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谚语》的定义
人们认为正确定义一个句子是容易的,但可以说,在短语中定义义的尝试比句子本身要好得多。显然这有点言过其辞,然而自亚里斯多德至今,我们对什么是谚语,以及谚语与短句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下过难以数计的定义。巴特利特·杰里·惠延在他的“谚语特征”(1932)一文里,汇集提供了一个颇为有趣的历代谚语定义表。他以自己的定义作为其长篇论文的结尾,其定义包含了许多早期定义的不同提法:谚语由于源于人民,是一种在形式上和措辞上能证明其起源的表达形式。谚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某种基本真理——自明之理—且常用头韵和尾韵加以修饰。谚语通常但又不总是简炼,通常但又不总是揭示真理。有些谚语既有字面意思,又有比喻意思,且两者都有完整的意义;但更多的是仅有其中之一。谚语必须具有历史悠久的特征,必须具有历史的烙印;此外,这种烙印或许可由聪明的学者所伪造,那末谚语就应在不同地域经受不同时代的检验。对于早期文学作品,我们通常无法用最后这一条去检验,因为我们手头缺少完整的文献资料。在诸多方面,惠延的论文以及他对谚语所作的定义是对他的好友阿切尔·泰勒的观点的一种反应。泰勒于一年前出版了他的名著《谚语》(哈佛大学出版社,1931)。在这部名著的第一段里,泰勒竟认为,要给谚语下定义是件不可能的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才写了此书,而且全书竟成了一种给谚语下定义的尝试。然而,他的不可能给谚语下定义的见解本身却成了谚语。每当学者要谈及定义问题时,几乎总是引用他的话。读者如有趣阅读这位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谚语学家是如何论述这个不可克服的问题的,请看下文:谚语的定义太难下了,是一项无以回报的工作;倘若我们幸运地在一个统一的定义里兼有所有基本成分并给予每一成分恰当的强调,那末我们甚至就不需要一种检验标准了。不可言传的特点告诉我们这句话是谚语而那句则不是。因此,没有什么定义能使我们行之有效地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谚语。对于一种语言,那些不会说的人是决不可能辨认出该语言中的所有谚语的,同样,对于许多伊利莎白时代以及更古老的英语谚语,我们也未能加以辨别。让我们还是满足于谚语是人民群众中间流传的一种格言这一共识吧。至少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对谚语的定义已谈得很多,我们将在晚些时候来讨论斟酌其它成分的重要性。然而人民群众对什么是谚语似乎有很强的判别能力。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谚语是简短而广为人知的句子,它以隐喻的、固定易记的形式包含着智慧、真理、道德和传统的观念,它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简而言之,“谚语是包含智慧的短句”。这一定义与现代科学的谚语定义之间相距甚远,但无疑表明一般人还是按传统方式给谚语下定义的,而传统方式则特别强调谚语须包含着智慧和真理。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应提到一些有关谚语的英语谚语,而这些谚语则是民众给谚语所下的定义:“所有对世界明智的判断都是谚语”、“谚语是经验的孩子”、“谚语是众人的智慧”、“谚语的智慧不可超越”、“众所周知的谚语罕为谎言”、“每条谚语都是至理名言”以及“久传的谚语是真理的后代”。对谚语使用者,即各层各界的人们来说,谚语就是容常识、经验、智慧、尤其是真理于一剂的良药。虽然这种众所周知的或称之为民众的定义足以使民众知道什么是谚语,即感知泰勒所说的不可言传的特点,但学者们并没有马上放弃为找到准确而又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而做的种种努力。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自几十年前泰勒的那段常被引用的话公之于众以来,尤其是自现代语言学家们为了走出困境而参与研究以来,越来越复杂的定义相继问世。其中有些甚为复杂,没有数理逻辑知识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这些定义的。然而,不论是最复杂的还是最简单的谚语定义,迄今还没有哪位学者的定义令人满意。不能简述能广为接受的谚语定义的原因主要在于任何谚语定义都必须包含的核心成份—传统性。传统性包括时间范畴和传播范围,是判断某种说法是否是谚语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详述谚语的结构、文体、形式等等,却不能确定某种说法本身是否已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流传。我们总是对谚语进行客观的研究,以便证明其传统性,这就意味着即使最准确的谚语定义也总是不完善的。我们的定义须包括传统性这一点,但是,孤立地去看某一句子,我们是无法判定这一点的。只要我们看看外来谚语,这个问题便即刻一目了然了。