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明-第11章超敏反应_第1页
刘子明-第11章超敏反应_第2页
刘子明-第11章超敏反应_第3页
刘子明-第11章超敏反应_第4页
刘子明-第11章超敏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超敏反响概念: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变应原〕而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性)。超敏反响俗称变态反响allergy或过敏反响anaphylaxis.分类:Ⅰ型〔速发型〕四型Ⅱ型〔细胞毒型/溶解型〕Ab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Ⅳ型〔迟发型〕T概念: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变应原〕而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性)。超敏反响俗称变态反响allergy或过敏反响anaphylaxis.分类:Ⅰ型〔速发型〕四型Ⅱ型〔细胞毒型/溶解型〕Ab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Ⅳ型〔迟发型〕T主要内容第一节I型超敏反响第二节II型超敏反响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响第四节IV型超敏反响第一节I型超敏反响一、概述二、I型超敏反响发生的机制三、主要参与成分四、常见的I型超敏反响疾病一、概述(一)I型超敏反响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同样变应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响,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响。(二)特点

根本特征主要由特异性的IgE抗体介导产生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响发生快、消退亦快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反响中无补体参加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IgE抗体吸附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外表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诱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新合成生物活性介质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诱导局部和全身的过敏反响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外表的IgE抗体特异结合,使膜外表FcRⅠ交联二、Ⅰ型超敏反响发生的机制〔2〕作用①平滑肌收缩。②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③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三、主要参与成分(一)变应原1.吸入型花粉、螨类、异种动物蛋白等2.食入型动物蛋白、海产品等3.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等三、主要参与成分(二)IgEIgE抗体血清中含量很低,过敏患者体内含量异常增高主要由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与IL-4分泌量有关是亲细胞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外表IgEFc段受体结合使机体致敏三、主要参与成分(三)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1.生物学特性外表富含FCεRⅠ胞浆内含大量膜结合颗粒及脂质小体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2.细胞的活化活化条件:IgE桥联活化结果: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三、主要参与成分(四)活性介质1.种类预存介质新成介质2.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四、常见的I型超敏反响疾病1.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1〕药物过敏性休克〔2〕血清过敏症2.呼吸道过敏反响: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3.胃肠道过敏反响4.皮肤过敏反响Ⅰ型超敏反响的防治原那么(一)检出过敏原并防止接触(二)脱敏治疗1.急性脱敏治疗(acutedesensitization)2.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desensitization)

Ⅰ型超敏反响防治原那么(三)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1)色苷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E和氨茶碱---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1)组胺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2)缓激肽拮抗剂---水杨酸(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3.改善效应器反响性的药物---肾上腺素4.免疫新疗法第二节II型超敏反响一、概念二、II型超敏反响的损伤机制三、II型超敏反响与疾病一、概念由抗细胞外表和组织外表抗原的抗体与补体途径中的一些成分及各种效应细胞相互作用,造成这些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响。二、II型超敏反响的损伤机制抗原:外来抗原/半抗原吸附在细胞上如病原微生物、药物改变的自身抗原细胞固有抗原如血型抗原〔ABO、Rh〕、HLA抗原、肺/肾基底膜抗原抗体类型:效应细胞:IgG/IgM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噬中性粒细胞等。1.输血反响——ABO血型不符血型 Ag Ab/血清A A anti-BB B anti-AAB A、B noneO H anti-A、anti-B三、Ⅱ型超敏反响与疾病2.新生儿溶血症母——胎儿Rh血型不符Rh- Rh+头胎产生anti-Rh抗体〔IgG〕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3.免疫血液病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非那西汀、甲基多巴等药物。4.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响引起,Ⅱ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链球菌使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机制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响一、概念二、Ⅲ型超敏反响发生的原因三、常见免疫复合物病一、概念Ⅲ型超敏反响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类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可溶性抗原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激活Mφ使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结果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反响和组织损伤,此型超敏反响亦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响。二、Ⅲ型超敏反响的发病机制〔一〕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因很小的免疫复合物容易从肾排出,或在血液中循环,不易发生沉积,大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单个核吞噬细胞吞噬和去除。一般而言分子量约100万左右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组织中。2.机体去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积的程度与机体从血循环中去除它们的能力呈反比。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去除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以及结合补体蛋白质的功能的完整性所决定。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促进免疫复合物持续存在并继而在组织中沉积。C2或C4先天性缺陷的病人常可引起Ⅲ型超敏反响。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特性抗原和抗体的外表电荷、价、它们之间结合的亲和力、抗体的类别等均影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这种复合物产生的组织损伤一般较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决定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为行使形成尿液或滑膜液的功能,肾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细胞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胞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免疫复合物最常沉积的部位之一。5.炎症介质的作用免疫复合物与炎症细胞结合并刺激它们在局部产生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胺等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由于内皮细胞之间的间距增大而增加了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结果放大了组织损伤、使病情加重。〔二〕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和致病的机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去除,可而不具有致病作用。但如复合物的数量、结构、去除情况或局部功能的和解剖的特性等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时,那么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1.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是Ⅲ型超敏反响中引起炎症反响和组织损伤的最主要原因。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补体被活化,释放出过敏毒素-C3a和C5a。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从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趋化因子吸引多形核细胞流动和聚集,多形核细胞将免疫复合物吞噬,中性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等蛋白水解酶、激肽形成酶和阳离子从中性粒细胞中释放出,损伤局部组织和加重炎症反响。活化的C567附着细胞外表并结合C8和C9,通过反响性溶解作用使损伤进一步加重。2.免疫复合物引起血小板聚合结果释放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以及形成血栓,后者使血流滞或血管完全被堵导致局部组织缺血。3.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被Mφ吞噬后不易被消化,而成为一个持续的活化刺冲动因,Mφ被激活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加重了炎症反响。(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家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胰岛素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2)过敏性肺炎

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三、常见免疫复合物病〔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4.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响一、概念二、迟发型超敏反响的类型三、迟发型超敏反响的机制四、常见IV型超敏反响病一、概念Ⅳ型超敏反响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响。此超敏反响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响,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响。此超敏反响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二、迟发型超敏反响的类型1.Jones-Mote反响(皮肤嗜碱细胞超敏反响〕特点:表皮下的嗜碱性粒细胞浸润2.接触性超敏反响特点:接触变应原的部位发生皮肤湿疹。3.结核菌素型超敏反响4.肉芽肿超敏反响特点:引起许多病理学作用1.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2.效应细胞---CD4+Th1细胞和CD8+CTL单核巨噬细胞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响和组织损伤三、迟发型超敏反响的机制四、常见IV型超敏反响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响:如结核病——肺空洞、干酪样坏死;麻风患者——皮肤肉芽肿接触性皮炎:局部红肿、硬结、水泡、剥脱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响①Ⅰ型超敏反响:反响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后者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外表的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反响,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响、皮肤超敏反响、消化道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响。②Ⅱ型超敏反响: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ADCC、抗体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主要引起的疾病有:输血反响、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小结③Ⅲ型超敏反响: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组织损伤机制包括: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引起的疾病有: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样反响、毛细支气管炎。④Ⅳ型超敏反响: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响。此超敏反响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响,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响。此超敏反响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四种类型超敏反响比较类型ⅠⅡⅢⅣAbIgEIgG,IgMIgG,IgM-补体-++-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MφNK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Th1CTLMφ超敏反响的特点1.I、Ⅱ和Ⅲ型超敏反响由抗体介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