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傅雷教案_第1页
纪念傅雷教案_第2页
纪念傅雷教案_第3页
纪念傅雷教案_第4页
纪念傅雷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授课时间第10周第1节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2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纪念傅雷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让学生了解作者施蛰存的生平及创作情况2.熟悉傅雷的艺术人生3.让学生掌握文章以“怒”为骨、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及难点:1、让学生感受到傅雷艺德俱隆、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性。2、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把握教学基本内容:方法手段1.作者简介2.傅雷小传3.文章解读讲授作业和思考题:具体分析傅雷的人格内涵和文章的艺术特色课后小结:通过《纪念傅雷》的鉴赏学习,让学生感受傅雷忠于艺术、襟怀坦荡、刚直不阿的崇高品格。作者简介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等。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後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二、傅雷小传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批评家。1908年4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同浦镇渔潭乡西傅家宅,族中长者因其出生时哭声震天而取名傅雷,以怒安为字,别号怒庵。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1966年9月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1979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隆重举行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郑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十年浩劫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2008年4月22日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纪念傅雷百年诞辰展览。首次公开了傅雷先生的100多件译著手稿和家书。能够看到傅雷用毛笔手书的英文家信长卷。文汇报的报道标题是傅雷百年诞辰,为人刚直不阿,治学一丝不苟,对傅雷先生一生的评价除了上述两点外,还应加上多艺兼通、卓见精深。傅雷一生的重要成就涉足文学、美术、音乐多门艺术领域,并且他在这些领域中所达到的深度是罕见的。

在文学方面,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在美术领域,出版《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用他优美细腻的笔触,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与雕塑家,同时他还是最早对国画大师黄宾虹的艺术创作进行高度评价的美术批评家,是傅雷发现了黄宾虹这位国画大师。在音乐领域,培养出国际知名钢琴家傅聪,在《傅雷家书》中撰写了大量音乐欣赏文字。三、文章解读《纪念傅雷》一文是傅雷于“文革”期间自杀二十年后,施蜇存对友人的一篇纪念散文。施蜇存以上世纪30年代的心里分析小说实验著名,译有欧洲文学名著多种,特别是东欧文学作品。而小他三岁的傅雷一生译有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写过一些有影响的文学论文,以及散文集《傅雷家书》。两人在作文为人上有一个共同点是个性鲜明,坚执己见,坚持知识分子立场,以致在动荡年代被边缘化,乃至失去生命。这两个人,一个大磁场面对着另一个大磁场,理应触碰出一些非凡的火花,而这篇纪念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却似明清小品文一般,简洁得只是传神会意,无疑浸透着一些“过来人”的痛楚而平淡的历史记忆。挚爱的友人或亲人逝世二十年,其间世事纷杂,感慨万千,如何下笔是个大问题。施蜇存选择了这样倒叙句:“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这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二十周年纪念。”这一时间优先呈现的话语首先容易让人想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傅雷不能与马克思相比,不能精确到几点几刻,但他逝世至少拥有一个明确的年月日,而且这个年月日的主要功能实际是交代他逝世的年代背景,那个“文革”正式发动的一年,那个“五·一六通知”,那个“知识分子受难日”。在此时间段里,那些曾被定位“右派分子”、“黑五类”的众多作家艺术家,面临着更大的身心煎熬和生活动荡,邓拓、老舍、傅雷等人于“文革”之初就不幸被迫害而死,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看来无疑是兔死狐悲、岌岌可危。这句话的设置也比较巧妙,“今年今天”,将前后二十年连接起来,过渡到此刻提笔的犹疑心情,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组接一起,不觉让人感觉时光倒流、影像交叠、心态老化。紧接着又是一段一石二鸟的话:“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第一层意思,用传统的话,叫睹物思人,思念是纪念的感情基础,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亭亭如盖矣”,多么真切感人。第二层意思,交代傅雷的主要文化成就和贡献,他的人生事业所达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高山仰止”的。归有光的妻子是个传统妇女,能留下一棵树已经是不错了,而傅雷是现代著名翻译家和学者,他留下的就是这些大部头的书,这正是“一介书生”的本色,是其自然生命转化和延续的重要形式。下面一句“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也是别有用心。杨柳是古人惜别亲友的自然表征,黄花则是秋天的花,生命灿烂的花,生命肃穆的花,所谓“一瓣心香祭故人”。马克思走在春天,傅雷走在秋天,正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的时节。而默对“二字,正是心灵的沟通,洞察苍苍历史与人生的无言,显示作者对傅雷之死的情感是内敛的,冷静的,惟其如此,才见真知。不是知识的知,而是知己的知。接下来重点记述作者与傅雷的交往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简笔勾勒,由傅雷与滕固吵架、潜心译书教子、傅雷与作者翻译观的差别、“右派”时期的相互隔绝、摘“帽子”后的兴趣差别、“文革”之初的突然自杀等六个情节片段组成,突出刻画了傅雷的“怒”。一是在昆明与滕固吵架,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二是傅雷与作者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作品的两次争论,直接批评作者这样的朋友,堪称“铮友”;三是“文革”之初不堪凌辱,以死抗争,“士可杀不可辱”。一个“怒”字,就是傅雷的个性追求,是他的文化人格(他自号“怒庵”,有别于其他文学家的“庸庵”、“晦庵”、“知堂”等)也是全篇的“神”,傅雷的文学翻译讲求传神,施蜇存写给他的纪念文章就传他的神,这是心灵的契合,对亡者最大的安慰。古人说“择邻而居”、“择善而从”,可见中国人在交友上是很认真的,个性张扬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还出现过孔宁割席、嵇康写绝交书的事。