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导论心理学的发展结构主义:威廉·冯特:1879年建立第一个正式用于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强调科学方法、精确的度量、数据的统计方法铁钦纳:对心理和行为的结构的分析。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其目标是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魏特默:把许多体验作为完形——有组织的整体——被精神所理解的方式批评:简化论(把所有人类体验都简化为简单的感觉)元素论(寻求把成分联结而非直接研究复杂或整体行为)心灵主义(只研究有意识觉知的口头报告,忽视不能描述内省经验个体)2)七种当代心理学观点观点行为决定因素对人性看法研究主题生物学遗传生物化学过程被动的机械论行为与心理过程生物化学基础(脑、神经系统)心理动力遗传、早期经历本能驱动无意识驱力、冲突行为主义环境、刺激条件对刺激反应,可变行为+其刺激的原因、结果人本主义潜在自我管理能动,无限潜能生活模式、价值、目标认知刺激条件心理过程创造性能动刺激反应性通过行为的显示推断心理过程进化为生存适应环境适应性进化的心理适应性文化文化规范可被文化改变态度和行为的跨文化模式生物学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心理与社会现象最终能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行为是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决定的。经验可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物结构和过程来改变行为。心理动力学: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目的是降低紧张度。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佛洛依德:人的天性不总是理性的,行为可能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驱使行为主义: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分析先行环境条件(在行为之前出现,为机体产生/抑制反应提供活动场所)把研究的主要对象行为看作是要理解、预测和控制的行为查看跟随反应出现的可观察到的结果人本主义:人是先天良好而且具有选择能力的有能动性的动物。其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人本主义者关心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而非由观察者和研究者看到的客观世界。认知观点:中心:人的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考、记忆、理解。)对行为主义挑战:最重要的行为是由全新的思维方式而并非是过去使用过的可预测的方式产生。(想象与过去和现在完全不同的选择和可能性,才能朝着超越当下环境的将来而努力。只有部分行为是由先前环境和过去行为结果决定的)思维是外显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伤害别人后后悔(结果)。后悔后道歉(原因)进化论观点:自然选择:能更好适应环境的有机体倾向于比适应性差的更能成功产生后代,并遗传他们的基因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进化以达成特定的适应性目标特殊性:把极长的进化过程作为中心解释的原则。文化观点:研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通过将错误降到最小,提出可靠的归纳方法来收集和解释证据的一般程序机会。变量:秉性变量:行为的内部决定因素(如基因)环境变量、情境变量:对行为的外部影响例:人为何想抽烟?个体倾向冒险性(秉性变量)+同辈人压力(情境变量)自变量:相对于情境中其他变量,实验者操作,独立自由变化的刺激条件因变量:实验者为检测操作效果而观察测量的被试反应
其值是自变量变动的结果,依赖于刺激条件的变化。例子:看到暴力镜头的数量(自变量)、表现的攻击性(因变量)显著差异:当由随机因素导致的概率不足5%(p<5%),接受这个差异为“真“,利用统计推论程序来估计某个观测到的差异因随机因素而出现的概率实验客观性实验偏差观察者偏差: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混淆变量:并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淆,对数据解释增加混乱。期望效应:研究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安慰剂效应: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病人纵使受了无效药物治疗也认为身体康复了)补救措施标准化:在数据收集阶段使用统一、一致的程序操作化: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由某种行动或操作所界定的具体变量操作性定义:以测量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双盲控制: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进行了哪项,消除偏见认知过程功能固着:心理上的阻塞,它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它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新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影响。框架效应: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显示正面和负面框架下,即受益和受损两种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给被试服用不同种放射活性物质(安全),这些物质在脑内被活动的脑细胞吸收。头骨外的记录仪器能检测出参与不同认知和行为的细胞放射活性。这些信息由计算机构造出脑的动态图像,显示出参与不同心理活动的脑结构图。MRI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射频波在脑内产生脉冲能量,因为脉冲可调谐到不同频段,使一些原子与磁场偶联。当磁脉冲被关掉的瞬间,这些原子共振并返回自己的初始态,特殊的射频接收器检测这类共振及其对于计算机的通信信息,据此产生不同原子在脑区中的定位图。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将MRI和PET优势结合,通过检测血流进入脑细胞的磁场变化而实现脑功能成像,它给出更精确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性染色体:携带性别遗传基因的染色体。人体每个细胞内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雄性XY,雌性XX,二者的不同结合产生不同性别的后代。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自主神经系统(体内系统,非随意过程)体干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神经,随意)副交感系统(维护身体和内环境)交感神经系统(应付麻烦)中枢神经系统(CNS):整合和协调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传入的神经信息,向身体不同部分发出命令。外周神经系统(PNS):由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成。负责把眼耳等感受器的信息提供给中枢神经系统,并传递脑对躯体器官和肌肉的命令。自主神经系统:PNS一部分,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过程。每天24小时工作,调节一般不需要意识控制(如呼吸,消化,觉醒状态)处理机体受到威胁和维持常规身体状态两类生存问题。副交感神经:监测身体内部功能的常规活动。当危险过去,它负责减缓这些过程,恢复消化活动,心搏变缓,呼吸放松。执行机体非常紧急的常规维护,如排出体内废物,保护视觉系统(眼泪、瞳孔收缩),持久性保持身体能量。调节每天的体内生理过程和行为。动作电位:神经元之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正输入的兴奋模式,将产生动作电位,即神经元的发放。化学基础:兴奋性传入引起离子通道的变化,允许钠离子流入细胞内,导致细胞的发放。由于钠离子带正电荷,它的流入改变了细胞内外跨膜正负电荷的平衡。当兴奋性传入对于抑制性传入足够强大而达到去极化,细胞内从-70mV变到-55mV,动作电位开始。全或无规律: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受阈上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只要兴奋性传入总和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否则不会)。动作电位大小沿轴突全长传播时不减弱。静息电位:当细胞处于不活动或静息状态,细胞内钾离子渗出,细胞外钠离子渗入。细胞膜内有离子传输机制,纠正细胞膜内外离子的渗流,使神经元内液对于外液而言有相对的-70mV电压。即相对于外液,细胞内液发生了极化,静息电位即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电位差。它提供了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背景。脑结构脑干:综合调节机体内部状态延髓:脊髓最上端,是呼吸、血压和心搏调节中枢。身体发出的上行神经纤维和脑发出的下行神经纤维在延髓交叉。桥脑:提供传入纤维到其他脑干结构和小脑之中。丘脑:是感觉的最高中枢(感觉传导接替站)全身的各种感觉(嗅觉除外)的传导通路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进行粗略的分析与综合,再投射到大脑皮质进行加工。(如:大脑把眼睛获得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视觉区)小脑:负责协调身体运动,控制姿势,维持平衡。负责程序性记忆(主要靠后天的重复以及经典条件作用获得)。位于头骨基底部,贴在脑干上。边缘系统:动机、情绪状态和记忆过程;
调节体温、血压和血糖水平和其他体内环境的调节活动。海马:负责外显记忆(提取自我觉知的过程),边缘系统中最大的脑结构杏仁核:负责情绪控制和记忆形成,给接收到的来自感觉的信息赋予意义
