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压轴题试题(带答案)-(二)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压轴题试题(带答案)-(二)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压轴题试题(带答案)-(二)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压轴题试题(带答案)-(二)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压轴题试题(带答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解答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两组点,分别将每组里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第一组:、;第二组:、.(1)线段与线段的位置关系是;(2)在(1)的条件下,线段、分别与轴交于点,.若点为射线上一动点(不与点,重合).①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连接、,补全图形,用等式表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当与面积相等时,求点的坐标.2.综合与实践课上,同学们以“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两条平行线”为背景开展数学活动,如图,已知两直线,且是直角三角形,,操作发现:(1)如图1.若,求的度数;(2)如图2,若的度数不确定,同学们把直线向上平移,并把的位置改变,发现,请说明理由.(3)如图3,若∠A=30°,平分,此时发现与又存在新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问题情境:如图1,AB∥CD,∠PAB=130°,∠PCD=120°.求∠APC的度数.小明的思路是: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APE+∠CPE=50°+60°=110°.问题解决:(1)如图2,AB∥CD,直线l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P在直线I上运动,当点P在线段MN上运动时(不与点M、N重合),∠PAB=α,∠PCD=β,判断∠APC、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APC、α、B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AB∥CD,点P是AB、CD之间的一点(点P在点A、C右侧),连接PA、PC,∠BAP和∠DCP的平分线交于点Q.若∠APC=116°,请结合(2)中的规律,求∠AQC的度数.4.如图,∠EBF=50°,点C是∠EBF的边BF上一点.动点A从点B出发在∠EBF的边BE上,沿BE方向运动,在动点A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有过点A的射线AD∥BC.(1)在动点A运动的过程中,(填“是”或“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AD平分∠EAC?(2)假设存在AD平分∠EAC,在此情形下,你能猜想∠B和∠ACB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请说明理由;(3)当AC⊥BC时,直接写出∠BAC的度数和此时AD与AC之间的位置关系.5.如图①,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折,使落在的位置;(1)若的度数为,试求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②,再将纸片沿对折,使得落在的位置.①若,的度数为,试求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②若,的度数比的度数大,试计算的度数.6.已知:ABCD.点E在CD上,点F,H在AB上,点G在AB,CD之间,连接FG,EH,GE,∠GFB=∠CEH.(1)如图1,求证:GFEH;(2)如图2,若∠GEH=α,FM平分∠AFG,EM平分∠GEC,试问∠M与α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用含α的式子表示∠M)?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7.阅读理解:计算×﹣×时,若把与分别各看着一个整体,再利用分配律进行运算,可以大大简化难度.过程如下:解:设为A,为B,则原式=B(1+A)﹣A(1+B)=B+AB﹣A﹣AB=B﹣A=.请用上面方法计算:①×-×②-.8.先阅读然后解答提出的问题:设a、b是有理数,且满足,求ba的值.解:由题意得,因为a、b都是有理数,所以a﹣3,b+2也是有理数,由于是无理数,所以a-3=0,b+2=0,所以a=3,b=﹣2,所以.问题:设x、y都是有理数,且满足,求x+y的值.9.定义:对任意一个两位数,如果满足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个两位数为“奇异数”.将一个“奇异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后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把这个新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和与的商记为例如:,对调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后得到新两位数是,新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和为,和与的商为,所以根据以上定义,完成下列问题:(1)填空:①下列两位数:,,中,“奇异数”有.②计算:..(2)如果一个“奇异数”的十位数字是,个位数字是,且请求出这个“奇异数”(3)如果一个“奇异数”的十位数字是,个位数字是,且满足,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的值.10.观察下来等式:12×231=132×21,13×341=143×31,23×352=253×32,34×473=374×43,62×286=682×26,……在上面的等式中,等式两边的数字分别是对称的,且每个等式中组成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数字之间具有相同规律,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1)根据以上各等式反映的规律,使下面等式成为“数字对称等式”:52×_____=______×25;(2)设这类等式左边的两位数中,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且2≤a+b≤9,则用含a,b的式子表示这类“数字对称等式”的规律是_______.11.