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以湖北省为例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找出当前武汉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很广。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不可能涉及到各种因素。本文对湖北省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用更准确的方法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我们还可以在定量分析中加入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投入等其他变量来反映这些情况。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关键词:湖北省;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增长
目录一、引言 1(一)研究背景 1(二)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23.文献评述 3二、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 3(一)湖北省城市发展历程及现状 3(二)城市化发展综合评价 61.湖北省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62.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测算结果 9三、湖北省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 11(一)城市化对地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理论分析 111.聚集效应 112.扩散效应 123.技术创新驱动 12(二)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31.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 132.城市化与投资增长关系 133.城市化与消费增长关系 14四、湖北省城市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5(一)湖北省城市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51.城乡建设模式相对粗放 153.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154.异地务工人员分享城市化成果程度偏低 155.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15(二)推进湖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161.加快湖北省城市化进程 162.进一步优化湖北省城镇体系结构 173.以城市化为载体,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74.促进城乡一体化 18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1PAGE18一、引言(一)研究背景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国的重视。许多县(市)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因此,加强区域经济研究,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经济界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管理部门。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湖北省县市情况看,县乡财力相对较强。不一定要联系农民做一些事情,也要拿出资金反哺农业,解决贫农的生产生活问题。农民负担低,农村比较稳定。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增强财力和实力,有效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巩固的突出矛盾,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二)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Krugan在两千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发展、地理与经济》的理论性文章,该文章指出人口流动频繁、经济集中的地区往往集中在资源型城市、沿海城市或者具有政治色彩的城市当中。并且这些城市在技术与资本方面往往都有外部性,但是这些城市随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削弱外部性。因此,他认为在地理优势明显的地区会更加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即: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仅与经济增长相呼应,也与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Lucas在2007年根据经济的无限增长设想,构建了一套“城乡二元结构”模型,该模型是为了说明城乡劳动力如何从效率低下的土地密集型向效率比较高的人力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成功模拟了自从战后落后的贫困国家的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得出了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积极的促进产业机构优化和新技术的开发。Kamal主要研究东南亚几国的经济发展。在2007年的时候,他分析了东南亚几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时候,将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率共同看作了内生变量,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五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来估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于在亚洲城市化发展具有特点的国家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东南亚等国的城市化率发展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如亚洲的平均水平,即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有限。Kuznets根据了在1981年查阅了大量的人口数据资料,对世界100个国家进行人口分布状况与产值状况(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数学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绘制了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各区域的城市化率的相对图,并做出了对数曲线图标。根据图表显示: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呈现正的相关性,但是其相关性的系数大小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基数越大,城市化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贡献就越大。Lucas(2000)首先引入聚集经济学的概念,并将此概念应用到城市化对经济影响的实证中。实证结果表明产业与人口是高度集中在城市当中,因此城市具有知识外溢的效应,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Polesella在2009年以1970年至2008年的美国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修正,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冲击反馈,前者对后者影响不显著,但后者对前者有直接影响,且影响很大。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因为历史原因,大量的城市居民涌入农村致使城市化发展缓慢甚至有下降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来,逐步意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我国城市化的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也是辉煌的。靖学青在研究城市化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关系时,采用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中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选取了城市化与产业化的相关指标数据对经济发展分别进行分析。实证证明:两者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后者更为显著;而人口城镇化对湖北、江西等省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河南、湖北等省则为负。罗建玲(2015)根据墒值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通过隶属函数推算了全国31个省市从90年代到2013年的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系数影响,其数值比较起来差异十分巨大,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发展极不平衡。GDP较高的省份其系数比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协调系数较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协调系数之间的差值不断增加。郑鑫在2017年基于1990年我国的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和城市居民就业数据,通过对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广义生产函数的分析,他认为城市经济已超过乡村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另外,在经济增长贡献率中,虽然人口城市化潜力要高于土地城市化,但后者的作用远超前者的作用。