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件:流传学_第1页
比较文学课件:流传学_第2页
比较文学课件:流传学_第3页
比较文学课件:流传学_第4页
比较文学课件:流传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如何从事流传学研究.一、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注的一支。我们要了解如何从事流传学的研究。因为研究某一作家在国外的流传,进行具体的考察,意义重大。但要做好这个方面的研究,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形成了哪些形态。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形态:.1、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案例一:沈从文《湘行散记》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和景物的处理上,受者与传者都十分喜爱和追求将人、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也许正是因此,两者都成为了世界一流散文作品,受到高度评价。.沈从文及夫人张兆和..案例二:狄更斯的小说影响到老舍的一系列小说写作,让其成为“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在英留学时读过狄,并在《二马》、《骆驼祥子》等早期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关注人物形象种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对自然风景只作简洁描写,对人物形象只作简单勾勒。.

老舍.狄更斯.如何探讨:首先,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存在。一个作家在阅读与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总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往往就是这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我们所做的多半是这种流传学的研究。其次,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讨论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身上产生了何种印痕,有什么样的承传与变异。.2、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案例一:在60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跨掉派”。这一群年轻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而行。当然,其所提出的“幻觉”和“感悟”的艺术理念,也决定了他们对寒山诗的倾心。.正如史德在寒山诗集的“前言”中所说的:“他们的卷轴、扫帚、乱发、狂笑—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别喜欢描绘的对象。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这是许多学者所没有料到的,因为寒山在中国唐代诗歌史上没有什么地位;后代许多诗人都没有读过他的诗,不知道唐代还有这么一位诗人。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才从燉煌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他的完整诗集。.案例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及其作品,在中国“五四”时期一群诗人中流传,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态。郭沫若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中吸收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反抗封建势力的力量,如《天狗》中所表现的那样一种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境界,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存在密切关系。.

泰戈尔.郭沫若.冰心则从那里接受了以母爱、童真和自然美为主的“泛神论”,其诗显得更加恬静和柔和。王统照受到其“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总是在作品中尚自然、忆童心,表现出阴郁朦胧的风格。徐志摩则接受其诗歌的艺术表达技巧,写出了许多清新明快、飘逸空灵的诗作,如《雪花的快乐》。.

冰心.王统照.徐志摩.如何探讨:首先要注意在个体对群体的流传中,为什么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结果:第一,可能是由于放送者本身具有多面性;第二,可能是由于接受者不同的个性与气质;第三,可能是由于各个时段的历史语境的不同。.其次要思考相关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个体才能够实现对群体的流传?什么样的文化语境才能够形成这样的群体?再次是要提出问题:作为传者的个体与作为受者的群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作为受者的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深入到这样的层面,才有意义。.3、多波次、多向度流传形态多波次、多向度流传,是指同一个作家或者作品、同一种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流派,在不同的时段对同一个国家的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产生的结果并不相同。多波次、多向度的文学流传,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交流中是一种重要的现象,这种流传对接受国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文学批评风潮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案例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20-30年代的流传主要在诗人里面,如象征派的诗和现代派的诗;40年代主要是在小说家里面,如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的小说;80年代的流传主要是在诗人和戏剧作家里面,如朦胧诗、探索戏剧;90年代的流传主要是在小说作家里面,如先锋小说、实验小说。形态各异,五彩缤纷。.案例二:结构主义文学思潮,从布拉格的符号学派,到俄国的形式主义,再到法国形成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形成流行欧美的“结构主义旋风”。最后又回到欧洲,在此基础上产生“解构主义”思潮。可见,多波次、多向度的文学流传形态,是一种在20世纪比较流行的形态,主要限于文学思潮这样的层面,更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文学流派。.如何探讨: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多波次”与“多向度”?其次,要思考每一次传播所具有的不同内容;再次,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多波次与多向度的流传态?第四,这种流传形态是如何产生的?最后,具有什么样的结果?首先是要发现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形态?在此基础上能够回答上述问题,就可以有所发现并撰写论文。.4、从群体到个体:聚合流传案例一:西方一大群作家对鲁迅实现了自己的流传:第一,俄国小说家果戈里和契诃夫影响了其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第二,俄国小说家陀斯妥也夫斯基影响了其小说中对人物心理进行挖掘的倾向。.

鲁迅.第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法捷耶夫,让其推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第四,德国哲学家尼采和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深刻地影响了其人格精神的构成。刘半农说,鲁迅先生的人格是典型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案例二:中国一大群古典作家实现了对歌德的流传。歌德在自己的“日记”中说:他读过慕尔转译的《好逑传》、汤姆斯译的《花笺记》、大卫斯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等。.

歌德.他还读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十才子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沙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平鬼传》和《三合剑》等。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戏剧,主要是小说作品。虽不全是一流作品,却也是名家名作,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还看过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并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新的戏剧:《额尔彭罗》。他对孔子的“礼”与“仁”的人生理想和“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十分崇尚。他还写过《论语》式的格言,并以诗赞扬过孔子的人格与文品。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印象深刻,改变了其文学观念与艺术审美趣味。.

