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_第1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_第2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_第3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_第4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Part1.职业卫生基本概念一、职业卫生(OccupationalHygiene)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控制的一门科学。基本任务:识别、评价、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及由此引起的健康危害,早期发现职业性健康损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命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二、职业医学(OccupationalMedicine)是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人体健康损害(职业性病损)的诊断、治疗、康复和劳动能力鉴定的一门临床医学。也是研究预防、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害的预防医学。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s)工作有关疾病(Occupationalinjuries)伤害(Work-relateddiseases)三、毒效应(毒性效应、毒性作用、毒作用):毒物或药物对机体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四、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是指一种外源性化合物的接触剂量与其所产生的某种健康效应的严重强度之间的关系。

五、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接触剂量与人群中特定健康效应的出现频率之间的关系。六、毒物的联合作用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毒作用。分为:独立作用、加强作用、交互作用、拮抗作用、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毒作用彼此独立,互不影响。这是由于不同性质的毒物有不同的作用部位、不同的靶子,而这些部位与靶子之间在功能关系上不密切,因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加强作用:指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或系统无毒性或毒性较低,但与另一种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交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造成比预期的相加作用更强的(协同、增强)或更弱的(拮抗)联合作用。相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毒作用相当于各个物质单独所致效应的算术总和。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毒作用大于各个化学物质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的总和。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毒作用低于各个化学物质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七、职业紧张(Occupationalstress)也称工作紧张(Jobstress)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它是个体对内外因素(或需求)刺激的一种反应,当需求和反应失衡时,就会产生明显可感觉到的后果。(一)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紧张因素1、个体特征(1)A型性格:强烈的成功欲望、对工作过分投入、竞争性和敌意。(2)性别:职业女性(3)年龄:中老年职工易产生。(4)学历:高学历人群因工作强度强度大、竞争激烈、知识更新、个人发展等造成紧张;低学历(5)支配感:指个体认为他们的行为能产生某特定的结果,尤其是对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结果。被支配者易紧张。