3.文献评述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于:首先,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大量汇聚使得区域消费能力剧增,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其次,城市化的经济聚集效应使得生产要素大量集中,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拉动了经济增长。再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例如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在加强区域内部交通联系的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提高区域竞争力,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间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不能单单看一个方面。要根据综合情况,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一)湖北省城市发展历程及现状建国以后至1978年,是湖北省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湖北省城市化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壁垒逐步松动,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湖北省城市化获得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湖北省城市化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4年,属于农村改革推动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小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第二个阶段是1985-1992年,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阶段。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作为双重动力,推动城市化发展。第三个阶段是1993年至今,属于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和科学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式走上市场经济体制轨道,从此,市场化改革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时期,以大中城市建设、小城市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基本途径,城市化全面推进。湖北省城市化率从2001年的39.3%,迅速提升到2015年的67.4%。具体发展情况如下:1.城市化率明显提高。1978年,湖北省按非农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只有16.3%,1990年达到23.7%,2003年按城市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达到55.0%,2015年提高到67.4%,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2015年,湖北省10594万常住人口中,有7100多万人属于城市人口。表11998年以来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万人)城市化率(%)建制市数(个)建制县数(个)乡镇数(个)19985501.851110119995585.611310120005670.651313220016706.4520119132120026936.6920119146220037387.4939.321120153120047990.0321122191820058217.9121122192320068650.034757.5255.021122192620078733.184898.4456.121124191320088842.085058.5557.221123184420098962.695228.8358.321122171020109110.665420.8459.521121161520119194.005578.9260.721121158520129442.075948.5063.021121157920139659.526095.1663.121121158120149893.486272.4763.4211211584201510130.196422.5463.4211211584201610440.946908.7766.2211211581201710505.006985.8366.5211211585201810594.007140.3667.42112115862.城市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底,湖北省共有建制市21个,建制县121个,建制镇1586个。从1982-2007年,中国建制镇发展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1999-1989年的“撤社建乡”、修改建制镇标准时期;第二个高峰是2001-1997年的乡镇“撤、扩、并”时期。到2007年底,全省设有建制镇个。从2005年开始乡镇调整,建制镇数量有所下降。3.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底,21个地级市全市总人口8625.7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3381.0万人,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9.2%。大中城市发展迅速,2014年在地级市中,市辖区人口超过500万的有2个,200-500万的有2个,100-200万的有7个,100万以下的有10个。2017年,21个地级市行政区域1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3.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0%;在建350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8%。市辖区的土地总面积。城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7年,21个地级市辖区实现生产总值45607亿元,占全市的82.0%。城市经济集聚功能十分强大。根据测算结果,湖北省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Northam(1979)研究发现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并划分了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在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发展较为缓慢,为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时,城市化进程加速,为中期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时,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发展速度趋缓,为后期阶段。可见,湖北省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二)城市化发展综合评价目前,评价城市化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单一指标是人口评价方法,即城市化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同时,在实证分析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可以有足够的控制变量,减少分析上的误差,避免虚假回归。1.湖北省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选取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和我国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城市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力求系统、全面。城市化的发展包括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二是代表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必须科学,并能够代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城市化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关系不够紧密的不应入选。三是适用性原则。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城镇化发展指数,需要历年数据。这就要求所选指标不仅要有近几年的数据,而且要能获得近几年相对稳定的数据,便于纵向比较。(2)指标的分类和选择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是计算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括六个方面:人口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选取代表性的指标共24个,其中人口发展指标2个,权重16%;产业结构指标2个,权重15%;科技教育指标5个,权重17%;社会保障指标4个,权重17%;生活质量指标6个,权重20%;资源环境指标5个,权重15%。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法。具体指标见下表:表2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
指标类型代表性指标单
位标准值权