杏仁损伤:对精神特别活跃的个体产生镇静效应,或伤害面孔表情识别功能。下丘脑:脑内很小的结构,由几个神经核团和更小的神经元群组成,调节动机行为(摄食、饮水、体温调节、性唤醒)使身体保持内稳态。它也负责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大脑胼胝体:负责传递和发送信息,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顶叶:负责触觉、痛觉、温度觉,位于中央沟之后额叶:负责运动控制和认知活动(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
位于外侧裂之上,中央沟之前。颞叶:负责听觉,位于外侧裂下部(每个大脑半球的半侧)枕叶(视皮层):视觉传入位于头后部的枕叶进行加工。
一种典型的感觉型粒状皮层,接受来自丘脑外侧膝状体的视觉信息输入。大脑功能的分区化和整合化:每叶脑组织并非单独控制某一特殊功能,而是脑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在工作,大脑各叶相互影响协调。不过不同的脑叶对于完成某一特殊功能是必须的额,若叶脑组织受损,其功能将遭到破坏或丧失。Wernicke失语症/感受性失语:病灶位于Wernicke氏区和听觉联络区,它与言语中枢联系中断后,阻碍了听觉性词“图像”的激活而致。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议的意义,虽有说话能力,但词汇、语法错乱紊乱,常答非所问,讲话内容无法使人真正了解,但常能正确模仿他人语言半球功能布洛卡区: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布洛卡失语症:病人无法制造符合文法的流畅句子,会出现电报式的话语,以短而间断的句子表达其思想。病人可以知道自己说话并不流畅。而其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是正常的。裂脑病人:胼胝体被切断。出现在左或右侧视野的信息仅停留在右或左半球大脑可塑性:脑可塑指大脑可以为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塑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分为结构和功能可塑。脑的结构可塑是指大脑内部的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由于学习和经验的影响建立新的连接,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它包括突触和神经元可塑。功能的可塑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和训练,大脑某一代表区的功能可以由邻近的脑区代替,也表现为脑损伤患者在经过学习、训练后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内分泌系统人类基因特化发育出高度复杂的调节系统,辅助神经系统的工作。它帮助机体战胜感染和疾病,促进机体的生存。通过调节性唤醒,生殖细胞的繁殖和哺乳中母亲乳汁的产生等途径促进物种生存和延续发展。激素:内分泌系统作为一种腺体网络制造和分泌到血液中的化学信使。激素影响身体生长。(启动、维持和终止性特征和副性征;影响唤醒和觉知的水平;作为情绪变化的基础,调节代谢以及身体利用能量储存的速度)脑垂体/主腺体:能产生约10种不同的激素,进一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和影响生长的激素。少会导致侏儒症,多会造成巨人症。睾丸酮:男性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刺激睾丸分泌睾丸酮,它会刺激精子产生,增加雄性个体攻击性和性欲望。感觉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如咖啡中多少糖才算甜)心理测量函数:表示每一种刺激强度(横坐标)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纵坐标)的曲线。信号检测论SDT: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系统研究方式。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侦察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比如物理强度),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信号检测论区分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过程:感觉过程(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决策过程(观察者的反应偏差)有有无经常回答是——高集中率和虚报率;经常回答否——低击中率和虚报率反应偏差:由一些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引起的观察者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而产生的系统趋势。绝对阈限: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是差别阈限的一个特例。
操作定义——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能识别出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操作定义——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
△Φ差别阈限/Φ标准刺激强度=C韦伯常数标准刺激越大,达到最小可觉察需要的刺激增量越大。每个刺激的特定值不同,但是当刺激强度极高时韦伯定律不适用。费希纳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而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换能: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感觉适应: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和反应逐渐减少的现象。(在户外呆一段时间后阳光不那么耀眼)视觉系统暗适应:从光亮处到光暗处眼睛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它产生是由于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杆体细胞(黑暗中活动)比锥体细胞(白天活动)变得更加敏感,杆体细胞能对环境中的微弱的光进行反应。视皮层:大多数视觉信息的最后目的地是大脑枕叶的初级视皮层区域颜色视觉颜色体验:色调(波长/频率,对光线颜色的不同性质的体验)饱和度(光波纯度,颜色感觉的纯度和亮度)明度(光波强度。白色的明度最大,黑色的明度最小。)三原色理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红绿蓝。所有其他颜色都是由它们相加/减混合得到。拮抗加工理论: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对绿,蓝对黄或黑(没有颜色)对白(所有颜色)。颜色产生互补色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一个成分(由于过度刺激)疲劳了,因此增加它的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色盲的类型成对出现(颜色系统实际上由相对立的成对颜色构成,而非单一的基本颜色)(细胞的)感受野:直接或间接影响某一特定神经细胞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全体为该特定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视网膜神经细胞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有两种:在中央区的刺激可以引起细胞的兴奋/抑制,而在周围区域的刺激能抑制/兴奋该细胞。听觉物理声音:正弦波的两个基本特性决定声音的作用形式频率:每秒的周期数。单位赫兹振幅:声波的强度(波峰到波谷的高度)。声音的心理维度:音高:声音的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高频率,音调高。人类20Hz~2000Hz响度:声音的响度或物理强度由振幅决定。振幅大,声音大。音色:复杂声波的成分。(如区分狗和猫的声音)音调知觉理论地点说(1000Hz以上):基于当声波经过内耳时基底膜随之运动这事实提出的。音调的知觉取决于不同频率在基底膜上发生最大运动的具体位置。频率说(5000Hz以下):
通过基地膜震动的频率来解释音调。一个100Hz的声波将在基底膜产生每秒100次的震动,引起同样频率的神经放电,它是音调的神经编码。
单个神经元没有足够的放电速度来表征高音调的声音。但根据齐射原理,外界声波将产生听觉神经细胞一个整体的激活模式。肤觉:皮肤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所产生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感觉的总称。身体表层分布众多类型的感受细胞器,每种感受器对与皮肤接触的不同类型的刺激产生反应。痛觉:身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顶叶)有害刺激:强度足够导致组织损伤或避免导致损伤的刺激伤害性疼痛:由外部刺激引发的负性感觉(用手接触热火炉的感觉)神经痛:由神经的不正常功能或过度激活造成(意外事故或癌症引发的神经受伤和疾病,用镇静剂药物或其他治疗可以缓解这种疼痛)幻肢现象:10%截肢者感到断肢处严重/慢性的疼痛知觉感觉、组织、辨认与辨识知觉组织:感觉(把物理能量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下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对一个客体的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这种表征为观察者外部环境提供了有用的描述。通常在没有意识觉知的情况下迅速而有效地完成。近距与远距刺激近距刺激:远距刺激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远距刺激:环境中的物理客体知觉会根据近距刺激中的信息来确定远距刺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形式、整体、结构、本质。强调内在结构(先天的)在知觉经验中的作用。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对心理学原子论观点的挑战。对世界的整体知觉(音乐由音符组成,听到的却是完整的旋律)的产生是由于大脑皮层被组织用这种方式来工作。注意过程选择性注意:目的指向选择:对将要注意的物体做出选择,自己的目标的功能。刺激驱动捕获:发生在刺激的特征(环境中的物体)自动抓住你的注意双耳分听:检验过滤器理论:心理只有有限的资源去执行全部的加工,从感觉到意识的信息流会被严格调整,不被注意的信息会被过滤掉,或不进入意识。