观察下列各式:;;;……根据上面的等式所反映的规律,(1)填空:______;______;(2)计算:12.三个自然数x、y、z组成一个有序数组,如果满足,那么我们称数组为“蹦蹦数组”.例如:数组中,故是“蹦蹦数组”;数组中,故不是“蹦蹦数组”.(1)分别判断数组和是否为“蹦蹦数组”;(2)s和t均是三位数的自然数,其中s的十位数字是3,个位数字是2,t的百位数字是2,十位数字是5,且.是否存在一个整数b,使得数组为“蹦蹦数组”.若存在,求出b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有一个三位数的自然数,百位数字是1,十位数字是p,个位数字是q,若数组为“蹦蹦数组”,且该三位数是7的倍数,求这个三位数.1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大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m厘米,小正方形ODEF的边长为n厘米,且|m﹣4|+=0.(1)求点B、点D的坐标.(2)起始状态如图1所示,将大正方形固定不动,小正方形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x轴向右平移,如图2.设平移的时间为t秒,在平移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平方厘米.①当t=1.5时,S=平方厘米;②在2≤t≤4这段时间内,小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扫过的图形的面积为平方厘米;③在小正方形平移过程中,若S=2,则小正方形平移的时间t为秒.(3)将大正方形固定不动,小正方形从图1中起始状态沿x轴向右平移,在平移过程中,连接AD,过D点作DM⊥AD交直线BC于M,∠DAx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和∠CMD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交于N(不考虑N点与A点重合的情形),求∠ANM的大小并说明理由.14.已知,定点,分别在直线,上,在平行线,之间有一动点.(1)如图1所示时,试问,,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除了(1)的结论外,试问,,还可能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画图并证明(3)当满足,且,分别平分和,①若,则__________°.②猜想与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1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点D与点O重合)和边长为4的正方形EFGH的边CO和GH都在x轴上,且点H坐标为(7,0).正方形ABCD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x轴向右运动,记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假设运动时间为t秒,且t<4.(1)点F的坐标为;(2)如图2,正方形ABCD向右运动的同时,动点P在线段FE上,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从F到E运动.连接AP,AE.①求t为何值时,AP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②求t为何值时,S=S△APE.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两点,,如果,则称与互为“距点”.例如:点,点,由,可得点与互为“距点”.(1)在点,,中,原点的“距点”是_____(填字母);(2)已知点,点,过点作平行于轴的直线.①当时,直线上点的“距点”的坐标为_____;②若直线上存在点的“点”,求的取值范围.(3)已知点,,,的半径为,若在线段上存在点,在上存在点,使得点与点互为“距点”,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满足关系式.(1)求,的值;(2)若点满足的面积等于,求的值;(3)线段与轴交于点,动点从点出发,在轴上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下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问为何值时有,请直接写出的值.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满足.(1)直接写出、的值:;;(2)如图1,若点满足的面积等于6,求的值;(3)设线段交轴于C,动点E从点C出发,在轴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下运动,动点F从点出发,在轴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若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秒,问为何值时,有?请求出的值.19.数学活动课上,小新和小葵各自拿着不同的长方形纸片在做数学问题探究.(1)小新经过测量和计算得到长方形纸片的长宽之比为3:2,面积为30,请求出该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2)小葵在长方形内画出边长为a,b的两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其中小正方形的一条边在大正方形的一条边上,她经过测量和计算得到长方形纸片的周长为50,阴影部分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为30,由此她判断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00,间小葵的判断正确吗?请说明理由.20.某企业用规格是170cm×40cm的标准板材作为原材料,按照图①所示的裁法一或裁法二,裁剪出甲型与乙型两种板材(单位:cm).(1)求图中a、b的值;(2)若将40张标准板材按裁法一裁剪,5张标准板材按裁法二裁剪,裁剪后将得到的甲型与乙型板材做侧面或底面,做成如图②所示的竖式与横式两种无盖的装饰盒若干个(接缝处的长度忽略不计).①一共可裁剪出甲型板材张,乙型板材张;②恰好一共可以做出竖式和横式两种无盖装饰盒子多少个?21.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地,乙同时从B地步行出发至A地,2小时后在中途相遇,相遇后,甲、乙步行速度都提高了1千米/小时.