如果有人在一张纸上写下一句话,而这句话在结构上与文体上具有谚语的诸多特征,我们仍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是谚语,这是因为我们弄不清楚此话在那种外语里是否已在一段时间和一定的范围内流传。我们仅能大致弄清谚语的流传时间和范围,这使得问题更加扑朔迷离。我们甚至不能准确地回答一句话要流传多久才够格成为谚语。通过现代传媒,任何一句话都能很快为全体人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所熟知。对此,我们只要想想某些广告用语是如何迅速地为我们大家所熟知这一事实,就不言自明了。过去要几十年时间才能由数人传遍全城或全国的话语,现在只需几天便可做到。但是流传问题又作如何解释呢?其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在多少人中流传和多长时间内流传才为流传泥?简单的事实是一句话须在一段时间内流传。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一周时间太短了,但也许一年时间足以使一句话成为谚语。所有这一切使我们的读者晕头转向,而我们却是有意以这种方式阐述我们的见解,并借此说明谚语是多么的令人捉摸不透。流传范围基本上指谚语在某个群体成员中循环流传。但是纵然把流传因素写进定义里,我们也无法根据任何一句话来判定它是否在一定的范围内流行。由于有些谚语仅在某一区域流行而另外一些则流行于世界各地,所有这一切都是复杂的。还有,我们必须牢记谚语有忽来忽去的特点,即谚语的流行时间并非均等。流行已久的谚语要么继续流行下来,要么被人遗忘,新谚语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地被人遗忘。正是这个令人烦恼的、包含时间因素和流传因素两个方面的传统性问题,阻碍着我们根据定义判定一句话是否是谚语。传统性需要得到考证,非文句本身所固有。但是,我们显然无须对每条谚语都做如些艰苦的研究工作。一种语言中的常用谚语,其传统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在各种场合反复引用。只有对罕用谚语或那些其传统性我们仍有疑问的句子,我们才须做这类研究工作。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判定由文学引语演变而来的谚语。比如,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的“胡萝卜加大棒”是一条引语呢还是一条谚语?我们认为它既是引语,也是谚语。对于把罗斯福当作此话的创造者而加以引用的人来说,此话是引语;但是,就该说法于1901年9月2日首次提出以来已经广为流传这一事实来说,此话又是一条谚语。大多数人已不再将此说法与罗斯福相联,而是作为一条无名谚语加以使用。另外一个问题与相对产生较晚的谚语有关。我们怎样判定某种流行的说法是否已变成谚语呢?我们如何对待那些常被背诵、众所周知的歌词?我们有理由称“Garbagein,garbageout”(输入什么,输出什么——源于当代电子计算机管理的现实生活)为当代谚语吗?我们认为是,其结论至少部分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注意到它已广为流传。在我们看来,它的流传范围足以使我们称其为谚语,就象我们认为“一个人跳不了探戈舞/一个巴掌拍不响”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都是相对出现较晚的谚语一样。“谚语特性”终究要归纳成为一种判定标准,其中传统性是最难判定且最具决定性的成分。幸运的是,还有些其他“标志”能帮助我们判定某种我们并不认为是谚语而实际上却有可能是谚语的句子。我们首先要提到乔治·米尔纳,其次是阿伦·邓达斯。他们曾设法分析大多数谚语的某些结构特征。米尔纳指出,大多数谚语具有由四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特征,比如“滚石不生苔(Arollingstonegathersnomoss)”。的确,我们可把这条谚语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赋予肯定或否定意义,据此可产生十六种可能产生的基本结构。但象“跑鸡采不到花”(Arunningchichencollectsnoflowers)这样的句子也具有四个组成部分,可它不是谚语。阿伦·邓达斯的定义是:谚语是包含至少主题成分和说明成分的陈述句。对此,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光阴似箭”(Timeflies)。这就意味着谚语必须至少由两个词组成。同时,邓达斯还指出,更复杂的谚语则由对仗或非对仗结构组成。比如“手里一只鸟胜于林里两只鸟”(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说法与我们的杜撰“手里一只鸡胜于地里两只鸡”(Achicheninthefistisworthtwointhefield.)有何区别呢?为何前者是谚语而后者则不是呢?邓达斯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给定义加了个形容词“传统的”,使其成为,“谚语是一种传统的陈述句,至少由一个叙述部分组成,叙述部分包括主题成份和说明成分”。然而这个定义却没有解决“传统性”问题,即我们能够用此定义来解释和分析的仅是那些我们已知并具有传统的谚语特征的句子。