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第1页
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第2页
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第3页
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第4页
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成语故事很多都来自历史事件。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闻鸡起舞②风声鹤唳③约法三章④卧薪尝胆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2.(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你觉得他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饭店里出售胡饼和烤肉 D.随处可见说鲜卑语的汉族人3.(2023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标题可以概括本节目录的是(

)目录第1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0第2节江南地区的开发………………65第3节北方民族大交融………………69第4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73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繁荣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2023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侧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统一了黄河流域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巩固了北部疆域 D.开发了江南地区5.(2023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在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某小组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他们的观点应是(

)苻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A.前秦实力弱小 B.前秦兵力分散C.苻坚骄傲轻敌 D.民族矛盾尖锐6.(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以下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中外交往 B.汉化改革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7.(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成语的形成往往与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与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诸侯争霸 B.秦灭六国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8.(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9.(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主题1.三国鼎立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0.(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二、综合题11.(2023秋·北京平谷·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

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谁?(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朝廷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名称。此举有何意义?(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12.(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材料一:秦朝和汉朝管理部分边疆地区的主要史实秦朝汉朝南方平定南越,设桂林等三郡,遣50万人与南越人杂居共处平定南越,设九郡管辖,海南岛和南海诸岛都纳入中国版图西南通西南夷,设官置吏,疆域推至贵州和云南的北部经略西南夷,设置七郡,疆域推进到贵州、云南的中西部北方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九原郡。遣3万户居民到此屯田、戍边打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置朔方等郡,派士卒屯田(1)依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汉朝在边疆管理方面的相同点。概括秦朝和汉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①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②在边疆地区实行分封制③在边疆地区组织屯田④在边疆地区设立刺史相同点:(从上面所给的①﹣④中选择,填写序号)材料二:①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②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诏禁止郡国铸钱……统一由三署铸造成五铢……实现了铜料国有和铸权国有……使五铢钱成为最稳定的方孔钱币,行用七百余年,至唐才废。——摘编自任双伟《货币里的中国史》(2)上面两段材料中,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是_____,思想措施是_____。(填写序号)材料三:(3)写出材料三中①、②处政权名称,以及②时期进行的一场重要改革的名称。有学者认为,即使在政权分立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依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13.(2023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局面的变化·政治家的情怀材料一燕(今北京)等地在山水阻隔、交通困难的西周时期,近似于在遥远的边陲安营扎寨。每一个封出的诸侯国,既是就近控制当地的军事据点,又是代表西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摘编自胡新生《周初大分封与宗周礼制的传播》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1)写出与材料一相关的政治制度名称。依据材料一,分析其作用。材料二图1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承上接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由中央任免郡县主官,使中央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集中力量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在南越、河套地区设置郡县,能有效地掌控新征服地区,完成从军事占领到行政统治的转变。郡县制开创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体系的先河,虽后世有所损益,但基本框架并未改变。——摘编自黄栋法《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2)将图1填写完整。依据材料二,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写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概括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材料四《史记》记载:变法前夕,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认为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则认为“治世不一道(办法),便国(对国家方便)不法(仿效)古。”《魏书》记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及),善谈《庄》《老》,尤精释义。(4)政治家的个人品质与修养影响着改革的推进。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位政治家,谈谈你的认识。14.(2023秋·北京石景山·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材料一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司马迁《史记》(1)依据材料一,补全①②之处。分析每年的清明时节,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祭拜黄帝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先秦卷》(2)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对“秦、楚”态度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作用。材料三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481-487年,北魏发生农民起义29次。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之后,孝文帝继续改革。此时改革的重点是“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内迁贵族和官僚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学习、接受汉文化。——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列举孝文帝为“移风易俗”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1.D【详解】闻鸡起舞出自祖逖,东晋时,祖逖(266年~321年)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励振作。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风声鹤唳出自383年的淝水之战;约法三章出自楚汉之争;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按照时序排列,排除。故选D项。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随着孝文帝的改革,促使了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即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所以不可能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人,应该是满街都是说汉语的鲜卑人。