掩蔽注意信息:被试带着耳机听同时呈现的两种录音,不同的信息呈现给不同耳朵。被试要求仅把一种重复,而另一耳的信息忽略掉。结果:非注意的信息不会让它的出现被察觉。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例如自己的名字,信息才会成为有意识注意的中心。指向性搜索前注意加工能熟练地在环境中找到由单一特征定义的客体,而要求系列加工,每个要素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分别考察。检测特征的组合必须一个接一个,即指向性搜索,注意每个客体指向性的搜索,确定它是否与两种特征结合相匹配。知觉中的组织过程图形、背景、封闭性:封闭性:把不完整的图形看成完整的。该过程表明你具有把刺激知觉成完整的平衡的和对称的倾向,即使存在空隙、不平衡和不对称时也一样。错觉:知觉系统欺骗你,用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错觉轮廓:观察者在没有亮度或颜色变化的地方能感知到轮廓的存在。并不存在远距刺激,仅是个人主观经验。知觉组织原则接近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这解释成整个刺激模式以某种方式决定了他本身部分的组织,整体知觉与仅仅是部分的集合不同。相似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运动知觉似动: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一种现象(西现象)。包括诱导运动(月亮像是穿过云层,而实际是云层在月亮前运动)西现象:视野不同位置的光点以每秒4~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会出现。当交替速率相对慢时,从一个点的位置到第二点有很多路径,而观察者只看到最简单的直线路径。诱导运动:是一种视错觉,一个相对静止的客体,当受到周围其他物体运动的诱导而被知觉为运动的这一假象运动。视觉系统有一种强烈的趋势把一个较大的、包围的图形作为一个较小的被包围的图形的参照框架。深度知觉视差: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从目标看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叫做这两个点的视差角,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基线。视差提供深度线索。视轴辐合:当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它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内侧转动。视轴辐合信息对于深度知觉最多只在十英尺内有效,更远的话角度的差异太小以至于不能够被探测到。此时两眼视线几乎水平。相对运动视差:提供关于深度的信息,因为当你运动时,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他们在视网膜成像场景中相对运动的发展和方向双眼深度信息来源视差和视轴辐合。视觉系统利用两个不同视网膜图像,比较它们相应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能有效把两个成像之间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解释为三维世界的深度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虽然近距刺激的性质会随你眼睛和头部的运动改变,但感知的远距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的。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稳定的。知觉的重要任务是在视网膜成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去发现环境恒定的性质。大小恒常性: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它要考虑距离线索和具有相似性状物体性质的先验知识,但当过去经验不能给你相似物体在极远距离的形状信息时便失效了形状恒常性:正确感知物体形状。即便物体处于倾斜位置,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存在实质的不同时。方向恒常性: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你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它依赖于内耳中的前庭系统亮度恒常性:人们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觉为恒定的倾向。亮度恒常性存在是因为即使物体反射光线的绝对量发生了改变,反射光线的百分比确实基本上恒定。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你把墙上所有的砖块都知觉为由相同的材料组成(亮度一样的红色,只是有些砖块被阴影挡住了)辨认与识别过程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它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处理一定量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数据驱动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已经掌握的环境信息来帮助知觉识别。期望影响知觉。这种加工包括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记忆中存储的概念影响对输入信息的解释,概念驱动。定势: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运动定势:准备好做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快速反应心理定势: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问题。当原来的规则在新的语境中不适用时,心理定势实际上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当旧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质量知觉定势:准备好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觉到特定的刺激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睡眠周期——快速眼动睡眠REM:在睡眠期间以周期性的间隔出现,占20~25%。每个周期中REM的比例逐渐增加,但会随着年龄和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睡眠的最后阶段,脑的电活动增加,你会经历REM睡眠,开始做梦,脑电图像清醒状态,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变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眼球左右摇摆。REM对NREM睡眠之后的脑平衡的恢复是必须的。它可能在心境和情绪的保持中起作用,储存记忆并将最近经验整合进先前的信念或记忆中。可能在婴儿时期负责建立眼睛运动的神经和肌肉间的通路,建立脑中的结构意识的其他状态催眠: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其特点是彻底放松和易感性。催眠开始于一种催眠感应,使外部注意力分散减到最小并鼓励参与者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感应活动包括想象特定的经验或对事件和反应进行视觉化。一般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被催眠。催眠可以减少疼痛(催眠性痛觉缺失)幻觉:在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活灵活现的知觉,它是个体改变事实的一种心理建构,不同于对真实刺激有知觉歪曲的错觉。病人认为其想象出来的感知觉它是由高度的唤醒、强烈需要的状态或无法抑制有威胁性的念头共同作用的产物。学习与行为分析学习学习: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学习-表现差异:你学到的和在外显行为中表达或做出来之间的差异。(如对现代艺术的鉴赏不一定在你可测量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你获得是一种潜能)条件作用:事件与行为联系起来的方式条件反射: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有机体学习在两个刺激——一个先前不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和一个天生能诱发反应的刺激——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联想。反射性反应:经典条件作用核心反射:无需学习的反应,由于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的(如唾液分泌、瞳孔收缩、膝盖痉挛、眨眼)无条件刺激UCS:任何能自然诱发的行为,狗看见的食物无条件反应UCR: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狗看见食物所分泌的唾液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在UCS-UCR反射中无任何意义的)刺激,它诱发UCR行为的力量是以它与UCS的联系为条件的条件反应:经过几次匹配后CS所引发出的反应条件作用的过程条件作用:事件与行为相互联系起来的方式。两种基本类型: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每一种条件作用都代表有机体获得和使用其环境结构信息的一种不同方式。习得: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消退:当呈现条件刺激而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强度逐渐下降至零,消退过程发生自发恢复:当条件刺激以后再次单独呈现时,条件反射又会以一种较弱的形式再次出现。这种经过一段休息或暂停后,无须再与无条件刺激匹配,条件反射即可突然重现的现象。刺激辨别: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如色调或音高)对与条件刺激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刺激泛化:一旦条件反应被一个特定的条件刺激条件化了,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新刺激与最初的条件刺激越相似,反应就越强操作性条件作用效果律跟随着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而跟随着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操作性行为:任何有机体自发的,能够按照它作用于环境可观察的结果来描述它的特点的行为。