若设甲刚出发时的速度为a千米/小时,乙刚出发的速度为b千米/小时.(1)A、B两地的距离可以表示为千米(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2)甲从A到B所用的时间是:小时(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乙从B到A所用的时间是:小时(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3)若当甲到达B地后立刻按原路向A返行,当乙到达A地后也立刻按原路向B地返行.甲乙二人在第一次相遇后3小时36分钟又再次相遇,请问AB两地的距离为多少?2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0,b),a,b满足,将线段AB平移得到CD,A,B的对应点分别为C,D,其中点C在y轴负半轴上.(1)求A,B两点的坐标;(2)如图1,连AD交BC于点E,若点E在y轴正半轴上,求的值;(3)如图2,点F,G分别在CD,BD的延长线上,连结FG,∠BAC的角平分线与∠DFG的角平分线交于点H,求∠G与∠H之间的数量关系.23.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轴,且、满足.(1)则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1,在轴上是否存在点,使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连接交于点,点在轴上,若三角形的面积小于三角形的面积,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是______.24.学校组织名同学和名教师参加校外学习交流活动现打算选租大、小两种客车,大客车载客量为人/辆,小客车载客量为人/辆(1)学校准备租用辆客车,有几种租车方案?(2)在(1)的条件下,若大客车租金为元/辆,小客车租金为元/辆,哪种租车方案最省钱?(3)学校临时增加名学生和名教师参加活动,每辆大客车有2名教师带队,每辆小客车至少有名教师带队.同学先坐满大客车,再依次坐满小客车,最后一辆小客车至少要有人,请你帮助设计租车方案25.阅读材料: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有一组整数解,则方程ax+by=c的全部整数解可表示为(t为整数).问题:求方程7x+19y=213的所有正整数解.小明参考阅读材料,解决该问题如下:解:该方程一组整数解为,则全部整数解可表示为(t为整数).因为解得.因为t为整数,所以t=0或-1.所以该方程的正整数解为和.(1)方程3x-5y=11的全部整数解表示为:(t为整数),则=;(2)请你参考小明的解题方法,求方程2x+3y=24的全部正整数解;(3)方程19x+8y=1908的正整数解有多少组?请直接写出答案.26.材料1:我们把形如(、、为常数)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若、、为整数,则称二元一次方程为整系数方程.若是,的最大公约数的整倍数,则方程有整数解.例如方程都有整数解;反过来也成立.方程都没有整数解,因为6,3的最大公约数是3,而10不是3的整倍数;4,2的最大公约数是2,而1不是2的整倍数.材料2:求方程的正整数解.解:由已知得:……①设(为整数),则……②把②代入①得:.所以方程组的解为,根据题意得:.解不等式组得0<<.所以的整数解是1,2,3.所以方程的正整数解是:,,.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方程中:①,②,③,④,⑤,⑥.没有整数解的方程是(填方程前面的编号);(2)仿照上面的方法,求方程的正整数解;(3)若要把一根长30的钢丝截成2长和3长两种规格的钢丝(两种规格都要有),问怎样截才不浪费材料?你有几种不同的截法?(直接写出截法,不要求解题过程)27.某加工厂用52500元购进A、B两种原料共40吨,其中原料A每吨1500元,原料B每吨1000元.由于原料容易变质,该加工厂需尽快将这批原料运往有保质条件的仓库储存.经市场调查获得以下信息:①将原料运往仓库有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其中公路全程120千米,铁路全程150千米;②两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单价不同(单价:每吨每千米所收的运输费);③公路运输时,每吨每千米还需加收1元的燃油附加费;④运输还需支付原料装卸费:公路运输时,每吨装卸费100元;铁路运输时,每吨装卸费220元.(1)加工厂购进A、B两种原料各多少吨?(2)由于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有限,都无法单独承担这批原料的运输任务.加工厂为了尽快将这批原料运往仓库,决定将A原料选一种方式运输,B原料用另一种方式运输,哪种方案运输总花费较少?请说明理由.28.某超市分别以每盏150元,190元的进价购进A,B两种品牌的护眼灯,下表是近两天的销售情况.销售日期销售数量(盏)销售收入(元)A品牌B品牌第一天21680第二天341670(1)求A,B两种品牌护眼灯的销售价;(2)若超市准备用不超过4900元的金额购进这两种品牌的护眼灯共30盏,求B品牌的护眼灯最多采购多少盏?2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正方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点,坐标分别为,,且,以为边作正方形.设正方形与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为.(1)①当点与点重合时,的值为______;②当点与点重合时,的值为______.(2)请用含的式子表示,并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30.某生态柑橘园现有柑橘21吨,计划租用A,B两种型号的货车将柑橘运往外地销售.已知满载时,用2辆A型车和3辆B型车一次可运柑橘12吨;用3辆A型车和4辆B型车一次可运柑橘17吨.(1)1辆A型车和1辆B型车满载时一次分别运柑橘多少吨?(2)若计划租用A型货车m辆,B型货车n辆,一次运完全部柑橘,且每辆车均为满载.①请帮柑橘园设计租车方案;②若A型车每辆需租金120元/次,B型车每辆需租金100元/次.请选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并求出最少租车费.【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解答题1.(1)AC∥DE;(2)①∠CAM+∠MDE=∠AMD,证明见解析;②点M的坐标为(0,)或(0,).