所以D项说法错误,选择D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表述正确,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随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趋势逐步加强,所以在洛阳的饭店里出售胡饼和烤肉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D【详解】根据“三国鼎立局面”、“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可知,本节讲授的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三国鼎立”说明当前不是处于国家统一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繁荣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地图体现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孝文帝继位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A项;巩固了北部疆域、开发了江南地区都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5.C【详解】依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表明,苻坚作为领导者骄傲轻敌,自以为是,最终导致战争失败,C项正确;ABD三项的内容题干图片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坐具”“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结合所学可知胡人坐具被汉人使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食,可知体现的是民族相互促进,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没有涉及中外交往、汉化改革合经济交流,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7.D【详解】投鞭断流,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形容兵士多,军力强大。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该成语反映的是苻坚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坚持要攻打东晋。而“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该成语是反映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虽然很傲慢,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最终淝水决战中,苻坚大败北归,D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秦灭六国是战国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8.B【详解】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B;材料认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强调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认为在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平城守旧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推进,故排除C;材料认为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强调的是洛阳市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9.C【详解】材料的子目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北方民族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史实,此时呈现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中“早期国家”属于夏、商、周时期,故排除;B项是指秦汉时期故排除;D项是指唐宋时期,故排除。10.C【详解】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大力实行汉化政策,改革的措施有改鲜卑姓为汉姓、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②③④正确;孝文帝迁都洛阳而非北京,①错误。故选C。11.(1)华夏族是由各民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炎帝黄帝(2)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或具体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详解】(1)由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华夏民族的形成由多民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比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2.(1)相同点:①③;作用:秦汉两朝的措施,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经济措施:②;思想措施:①。(3)政权:①:西晋;②:北魏;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态被三国鼎立局面取代,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秦朝和汉朝管理部分边疆地区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方式有,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辖,在边疆地区组织屯田等,①③项符合题意,①③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②项不符合题意,排除②项;西汉汉武帝是设立刺史制度,与秦朝无关,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④项。故选①③项;作用:根据材料一“秦朝和汉朝管理部分边疆地区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两朝的措施,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思乡措施:根据材料①“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可知,材料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经济措施:根据材料②“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诏禁止郡国铸钱……统一由三署铸造成五铢……实现了铜料国有和铸权国有……使五铢钱成为最稳定的方孔钱币,行用七百余年,至唐才废”可知,材料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政权:根据材料三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来,北魏分裂东魏和西魏,由此可知,①处为西晋,②处为北魏;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进行的重要改革是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说明:根据材料三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即使在政权分立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例如,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态被三国鼎立局面取代,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3.(1)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稳定周初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远地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①中央政府;②丞相。影响:对当时:巩固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变化: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时期形成局部地区的统一格局。东汉末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三国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原因: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的努力:蜀汉、孙吴政权对边疆的开发。(写出任意一点即可)(4)赋分标准:依据材料谈认识,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赋分示例1:商鞅不因循守旧,勇于改革,因时而改,有助于改革的顺利推行。赋分示例2:孝文帝具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有助于他推行汉化改革。【详解】(1)根据材料“每一个封出的诸侯国,既是就近控制当地的军事据点,又是代表西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可得出,与材料一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实行分封制的作用是稳定周初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远地区。(2)根据材料“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得出①处填中央政府,②处填丞相;根据材料“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承上接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可得出,秦朝推行郡县制对当时的影响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材料“郡县制开创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体系的先河,虽后世有所损益,但基本框架并未改变”可得出,秦朝推行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是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根据对题干两幅图片的比较可得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发生的变化是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时期形成局部地区的统一格局;根据对题干材料的比较可得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经济发生的变化是东汉末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三国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的努力,蜀汉、孙吴政权对边疆的开发。(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鞅不因循守旧,勇于改革,因时而改,有助于改革的顺利推行。(或孝文帝具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有助于他推行汉化改革)14.(1)①:炎帝;②:涿鹿之战。原因: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2)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