2、职业因素(1)角色特征:任务不清、任务超重或不能胜任、任务不足、同时接受多个任务等。(2)工作特征:工作进度、工作重复、轮班作业、工作属性(工作种类、所需知识)。(3)人际关系:(4)组织关系:组织结构、个体地位等。(5)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待遇、调离等。(6)劳动条件:噪声、照度、温湿度、环境卫生等。(二)职业紧张反应的表现1、心理反应:工作满意度下降、焦虑、抑郁、易疲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2、生理反应: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心率加快。3、行为表现:吸烟、酗酒、缺勤、怠工、药物依赖等。4、精疲力竭(burnout)精疲力竭症的三维模式:①情绪耗竭(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体力衰弱、疲劳)、②人格解体(对服务对象的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③职业效能下降(如离职、缺勤等)。后果严重,不仅会丧失工作能力,导致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癌症、甲亢),还可能危及生命。八、人类工效学又称人机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和高效的一门学科。姿势、用力、机器设备(显示器、控制器)、工具、工作环境(照明、颜色、噪声、气温)Part2.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Hazards)也叫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GBZ/T224-2010职业卫生名词术语)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来源分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A.生产性毒物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铅、汞、锰、铬、镉、砷等。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二氯乙烷、正己烷、二硫化碳、醇、醚、酯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苯胺、联苯胺、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刺激性气体:氯、氨、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氟化氢、甲醛、、硫酸二甲酯、酸等。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甲烷、氮气、二氧化碳等。高分子化合物: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氯乙烯、含氟塑料等。农药:有机磷农药等。B.生产性粉尘a.无机粉尘矿物性粉尘: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铅、锰、铁、锡、锌、铝、镁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b.有机粉尘动物性粉尘:皮毛、丝、骨质等;植物性粉尘:棉、麻、谷物、亚麻、甘蔗、木、茶等;人工有机粉尘:合成树脂、橡胶、纤维、有机染料等;混合性粉尘:在生产环境中,多为两种或多种粉尘混合存在(2)物理因素A.异常的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低温----冻伤。B.异常气压:高气压---减压病,低气压----高原病。C.噪声与振动;噪声聋,振动病D.非电离辐射紫外线----电光性眼炎;红外线---白内障激光高频电磁场和微波E.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放射病。(3)生物因素炭疽杆菌---炭疽(处理动物尸体作业)布氏杆菌---布鲁氏菌病(兽毛、皮革等作业);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伐木工人);艾滋病毒—艾滋病(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伯氏疏螺旋体(蜱叮咬)----莱姆病;蘑菇孢子----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过程不合理、劳动强度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强迫体位:某些作业迫使人体长时间固定不变的姿势,可导致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脊柱变形等;运动系统过度紧张:肩周炎、滑囊炎、神经肌痛、肌肉痉挛等;视力紧张:易出现眼内疼痛感、头痛、视力障碍等;脑力劳动过度紧张:可引起失眠、神经衰弱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夏季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有毒、无毒工段在同一车间。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02〕一、粉尘类:矽尘、煤尘、水泥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等;二、放射性物质类;三、化学物质类:铅、汞、硫化氢、农药等;四、物理因素:高温、高低气压、局部振动等;五、生物因素: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紫外线、强酸强碱、焦油等;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酸、碱、激光等;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噪声、酸雾等;九、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苯、砷、氯乙烯等;十、其他职业危害因素:棉尘、不良作业条件。Part3.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一、什么是职业病?1、广义的职业病(理论上的职业病)从事某一种职业,由该职业引起的或者直接造成的疾病,就叫这种职业的职业病。从理论上讲:由职业病危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当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造成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变化,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叫职业病。2、法定的职业病在广义职业病的基础上,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以法规形式规定的,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劳保待遇的职业病。国外又称需补偿的疾病(Compensabledisease)。《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第二款: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二、发生职业病的条件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如分散度高的毒物,易经呼吸道进入,化学活性大,锰烟的毒性大于锰尘。噪声的衰减;电磁辐射的危害与波长的关系;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R基团为乙氧基的毒性比甲氧基大;在铬酸盐中,六价铬的致癌性强;二硫化碳、硫化氢的密度大,处于低位置的工人易中毒。刺激性气体的水溶性大小与对呼吸道的作用部位与速度有关。2、作用于人体的量: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体内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引起中毒。剂量Dose=接触浓度/强度(Concentration,C)与接触时间(Time)的乘积。3、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肝功能、肾功能女职工的禁忌职业禁忌证个体易感者三、职业病的五个要件(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4)所患疾病必须在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5)必须符合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四、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病危害因素。(2)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识别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3)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4)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但仅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5)是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五、职业病都有哪些?《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第三款: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2013年12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十大类132种(含4项开放性条款)《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十大类132种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一)尘肺病(13种)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1.过敏性肺炎2.棉尘病3.哮喘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硬金属肺病二、职业性皮肤病(9种)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白斑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3种)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五、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

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

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

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56.溴丙烷中毒57.碘甲烷中毒58.氯乙酸中毒59.环氧乙烷中毒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7.冻伤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八、职业性传染病(5种)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5.莱姆病九、职业性肿瘤(11种)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8.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9.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10.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11.β-萘胺所致膀胱癌十、其他职业病(3种)1.金属烟热2.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3.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六、职业病诊断1、在哪诊断?《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五条“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2、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有关资料。《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需要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时,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也可以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十日内组织现场调查。用人单位不得拒绝、阻挠。《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91号,2013)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内容,包括举证内容、时限、假证和举证不能的后果及法律责任3、职业病鉴定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91号,2013)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作出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首次鉴定。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省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七、职业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或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因素水平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下。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材料,合理利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减少劳动者职业接触的机会和程度,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

二级预防(发病预防)---对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结合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以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对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康复。

Part4.生产性粉尘与尘肺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生产性粉尘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固体微粒

职业性肺部疾患

环境污染生产性粉尘的来源1、固体物质的破碎加工;2、粉末状物质包装、运输;3、可燃性物质不完全性燃烧;4、金属蒸气冷凝;5、二次扬尘。生产性粉尘分类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1)无机粉尘(inorganicdust)