【分析】(1)根据两点的纵坐标相等,连线平行x轴进行判断即可;(2)①过点M作MN∥AC,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即可;②设M(0,m),分两种情况:(i)当点M在线段OB上时,(ii)当点M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时,分别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1)∵A(−3,3)、C(4,3),∴AC∥x轴,∵D(−2,−1)、E(2,−1),∴DE∥x轴,∴AC∥DE;(2)①如图,∠CAM+∠MDE=∠AMD.理由如下:过点M作MN∥AC,∵MN∥AC(作图),∴∠CAM=∠AMN(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C∥DE(已知),∴MN∥DE(平行公理推论),∴∠MDE=∠NM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AM+∠MDE=∠AMN+∠NMD=∠AMD(等量代换).②由题意,得:AC=7,DE=4,设M(0,m),(i)当点M在线段OB上时,BM=3−m,FM=m+1,∴S△ACM=AC•BM=×7×(3−m)=,S△DEM=DE•FM=×4×(m+1)=2m+2,∵S△ACM=S△DEM,∴=2m+2,解得:m=,∴M(0,);(ii)当点M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时,BM=m−3,FM=m+1,∴S△ACM=AC•BM=×7×(m−3)=,S△DEM=DE•FM=×4×(m+1)=2m+2,∵S△ACM=S△DEM,∴=2m+2,解得:m=,∴M(0,);综上所述,点M的坐标为(0,)或(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平行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等,解题关键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2.(1)42°;(2)见解析;(3)∠1=∠2,理由见解析【分析】(1)由平角定义求出∠3=42°,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2)过点B作BD∥a.由平行线的性质得∠2+∠ABD=180°,∠1=∠DBC,则∠ABD=∠ABC-∠DBC=60°-∠1,进而得出结论;(3)过点C

作CP∥a,由角平分线定义得∠CAM=∠BAC=30°,∠BAM=2∠BAC=60°,由平行线的性质得∠1=∠BAM=60°,∠PCA=∠CAM=30°,∠2=∠BCP=60°,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1=48°,∠BCA=90°,∴∠3=180°-∠BCA-∠1=180°-90°-48°=42°,∵a∥b,∴∠2=∠3=42°;(2)理由如下:过点B作BD∥a.如图2所示:则∠2+∠ABD=180°,∵a∥b,∴b∥BD,∴∠1=∠DBC,∴∠ABD=∠ABC-∠DBC=60°-∠1,∴∠2+60°-∠1=180°,∴∠2-∠1=120°;(3)∠1=∠2,理由如下:过点C

作CP∥a,如图3所示:∵AC平分∠BAM∴∠CAM=∠BAC=30°,∠BAM=2∠BAC=60°,又∵a∥b,∴CP∥b,∠1=∠BAM=60°,∴∠PCA=∠CAM=30°,∴∠BCP=∠BCA-∠PCA=90°-30°=60°,又∵CP∥a,∴∠2=∠BCP=60°,∴∠1=∠2.【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平移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定义、平角的定义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平移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1)∠APC=α+β,理由见解析;(2)∠APC=α-β或∠APC=β-α;(3)58°【分析】(1)过点P作PE∥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2)分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上运动两种情况,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3)过点P,Q分别作PE∥AB,QF∥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详解】解:(1)如图2,过点P作PE∥AB,∵AB∥CD,∴PE∥AB∥CD,∴∠APE=α,∠CPE=β,∴∠APC=∠APE+∠CPE=α+β.(2)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运动时,∵AB∥CD,∠PAB=α,∴∠1=∠PAB=α,∵∠1=∠APC+∠PCD,∠PCD=β,∴α=∠APC+β,∴∠APC=α-β;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NM的延长线上运动时,∵AB∥CD,∠PCD=β,∴∠2=∠PCD=β,∵∠2=∠PAB+∠APC,∠PAB=α,∴β=α+∠APC,∴∠APC=β-α;(3)如图3,过点P,Q分别作PE∥AB,QF∥AB,∵AB∥CD,∴AB∥QF∥PE∥CD,∴∠BAP=∠APE,∠PCD=∠EPC,∵∠APC=116°,∴∠BAP+∠PCD=116°,∵AQ平分∠BAP,CQ平分∠PCD,∴∠BAQ=∠BAP,∠DCQ=∠PCD,∴∠BAQ+∠DCQ=(∠BAP+∠PCD)=58°,∵AB∥QF∥CD,∴∠BAQ=∠AQF,∠DCQ=∠CQF,∴∠AQF+∠CQF=∠BAQ+∠DCQ=58°,∴∠AQC=58°.【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添加辅助线将两条平行线相关的角联系到一起是解题的关键.4.(1)是;(2)∠B=∠ACB,证明见解析;(3)∠BAC=40°,AC⊥AD.【分析】(1)要使AD平分∠EAC,则要求∠EAD=∠CAD,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EAD,∠ACB=∠CAD,则当∠ACB=∠B时,有AD平分∠EAC;(2)根据角平分线可得∠EAD=∠CAD,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EAD,∠ACB=∠CAD,则有∠ACB=∠B;(3)由AC⊥BC,有∠ACB=90°,则可求∠BAC=40°,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AD.【详解】解:(1)是,理由如下:要使AD平分∠EAC,则要求∠EAD=∠CAD,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EAD,∠ACB=∠CAD,则当∠ACB=∠B时,有AD平分∠EAC;故答案为:是;(2)∠B=∠ACB,理由如下:∵AD平分∠EAC,∴∠EAD=∠CAD,∵AD∥BC,∴∠B=∠EAD,∠ACB=∠CAD,∴∠B=∠ACB.