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 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C.中国政党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 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民国初年的政党进行党争依靠军阀,政党政治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出现凭借党争争权夺利的乱象,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政治的主观理解不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够强、参政能力低下等,导致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C项正确;材料中的政党政治乱象并不是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的结果,排除A项;据所学,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纲领是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未说各派军阀建立政党,排除D项。故选C项。2.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答案〗A〖解析〗据图片“上海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这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据图片“第一批解放汽车出厂”可知,这体现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据图片“土高炉”可知,这体现了1958年出现的大跃进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五计划和大跃进运动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B项不能涵盖所有图片,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图一的主题,排除C项;图三时间是1958年,不属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B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C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AA B.B C.C D.D〖答案〗D〖解析〗18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符合逻辑关系,正确;中华民国成立时尚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B;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排除C。4.下图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统计表。其中,增速峰值的出现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至经济建设B.坚定了党和政府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心C.正值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际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增速峰值出现于1984年,这一年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际,C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党和政府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5.1950年至1978年近三十年间,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共提高117.4%,平均每年递增2.8%,而1979年至1982年四年间,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24.5%,其中1979年一次提高21.1%,这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农副产品收购价大幅度提高()A.给予了农村生产自主权 B.让利于民促进农业恢复C.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 D.标志着人民公社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8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体现了让利于民促进农业恢复,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村生产自主权,排除A项;1950年至1978年主要是计划经济,排除C项;据所学,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瓦解,不能解释材料中的1950——1979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亚历山大的部队进入埃及后,亚历山大向孟菲斯的神牛化身阿皮斯献祭,并致以崇高敬意;在规划亚历山大里亚时,他特地辟出空间供奉埃及繁殖女神;他还亲自拜访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对阿蒙神表现出特别的尊重。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笼络埃及神职人员 B.改变马其顿宗教信仰C.确立统治的合法性 D.扩大希腊文化影响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在入侵埃及后,供奉埃及诸神,希望借助神的威望确立其统治埃及的合法性,C项正确;笼络埃及神职人员只是表面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其顿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文化对埃及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7.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及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8.你认为导致由图1向图2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矛盾的消除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C.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影响和促进D.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被驱除出社会领域〖答案〗B〖解析〗观察左图,当时德国的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形状教皇处在权力的顶端,而到右图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权力上升,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既勾结又斗争,矛盾不可能消除,故A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否定天主教权威,故C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只是要实现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构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需要的宗教,宗教神学没有被彻底驱除出社会领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有些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的自然哲学,试图将世俗伦理从神学与教权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开明君主,试图将绝对主义王权从暴政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自然经济,试图将国家经济从腐败与衰落中解放出来。这表明当时他们A.积极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B.认为中西方文化一脉相承C.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对中国文化有着理性认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主要是为了从中国文化寻找对抗专制王权的依据,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A项正确;中西方文化并非是一脉相承,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关,排除;材料与对中国文化的理性认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体制会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国家这个寄生赘瘤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公社并不代表一种特殊利益;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据此可知,巴黎公社()A.力图创建新的革命理论 B.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以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为初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可知,马克思强调巴黎公社所建立的体制,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将本属于无产阶级的东西归还给无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原则,B项正确;巴黎公社并没有创建新的革命理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公社革命并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社会主义运动在三大工人运动时期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11.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邦联债务高达数千万美元。国会没有实质性的征税权,所以其财政依赖于各州的分摊。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则干脆赖账。这说明当时美国A.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 B.地方享有广泛自治权利C.分权制衡原则难以贯彻 D.地方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会没有实质性征税权”“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则干脆赖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较大,不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即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A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较大,并不是为了体现地方享有自治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分权制衡原则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权力较大,而不是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工业革命中白手起家的新兴工业巨子们虽站到了财富的顶峰,但却始终被以贵族文化为主导的英国社会视为“暴发户”。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始追求完全的“贵族化”作为目标,这腐蚀了他们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B.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传统观念有碍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贵族文化、绅士风度在当时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被视作“文明”“进步”的标志从而对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在追求“贵族化”的道路上,一定程度上阻碍工业化的资本投入,体现了某些传统观念对英国工业发展的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英国建立民主制度早于工业革命,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贫富差距的拉大,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1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争的主要领导者是旧式统治阶级,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产生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 B.社会阶级结构的差异C.人民群众是否支持反帝斗争 D.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答案〗D〖解析〗由于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因此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D正确;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的差异根源是经济结构,因此A、B不够成根本原因,排除;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否不是革命阶段性差异的根源,排除C。