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在登山37天之后,登山运动员仍处于高海拔地区,体内红细胞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