不是特定刺激诱发的,这些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操纵他们对环境作用的结果来增加或减少。(如婴儿哭可以使父母过来和他接触,它以后就会哭的更多)。故操作性条件作用作为行为产生的环境结果的函数,可以矫正不同类型的操作性行为概率强化相倚强化相倚: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初级强化物:其强化特性由生物学因素决定(如食物和水)条件性强化物:随时间推移,其他的中性刺激渐渐与初级强化物联合在一起。充当强化本身的目标强化物:与行为相倚的,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惩罚物: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在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概率阳性惩罚:某一行为以后伴随着讨厌的刺激物。触摸炉子会产生疼痛,以惩罚先前的行为阳性强化: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欢刺激出现时(宠物鼠在转圈后得到了想要的食物,那他会学会转圈)操作性消退:对于操作性条件作用,若将强化消除,操作性消退就会出现。如果某一行为不再产生可预期的结果,那么它就会退回到操作性条件作用之前的水平,就消失了阴性惩罚:某一行为以后伴随着有喜欢刺激去除时(小女孩打自己弟弟,父母取消了她的零花钱,她以后就不打了)阴性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解除时。(汽车安全带蜂鸣器,恼人的叫声直到司机将安全带系好才会停止)辨别性刺激通过强化或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强化程序表强化程序表:当操作性反射建立之后,如果不给予反应相对应的刺激,该反应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去。强化物可以按照比率或间隔时间表实施部分强化效应:在部分强化程序表中获得的反应比那些在连续强化中获得的反应更能抵抗行为的消退固定—比率程序表FR:强化物品在有机体做出一定数目(25次)的反应后才出现。反应速率越高,每次强化后的停顿时间越长.比如:售货员必须卖出一定数量的货物,才能得到报酬可变-比率程序表VR:强化物之间的平均反应次数是预先确定了的。平均每十次后即伴随有一次强化。反应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最强。(赌博)固定—间隔程序表FI:强化物是在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10s)后,有机体第一次做出某反应。比如按月支付薪水可变-间隔程序表VI:平均时间间隔(平均20s呈现一次强化物)是预先确定了的。产生中等的但却很稳定的反应速率。学习的认知影响认知地图:“迷津”实验(当迷津中最初的目标通路受阻时,先前曾走过迷津的老鼠会以最短的路径绕过障碍,即使这种特定的反应以前从未被强化过)。条件反射不仅涉及刺激情景之间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形成简单的联结,它包含着对全部行为背景的其他各方面的学习与表征。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功能:动物运用空间记忆认知和识别环境特征,来发现环境中重要的目标物,来设计他们在环境中的旅行路线。观察学习: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记忆什么是记忆记忆类型记忆的内隐作用:信息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兔子为什么在厨房,对兔子的发现是内隐的,未做特别努力记忆过程将有关厨房的过去知识应用于对图画的理解。)记忆的外显作用:你做了有意识的努力去恢复信息。(图片缺少什么需要外显记忆,典型厨房有什么。)陈述性记忆:事实和事件的回忆程序性记忆:关于怎么去做某些事的记忆。它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记忆过程编码:信息的最初加工,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形成心理表征储存:被编码材料随时间的保持。信息得到适当编码后被大脑保持一段时间提取:被储存信息在随后某一时间的恢复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每一种感觉记忆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是更短的时间,扩充了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容量。映像记忆:视觉领域的感觉记忆,使得大量信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被储存,持续大约半秒钟。回声记忆:声音的感觉记忆,回声记忆保存的短暂信息比被试在它消失前所能报告出的更多。回声记忆比映像记忆持续时间长,大概5-10秒。具有短暂和容易被替代(若归类相同,就易被替代)两个基本特征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将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主要特点是,它是大量可能成为意识焦点的信息的即时结果,容易提取,储存与呈现顺序相同,为外显记忆提供最初的编码,容量有限(神秘的七),保持20~30秒工作记忆:是你用于完成注入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为思想和行为每时每刻的变动奠定了基础。包括语音环路(保持和处理基于语言的信息)、视觉空间画板、中央执行系统(控制注意,协调来自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画板的信息)组块: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它们组成一个更大的模块。长时记忆:编码和提取长时记忆: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事件、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长时记忆指在记忆中通常保留一生的知识,构成了每个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全部认识背景和编码编码特异性: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有效系列位置效应:由每个体验(单词、事件等)相对于回忆发生背景的区辨性不同而引起。是指材料记忆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假设要求你学习一系列无关联单词,在回忆时,头几个和最后几个将回忆的非常好,但序列中间部分相当差。近因效应: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尾末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因为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最后几个项目自动地具有区辨性。首因效应: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系列开始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如将每个项目呈现时间由1秒改为2秒,则可增强首因效应而不影响近因效应。原因在于呈现较长时间使开始部分的项目有更多的复述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的贮存。提取线索回忆:再现先前呈现给你的信息再认:认识到一个特定的刺激事件是你以前看或听到过的提取线索:当你搜索一个特定记忆时可以利用的刺激。回忆需要线索本身帮助定位(罪犯有什么特征),而再认部分工作已经做了(从嫌疑人中选择照片)情节记忆:单独保存你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需要一些指明事件发生时间和事件内容的提取线索语义记忆:这类信息的提取和它们多次体验的时间和地点无关,不需要参照获得记忆时的情境之类的提取线索。是类属的、范畴的记忆,就如词语和概念的含义等干扰:当提取线索不是有效地只想某个特定记忆的时候,就会发生干扰。对一个特定提取线索可能反应的数量越多,提取其中一个反应的困难越大。有前摄干扰(过去获得的信息使获得新信息更为困难)和倒摄干扰(新信息的获得使你对旧信息的回忆变得更加困难)编码和提取的过程加工水平理论:信息的加工水平(分析、比较、精细处理)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启动:前面接受的刺激(信息)影响到后续对某个刺激(信息)的加工。这是内隐记忆的体现元记忆关于你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或你如何知道你拥有什么信息。元记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候和为什么知道感(你确实把信息储存在记忆中的主观感觉)是准确的在你确信知道某事时,你一般可以相信你的感觉(线索熟悉性或易接近性)长时记忆的结构原型:来自你对一个范畴成员的所有经验的象征性表达。因此每当你遇到一个范畴的新成员时,原型就发生精细变化。对于一个特定范畴的原型来讲,你并不真正拥有一个特定的心理表征。原型是作为你的样本库的平均而出现。图式:关于物体、人和情景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知识包”。图式是你对环境中某个情景经验的平均,像原型一样。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重构性记忆:基于更概括类的存储知识来重构信息。(如1992年包括7月7日吗?你会说是,但没有特定的情节来帮助你)可能发生扭曲:趋平(简化)、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同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被试自己的背景或知识)记忆的生物学方面记忆痕迹:记忆的物理性描述遗忘症:记忆的完全丧失。海马的损伤多数情况损害外显记忆却不损害内显记忆。它作为记忆障碍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但病人的短时记忆和智力均正常。顺行性遗忘是指脑受损后被试学习记忆新知识能力的下降,而逆行性遗忘/远期记忆障碍是被试对脑损伤发生之前的事件的记忆障碍。