矿物性粉尘:石英、石棉、滑石、煤

金属性粉尘:铝、铅、锰、锌、铁、锡等及其化合物

人工无机尘: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2)有机粉尘(organicdust)

动物性粉尘:兽毛、羽绒、骨质、丝

植物性粉尘:棉、麻、亚麻、谷物、木、茶

人工有机尘:合成染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TNT炸药、有机农药(3)混合性粉尘(mixeddust)生产环境中最多见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一)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二)粉尘的分散度(三)溶解度(四)粉尘的硬度(五)粉尘的荷电性(六)爆炸性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

不同化学成分的粉尘对机体作用性质各异

纤维化:游离型二氧化硅粉尘矽肺结合型二氧化硅粉尘石棉肺

中毒:铅尘

过敏:铍、铝过敏性哮喘、肺炎棉、麻尘棉尘病

刺激作用:某些有机粉尘单纯非特异性呼吸道刺激同一种粉尘,作业环境空气中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严重。

粉尘的分散度什么是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

粒子分散度:以粉尘粒径大小(

m)的数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粒径较小的颗粒愈多,分散度愈高。质量分散度:以粉尘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粒径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愈大,质量分散度愈高。粉尘分散度卫生学意义

影响粉尘在空气中的悬浮稳定性

影响粉尘的生物活性

影响粉尘在呼吸道中的阻留部位和阻留率

粉尘在肺内阻留方式和部位粉尘直径(

m)阻留方式阻留部位10

m左右惯性碰撞上呼吸道<5

m重力沉降主要在肺泡<0.5

m重力沉降(弱)弥散作用主要在肺泡<0.1

m弥散作用肺泡空气动力学直径

(aerodynamicequivalentdiameter,AED)尘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某一种类的粉尘粒子,不论其形状,大小和密度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与一种密度为1的球形粒子的沉降速度一样时,则这种球形粒子的直径即为该种粉尘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呼吸道(AED

<15

m)可吸入性粉尘(inhalabledust)上呼吸道(AED

10

m~15

m)呼吸道深部及肺泡区(AED

<5

m)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dust)粉尘的硬度

硬度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粒径较大、外形不规则坚硬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机械损伤;而进入肺泡的尘粒,由于质量小,肺泡环境湿润,并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影响,对肺泡的机械损伤作用可能并不明显。

粉尘的溶解度有毒粉尘:无毒粉尘:溶解度愈高,对人体毒作用愈强;溶解度愈高,对人体危害愈小。

现在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浓度和吸入时间,任何难溶粉尘都能引起尘肺。粉尘的荷电性高分散度的粉尘常带有电荷。一般认为荷电粉尘易被阻留在肺内,并能影响细胞的吞噬速度。粉尘的爆炸性可氧化的粉尘如煤、面粉、糖、硫磺、铅、锌等,在适宜的浓度下(如煤尘35g/m2;面粉、铝、硫磺7g/m3;糖10.3g/m3),一旦遇到明火、电火花和放电时,即会发生爆炸。国内外粉尘爆炸事故经常发生,仅纺织行业不完全统计,日本1952一1970年共发生l77起。我国1981一1987年发生6起,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2014年,昆山铝尘爆炸。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影响1.粉尘在呼吸道的沉积

撞击:粒径较大的粉尘在大气道气流方向改变处

截留:纤维状粉尘

重力沉积:D>1

m

布朗运动沉积:D<0.5

m

静电沉积:带电荷较多的尘粒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阿米巴样运动肺泡缩张运动具有纤毛上皮结构的支气管尘细胞肺淋巴系统肺门支气管淋巴结小部分尘粒巨噬细胞尘细胞尘粒人体高效清除粉尘

呼吸系统通过上述作用可使进入呼吸道粉尘的绝大部分在24小时内被排出。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排出进入呼吸道的97%~99%的粉尘,约l%~3%的尘粒沉积在体内。如果长期吸入粉尘可削弱上述各项清除功能,导致粉尘过量沉积,酿成肺组织病变,引起疾病。