尽管米尔纳,尤其是邓达斯,对结构上的分析是有用的,但他们仍未解决传统性这一难题。除了这些有用的结构特征以外,我们另外还有其它一些“标志”能帮助我们归纳谚语的特征。人们普遍认为谚语颇为简洁或精辟。我们赞同阿伦·邓达斯的观点:谚语必须至少有两个单词,即主题成分和说明成分,比如“钱能神通(Moneytalks)”。但是也有些谚语相对长些,如“早睡早起使人健康长寿、幸福富有、智慧永驻”。无论如何,谚语应相对简洁,同时应是完整的句子。谚语应越简洁越好,这样说或许是恰当的,因为这样可确保在实际使用中易辨易记。为了保持最大限度的可辨和可记性,谚语通常以一种一成不变的形式固定下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谚语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而常常产生变化。我们并非总是引用完整的谚语,因为在实际使用时常常只须提及谚语的某一部分就能有效地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如果想提醒某人“早起的鸟儿才能捉到虫/捷足先登”(Theearlybirdcatchestheworm),我们或许只须简洁地说“你知道‘早起的鸟儿’”或“不要忘记‘早起的鸟儿’”即可达到提醒的目的。我们还可能为了达到幽默、嘲讽或一语双关的目的而使用谚语的种种变体形式。重要的是谚语的固定形式已不再象过去那样神圣而不可做任何变动。就众所周知的谚语来说,只要提到一个人们熟知的关键词组就能使人想起整条谚语,因此谚语绝非是固定或一成不变的。相反,为了适应各种不同语境和达到不同的目的,谚语在不断地变化着。许多谚语具有种种的诗歌和文体修辞特征,这些特征属谚语知识的传统研究范围。让我们通过实例来看看下列几种谚语的诗文特征:头韵:Manyalittlemakeamickle(积少成多/集腋成裘),Liveandletlive(自己活也让人活/待人宽容如待己),Moneymakes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等;对仗:“易得便易失”、“省一文便得一文”、“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等;省略:“眼不见、心不想/久离情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早干早完”等。我们还应该指出,谚语具有某些基本结构,而这些结构已成为我们判断众多谚语的依据。比如“哪里有甲,哪里就有乙”、“没有甲就没有乙”、“有甲就有乙”、“某甲不能构成某乙”等。这类结构无疑有助于我们判定下列这些引文为谚语:“有烟必有火”、“不劳则无获”、“有其父必有其子”、“一燕不成夏”。当然,头韵、押韵、对仗、省略等也有某些基本结构。这些都是重要的谚语标志。然而象谚语“有爱情就有妒忌”并没有上面所述的任何一种特征。于是,我们认为,即使平淡无奇的一般句子也有可能成为谚语,但我们要强调的是:谚语特征越多的句子就越有机会成为谚语。这就是为什么近期出现的美国谚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会在美国颇为流行的原因。它具有押韵、重复、对仗、省略的特征,而且简洁。另一方面,如果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权利”作为例句写在这儿,我们对它能否成为谚语持怀疑态度。尽管这句话具有谚语特征,但它的意思与我们世人的观点大相径庭,因而这种变体不会赢得人心。除了一些一目了然的文体和结构标志外,我们还发现谚语具有其内在特征,如拟人、夸张、反论、隐喻等等。对于拟人,我们可以引用下列谚语佐证:“饥饿是最好的厨师”、“爱情嘲笑锁匠”;提到夸张使我们想起下列谚语:“有钱人要成为上帝的臣民,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至于反论,我们有“离教堂越近,离上帝越远”为证。谈到隐喻,我们要指出一点:有些学者仅把隐喻性谚语视为真正的谚语。下面这些谚语都含有隐喻:“一针及时省九针”、“新扫帚扫得干净/新官上任三把火”、“闪闪发光者,未必尽黄金/中看的未必中用”、“不可对礼物吹毛求疵”、“水壶取水,日久必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许多谚语不含隐喻,比如“诚实才是上策”、“女人的活儿永远干不完”等等。但是,许多谚语都包含着隐喻,而这一重要的特征,恰恰正是谚语的迷人之处。隐喻性谚语也使我们有机以间接或比喻的方式进行交际,而不必总是用平铺直叙、直接了当的方式来说明一切。现实情况一旦用隐喻性谚语来表达,我们就能使棘手的问题概括化,并将其当作日常生活现象表达出来。我们用不着责备或申斥小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没有一点耐心等待,只要简单地说“心急水不沸”就可以了。谚语“爱钱是祸根”是一种概括性的常用说法,可用来描述诸如贪污公款之类的贪财奴。我们还可用“趁热打铁”这一谚语来对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人予以鼓励。肯尼思·伯克(KennethBurke)对隐喻性谚语的这一用法做了如下描述:“谚语是应付各种情景的策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只要这些情景典型而经常出现,人们就会以名命之,并想出应付的策略。