重指标类型人口发展指标(16%)1.城市人口比重%1008%正向型2.城市就业人员比重%808%正向型产业结构指标(1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08%正向型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807%正向型科技教育指标(17%)5.R&D经费占GDP比重%3.04%正向型6.万人专利授权量个303%正向型7.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44%正向型8.高等学校在校人数比重%3.03%正向型98.万人文化机构数个0.53%正向型社会保障指标(17%)10.登记失业率%5.05%逆向型11.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1005%正向型12.城市医疗保险覆盖率%1004%正向型13.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个6.03%正向型生活质量指标(20%)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价格)元550006%正向型15.城市恩格尔系数%304%逆向型16.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403%正向型17.每万城市人口公交车拥有量辆/万人153%正向型18.每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辆/万人30002%正向型19.每百户电脑拥有量台2002%正向型资源环境指标(15%)20.建成区面积比重%503%正向型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603%正向型22.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1003%正向型2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3%正向型24.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53%逆向型注:1.表中城市就业人员包括城市国有、集体和其他单位就业人员,也包括城市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2.单位GDP能耗按2003年价格计算。(3)指标标准值的确定上述24个指标标准值主要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全面小康建设标准以及经验数据确定,总的思路是按照较高标准定。如果西方发达国家按80%的标准确定城市人口比重,则西方发达国家按80%的标准确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按现代化时人均10万元标准确定。平均受教育年限按发达国家平均14年的标准定,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按发达国家平均40-50平方米的标准定在40平方米,每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按3口之家每户1辆定,等等。2.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测算结果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对2006-2018年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8年,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6年综合指数为41.3,2011年为48.9,2016年为58.3,2018年为62.3,平均每年提升1.75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标看,科技教育类发展程度提升最快,提高了30.4个百分点,社会保障类和资源环境类提高也较快,产业结构类提升速度则相对较慢。具体指标见表3。表3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年份类别人口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生活质量资源环境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200646.348.330.843.334.148.141.3200746.550.038.145.135.951.544.0200849.050.041.146.039.152.445.9200951.546.443.347.041.653.346.9201052.946.144.048.243.253.847.8201154.446.344.049.944.656.148.9201255.047.145.251.045.860.750.5201356.247.948.855.147.364.252.9201456.248.449.760.646.266.554.2201557.249.850.365.248.568.556.2201659.149.454.367.350.171.558.3201760.249.957.569.752.772.960.2201861.551.061.270.254.776.762.32018比2006年提升百分点15.22.730.426.920.628.621.0若将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与目前普遍采用的用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进行对比,则综合指数低于城市化率,且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06年,综合指数比城市化率低13.7个百分点,之后逐步缩小到2018年的5.1个百分点。以下运用城市化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对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三、湖北省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一)城市化对地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理论分析在对以往经济发展历史中的相关经验研究表明,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又会通过其多种因素的反作用来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往往得益于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和伴随城市化而来的物质资本积累等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交易成本往往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1.聚集效应所谓聚集效应,理论界通常用该理论来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因为在一个或几个地区有大量的工业企业集聚,从而导致该地区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的成本降低,同时能吸引更多企业向该地区集中的现象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既受范围经济的影响,又受前后联系的影响。由于原材料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使得当地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这一地区的集中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不仅提高了劳动者与就业机会的匹配程度,而且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上述因素都是个体企业的正外部性。正是由于这种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区域内其他地区的企业始终保持着吸引力,集聚效应得到加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集聚效应终究是有限的。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最终将被规模经济所取代。2.扩散效应依据增长极理论,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城市不但可以把周边地区人才、资源等要素聚集在一起用来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可以把成果向周边地区拓展,从而生成扩散效应。在一般情况下,城市为了获得规模效应而集聚,但城市内的过度聚集终将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的产生。使城市集中带来的益处远低于代价。可使得地区间的发展差异缩小,借助扩散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并且在城市中获得了工作与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相关技能,使得自己能不断适应城市的工作生活,拓展其在城市生存空间。当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城市的自身市场容量终归是有限的,城市必然向周边扩散。城市相应的扩散效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边欠发达地区扩散,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进程。3.技术创新驱动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资本集中于城市,城市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心。而城市化本身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新技术的扩散,原因在于,城市本身拥有大量的教育及科研机构,其中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为成熟的产研结合和成功转化提供了良好有利的环境。技术的创新总是能够突破规模不经济的束缚,推动分工的细化和强化生产进一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可知,技术创新也是推动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从湖北省城市化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城市化水平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不断提升,而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两者关系密切。从定量看,将2006-2018年湖北省GDP增速与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增速放在一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2006-2018年湖北省GDP与城市化进程均保持了持续发展,GDP年均增长12.2%,增幅在8%-15%之间;城市化指数年均提高1.7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5%,增幅在2%-6%之间。