3.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尘肺(2)其他呼吸系统疾患

1)粉尘沉着症

2)有机粉尘所致呼吸系统疾患

3)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3)局部作用(4)中毒作用(5)肿瘤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职业病

之粉尘类危害因素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其他粉尘职业病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Part5.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生产性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2、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储存气态化学物的钢瓶泄漏,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环节均可能接触。3、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主要皮肤消化道4、毒物的体内过程分布最初常分布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逐渐转移到血循环差的部位。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毒物,有的直接作用于靶部位产生毒效应,并以原型排除,但大多数毒物吸收后需经生物转化。排除肾脏:排泄毒物及代谢物极为有效的器官。消化道:其他途径:如汞经唾液排除等。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除而逐渐在体内积聚的现象叫毒物的蓄积。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5、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3)联合作用(4)个体易感性6、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急性中毒:短时间大量接触毒物,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引起的中毒。如氯气中毒。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毒物引起,如慢性铅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但截然分明的发病时间界限。如亚急性铅中毒。迟发性中毒: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出现中毒的临床表现。较少见。如慢性铍病。中毒的观察对象: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尚未出现该毒物所致临床表现,处于亚临床状态。7、主要临床表现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毒物可累及不同的靶器官,不同毒物也可损害同一靶器官而出现相同或类似的临床表现。可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皮肤、其他等神经系统许多毒物可选择性损害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毒物更为敏感,生产环境中常见的神经毒物有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和农药等。慢性中毒早期多有类神经症,甚至精神障碍表现,脱离接触后可逐渐恢复。有些毒物如铅、正己烷、有机磷等还可以引起神经髓鞘、轴索变性,损害运动神经的神经肌肉接点,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损害。铅、汞、窒息性气体、有机磷农药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中毒性脑病和脑水肿。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毒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容易遭受气态毒物的损害。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生产性毒物主要是刺激性气体。氯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酸二甲脂等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病变;严重时,可产生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水肿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吸入液态有机溶剂如汽油等尚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有些毒物如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可诱发过敏性哮喘砷、氯甲醚类、铬等可致呼吸道肿瘤。血液系统许多毒物对血液系统有毒作用,引起造血功能抑制、血细胞损害、血红蛋白变性、出血凝血机制障碍等。铅干扰卟啉代谢,影响血红素合成可引起低色素性贫血。砷化氢是剧烈的溶血性物质可产生急性溶血反应。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及亚硝酸盐等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苯和三硝基甲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毒物吸收、生物转化、排出和肠肝循环再吸收的场所。汞盐、三氧化二砷、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时可见急性胃炎。四氯化碳、氯仿、砷化氢、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性肝病。铅中毒、铊中毒时可出现腹绞痛。有的毒物可损害牙组织,出现氟斑牙、牙酸蚀病、牙龈色素沉着等。泌尿系统肾脏不仅是毒物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许多化学物质的储存器官之一,因此,泌尿系统,尤其是肾脏成为许多毒物的靶器官。临床表现可大致分为急性中毒性肾病、慢性中毒性肾病、泌尿系统肿瘤及其他中毒性泌尿系统疾病,以前两种类型较多见。铅、汞、镉、四氯化碳、砷化氢等可致急慢性肾病。β-萘胺、联苯胺可致泌尿系统肿瘤。芳香胺、杀虫脒可致化学性膀胱炎。循环系统毒物可引起心血管系统损害,临床可见急慢性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肺源性心脏病血压异常等。许多金属毒物和有机溶剂可直接损害心肌,如铊、四氯化碳等。某些氟烷烃如氟利昂可使心肌应激性增强,诱发心律失常,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引起心室颤动。亚硝酸盐可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长期接触一定浓度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的工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生殖系统毒物对生殖系统的毒作用包括对接触者本人的生殖及其对子代发育过程的不良影响,即所谓“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铅、铬、汞等重金属可损害睾丸生精过程,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畸形率增加、活动能力减弱;使女性月经先兆症状发生率增高,月经周期和经期异常、痛经及月经血量改变。孕期接触高浓度铅、汞、二硫化碳、苯系化合物、环氧乙烷的女工,自然流产率和子代先天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皮肤职业性皮肤病占职业病总数的40%-50%,其致病因素中化学因素占90%以上。酸、碱、有机溶剂等可致接触性皮炎。沥青、煤焦油等可致光敏性皮炎。矿物油类、卤代芳烃化合物可致职业性座疮。煤焦油,石油可致皮肤黑变病。铬的化合物、铍盐可致职业性皮肤溃疡。有机溶剂、碱性物质可致职业性角化过度和皲裂。氯丁二烯、铊引起脱发。砷、煤焦油等引起职业性皮肤肿瘤。其他毒物可引起多种眼部病变刺激性化学物可引起角膜、结膜炎。腐蚀性化合物可使角膜和结膜坏死、糜烂。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可致白内障。甲醇可致视神经炎、视网膜水肿、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等。氟可致氟骨症。黄磷引起下颌骨坏死。吸入氧化锌、氧化镉等金属烟尘可引起金属烟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职业病