‘策略’二字还可换‘态度’替之。”彼得·塞特尔在他的重要论文“谚语:隐喻的社会性应用”(1969)中详述了这一重要的见解,并强调指出:谚语在实际使用时总与各种情景密切相关。事实上,正是这种社会情景赋予意义于特定的谚语,因为在谚语上下文的内容没有具体化的谚语书籍中,谚语只作泛指,毫无意义。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还会引起我们对谚语含义这一复杂问题的讨论,而谚语的含义必须根据不同的上下文来判定,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人们可能使用各种有可能被使用的谚语。巴巴拉·基尔申布拉特·金布利特在她富有独特见解的论文“有关谚语含义的一种见解”(1973)中论述了这个问题,在这篇论文里,金布利特论述了一些英美谚语的多义性和多用性。以谚语“Arollingstonegathersnomoss”(滚石不生苔)为例,她就其含义询问过80名得克萨斯州的学生,得到了三层含义:(1)滚石不生苔犹如转动的机器永不生锈出毛病;(2)滚石犹如一个人老是转来转去,无所事事,因此将一事无成;(3)滚石犹如一个人总是住无定所,东转西逛,因此自由自在,毫无家庭和财产的拖累,也就无拘无束。怎么可能对于这条看起来很简单的谚语产生不同的理解呢?金布利特对此提供了四种原因:(1)理解基于原文隐喻中所提供的形象;(2)理解基于原文隐喻中所表达的基本意义(移动提高效率,稳定增加财富);(3)理解基于对谚语的基本意义如何认识(财富有用;财富无用);(4)理解基于谚语使用语境的需要,而不考虑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怎样理解它(使用者是想安慰还是批评不爱迁移挪动的人?还是想安慰或批评流浪汉)。从这些可能出现的理解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谚语中的隐喻使我们能够在诸多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谚语。爱沙尼亚的谚语学家阿沃·克里克曼(ArvoKrikmann)反复强调:我们必须考虑到谚语的语义不定性,而这种不定性则是由三种主要因素引起的:(1)谚语语境的多样性;(2)谚语功能的多样性:(3)语义的多义性。所有这些可以归纳为一点:每一条谚语的意义必须据其各种独特的社会语境来加以分析。我们已经陈述过:谚语所涉及的是种种社会现象,即谚语用传统的语言表达我们人类共同关心的事物与现象。我们在言谈中通过使用谚语来使辩论更具说服力,表达某些归纳概括,影响或操纵他人,为自己的缺点错误提供开脱的理据,对某些行为模式提出质疑,讽刺社会弊端,嘲笑奇人怪事,等等。因此,谚语的使用没有任何限制,每一条谚语都可以多种方式使用,这完全取决于其上下文。认识到有数以千计的谚语可供选用,我们对谚语的内容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不会感到惊奇了。我们当然可以将数以百计的谚语归纳分成若干大类,诸如爱情类、工作类、友谊类、死亡类等等。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还应记住:对上述任何种类谚语中某一谚语的使用都不应仅仅局限于那一类的内容。谚语Twoheadsarebetterthanone(一人不及两人智)显然属身体类,但其意思显然为“两人一起干(集中智慧)比单干更易成功”。举例说,较为常用的三类谚语是:“法律谚语、医学谚语和气象谚语。有些谚语学家认为:绝大多数气象谚语根本不能算作谚语,而是用谚语形式表达的种种迷信。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诸如“雷电从不在同一地方闪两次”或“晒草要趁太阳好”之类的句子是谚语,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通常用作比喻而不作字面意义解。谈到法律谚语,我们可以引用下列数条为证:“占有者在诉讼中十之八九占上风”、“沉默就是同意”。对于“医学谚语”,我们可引用以下数条为证:“每天吃个苹果,可保身体健康”、“感冒宜吃,发烧宜饿”、“午夜前睡上一小时顶得上午夜之后睡两小时”。然而,“冬天不降雪,来年死人多”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而不是谚语。其它的职业显然也有自己的谚语,但是,上述例子足以证明不同职业的人都对我们的谚语家族留下了自己的影响。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谚语的起源做一番简短的探讨。对于这一点,巴特利特·杰里·惠延发表了史料详实的论文“谚语的起源”(1931)。毫无疑问,我们的谚语中有许多起源于远古,“大鱼吃小鱼”这一谚语可溯源至古希腊作家赫西奥德(Hesiod),我们还可以证明这一谚语是如何作为拉丁语中的外来翻译语进入罗马世界的。来自多种古语言和古文化的大量谚语首先进入拉丁语,继而至中世纪拉丁谚语被译成其它文字时,又最终传入了其它许多语言中。例如“手要互相洗”、“爱情是盲目的”、“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健全的精神”等谚语都是以这种方式先进入拉丁语,然后又经翻译传入其它多种语言的。