智力与智力测验测量的基本特点信度:信度:某一测量工具能够得出一致分数的程度。重测信度:信度检验方法之一。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个测验,在两种情况下所测结果的相关程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方法之一,检测可信度另一种方法是对单个实验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用来测量同一个概念的多个计量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较好的实验,奇数和偶数项目的成绩相当,可信度较好,具有分半信度。效度效度:测验能够测得的它所要测定的东西的程度。有效的实验意味研究者能把研究结果概括到较大的范围表面效度:建立在测验的表面内容之上的,测验项目看起来与感兴趣的特性直接相关(你是不是个好人)但人们对其自身的知觉并不准确或他们不知道在于别人比较时如何评价自己。此外若测验对于某些特征的测量太明显会使被试操纵他们希望造成的印象。效标/预测效度:将一个人的测验成绩与他或她在其他标准(与测验相关)上的成绩比较。所谓效标,就是检验测验有效性的一种参照标准,用一种已知的且认为其“有效”的测验结果去检验另一个新测验的有效性。效标常用一种公认比较可靠或权威的测验结果表示。若高度相关,这一测验具有预测效度,可以进一步进行预测。常模和标准化测验(常模):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水平分布状况。分为组间和组内常模两类。其作用是让测验者明白测验结果分数的意义,如同一个医生量一下你的血压就可以知道是否偏高偏低一样标准化:同一条件下所有人、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测验智力测量液态智力: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由木块图、空间视觉等测验来测定,测验中所需要的背景信息是很明确的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它由语词、算数和一般知识测验来测定,使得人们很好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发散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可以产生许多不寻常的想法的能力刻板印象威胁/定势攻击:总是担心别人会根据自己的负面刻板形象来评价自己,是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刻板印象威胁会令人心烦意乱:不理会其说法需要付出努力,这会增加心理负担,降低工作记忆。另一个效应是机动性的:在刻板印象威胁下担心犯错可能损害一个人的表现,而且生理唤醒伴随着刻板印象威胁而生,它会妨碍人们在困难测试中表现。刻板印象: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的分类,人们倾向于用从他们的刻板印象中得来的信息填补“遗失的数据“。人们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刻板印象的信息决定自己的行为。人的毕生发展研究和解释发展常模研究:试图刻画某个特定年龄或发展阶段的特征,从而形成常模(发展或成就的标准模式)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纵向/追踪设计:持续观察和测试同一个体,通常是连续多年不间断。优点是被试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经济阶段,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就不会与不同社会条件所造成的变化混淆。缺点是某些类型的理论模型只适用于与被试生活在同一时间阶段的人。研究花费巨大,数据极易因被试中途退出或消失而损失。横断设计: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处于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被试,对于年龄有关的行为差异得出结论。缺点在于它出生日期和生活年代都不同的被试之间进行比较天性—教养争议:辩论遗传与学习孰轻孰重。应该思考天性和教养的相互作用:经验决定了人实现潜能的方式。毕生认知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图式:关于物体、人和情景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知识包”。图式是你对环境中某个情景经验的平均,像原型一样。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同化: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合适己有的知识结构顺应:对儿童已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使新的信息得到更全面的理解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以生来就有的一小部分感觉运动反应开始了生活。儿童发展出客体恒常性(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和开始进行符号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注意力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的特点,改昔了其符号思维的能力。中心化:注意力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的倾向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理解到守恒(不管物体的外表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如果不增加或拿去什么,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可以对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物体进行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岁~)儿童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语言获得乔姆斯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帮助他们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心理结构:表层结构(语词组合成句子的特定方式)和深层结构(内含的意义)。某些支持语法生物学基础的最佳证据来自于儿童在缺乏很好的输入情况下仍能获得完整的语法结构过度泛化:儿童利用诸如扩充的操作原则来形成此类因素如何工作的假设毕生生理发展视崖实验:视崖装置用来研究考察婴儿如何对深度信息做出反应。一块板盖在玻璃的表面,使用棋盘图案的棉布制造出深端和浅端。婴儿很轻易离开中央的板块,爬向浅的一端,但不愿意爬向深的一端。对深度是否恐惧取决于婴儿的爬行经验,一旦他们在环境中挪动会获得其他感知能力毕生社会性发展内化:儿童吸收来自社会环境的知识,这个环境对认知如何随时间展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恋: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印刻: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某些物种的又出对第一次看到或听到的移动物体自动地产生印刻,具有自动性。接触性安慰: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并不是能提供足够食物的人小猴假母实验:哈洛将刚出生的短尾猿和母猿分开,幼猿会紧紧搂着绒布做的假母,很少会和金属网做的母亲一起,尽管只有后者提供奶。但这些在生命早期被剥夺了和其他猿猴交往者成年后在社会和性关系的形成上有困难。选择性社会交互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多地选择能够满足自己情绪需要的伴侣。选择性交往是人们调节情绪体验和保持身体活力的现实选择动机理解动机动机: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动机的来源驱力:一种内部状态,对动物生理需要做出反应诱因:外部的刺激和奖赏,他们与生理上并无直接联系本能:由基因遗传决定,对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本能指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其固定的行为模式非学习或继承得来。动物进行各种活动不是基于此前的经验(如繁殖行为)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行为(为考试学习而不是玩乐)的可能性是由他达到目标(取得好成绩)的期望以及该目标的个人价值所决定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能驱使人去做正确的行为饮食障碍与体型厌食症进食障碍:一个人的体重严重低于他期望体重物的85%,但仍然非常担心变胖暴食性进食障碍:毫无节制地狂吃,接着用自己引起的呕吐、滥用泻药、绝食等方式来清除体内过多的热量。个人成就动机成就的需要主题统觉测验:向被试呈现模糊情景的图片,要求被试根据这张图片讲述一个故事,包括情景中的人在干什么、想什么、故事是怎么开始的,而每个故事又是怎么结尾的。测验的执行者评价故事的结构和内容,评价被描述的个体行为,试图发现被试关心的问题、动机和人格特点。他们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动机投射到这些情景中。成就需要:在实现个体目标的计划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个体差异。(假定一种获得需要,这种需要强度不同,人也是不一样的,并且影响着他们接近成功和评价自己行为的倾向。麦克莱兰做主题统觉测验来寻求不同社会中追求个人成就的动机强度关系,寻求培育这种动机的条件,以及它在工作领域中的作用。