之化学物质类危害因素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铍及其化合物铊及其化合物钡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铀砷化氢氯气职业病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镉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钡及其化合物中毒钒及其化合物中毒磷及其化合物中毒砷及其化合物中毒铀中毒砷化氢中毒氯气中毒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职业病

之化学物质类危害因素二氧化硫光气氨偏二甲基肼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氟及其化合物氰及腈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有机锡职业病二氧化硫中毒光气中毒氨中毒偏二甲基肼中毒氮氧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工业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有机锡中毒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职业病

化学物质类危害因素羰基镍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一甲胺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职业病羰基镍中毒苯中毒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一甲胺中毒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二氯乙烷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氯乙烯中毒三氯乙烯中毒氯丙烯中毒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职业病

化学物质类危害因素氯丁二烯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甲醇酚五氯酚甲醛硫酸二甲酯丙烯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职业病氯丁二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甲醇中毒酚中毒五氯酚中毒甲醛中毒硫酸二甲酯中毒丙烯酰胺中毒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职业病

之化学物质类危害因素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酯类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物质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急性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溶血性毒物高分子化合物单体氰及腈类化合物农药职业病杀虫脒中毒溴甲烷中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Part6职业接触限值一、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OELs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二、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四、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噪声职业接触限值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一天8h等效声级每周40h等效声级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控制及其优先原则应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Z1的要求,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消除替代原则: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源头控制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工程控制原则:对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卫生学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化学有害因素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等一切合理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使劳动者的接触或活动的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的浓度符合卫生要求。管理控制原则:通过制定并实施管理性的控制措施,控制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程度,降低危害的影响。个体防护原则:当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仍不能实现对接触的适宜控制时,应联合使用其它控制措施和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个体防护用品通常在其他控制措施不能理想实现控制目标时使用。成本经济原则:在评估预防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时,还应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的种类以及为减少风险而需要付出的成本。Part7.职业病防治的法律体系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60号,2001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国家主席令第52号,2011

)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用人单位劳动者履行保护健康义务主张保护健康权利政府监管部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中有关法律关系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国发〔1987〕第105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352号,200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国务院令449号,2005)《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国务院令第619号,2012)

三、规章《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总局令第47号,2012)《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办法》(总局令第48号,2012)《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9号,201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令50号,2012)《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总局令第51号,2012)《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总局令第令1号,2005)《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2002)《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91号,2013)《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55号,2007)四、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五、规范性文件1.《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安监总安健〔2012〕73号)4.《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5.《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89号)6.《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

(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7.《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

8.《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620号)9.《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10.《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河南省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办法》(豫安监管政法〔2009〕217号)《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的通知》(豫安监管办〔2012〕71号)《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章认真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通知》(豫安监管〔2012〕89号)Part8.用人单位职业卫生要求一、机构和人员《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八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劳动者超过100人的,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二、制度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职业病防治法》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三、申报(1)及时、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用人单位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和下列文件、资料:(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以及接触人数;(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2)变更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第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内容:(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自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二)因技术、工艺、设备或者材料等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三)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四)经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有关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四、职业卫生“三同时”