2.城市化发展指数总体上体现了经济发展越快城市化水平提升越快的趋势。2004-2010年,湖北省GDP年均增长13.8%,城市化综合指数年均增长3.6%;2011-2015年,湖北省GDP年均增长10.1%,城市化综合指数年均增长3.3%。3.如果要量化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大体上是一样的:湖北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相应提高3个百分点。推算前提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推算依据是2006-2018年12年湖北省城市化综合指数年均增长3.5%,而GDP年均增长12.2%,并且近几年GDP增速和城市化综合指数增速均趋于比较稳定。运用数量模型,也可以得到近似的结果。2.城市化与投资增长关系投资与城市化建设关系十分紧密。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在产业扩张、城市建设、住房等方面产生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投入推动城市化进程,表现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为物质财富的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加速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为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载体。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发商品房,不仅提供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极大地改变城市面貌;交通、仓储、邮政业投资,电力、燃气、水生产供应投资,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投资,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村,并提供了公共社会服务的需求。科教文体卫投资建设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和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了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个人需求。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为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2018年湖北省建安工程投资12795.5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66.3%。建安工程投资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吸纳了大量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工人,实现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快速流动转移,提供了稳定客观的收入来源,加速了城市化进程。3.城市化与消费增长关系城市化的推进,直接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从而引致了与人有关的各种需求,因此,城市化与消费呈现一种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讲,城市化通过几个方面促进消费增长:一是通过城乡一体化释放农村潜在消费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公路、供电、供水、商贸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二是通过农村富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创造消费需求。原因是:转移人口的收入有所提高,消费能力随之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有所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消费需求随之增强;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生活的逐步安定,其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会发生改变,边际消费倾向会有所提升.可见,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变,可以带来极大的消费增加。三是城市化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消费环境。城市化能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居民的消费环境,随着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将会提升,生存型消费比重将会减少;服务型消费需求将有所增加,物质型消费将逐步减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等等将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四、湖北省城市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湖北省城市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城乡建设模式相对粗放主要体现在部分城市缺乏长远而统一的规划,随意圈占、盲目开放土地资源,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甚至长期闲置;部分城市产业结构失衡,低端产业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偏低,制约了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部分地区城市建设的扩张与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不相协调。省府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当前大多数城市的产业集聚速度均快于人口集聚速度,还有一些城市的建设扩张速度快于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速度,特别是依赖以房地产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的问题比较突出。2.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2015年,湖北省每万城市人口公交车拥有量7.28辆,不到标准值的一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全省万人文化机构拥有量为1.78,相对还不足;2013年底,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7平方米,与纽约(19.2平方米)、伦敦(22.8平方米)、巴黎(24.7平方米)等城市相比差距明显。3.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湖北省多数城市面临生态用地萎缩、区域生态安全维护体系脆弱、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快速集聚和非农建设用地扩张,部分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堪忧,个别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灰霾、酸雨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热点。4.异地务工人员分享城市化成果程度偏低目前,湖北省约有3000万农民工。受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未能随着城市化进程融入当地社会,不能平等享受学校、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削弱了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继承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观念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5.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湖北省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的城市化进程相似。然而,湖北省城市发展仍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湖北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城市体系结构相对不合理。所谓城市体系结构,是指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性。大城市数量关系与空间分布特征。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湖北省城市发展在规模分布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合理的城市结构反映了湖北省城市发展过于依赖武汉中心城市。这种发展结构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远高于其他省会城市。因此,湖北省城市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是合理的。然而,这种城市发展结构的不平衡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湖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二)推进湖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湖北省城市化建设总体思路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城市化质量明显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总要求来确定,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稳为基调,不急于求成冒进。