反映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计划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个体差异)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归因:关于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评价,它取决于控制源和稳定度期望理论:当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它强调期望(感觉上的可能性)、有效性(好业绩会导致某些好结果)、效价(对特定结果在感觉上的吸引力)需要层次基本的动机形成了需要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时,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生理需要:食物、水、氧气、休息;性欲表达;消除紧张安全需要: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归属与爱:融入别人中间,与他人建议关系,爱与被爱尊重:自信,价值和能力感,自尊和受别人尊重认知:知识,理解,了解新事物审美:秩序,美感自我实现:发挥潜力,拥有意义深远的目标超越:认识宇宙的精神情绪、压力和健康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主义):情绪来源于躯体反馈,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躯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人并不因为害怕而逃跑,而是因为逃跑(以及心跳)而害怕。坎农-巴德理论(中枢主义):情绪反应要求大脑在输入刺激和输出反应中起作用。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引起感觉表达一个情绪唤醒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上的唤起,并通过皮层得到情绪上的主观体验。该理论说明情绪刺激产生的两种同时反应,唤醒和情绪体验,没有因果关系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刺激事件和生理唤醒都同时依据情景线索和环境因素得到认知评价,在唤醒水平和评价性质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情绪体验。所有的唤醒都被假定为一般的,没有差别的,而且唤醒是情绪序列的第一步。你对你的生理唤醒进行评价,来努力决定你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适合,以及你的反应意味着哪些特定的体验。情绪体验要考虑和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情绪的功能耶克斯-道德逊定律: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随着唤醒的提高而提高。(对于容易的任务,较高的唤醒水平会增加绩效,而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最优的。中度的唤醒水平通常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好)生活压力应激:一种反应模式,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就会体现为压力。它是对一个人适应外在和内在需求的能力的挑战,可能有生理唤醒,情绪负担,要求认知和行为反应。应激是一个生理心理过程,它包含人与环境的交流转换。躯体对应激条件的反应伴随一般适应综合症,包括三个阶段:警觉、抗拒和衰竭应激源:每个应激源都是一个刺激事件,要求有机体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种焦虑障碍与应激反应,个体不断以某种形式(闪回,噩梦)重复体验到伤性事件。患者对日常的生活事件感情麻木,并且感觉和他人疏远了起来,并导致各种症状(睡眠,对于幸存的内疚感,注意力难集中,极端的惊恐反应)残余应激模式:创伤后的应激的情绪反应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发作,在数月后停息,也可能会一直持续,变成了慢性综合症应激预应付:应对行为可以先于潜在的压力事件出现。两种基本的解决方法包括问题指向的应对和情绪指向的应对应对:对付那些被知觉为紧张或者超过个体资源所在的内在或外在要求的过程。应对可能包括行为的、情绪的、或动机上的反应及想法治疗放松反应:肌肉紧张度,皮层兴奋性,心率和血压都有所降低,呼吸变得缓慢的状态。通过降低神经系统的输入(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舒服的姿势)和降低内部刺激(不断重复的心理刺激)导致。生物反馈:自我调整的技术,有特殊的应用,放松肌肉。通过提供清楚的外部信号来意识到本来很弱或者内在的反应,病人任务则是控制这些外部线索工作倦怠: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通常发生在需要不断同病人、客户进行高强度接触的职业理解人类人格特质特质: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保持一致阿尔波特:将特质看作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有三种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五因素模型: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创造性心理动力学模型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驱力和性心理发展利比多:性冲动能量的来源,驱使我们寻求各种各样的感官快乐固着: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得到过分的满足或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导致无法进入人性心理发展的下一阶段精神决定论无意识:不能够被意识到的信息的存储处。行为能够被人所意识不到的驱力引发人格的结构超我:一个人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得的道德态度,理想自我本我:原始动力的储存处自我: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突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压抑与自我防御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我的心理策略。通过它,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压抑:保护自我的心理过程,以免因不被接受的可能引起的危险的冲动、愿望或记忆体验到极度焦虑或罪恶感焦虑: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集体无意识整个民族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实,你对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话、艺术形式和象征的直觉性解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不在意识中,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要由“原型”所组成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心理传记:系统的运用心理学理论将人生转换成连贯而具有启发性的故事自我效能: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能充分表现的信念自我理论自我概念:动态的心理结构,它引发、解释、组织、传递、调节内心及人际的行为和行动。它包括关于你自己的记忆,关于你的特质、动机、价值以及能力信念,你预期要扮演的可能自我,对你自己的积极或消极评价,别人怎么看待你的信念自尊:对自我的概括性评价,对思维、情绪、行为都有强烈的影响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妨碍:当你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时,你会故意破坏你的任务完成,为失败准备托词投射测验: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可以做出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反应部分取决于被试带入情境的内在感情、个人动机和先前生活经验的冲突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分类变态心理学:理解个体意识、情绪、行为的病理性质直接关联的心理学研究DSM-IV-THEIR:《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分类和定义了200多种心理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没有表现出广泛的非理性思维,没有违反基本的规范,但体验到主观的痛苦,或自我挫败的模式,或不适当的应对策略精神症性障碍:区别于神经性障碍,精神症性障碍者的行为严重偏离社会行为规范,还伴有深度的理性思维和一般情感过程的混乱心理障碍主要类型共病:一个人在一生中某个时间同时体验多于一种障碍的情况焦虑障碍: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的生活情形下体会到焦虑或恐惧。但是,对于一些人焦虑成了问题,干扰他们有效的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或使他们失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主要类型:广泛性焦虑症、惊恐焦虑、恐怖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症:当一个人在至少6个月以上的日子里感到焦虑或担心,但却不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危险所威胁,会造成功能的缺陷惊恐障碍:体验到一种无预期的严重的惊恐发作,可能只持续几分钟广场恐怖症:一种对在公共场所或者开阔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尴尬的恐怖症:持续地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者情境,这种恐惧相对于实际的威胁来说是夸大的和非理性的社交恐怖症:个人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它常常涉及一种自我预言的效应,一个人可能害怕别人的审视和拒绝以至于造成过度的焦虑,影响了自己的表现特殊恐怖症:发生于对几种特殊类型的物体或情境做出反应强迫症:思维意象冲动反复出现或持续作用,尽管个人要努力抑制这些观念心理障碍重度抑郁症:断断续续的或慢性的要经历长期的抑郁双相障碍:以严重抑郁和躁狂阶段交替出现为特征。在躁狂阶段(行为和情感常常是高涨和夸张的),一个人常常感觉到自尊的膨胀感和他自己拥有特别能力或权力的非现实信念,觉得需要睡眠的时间戏剧化地减少。当躁狂减退时,病人开始应付那阶段的狂乱造成的损害和窘境,跟随严重的抑郁。