14.1930—1935年间,一小群人数虽少,却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了政坛术语。甚至连标榜反共的纳粹德国,也于1933年推出所谓的“四年计划”。这反映了()A.计划经济助推苏联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国家放弃市场经济C.苏联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D.经济危机缓和了国家间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1935年(西方)。据材料可知,在1930—1935年间西方许多国家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经济低迷,同一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史实,大危机时期,西方国家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意味着他们放弃计划经济,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不是苏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而是强调大危机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成就大,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而且D项表述不符史实,大危机时期,经济危机加剧了国家间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5.墨西哥1938年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同时设立国家农贷银行帮助农民,并鼓励和扶持农民组织合作农场。这反映了墨西哥()A.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影响 B.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C.摆脱了欧美资本的控制 D.实现了土地的国有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墨西哥。据材料可知,1938年墨西哥土地改革从外国人手中收回土地,这体现了维护墨西哥国家利益,体现了“民族性”,土改中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致富,这与1938年墨西哥土地改革以前,农民遭受沉重的剥削相比,这是对生产关系重大调整的结果,体现新政府的“民主性”,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墨西哥政府采取的土地改革措施是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政府虽然打击外国势力,但是欧美资本并未完全退出墨西哥,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政府的土地改革只是对土地进行再分配,改变了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并没有实行土地国有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西方政府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初始终在增加,并且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幅大于GDP的增幅。然而,西方主要福利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10%的人群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持续显著上升,此外,福利国家政府二次分配的加强,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阶层分化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引发民粹风潮。由此可见,福利国家()A.是西方国家出现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 B.进一步拉大了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C.体现出西方国家二次分配的局限性 D.难以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福利国家政府二次分配的加强,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阶层分化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引发民粹风潮”可知,福利国家政府二次分配有局限,所以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不是西方国家出现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所以A错误;建设福利国家目的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因此福利国家不是拉大西方社会贫富差距的原因,所以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滞胀”问题,所以D错误。17.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答案〗D〖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1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B项;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均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9.如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表明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1967年前1967年后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A.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C.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 D.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坦桑尼亚中学的历史试卷试题,在1967年以前侧重考查欧洲文明,在1967年后侧重考查非洲文明,说明其意图是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故选A;增进民族自信心不代表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排除B;坦桑尼亚政府意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不是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和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排除CD。20.下表是中国、日本、西欧和苏联(俄国)191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此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A.苏联(俄国)、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苏联(俄国)、中国、西欧C.中国、日本、苏联(俄国)、西欧 D.西欧、中国、苏联(俄国)、日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因此这一时期前苏联的经济呈现负增长状态,即甲是苏联;日本和西欧在二战后经济高速,但是日本在1968年,超过当时的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因此可知乙是日本,丙是西欧;中国经济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高速增长,因此丁是中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部分课本的目录统计大体如下:——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推进扫盲运动进行阐释。〖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文盲率高,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农业的快速恢复发展,国家制定政策并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面向工农的扫盲运从识字课本的目录信息中可以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扫盲运动中使用的农民识字课本,其目录《选代表》等篇目反映了50年代国家在政治上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杨家村的合作社》《修成成渝铁路》等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化建设、《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美丽的祖国》等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刺绣献给斯大林》《打败美国野心狼》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等。总之,识字课本是50年代的时代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农教育问题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扫盲运动不但在文化上使广大工农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为广大农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文盲率高,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分析“农民识字课本”的目录内容,可知“农民识字课本”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扫盲运动中使用的“农民识字课本”,其目录《选代表》等篇目反映了50年代国家在政治上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杨家村的合作社》《修成成渝铁路》等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化建设;《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美丽的祖国》等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刺绣献给斯大林》《打败美国野心狼》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22.“熊猫外交”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材料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1992年至今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播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对“熊猫外交”进行历史解释。〖答案〗评分细则:水平四(1)阐释:①外交角色概括准确②具体阐释:背景史实正确;熊猫外交发展变化分析全面③三个阶段(2)组织:结构完整、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水平三(1)阐释:①外交角色概括准确②具体阐释:背景史实比较正确;熊猫外交发展变化分析比较全面③三个阶段(2)组织:结构完整、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水平二(1)阐释:①外交角色概括准确②具体阐释:背景史实比较正确;熊猫外交发展变化分析欠缺③阶段不全(2)组织:结构不完整、表述不够准确、逻辑不太清晰水平一(1)阐释:外交角色概括、具体阐释有误,阶段不全(2)组织:没有结构、表述错误、逻辑混乱〖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及时代背景,对“熊猫外交”的解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新中国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关系密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孤立的政策等角度进行论述。第二阶段:根据材料“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带动了与中国建交高潮等角度进行论述。第三阶段:根据材料“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全球化趋势加强等角度进行论述。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6月,签署《凡尔赛和约》,严厉处置德国;5月,土耳其爆发凯末尔革命。1920年8月,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爆发。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3月,埃及宣布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10月,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1929年10月,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1931年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1月,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上台。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公民向国际战争的交战国售卖军火;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有西方学者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称为“焦虑的时代”。