(3)∵AC⊥BC,∴∠ACB=90°,∵∠EBF=50°,∴∠BAC=40°,∵AD∥BC,∴AD⊥AC.【点睛】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和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和平行线的有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1);(2)①;②【分析】(1)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由折叠的性质可知,∠2=∠BFE,再根据平角的定义求解即可;(2)①由(1)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再由折叠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求解即可;②由(1)知,∠BFE=,由可知:,再根据条件和折叠的性质得到,即可求解.【详解】解:(1)如图,由题意可知,∴,∵,∴,,由折叠可知.(2)①由题(1)可知,∵,,再由折叠可知:,;②由可知:,由(1)知,,又的度数比的度数大,,,,.【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属于综合题,有一定难度,熟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1)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等量代换得出,即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解;(2)过点作,过点作,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1)证明:,,,,;(2)解:,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作,过点作,,,,,,同理,,平分,平分,,,,由(1)知,,,,,,.【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作出合理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7.(1);(2).【分析】①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结果即可;②根据发现的规律将所求式子变形,约分即可得到结果.【详解】(1)设为A,为B,原式=(1+A)B﹣(1+B)A=B+AB﹣A﹣AB=B﹣A=;(2)设为A,为B,原式=(1+A)B﹣(1+B)A=B+AB﹣A﹣AB=B﹣A=.【点睛】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8.7或-1.【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方法,对所求式子进行变形,求出x、y的值,进而可求x+y的值.【详解】解:∵,∴,∴=0,=0∴x=±4,y=3当x=4时,x+y=4+3=7当x=-4时,x+y=-4+3=-1∴x+y的值是7或-1.【点睛】本题考查实数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给出的解答方法,然后运用类比的思想进行解答.9.(1)①,②,;(2);(3)【分析】(1)①由“奇异数”的定义可得;②根据定义计算可得;(2)由f(10m+n)=m+n,可求k的值,即可求b;(3)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可求出x、y的值,即可求的值.【详解】解:(1)①∵对任意一个两位数a,如果a满足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个两位数为“奇异数”.∴“奇异数”为21;②f(15)=(15+51)÷11=6,f(10m+n)=(10m+n+10n+m)÷11=m+n;(2)∵f(10m+n)=m+n,且f(b)=8∴k+2k-1=8∴k=3∴b=10×3+2×3-1=35;(3)根据题意有∵∴∴∵x、y为正数,且x≠y∴x=6,y=5∴a=6×10+5=65故答案为:(1)①,②,;(2);(3)【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下的实数运算,能理解“奇异数”定义是本题的关键.10.(1)275,572;(2)(10b+a)[100a+10(a+b)+b]=(10a+b[100b+10(a+b)+a].【分析】(1)观察等式,发现规律,等式的左边:两位数所乘的数是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变为百位数字,十位数字变为个位数字,两个数字的和放在十位;等式的右边:三位数与左边的三位数字百位与个位数字交换,两位数与左边的两位数十位与个位数字交换然后相乘,根据此规律进行填空即可;(2)按照(1)中对称等式的方法写出,然后利用多项式的乘法进行写出即可.【详解】解:(1)∵5+2=7,∴左边的三位数是275,右边的三位数是572,∴52×275=572×25,(2)左边的两位数是10b+a,三位数是100a+10(a+b)+b;右边的两位数是10a+b,三位数是100b+10(a+b)+a;“数字对称等式”为:(10b+a)[100a+10(a+b)+b]=(10a+b[100b+10(a+b)+a].故答案为275,572;(10b+a)[100a+10(a+b)+b]=(10a+b[100b+10(a+b)+a].【点睛】本题是对数字变化规律的考查,根据已知信息,理清利用左边的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变化得到其它的三个数字是解题的关键.11.(1);;(2).【分析】(1)根据已知数据得出规律,,进而求出即可;(2)利用规律拆分,再进一步交错约分得出答案即可.【详解】解:(1);;(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运算中的规律探索,根据已知运算得出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1)(437,307,177)是“蹦蹦数组”,(601,473,346)不是“蹦蹦数组”;(2)存在,数组为(532,395,258);(3)这个三位数是147.【分析】(1)由“蹦蹦数组”的定义进行验证即可;(2)设s为,t为,则,先后求得n、s的值,根据“蹦蹦数组”的定义即可求解;(3)设这个数为,则,由和都是0到9的正整数,列举法即可得出这个三位数.