孔子.如何探讨:首先,要认识到群体对个体的流传并不多见,只有当一个作家有相当开阔的胸怀,有懂得多种语言的条件,才可能实现。其次,要认识到大作家所接受的影响,是一种来自各个方位的圆形的影响。中外一流大家,往往是在接受外国作家群体的影响下才产生的。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条件下成为一流大家,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像鲁迅这样的作家,他所接受的西方与东方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虽然他只活了56年,但胜过一百年。鲁迅如果不到日本留学,不研读外国的一百来篇小说,不读尼采的《苏鲁支语录》,不从事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不在编辑期刊过程中接触大量的西方作家与作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艺术营养,要成为真正的大家,是没有条件的。.再次,要认识到大作家往往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其思想与艺术来源的多向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他不是那么一种简单的存在。如果很简略,那肯定不是杰出的作家,如赵树理的小说。就其文学接受而言,他对西方文学是陌生的,对中国古典作品了解是不够的。他所接受的主要是中国北方的民间文学传统。.

赵树理.5、从群体到群体:多线与交叉流传形态。案例一:西方象征派诗人人数众多,像波特来尔、爱伦坡、马拉美以及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里、德国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和庞德等,他们以其动人华章影响了中国现代一大群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艾青、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沈宝基等。.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从那里吸收自己的艺术营养。其中,李金发主要受波德莱尔的影响,在诗中追求一种敏锐的感觉。沈宝基则主要受魏尔仑的影响,在诗中追求一种纯真与蕴籍的风格。《法国象征诗派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武大,2000),可以参阅。.案例二:在20世纪初期,唐诗以其鲜明的节奏、清新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影响了一大批美国诗人,如庞德和王红公等。他们主张:第一,以中国诗的隐而不露,来反对美国诗歌的“滥情主义”。第二,以中国诗歌的质朴简化,来反对美国诗歌的“装腔作势”。.

庞德.第三,以中国诗歌自然清新的意象语汇,来反对美国诗歌的“庸俗主义”。第四,模仿中国的七言古诗,以七个音节的词来构成一个诗行,从而在诗歌朗诵中,实现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如何探讨: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流传方式最能够形成流派和思潮:所谓美国诗歌的意象主义运动,所谓中国诗歌的象征主义运动,也就是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才形成的。其次,要认识到如果放送者成为多向的投射,或者接受者成为多向的吸纳,就更为复杂。.文学流传中的形态学研究,是比较文学流传学中一个需要了解的重要方面,也是从事比较文学流传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只有将所探讨的对象进行分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分析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不然有可能讲了老半天,还是糊里糊涂。.二、值得关注的三种类型1.中国作家、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案例一:中国古典作家作品在14—18世纪,对西方文学实现了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参阅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论稿》(宁夏人民教育,2003)。英国文学中的表现手法都来自于中国,象柯尔立治的长诗片断《忽必烈汗》。.在大英博物馆能够查找有多少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有多少中国文学的原本,有多少中国文学的研究专著,有多少中国文学的电子文献等。20世纪早期,留学生在英国写的博士论文,就是《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之类,如范存忠、陈受颐、吴宓等。探讨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流传情况,是标准的流传学研究。.2.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可以分成三个时段:一是1840年至“五四”时期对于西方文学的翻译与介绍;二是“五四”至改革开放以前;三是1978年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流传,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接受美学研究在中国》、《女性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等论文。.最好是从一个作家作品开始,西方一流的作家与作品,都可以单独地来探讨它在中国流传的情况。只要能够找出他在中国有多少种译本,有多少篇研究论文,分成几个时段,清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找出各时期的特点,再找出一些局限性,并探讨这种流传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因为终点在中国,资料方面的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象国家、上海、北大、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以及各省图书馆,都可以查到。当然,资料问题,不可能在一个图书馆内解决。3.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流传研究并不能局限于中国与西方,应当是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学,都包括在内。.如莎士比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通过法国又对俄罗斯文学产生的影响。法国近代作家拉伯雷《巨人传》与当今世界文学创作的关系。陀斯妥也夫斯基对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在欧洲和日本形成这种影响的高潮,又在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作家萨特、艾略特、加谬、海勒等作品中广泛存在。.这种研究涉及到的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的因素比较多,往往是单独一个学者难于把握的;做这样的题目,最好是各种语种的专家集合在一起。教育部一般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世界战争文学研究》,没有投赞成票,因为那个课题组没有人懂法文、德文、日文等,显然无法研究。.本讲小结首先,在流传学的研究中,无论那种情况,都是以材料做基础的;如果没有充分的材料,你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任何论断都只能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的。其次,全面地、详尽地占有相关的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鉴别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不是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