依据以上大事年表,对“焦虑的时代”作出解释。〖答案〗一战后的20、30年代,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孕育并激化,世界局势日趋紧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着诸多的矛盾,国际秩序极不稳定。对战败国的严厉处罚,导致了战败国的不满,成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激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德、意、日走向法西斯化并发动局部战争,形成大战的策源地英法美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总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尤其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所谓“焦虑的时代”实质上是对世界危机尤其是战争危机的预判。〖解析〗解释:首先解释“焦虑的时代”的含义和出现原因,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可知,在该时间段内,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席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爆发、法西斯国家结成联盟。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一战后的20、30年代,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孕育并激化,世界局势日趋紧张,这就是该时间段被称为“焦虑的时代”的原因。然后要对该时期的诸多矛盾做出具体解释,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着诸多的矛盾,国际秩序极不稳定。对战败国的严厉处罚,导致了战败国的不满,成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激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德、意、日走向法西斯化并发动局部战争,形成大战的策源地英法美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在论述的结尾部分,对上述解释做一个小结,一方面使得论述结构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使得“焦虑的时代”这一关键词进行含义上的升华,即总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尤其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所谓“焦虑的时代”实质上是对世界危机尤其是战争危机的预判。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 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C.中国政党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 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民国初年的政党进行党争依靠军阀,政党政治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出现凭借党争争权夺利的乱象,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政治的主观理解不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够强、参政能力低下等,导致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C项正确;材料中的政党政治乱象并不是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的结果,排除A项;据所学,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纲领是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未说各派军阀建立政党,排除D项。故选C项。2.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答案〗A〖解析〗据图片“上海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这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据图片“第一批解放汽车出厂”可知,这体现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据图片“土高炉”可知,这体现了1958年出现的大跃进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五计划和大跃进运动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B项不能涵盖所有图片,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图一的主题,排除C项;图三时间是1958年,不属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B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C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AA B.B C.C D.D〖答案〗D〖解析〗18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符合逻辑关系,正确;中华民国成立时尚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B;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排除C。4.下图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统计表。其中,增速峰值的出现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至经济建设B.坚定了党和政府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心C.正值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际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增速峰值出现于1984年,这一年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际,C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党和政府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5.1950年至1978年近三十年间,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共提高117.4%,平均每年递增2.8%,而1979年至1982年四年间,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24.5%,其中1979年一次提高21.1%,这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农副产品收购价大幅度提高()A.给予了农村生产自主权 B.让利于民促进农业恢复C.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 D.标志着人民公社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8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体现了让利于民促进农业恢复,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村生产自主权,排除A项;1950年至1978年主要是计划经济,排除C项;据所学,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瓦解,不能解释材料中的1950——1979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亚历山大的部队进入埃及后,亚历山大向孟菲斯的神牛化身阿皮斯献祭,并致以崇高敬意;在规划亚历山大里亚时,他特地辟出空间供奉埃及繁殖女神;他还亲自拜访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对阿蒙神表现出特别的尊重。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笼络埃及神职人员 B.改变马其顿宗教信仰C.确立统治的合法性 D.扩大希腊文化影响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在入侵埃及后,供奉埃及诸神,希望借助神的威望确立其统治埃及的合法性,C项正确;笼络埃及神职人员只是表面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其顿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文化对埃及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7.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及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8.你认为导致由图1向图2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矛盾的消除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C.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影响和促进D.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被驱除出社会领域〖答案〗B〖解析〗观察左图,当时德国的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形状教皇处在权力的顶端,而到右图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权力上升,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既勾结又斗争,矛盾不可能消除,故A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否定天主教权威,故C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只是要实现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构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需要的宗教,宗教神学没有被彻底驱除出社会领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有些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的自然哲学,试图将世俗伦理从神学与教权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开明君主,试图将绝对主义王权从暴政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自然经济,试图将国家经济从腐败与衰落中解放出来。这表明当时他们A.积极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B.认为中西方文化一脉相承C.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对中国文化有着理性认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主要是为了从中国文化寻找对抗专制王权的依据,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A项正确;中西方文化并非是一脉相承,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关,排除;材料与对中国文化的理性认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体制会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国家这个寄生赘瘤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公社并不代表一种特殊利益;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据此可知,巴黎公社()A.力图创建新的革命理论 B.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以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为初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可知,马克思强调巴黎公社所建立的体制,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将本属于无产阶级的东西归还给无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原则,B项正确;巴黎公社并没有创建新的革命理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公社革命并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社会主义运动在三大工人运动时期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11.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邦联债务高达数千万美元。国会没有实质性的征税权,所以其财政依赖于各州的分摊。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则干脆赖账。这说明当时美国A.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 B.地方享有广泛自治权利C.分权制衡原则难以贯彻 D.