【详解】解:(1)数组(437,307,177)中,437-307=130,307-177=130,∴437-307=307-177,故(437,307,177)是“蹦蹦数组”;数组(601,473,346)中,601-473=128,473-346=127,∴601-473473-346,故(601,473,346)不是“蹦蹦数组”;(2)设s为,t为,则,∵m、n为整数,∴,则t为258,∴s为532,而,则b为532-137=395,验算:532-395=395-258=137,故数组为(532,395,258);(3)根据题意,设这个数为,则,∴,而和都是0到9的正整数,讨论:p12345q13579111123135147159而是7的倍数的三位数只有147,且1-4=4-7=-3,数组(1,4,7)为“蹦蹦数组”,故这个三位数是147.【点睛】本题是一道新定义题目,解决的关键是能够根据定义,通过列举法找到合适的数,进而求解.13.(1);(2)①3,②4,③1或5;(3),理由见解析【分析】(1)由非负性的性质以及算数平方根的性质可得出的值,可答案可求出;(2)①1.5秒时,小正方形向右移动1.5厘米,即可计算出重叠部分的面积;②画出图形,计算所得图形面积即可;③小正方形的高不变,根据面积即可求出小正方形平移的距离和时间;(3)过作轴,过作轴,设,则,得出,得出,得出,.【详解】解(1),,;(2)①当秒时,小正方形向右移动1.5厘米,(平方厘米);②如图1所示,小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扫过的面积为红色平行四边形,面积为:(平方厘米);③如图2,小正方形平移距离为(厘米),小正方形平移的距离为1厘米或5厘米,或,综上所述,小正方形平移的时间为1或5秒;(3)如图3,过作轴,过作轴,平分,设,则,,,,平分,,.【点睛】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平移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平移的性质.14.(1)∠AEP+∠PFC=∠EPF;(2)∠AEP+∠EPF+∠PFC=360°;(3)①150°或30;②∠EPF+2∠EQF=360°或∠EPF=2∠EQF【分析】(1)由于点是平行线,之间有一动点,因此需要对点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如图1,当点在的左侧时,,,满足数量关系为:;(2)当点在的右侧时,,,满足数量关系为:;(3)①若当点在的左侧时,;当点在的右侧时,可求得;②结合①可得,由,得出;可得,由,得出.【详解】解:(1)如图1,过点作,,,,,,;(2)如图2,当点在的右侧时,,,满足数量关系为:;过点作,,,,,,;(3)①如图3,若当点在的左侧时,,,,分别平分和,,,;如图4,当点在的右侧时,,,;故答案为:或30;②由①可知:,;,.综合以上可得与的数量关系为: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和及推论等知识点,作辅助线后能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15.(1)(3,4);(2)①t=时,AP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②当t为或时,S=S△APE.【分析】(1)根据直角坐标系得出点F的坐标即可;(2)①根据AP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得出关于t的方程,解答即可;②分和两种情况,利用面积公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1)由直角坐标系可得:F坐标为:(3,4);故答案为:(3,4);(2)①要使AP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如图1,只需要Px=Ax,则t+3=3t,解得:,所以即时,AP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②由题意知,OH=7,所以当时,点D与点H重合,所以要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情况一:当时,GD=3t﹣3,PF=t,PE=4﹣t,∵S=S△APE,∴BC×GD=,即:2×(3t﹣3)=,解得:;情况二:当时,如图2,HD=3t﹣7,PF=t,PE=4﹣t,∵S=S△APE,∴BC×CH=,即:2×[2﹣(3t﹣7)]=,解得:,综上所述,当t为或时,S=S△APE.【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移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问题,理解题意,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6.(1);(2)①;②;(3).【分析】(1)根据定义判断即可;(2)①设直线上与点的“距点”的点的坐标为(a,3),根据定义列出关于a的方程,解方程即可;②点坐标为,直线上点的纵坐标为b,由题意得,转化为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即可.(3)分类讨论,分别取P与点M重合、P与点N重合讨论。当点P与点M重合时,设⊙C左侧与x轴交于点Q,则点Q的坐标是(m-,0),根据定义列出关于m的绝对值方程,解方程,取较小的值;当点P与点N重合时,设⊙C右侧与x轴交于点Q,则点Q的坐标是(m+,0),根据定义列出关于m的绝对值方程,解方程,取较大的值,问题得解.【详解】解:(1)∵,O(0,0),∴,∴点D与原点互为“距点”;∵,O(0,0),∴,所以点D与原点互为“距点”;∵,O(0,0),∴,所以点D与原点互为“距点”;故答案为:;(2)①设直线上与点的“距点”的点的坐标为(a,3),则,解得a=2故答案为(2,3);②如图,点坐标为,直线上点的纵坐标为b,设直线上点的坐标为(c,b)则:,∴,∴,∴,即的取值范围是;(3)如图(1),当点P与点M重合时,设⊙C左侧与x轴交于点Q,则点Q的坐标是(m-,0),∵点P与点Q互为“5-距点",P(1,2),∴,解得:,;∵,∴取.当点P与点N重合时,设⊙C右侧与x轴交于点Q,则点Q的坐标是(m+,0),∵点P与点Q互为“5-距点",则P(3,2),∴,解得:,,∵∴取∴.【点睛】本题为新定义题型,关键要读懂题目中给出的新概念,建立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即可.17.(1),;(2)或;(3)或【分析】(1)根据一个数的平方与绝对值均非负,且其和为0,则可得它们都为0,从而可求得a和b的值;(2)过点P作直线l垂直于x轴,延长交直线于点,设点坐标为,过作交直线于点,根据面积关系求出Q点坐标,再求出PQ的长度,即可求出n的值;(3)先根据求出C点坐标,再根据求出D点坐标,根据题意可得F点坐标,由得关于t的方程,求出t值即可.【详解】(1),,且,,(2)过作直线垂直于轴,延长交直线于点,设点坐标为,过作交直线于点,如图所示∵∴解得,点坐标为∵∴解得:或(3)当或时,有.如图,延长BA交x轴于点D,过A点作AG⊥x轴于点G,过B点作BN⊥x轴于点N,∵∴解得:∴∵∴解得:∵∴当运动t秒时,∴∵CE=t∴,∵∴解得: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含绝对值方程解法,熟练掌握直角坐标系的知识,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对图形进行割补转化为易求面积的图形.18.