什么是职业卫生“三同时”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第二款: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职业卫生“三同时”。我国现阶段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模式可行性论证职业病危害严重等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政府监督建设单位三同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1.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2.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3.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1.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职业病防护设施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2.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3.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什么是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影响、防护措施等进行预测性卫生学分析与评价,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与审查1.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2.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评审。3.会同设计单位对专篇进行完善,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实用性负责。4.对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在完成专篇评审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5.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在完成专篇评审后,应当按照51号令及安监部门关于建设项目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申请,并提交有关文件、资料。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与防护设施竣工验收1、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的情况和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没有进行试运行的,应当在其完工后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2、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竣工验收,并自验收完成之日起30日内向安全监管部门申请备案,并提交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自验收报告等相关文件、资料。3、职业病危害较重和严重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并提交控评报告等相关文件、资料。五、工艺、设备、材料1、更新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不使用明令禁止的设备和材料《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落后工艺先进生产工艺石英砂干法破碎石英砂加工湿法破碎先进技术机器人喷漆技术人工喷漆落后技术先进设备石英砂加工球磨机落后设备简陋石英砂破碎机高毒原料(无标识)低毒或无毒原料油性漆料水性油漆料2、主要原材料有MSDS(物质安全数据说明书)。MSDS(MaterialSafetyDataSheet):是化学品的供应商向下游用户传递化学品基本危害信息(包括运输、操作处理、存储和应急行动信息)的一种载体。同时MSDS还可以向公共机构、服务机构和其他涉及化学品的相关方传递这些信息。六、工作场所1.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2.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工作场所不得住人。3.有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

4.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

5.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6、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应当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图形标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

禁止标识——禁止不安全行为的图形,如“禁止入内”标识。

警告标识——提醒对周围环境需要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如“当心中毒”标识。指令标识——强制做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如“戴防毒面具”标识。提示标识——提供相关安全信息的图形,如“救援电话”标识。7、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按照《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8、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现场急救用品:包括发生事故时急救人员所用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如携气式呼吸器、全封闭式化学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靴等:以及对被救者施救所需的急救用品。急救用品应存放在车间内或临近车间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应保证在10秒内能够获取。急救用品存放地的醒目位置应有警示标识,确保劳动者知晓。冲洗设备:主要指冲眼器、流动水龙头以及冲淋设备。在可能发生皮肤粘膜或眼睛烧灼伤、有腐蚀性、刺激性化学物质的工作场所应配备上述冲洗设备,冲洗设备应用取方便,且不妨碍工作,保证在发生事故时.劳动者能在10秒内得到冲洗。冲洗用水应安全并保证是流动水。设置冲洗设备的地方应有明显的标识,醒目易找。9、放射工作场所设置放射性标志配置安全连锁与报警装置警告标识电离辐射标志10、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按规定每年至少一次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用人单位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七、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healthsurveillance)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离岗后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GBZ188-2014)

1、按规定组织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法》第36条第1、2款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职业禁忌证:是指劳动者个人特殊的生理或者病理状态。如果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会①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②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③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哪些人要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1)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的人员;

(2)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人员。2、按规定组织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对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需要复查的,应当根据复查要求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3、按规定组织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对准备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作业或者岗位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者离岗前30日内组织劳动者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离岗前90日内的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视为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4、禁止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损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采取下列措施:(一)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二)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置;(三)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四)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5、未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不得解除或者

终止劳动合同《职业病防治法》第36条第2款《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31条第1款《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第15条第2款6、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如实、无偿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二)劳动者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三)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四)职业病诊疗资料;(五)需要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其他有关资料。7、对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和医学观察(应急健康检查)《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第14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有关劳动者进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出现与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关的不适症状的;(二)劳动者受到急性职业中毒危害或者出现职业中毒症状的。”8、对接触有慢性毒性化学品的劳动者进行离岗后健康检查八、告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