地方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会没有实质性征税权”“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则干脆赖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较大,不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即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A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较大,并不是为了体现地方享有自治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分权制衡原则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权力较大,而不是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工业革命中白手起家的新兴工业巨子们虽站到了财富的顶峰,但却始终被以贵族文化为主导的英国社会视为“暴发户”。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始追求完全的“贵族化”作为目标,这腐蚀了他们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B.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传统观念有碍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贵族文化、绅士风度在当时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被视作“文明”“进步”的标志从而对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在追求“贵族化”的道路上,一定程度上阻碍工业化的资本投入,体现了某些传统观念对英国工业发展的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英国建立民主制度早于工业革命,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贫富差距的拉大,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1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争的主要领导者是旧式统治阶级,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产生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 B.社会阶级结构的差异C.人民群众是否支持反帝斗争 D.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答案〗D〖解析〗由于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因此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D正确;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的差异根源是经济结构,因此A、B不够成根本原因,排除;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否不是革命阶段性差异的根源,排除C。14.1930—1935年间,一小群人数虽少,却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了政坛术语。甚至连标榜反共的纳粹德国,也于1933年推出所谓的“四年计划”。这反映了()A.计划经济助推苏联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国家放弃市场经济C.苏联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D.经济危机缓和了国家间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1935年(西方)。据材料可知,在1930—1935年间西方许多国家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经济低迷,同一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史实,大危机时期,西方国家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意味着他们放弃计划经济,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不是苏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而是强调大危机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成就大,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而且D项表述不符史实,大危机时期,经济危机加剧了国家间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5.墨西哥1938年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同时设立国家农贷银行帮助农民,并鼓励和扶持农民组织合作农场。这反映了墨西哥()A.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影响 B.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C.摆脱了欧美资本的控制 D.实现了土地的国有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墨西哥。据材料可知,1938年墨西哥土地改革从外国人手中收回土地,这体现了维护墨西哥国家利益,体现了“民族性”,土改中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致富,这与1938年墨西哥土地改革以前,农民遭受沉重的剥削相比,这是对生产关系重大调整的结果,体现新政府的“民主性”,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墨西哥政府采取的土地改革措施是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政府虽然打击外国势力,但是欧美资本并未完全退出墨西哥,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政府的土地改革只是对土地进行再分配,改变了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并没有实行土地国有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西方政府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初始终在增加,并且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幅大于GDP的增幅。然而,西方主要福利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10%的人群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持续显著上升,此外,福利国家政府二次分配的加强,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阶层分化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引发民粹风潮。由此可见,福利国家()A.是西方国家出现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 B.进一步拉大了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C.体现出西方国家二次分配的局限性 D.难以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福利国家政府二次分配的加强,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阶层分化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引发民粹风潮”可知,福利国家政府二次分配有局限,所以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不是西方国家出现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所以A错误;建设福利国家目的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因此福利国家不是拉大西方社会贫富差距的原因,所以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滞胀”问题,所以D错误。17.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答案〗D〖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1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B项;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均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9.如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表明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1967年前1967年后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A.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C.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 D.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坦桑尼亚中学的历史试卷试题,在1967年以前侧重考查欧洲文明,在1967年后侧重考查非洲文明,说明其意图是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故选A;增进民族自信心不代表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排除B;坦桑尼亚政府意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不是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和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排除CD。20.下表是中国、日本、西欧和苏联(俄国)191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此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A.苏联(俄国)、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苏联(俄国)、中国、西欧C.中国、日本、苏联(俄国)、西欧 D.西欧、中国、苏联(俄国)、日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因此这一时期前苏联的经济呈现负增长状态,即甲是苏联;日本和西欧在二战后经济高速,但是日本在1968年,超过当时的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因此可知乙是日本,丙是西欧;中国经济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高速增长,因此丁是中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部分课本的目录统计大体如下:——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推进扫盲运动进行阐释。〖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文盲率高,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农业的快速恢复发展,国家制定政策并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面向工农的扫盲运从识字课本的目录信息中可以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扫盲运动中使用的农民识字课本,其目录《选代表》等篇目反映了50年代国家在政治上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杨家村的合作社》《修成成渝铁路》等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化建设、《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美丽的祖国》等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刺绣献给斯大林》《打败美国野心狼》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等。总之,识字课本是50年代的时代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农教育问题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扫盲运动不但在文化上使广大工农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为广大农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文盲率高,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分析“农民识字课本”的目录内容,可知“农民识字课本”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扫盲运动中使用的“农民识字课本”,其目录《选代表》等篇目反映了50年代国家在政治上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杨家村的合作社》《修成成渝铁路》等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化建设;《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美丽的祖国》等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刺绣献给斯大林》《打败美国野心狼》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22.“熊猫外交”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材料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