城市化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不切实际的推快拔高都不符合客观规律。二是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以人为载体,为人服务,如果不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化发展就会失去意义。三是统筹推进城市化建设,既要集聚人口、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也要加强教育、加快创新、加强社会保障、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等,确保建设适合人居的城市。四是遵循客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城市化。政府主要起规划和引导作用,不要去过多干预。1.加快湖北省城市化进程本文认为湖北省应继续消除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政策障碍。尽管目前基本上没有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但城乡户籍管理体制的二元结构仍然是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人为障碍。进城农民与当地户籍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异使得进城农民不可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推动城镇化深入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障碍。2.进一步优化湖北省城镇体系结构鉴于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两端大,中间小,东西部差距大,在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必须优化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从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来看,湖北省中心城市的维持是必要的。同时,武汉的竞争优势也支持了省属次中心城市襄阳、宜昌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促进了大中城市的加快发展,巩固了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基础,改变了目前规模大、两端大、中间偏小的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促进了湖北的发展。城镇规模分布已由最初的一级分布向等级分布转变。在城市结构的空间布局上,在保持武汉城市圈经济活力的同时,努力提高沿城带的宜靖、湘西的竞争力,促进湖北省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从单核组织到多极化。促进湖北省城市均衡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以城市化为载体,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存在一定差异。湖北省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中部地区整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MPTION协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湖北省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合理增长。继续稳步增长,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其次,湖北省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此外,政府要不断加强投资管理,优化投资结构,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使增加的投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生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可以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从而加快产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湖北省在推进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知识积累和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使城镇化进程成为一种知识。4.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引领农村、支持农村、服务城市、支持城市、带乡进城、带动城市、资源、市场、服务相互服务、空间相互服务,实现生态协调。离子和优雅的环境,一定范围。具体的做法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更多的异地务工人员能入户城市;完善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土地处置、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等配套政策;推动教育、交通、医疗、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设理念,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构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有序的城市有机系统。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和绿地体系,进一步完善绿道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新一代城市公共设施和道路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要在道路交通、城市环境、园林绿化、住房、土地等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效率,为市民提供方便、舒适的出行和服务。
参考文献[1] 邢有为,姜旭朝,黎晓峰.环境治理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基于城市化的视角[J].自然资源学报,2018,(04):576-587.[2] 于天姝.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8,(11):11-12.[3] 王惠.经济增长、人口城市化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系再审视——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经验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02):61-66.[4] 吴煜.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建设:中国的实践——从城市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01):28-35.[5] 方齐云,方亮.经济增长与城市化速度和投资驱动[J].工业技术经济,2017,(12):50-55.[6] 崔忠平,王浩名.城市化、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J].财会月刊,2017,(30):107-115.[7] 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卓乘风,邓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商贸流通产业专业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城市化调节效应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7,(10):64-71.[8] 周光霞,林乐芬,余吉祥.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17,(10):97-105.[9] 宋凌云.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05):26-33+102.[10] 茅天颖,濮励杰,许艳,朱明,蔡芳芳.江苏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7,(08):1560-1572.[11] 吕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肯恩大学《中学物理专题训练与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河北省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德宏职业学院《新媒体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工程结构反分析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德宏职业学院《国际法与当代中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山西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领子的分类课件
- 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课件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沪教版 (共15张PPT)
- 《六大茶类》讲义
- Unit 2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X会计师事务所的J城投公司发债审计项目研究
- 中国传媒大学全媒体新闻编辑:案例教学-课件-全媒体新闻编辑:案例教学-第7讲
- 生理学泌尿系统6学时课件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1 Introduction
-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全册
- 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及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