职业病危害告知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公告、培训等方式,使劳动者知晓工作场所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检查结果等的行为。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是指在工作场所中设置的可以提醒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产生警觉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图形标识、警示线、警示语句和文字说明以及组合使用的标识等。本规范所指的劳动者包括用人单位的合同制、聘用制、劳务派遣等性质的劳动者。(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将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如实告知劳动者,在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防治公告栏,并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以及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贮存场所等设置警示标识。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开展职业卫生培训,使劳动者了解警示标识的含义,并针对警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1、合同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工作过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岗位津贴、工伤保险等)等内容。同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务派遣人员。格式合同文本内容不完善的,应以合同附件形式签署职业病危害告知书(示例见附件1)。(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示例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甲方)在与劳动者(乙方)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一)所在工作岗位、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后果及职业病防护措施:所在部门及岗位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危害职业病防护措施例:铸造车间铸造工粉尘活动性肺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间质性肺病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尘肺除尘装置防尘口罩(二)甲方应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的要求,做好乙方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检查。一旦发生职业病,甲方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乙方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及相应待遇。(三)乙方应自觉遵守甲方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按要求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若被检查出职业禁忌证或发现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必须服从甲方为保护乙方职业健康而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的工作安排。(四)当乙方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发生变更,从事告知书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甲方应与其协商变更告知书相关内容,重新签订职业病危害告知书。(五)甲方未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乙方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甲方不得因此解除与乙方所订立的劳动合同。(六)职业病危害告知书作为甲方与乙方签订劳动合同的附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甲方(签章)

乙方(签字)

日2、公告栏告知

(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第十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公告栏,公布本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等内容。设置在办公区域的公告栏,主要公布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设置在工作场所的公告栏,主要公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岗位、健康危害、接触限值、应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测日期、检测机构名称等。3、警示告知《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第三章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在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材料(产品)包装、贮存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第十三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在工作场所入口处及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或设备附近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一)产生粉尘的工作场所设置“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注意通风”等警示标识,对皮肤有刺激性或经皮肤吸收的粉尘工作场所还应设置“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防护眼镜”,产生含有有毒物质的混合性粉(烟)尘的工作场所应设置“戴防尘毒口罩”;(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二)放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在开放性同位素工作场所设置“当心裂变物质”;(三)有毒物品工作场所设置“禁止入内”、“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必须洗手”、“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戴防护手套”、“戴防护眼镜”、“注意通风”等警示标识,并标明“紧急出口”、“救援电话”等警示标识;(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四)能引起职业性灼伤或腐蚀的化学品工作场所,设置“当心腐蚀”、“腐蚀性”、“遇湿具有腐蚀性”、“当心灼伤”、“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穿防护鞋”、“戴防护眼镜”、“戴防毒口罩”等警示标识;(五)产生噪声的工作场所设置“噪声有害”、“戴护耳器”等警示标识;(六)高温工作场所设置“当心中暑”、“注意高温”、“注意通风”等警示标识;(七)能引起电光性眼炎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弧光”、“戴防护镜”等警示标识;(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八)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感染”等警示标识;(九)存在低温作业的工作场所设置“注意低温”、“当心冻伤”等警示标识;(十)密闭空间作业场所出入口设置“密闭空间作业危险”、“进入需许可”等警示标识;(十一)产生手传振动的工作场所设置“振动有害”、“使用设备时必须戴防振手套”等警示标识;(十二)能引起其他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设置“注意XX危害”等警示标识。(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第十四条生产、使用有毒物品工作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生产、使用高毒、剧毒物品工作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线设在生产、使用有毒物品的车间周围外缘不少于30cm处,警示线宽度不少于10cm。第十五条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监督区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控制区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室外、野外放射工作场所及室外、野外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贮存场所应设置相应警示线。第十六条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除按本规范第十三条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外,还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以下简称告知卡,示例见附件2)。(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告知卡应当标明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接触限值、防护措施、应急处理及急救电话、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检测时间等。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为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1.存在矽尘或石棉粉尘的作业岗位;2.存在“致癌”、“致畸”等有害物质或者可能导致急性职业性中毒的作业岗位;3.放射性危害作业岗位。(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第十七条使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必须在使用岗位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示例见附件3),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第十八条贮存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材料的场所,应当在入口处和存放处设置“当心中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