傅雷与文学研究会小说家滕固吵翻的原因,我们不必细究,总之是一个文艺沙龙里,傅雷与人意见不合,就远远躲开。吴三桂“一怒为红颜”,而傅雷也许是认为这个文艺沙龙“乌烟瘴气”,连昆明这座美丽的城市也给污染了,一直从昆明恨到上海,怒气冲天。杨绛在《记傅雷》一文中说,“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傅雷夫妇与钱钟夫妇始终和睦相处,在上海有许多文艺沙龙和长久的夜谈。这至少说明傅雷有幽默、和蔼的一面,而“怒”和严肃只是他在人生关键问题上的处理原则,并不妨碍他与人交往,或与志同道合的人融洽相处。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纪念傅雷》一文中,作为心里分析小说家的施蜇存,始终珍重各自的文化心里状态,将他与傅雷的交往史写成他对傅雷的理解史,接纳史。以耿介著称的嵇康曾表明他的交游之道:“夫人之相知,贵知其天性,因而济之”。作者与傅雷初次见面,傅雷不顾面子与滕固吵翻,这给作者无疑是个警告的信息:“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果然,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产生了“二元文化碰撞”(施蜇存小说中常用的结构方法),“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作者主张翻译只要达意,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哈姆雷特》中同一个例子,是翻译成“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还是翻译“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作者认识到这只是文学翻译观念的问题,并不影响他们的交往,1961年摘了“右派帽子”后,“我又常去看他”。傅雷给施蜇存看一些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施蜇存却有不同意见,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墨猪”,这是书画界对作品批评讽刺的惯用语,自然激起他的“怒”来,反过来批评施蜇存不懂国画的水墨笔法,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和感觉。可以想象,作者对他的“怒”也是“不以为然”,求同存异,不至于因此绝交。“文革”爆发后,作者自己被人“示众”,还关心傅雷,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对傅雷夫妇双双自杀,作者表示理解:“我知道傅雷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写到傅雷自杀后,作者笔锋顺势一转,说:“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这“更深一步的了解”主要在于两点:第一点是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心切。傅雷像《红楼梦》中贾政管教贾宝玉一样管教着两个儿子,为将傅聪塑造成世界著名钢琴家,送他到音乐大师肖邦的故乡、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去留学,还通过家书的形式遥控他的精神。作者认为,“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实际上是委婉的批评,这里不过是从家庭教育的方面印证傅雷为人严肃的特点。如此成功者还有晚清的曾国藩,也是通过家书的形式教导儿子曾纪泽,后来成为著名的外交家。当然,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问题,鲁迅早在1919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就提出“解放子女”的口号,自己身体力行,不要求儿子从文,然而事实情况是复杂的,这里不便深入讨论。作者“更深一步的了解”的第二点,是傅雷性格的刚直,他年轻时候还近于狂妄。年轻人天资聪明,领悟力强,容易好高骛远目空一切,如孔子所说的“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钱钟书曾说:“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才狂没出息。”经过艺术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傅雷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得到的”,也如孔子所说的“吾未见刚者”,因为大部分人的刚性都被严酷的现实生活磨平了,圆融通达,委曲求全,只有傅雷、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胡凤这样的少数人,才是将科学真理坚持到底的。而且有意思的是,施蜇存和傅雷都是外国文学专家,在这里没有援引西方人关于坚持真理的话语(那是信手拈来),却引用《论语》、《孟子》这些中国文化元典里的句子,这是一个曲笔,表明作者确切关注的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问题,两人的文艺实践和人格心理都始终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这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最后以一句话结束,主题点到为止:“只愿他的刚劲(浩然之气),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突然收笔,似乎有难言之隐,或者是意味深长,因为知识分子的话题十分复杂,至今都在被人探讨、言说。以上是对施蜇存《纪念傅雷》一文的详细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作者在思想艺术上的一些追求:一是以神统摄全篇,不蔓不枝。散文结构自由灵活,不拘格套,但“行文之道,神为主”,所谓形散神聚是传统散文创作的第一要求。本文第一自然段表明纪念的是个特别的文人;第二自然段展开记述了六个片段,突出刻画了傅雷的“怒”。第三自然段对傅雷的个性人格进行议论;第四自然段点明坚持知识分子立场的主题。本文不仅注意技术操作层面的文眼的设置,而且注重人物精神内涵特征的把握,“拟容取心”(刘勰),“传神写照”(顾恺之),就是一个“怒”字,从情绪特征上透视出傅雷所具有的建安风骨般的文化人格。从这一文化心理状态出发,本文还将他们的交往史写成作者对傅雷的认识史、理解史,层层递进,达到对傅雷的完整理解和准确定位,即一个个性真实的文化奇才,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全文14段,几乎都是整齐的短句,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节奏性强,几乎没有一句闲笔,可见明清小品文简洁文风对作者的影响。文中写作者在上海看望傅雷时,“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这似乎无关主旨,却是为后面评价其教子观的铺笔。二是语言自然朴实,多用白描手法。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著名论文中说;“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作品只会有更完满的收获”。本文正好响应了这一理论主张。这方面的“道法自然”等哲学基础就不提,只是像本文这样能够自然朴实、反朴归真的纪念文章,往往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大鱼大肉之后喜欢萝卜青菜,才是养生之道一样。这种境界往往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必须时间间隔长,感情积淀的清澈,处于似曾相识的回忆状态,才能客观冷静,“神伸则气静”。如同样是鲁迅的两篇纪念性文章,“女师大风波”发生于1926年3月,《纪念刘和珍君》写于一个月之后,就难免偏于议论、抒情;“左联五烈士”死于1931年2月,《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于两周年之后,就朴实、舒缓得多。《纪念傅雷》间隔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