(1),2;(2)或;(3)或2【分析】(1)由,求出和的值即可;(2)过点作直线轴,延长交于,设出点坐标,根据面积关系求出点坐标,再求出的长度,即可求出值;(3)先根据求出点坐标,再根据面积关系求出值即可.【详解】解:(1),,,,,故答案为,2;(2)如图1,过作直线垂直于轴,延长交直线于点,设的坐标为,过作交直线于点,连接,,,,解得,,,又点满足的面积等于6,,解得或;(3)如图2,延长交轴于,过作轴于,过作轴于,,,解得,,,,解得,,,,由题知,当秒时,,,,,,,,解得或2.【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熟练掌握直角坐标系的知识,三角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9.(1)长为,宽为;(2)正确,理由见解析【分析】(1)设长为3x,宽为2x,根据长方形的面积为30列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长方形纸片的周长为50,阴影部分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为30列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即可得到大正方形的面积.【详解】解:(1)设长为3x,宽为2x,则:3x•2x=30,∴x=(负值舍去),∴3x=,2x=,答:这个长方形纸片的长为,宽为;(2)正确.理由如下:根据题意得:,解得:,∴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02=100.【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把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是解题的关键.20.(1)60,40;(2)①甲:85;乙50;②27【分析】(1)由图示列出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2)①根据已知和图示计算出两种裁法共产生甲型板材和乙型板材的张数;②根据竖式与横式礼品盒所需要的甲、乙两种型号板材的张数列出关于m、n的二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依题意,得:解得:a=60b=40答:a、b的值分别为60,40.(2)①一共可裁剪出甲型板材40×2+5=85(张)乙型板材40+5×2=50(张).故答案是:85,50;②设可做成m个竖式无盖装饰盒,n个横式无盖装饰盒.依题意得:,解得:m=4,n=23所以m+n=27,故答案为27个【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已知先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的值,根据图示列出算式以及关于m、n的二元一次方程.21.(1)2(a+b);(2)(2+);(2+);(3)36.【分析】(1)根据两地间的距离=两人的速度之和×第一次相遇所需时间,即可得出结论;(2)利用时间=路程÷速度结合2小时后第一次相遇,即可得出结论;(3)设AB两地的距离为S千米,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得出关于(a+b),S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此处将a+b当成一个整体),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A、B两地的距离可以表示为2(a+b)千米.故答案为:2(a+b).(2)甲乙相遇时,甲已经走了千米,乙已经走了千米,根据相遇后他们的速度都提高了1千米/小时,得甲还需小时到达B地,乙还需小时到达A地,所以甲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乙从B到A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故答案为:(2+);(2+).(3)设AB两地的距离为S千米,3小时36分钟=小时.依题意,得:,令x=a+b,则原方程变形为,解得:.答:AB两地的距离为36千米.【点睛】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22.(1);(2);(3)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可;(2)设,先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过D作轴于P,再根据三角形ADP的面积得出,从而可得,然后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由此即可得出答案;(3)设AH与CD交于点Q,过H,G分别作DF的平行线MN,KJ,设,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由此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且∴解得:则;(2)设∵将线段AB平移得到CD,∴由平移的性质得如图1,过D作轴于P∴∵∴即解得∴∴;(3)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求解过程如下:如图2,设AH与CD交于点Q,过H,G分别作DF的平行线MN,KJ∵HD平分,HF平分∴设∵AB平移得到CD∴∴,∴∵∴∴∵∴∴∴.【点睛】本题属于一道较难的综合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平移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3),通过作两条辅助线,构造平行线,从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3.(1)−3,4,4;(2)(0,)或(0,);(3)n<−5或n>−1【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构建方程组,求出a和b,再根据BC∥x轴,可得c的值;(2)当点D在直线AB的下方时,如图1−1中,延长BC交y轴于E(0,4),连接AE.设D(0,m).当点D在直线AB的上方时,如图1−2中,连接OB,设D(0,m).分别构建方程,可得结论.(3)如图2中,当点N在点A的右侧时,连接MN,OB,设M(a,b),利用面积法求出b的值,再求出S△BNM=S△BCM时,n的值,同法求出当点N在点的左侧时,且S△BNM=S△BCM时,n的值,结合图象可得结论.【详解】解:(1)∵,又∵≥0,|2a−b+10|≥0,∴a+b−1=0且2a−b+10=0,∴a=−3,b=4,∵BC∥x轴,∴c=4,∴a=−3,b=4,c=4,故答案为:−3,4,4;(2)当点D在直线AB的下方时,如图1−1中,延长BC交y轴于E(0,4),连接AE.