习得性无助:无论对错,他们都无法控制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未来结果,是解释抑郁的重要理论。其标志是三个类型的缺陷:动机缺陷(狗慢慢产生已知行为)、情绪缺陷(显得僵化,无精打采,惊恐和痛苦)、认知缺陷(在新的情境下表显出不良的学习成绩,即使被放回同一个能够回避电机的情境下也不会学习)人格障碍:持久的、不可变的、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或行为模式,严重损害一个人在社交或职业场合的功能,造成显著的痛苦。DSM-IV-TR区别了10种类型分离性障碍:身份、记忆或意识的整体性扰乱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患有这种病的人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歪曲,情感变得迟钝。在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或活跃期,阳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不连贯、紊乱的行为——是突出的。在其他时间,阴性症状——社交退缩和平淡的情绪——变得更明显妄想:尽管有清楚的相反证据存在却仍然坚持的错误或非理性的信念素质-应激假设:关于精神分裂症原因的一个假设。基因将个体置于风险之下,但是环境应激因素必须施加其影响,从而使得潜在的风险得以显现,形成精神分裂心理治疗治疗的背景主要治疗学派生物医学治疗:改变硬件,改变中枢神经系统运转的机制,通过化学物理干预,改变大脑机能心理治疗:心理学方面的治疗,关注的是改变软件的功能,其派别有:精神动力学、行为、认知、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仪式性治疗:可以使人情绪高涨,容易向其灌输特定思想。仪式可以提高病人的受暗示性,加强其对仪式重要性的感受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具有医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但必须接受精神分析的特殊训练,以了解心理障碍并知道如何进行分析性治疗精神病学家:必须接受医学博士学位所必须的所有医学院的训练,还需完成心理和情绪障碍方面特殊的博士后训练,目前惟一可以进行医学或药物干预的治疗师精神动力学治疗精神分析:探索神经症,焦虑个体内心的无意识动机和冲突的深层的长期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目标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顿悟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帮助病人将被压抑的想法带到意识中来,使病人对症状与过去经历的关系产生领悟。技术包括:自由联想,对阻抗的分析,梦的解析,移情,反移情自由联想:在心理学中运用最多的探测无意识的内容、释放被压抑的内心冲突的方法。病人躺或坐(处于放松状态),头脑处于自由状态,把头脑中出现的想法、愿望、躯体的感觉和想象都讲出来宣泄:情感的释放,分析师鼓励病人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移情:在深入的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常会对治疗师产生一种情绪反应。治疗师通常可以确定,这种情绪反应表明个体处于过去某种情绪冲突的中心,而最为常见的是针对父母一方或所爱的人的情绪冲突。反移情:治疗师感到喜欢或不喜欢一个病人时,他是把病人感知为类似于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某个重要的人客体关系理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来自于爱和仇恨有关的客体,客体指我们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物,目前已成为新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聚焦点,并由此形成在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行为治疗行为矫正和行为治疗:交替使用,系统地采用学习原理以增加适应性行为,减少问题行为(恐怖、强迫、抑郁、成瘾行为、攻击性、违纪行为)。主张应用条件作用原理和强化原理去矫正那些与心理障碍相联系的非适应性的行为模式反条件作用:个体要学习一个新的条件的反应去替代或对抗适应不良的反应。该技术为基础的治疗工作包括:系统脱敏法、内爆、满灌、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在放松状态下想象害怕的刺激,实际上是心理上面对刺激,以一系列逐步接近的程序完成的治疗技术。它可用于治疗包括恐惧和恐怖症。三个步骤:来访者确认引发焦虑的刺激,按照引发焦虑的程度由弱到强进行等级排列;来访者必须系统的接受渐进式深度肌肉放松的训练;最后进行实际的脱敏治疗内爆疗法:与系统脱敏法相反的方法,让来访者一开始就暴露在等级列表中最让他恐惧的刺激情境中,而不是让其一步一步的逐渐接近这一刺激。其原理是:不允许来访者否认、回避或逃离引起其焦虑体验的刺激情境。满灌疗法:在来访者许可的情况下,使其真正置身于恐怖的情境之中厌恶疗法:运用反条件作用的程序,将这些诱发性刺激与一种强烈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等同时呈现给来访者社会学习疗法:通过来访者观察榜样的好行为被奖励的情况来矫正其问题行为(恐怖症、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参与者榜样作用:通过让被试者不断地尝试一种恐惧行为,并不被强迫完后某种行为,在任何时候出现阻力时都可以随时停止的实验行为复现:向个体清楚地呈现在特定情境下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并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积极的结果。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改变来访者对其重要经验的思维方式来改变他们有问题的情感和行为。即假设认知内容和过程是造成异常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困扰的原因认知行为矫正法:假设告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你自己相信自己应该做什么,你就会那样做。这一治疗模式结合了人的思维和态度对人的影响的观点,人的行为反应会由于偶然的强化而改变,人的一些无法接受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将人的消极自我陈述改变为更有建设性的陈述而得以改变理性情绪疗法:可以通过改变非理性的信念来改变人格,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宜的、高情绪负荷的反应,如严重焦虑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治疗人类潜能运动:围绕那些使普通人获得更高的绩效以及更丰富体验的方法而展开格式塔治疗:工作重点在于将个体的思想和身体整合为一个整体,帮助来访者表达被压抑的感受,并且认识到过去的冲突中那些未解决的事情被带入了现实的新关系之中,个体只要解决这些事情才能获得成长生物医学治疗前额叶切断术:手术切除连接大脑额叶与间脑的神经纤维,特别是丘脑和下丘脑的部分。一种精神外科手术,减轻心理障碍电休克疗法:通过对大脑进行电击来治疗精神障碍的一种方法。在接受这种痛苦的疗法之前,首先使用一种短效的巴比妥镇静剂以及肌肉放松剂,使病人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而且使躯体的剧烈反应降低到最小程度评估疗效自然缓解作用:因为出于某些原因,一部分没有得到专业干预的病人的确会出现康复情况元分析:一种统计方法来评估治疗的作用,把实验本身看做是参与者安慰剂疗法:中性的治疗,仅仅会产生的预期治愈。利用安慰剂效应进行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从众: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信息性影响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判断一个静止的但像是在运动的光点,个人判断的差异很大,但当所有人一起说出判断时估计就趋向一致了)规范具体化:信息影响会导致规范形成和固化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阿施效应(参与者在客观事实绝对清晰的条件下做出判断,但小组其他人员报告说他们看到了不同事实。发现人们不完全随着规范性影响而摇摆,他们面对多数人能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人们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中有时也会从众于他人)群体盲思: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正面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体盲思归因理论:描述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的一种总体方式。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的或倾向性原因)还是在情景(外在的或者情景原因),究竟谁对结果负责,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就三方面有关信息来评估(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协变原理:如果某个因素一旦出现就会看到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看不到这个行为,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影响自利性偏差:引导人们将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自我实现的预言:关于某些未来的行为或事件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行为确认:某人对另一人的期望实际会影响后者,使其行为方式证实最初的假设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说服精细可能性模型: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他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心考虑说服性信息上。