事实上,这些古谚语已成为当今最广为流传的谚语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些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圣经》中的谚语亦以同样方式流传,例如:“不能光靠面包生存”、“骄者必败”、“给予胜过接受”等谚语已传入数十种语言。诚然,其它的语言也产生了它们自己的谚语,但英美两国的谚语数量相当可观。许多谚语是在中世纪及随后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而十六、十七世纪则尤为欧州谚语产生的黄金时代。谚语总是由某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明”的。如果某一句话具有至少一种上述所讨论的谚语特征,那么这句话就有可能流传开来,即此话有可能在家庭成员的小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流传。或许这一新生的谚语以极为引人注意的方式表达了某种显而易见的真理,以致家庭以外的人也乐于接受,并将此纳入他们的谚语组成部分。不久,这条谚语就传遍全村,随后传遍全城、全地区,最后传遍全国。谚语的文字在沿着这种途径流传的过程中,或许还要经历一些文体修辞上的变化,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研究某一谚语的起源及历史时,常会发现这一谚语的数个变体形式。某一具有谚语特征的表达形式若得以经常引用,最终这一表达形式将成为谚语,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谚语Bigfisheatlittlefish(大鱼吃小鱼)就是这样在十二世纪由拉丁语的Inmaripiscesmaioresdeuorantminores通过翻译进入英语的。译者是位僧侣,其译文为Themorefishesint_heseaetenthelasse。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又出现了该谚语的一些变体:Themorefishes,thelessfrete;Themorefishesswelewenthelasse;Thegreatfisheatthesmall;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Thegreatfishdevourtheless.最后出现了目前最为流行的两种变体:Greatfisheatlittlefish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语文+】第七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故人庄》课件++统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南湖校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含简单答案)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儒林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学程调查物理试题(无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医学教材 肠道传染病的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防控
- 《经典室内设计》课件
- 3.3 用电路实现比例运算
- 《北京道路分析》课件
- 《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课件
- 202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推论的应用》含答案解析
-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紫云)
- 中西文化鉴赏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郑州大学
- HG∕T 4693-2014 工业氟硅酸钾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人文英语4》一平台机考真题及答案(第四套)
- 2024至2030年中国四川省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写作 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DL∕T 1630-2016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特高频检测技术规范
- 2024年信用管理师(高级)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基于mRNA-LNP技术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指南
- 《玩偶之家(节选)》课件
- 小学语文一年级常见古诗词详解及知识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