设D(0,m).∵S△ABD=S△AED+S△BDE−S△ABE=S△ABC,∴×(4−m)×3+×(4−m)×4−×4×4=×2×4,∴m=;当点D在直线AB的上方时,如图1−2中,连接OB,设D(0,m).∵S△ABD=S△ADO+S△ODB−S△ABO=S△ABC,∴×m×3+×m×4−×3×4=×2×4,∴m=.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D的坐标为(0,)或(0,).(3)如图2中,当点N点A的右侧时,连接MN,OB.设M(a,b),∵S△BCM=S△OBC−(S△AOB−S△AOM),∴×2×(4−b)=×2×4−(×3×4−12×3×b),解得b=,当S△BNM=S△BCM时,则有×(n+3)×4−×(n+3)×=×2×(4−),解得n=−1,当点N在点A的左侧时,且S△BNM=S△BCM时,同法可得n=−5,观察图象可知,满足条件的n的值为n<−5或n>−1.【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非负数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利用未知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题目有一定的难度.24.(1)有3种租车方案;(2)租5辆大客车,2辆小客车最省钱;(3)租用大客车2辆,小客车7辆;或租10辆小客车.【分析】(1)设租大客车x辆,根据题意可列出关于x的不等式,求得不等式的解集后,再根据x为整数即可确定租车方案;(2)依次计算(1)题中的租车方案,比较结果即可得出答案;(3)设租大客车x辆,小客车y辆,根据客车的座位数满足的条件可确定x、y满足的不等式组,进一步可确定x、y满足的方程,再由带队的老师数可确定x、y满足的不等式,二者结合即可确定租车方案.【详解】解:(1)由题意知:本次乘车共270+7=277(人).设租大客车x辆,则小客车(7-x)辆,根据题意,得,解得:,因为x为整数,且x≤7,所以x=5,6,7,即有3种租车方案.(2)方案一:当x=7,所租7辆皆为大客车时,租车费用为:7×400=2800(元),方案二:当x=6,所租6辆为大客车,1辆为小客车时,租车费用为:6×400+300=2700(元),方案三:当x=5,所租5辆为大客车,2辆为小客车时,租车费用为:5×400+300×2=2600(元),所以,租5辆大客车,2辆小客车最省钱.(3)乘车总人数为270+7+10+4=291(人),因为最后一辆小客车最少20人,则客车空位不能大于10个,所以客车的总座位数应满足:291≤座位数≤301.设租大客车x辆,小客车y辆,则291≤45x+30y≤301,即,∵x、y均为整数,∴3x+2y=20,即.∵每辆大客车有2名教师带队,每辆小客车至少有名教师带队,∴2x+y≤11.把代入上式,得,解得.又∵x为整数且是2的倍数,∴x=2,y=7或x=0,y=10.故租车方案为:租大客车2辆,小客车7辆;或租10辆小客车.【点睛】本题考查了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等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列出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是解题的关键.25.(1)-1;(2)t=-2,-1,0,1;(3)13组【分析】(1)把x=2代入方程3x-5y=11得,求得y的值,即可求得θ的值;(2)参考小明的解题方法求解即可;(3)参考小明的解题方法求解后,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把x=2代入方程3x-5y=11得,6-6y=11,解得y=-1,∵方程3x-5y=11的全部整数解表示为:(t为整数),则θ=-1,故答案为-1;(2)方程2x+3y=24一组整数解为,则全部整数解可表示为(t为整数).因为,解得-3<t<2.因为t为整数,所以t=-2,-1,0,1.(3)方程19x+8y=1908一组整数解为,则全部整数解可表示为(t为整数).∵,解得<t<12.5.因为t为整数,所以t=0,1,2,3,4,5,67,8,9,10,11,12,∴方程19x+8y=1908的正整数解有13组.【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是本题的关键.26.(1)①⑥;(2),,;(3)有四种不同的截法不浪费材料,分别为2长的钢丝12根,3长的钢丝2根;或2长的钢丝9根,3长的钢丝4根;或2长的钢丝6根,3长的钢丝6根;或2长的钢丝3根,3长的钢丝8根【分析】(1)依据题中给出的判断方法进行判断,先找出最大公约数,然后再看能否整除c,从而来判断是否有整数解;(2)依据材料2的解题过程,即可求得结果;(3)根据题意,设2长的钢丝为根,3长的钢丝为根(为正整数).则可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利用材料2的求解方法,求得此方程的整数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①,因为3,9的最大公约数是3,而11不是3的整倍数,所以此方程没有整数解;②,因为15,5的最大公约数是5,而70是5的整倍数,所以此方程有整数解;③,因为6,3的最大公约数是3,而111是3的整倍数,所以此方程有整数解;④,因为27,9的最大公约数是9,而99是9的整倍数,所以此方程有整数解;⑤,因为91,26的最大公约数是13,而169是13的整倍数,所以此方程有整数解;⑥,因为22,121的最大公约数是11,而324不是11的整倍数,所以此方程没有整数解;故答案为:①⑥.(2)由已知得:.①设(为整数),则.②把②代入①得:.所以方程组的解为.根据题意得:,解不等式组得:<<.所以的整数解是-2,-1,0.故原方程所有的正整数解为:,,.(3)设2长的钢丝为根,3长的钢丝为根(为正整数).根据题意得:.所以.设(为整数),则.∴.根据题意得:,解不等式组得:.所以的整数解是1,2,3,4.故所有的正整数解为:,,,.答:有四种不同的截法不浪费材料,分别为2长的钢丝12根,3长的钢丝2根;或2长的钢丝9根,3长的钢丝4根;或2长的钢丝6根,3长的钢丝6根;或2长的钢丝3根,3长的钢丝8根.【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理解题意,并掌握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的方法及是解题的关键.27.(1)加工厂购进A种原料25吨,B种原料15吨;(2)当m﹣n<0,即a<b时,方案一运输总花费少,当m﹣n=0,即a=b时,两种运输总花费相等,当m﹣n>0,即a>b时,方案二运输总花费少,见解析【分析】(1)设加工厂购进种原料吨,种原料吨,由题意:某加工厂用52500元购进、两种原料共40吨,其中原料每吨1500元,原料每吨1000元.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