说服路径分为中心路径(人们仔细思考说服性的沟通意见,因此态度改变与否取决于论点强弱)和外周路径(人们不怎么集中精力关注讯息,而是对情境中的表面线索做出反应)认知失调:某人在作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依从依从:行为变化与别人的直接要求一致Door-in-the-face策略:人们对于一个较大的请求说“不行”之后,他们往往会对一个比较适度的请求说“行”Foot-in-the-door策略: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他们就能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以后的依从性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亲社会行为亲/利社会行为: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分为利他(个体在做亲社会行为时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和助人行为。互惠性利他主义: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行为。旁观者介入:人们想帮助处于麻烦中的陌生人的意愿。发生前提:旁观者必须注意到并认定事件为紧急事件,感到责任感责任分散: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责任分散仅仅是旁观者不帮忙的一个原因,还有更多因素影响攻击工具性攻击行为:有目标指导(攻击是作为达到目标的工具)和认识基础的攻击挫折-攻击假设:挫折在人们获取目标受到妨碍的情境下出现,而出现挫折后人们比平时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挫折并不总是会导致攻击行为,很多情境中你可能很沮丧,想老表现出攻击行为,但是你知道攻击行为的表现会对长期利益产生不良影响。再比如,当挫折是无意带来的时候。偏见偏见: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反恶)和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志。种族主义:根据人的肤色或种族遗传所产生的歧视性别主义:根据性别的不同而产生的歧视根源社会分类:人们把自己和他人分成群体来组织社会环境外团体:个体把自己看做不是其中的成员内团体:个体把自己看做是其中的成员,群体内的成员会互相团结,互相分享劳动成果,并相信自己团体内的成员工作更努力,尽量否认团体内外成员的利益群体内偏见:认为自己群体比别的群体好的评价镜像测验/心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立而特别的存在,如果看到有和自己完全相同的人(镜像)就会潜意识的产生强烈的冲动,想要消灭掉这个人以保证自己的独特性去习惯化:已经对某一刺激形成习惯化的婴儿,当呈现另一新的刺激物给他时,又会引起他新的注意。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习惯化:由于刺激重复发生而无任何有意思的结果致使个体对这种刺激(例如警报、防御、攻击)的自发反应减弱或消失的现象。改变刺激的形式或结果,可能使习惯化了的反应重新发生附录:实验麦格克效应在给自愿者放映的一部影片中,一个音节“ga”在配音时发作了“ba”,而自愿者称听到的音节是却是“da”,视听信息联手创造出了第三种全新的声音重现的场合效应Godden1975让潜水员在岸上和水深6.6米处两种情况下,各学不相关联的单词40个。然后要求他们在原场合和异场合两种情况下回忆。结果发现,原场合的回忆效果高于异场合的回忆效果。干扰和误导信息效应Loftus1974给被试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然后向被试提问:“当两辆汽车_____时,汽车时速约是多少?”对于不同测试组,下划线处的动词不同,当动词为“碰撞”时,被试估计时速为34英里;而当动词为“撞毁”时,估计升为41英里。当被试后来被问及是否看到现场打碎的玻璃时,动词为“碰撞”组的被试有14%作了肯定回答;动词为“撞毁”组则有32%作了肯定回答。事实上录像中现场根本没有碎玻璃。Loftus认为,动词“撞毁”的效价使被试对撞车事故的记忆编码和组织方式发生改变,结果使他们在以后更可能“记得”并不存在的碎玻璃。从众: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信息性影响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谢利夫让被试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给被试看一个发光点,要求他判断光点移动的距离。事实上,光点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对于在黑房间里,注视着光点的被试来说,光点似乎在移动(自主运动效应)。被试所看到的运动距离因人而异,但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说则是一致的。当个体报告了光点移动的估计距离之后,他同一个或两个新的被试再进入黑暗房间,继续估计光点移动距离,并大声报告估计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其他群体成员都能听到。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组员对所知觉的移动距离判断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结束时,全体成员所报告的运动距离,已经很接近了。Asch当被试走进实验室时,已有六个实验助手坐在那里。实验者向被试们显示了两张卡片,他们的任务是要从三条线中找出与单线相匹配的长度相同的线段,每人轮着讲出匹配线条的字母。倒数第二个回答的人是真正被试。实验要求第一个被试讲“B”,下面四个被试都讲B,轮到那个真正的被试也说B。B的确是正确答案。但当B不是正确答案时,人们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中有时也会从众于他人。内隐联想测验——Greenwald19981呈现概念词:让被试对花和昆虫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花的名字按F键,看到昆虫的名字按J键);2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对积极的词汇和消极的词汇出反应(积极按F,消极按J);3联合任务一: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花或积极词汇按F,昆虫或消极词汇按J);4让被试对概念词做出相反的判断,交换左右键反映的内容(花按J,昆虫按F);5联合任务二: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昆虫或积极词汇按F,花或消极词汇按J);“花+褒义词”的联合明显快于“虫+褒义词”的联合,这表明“花+褒义词”的联合与被试的内隐态度更一致,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正向。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所以,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即上述的内隐联想测验效应。证明基本归因错误Jones&Harris学生受试者阅读一篇短文并宣称文章的作者是另一位学生目标人物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短文就当时的某个重要社会论题明确提出了支持或反对的观点。研究者清楚地告诉受试者目标人物在撰写该篇文章时对于自己究竟采用哪种观点是没有选择的。这样的限制条件下人们通常会预期这一信息将消除文章反映作者真实信念的任何预设,但相对于那些阅读持反对态度的文章的受试者,阅读持赞成态度的更多地报告他们认为作者本身就可能是持赞成态度的。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动机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即使有明显的情境限制或社会原因导致这种行为时也是如此。自我实现的预言Snyder让一些男性被试在电话中与他们不相识的女人交谈,事先告知一些被试,与他们谈话的女人相貌很漂亮,告诉另一些与他谈话的女人相貌不好。那些被告知很漂亮的女人的谈话被认为比那些不漂亮的女人的谈话热情得多、可爱得多。原因在于,男性被试与"漂亮"女性谈话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理工学院《西方思想经典导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警官学院《C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催化材料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药物结构解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电子竞技场馆运营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业大学《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信息模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学干培训课件
-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楷书技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效课堂教学流程和课堂常规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新媒体营销与策划》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数词、介词、形容词(副词)与语法填空(分层训练)(解析版)-【高频考点】2022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 浙江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发射中心招考聘用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
- 2024年航天知识总结
- 公立医院章程范本(中国医院协会2019版)
- 江苏小高考(物理化学生物)真题及答案
- 垃圾开挖清运方案
- 如何分析睡眠监测呼吸信号及监测结果解读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圆梦杯”统一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GB/T 8753.2-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封孔质量的评定方法第2部分:硝酸预浸的磷铬酸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