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页/共16页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①创建了国家的雏形②出现贫富分化③生产力水平提高④产生了私有制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材料无法看出国家的雏形的信息,故①错误;②根据材料“大墓不但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精美……小墓墓坑窄小”可得出,出现贫富分化,故②正确;③根据材料“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可得出,生产力水平提高,故③正确;④根据材料“大墓不但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精美……小墓墓坑窄小”可知,产生了私有制,故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C正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3.如图是姜寨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据此推断该聚落

A.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C.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可知姜寨遗址中房屋的功能固定,说明居民的血缘关系也相对固定,故选A;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是河姆渡居民,排除B;根据房屋的功能不能说明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排除C;姜寨遗址不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排除D。4.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更名天下田为王田”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井田制的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所以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D项正确;A项与世袭制的出现有关,排除;“更名天下田为王田”是王莽时期改革的内容,与井田制无关,排除B项;C项反映的是严重的土地兼并,排除。故选D项。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B.财产继承的原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王位,而纣是嫡生的长子,具有王位继承权,体现的正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财产继承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任人唯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有成效,这是秦国消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的国家还有楚国、燕国等,故B项错误;秦朝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故C项错误。7.秦灭六国后,为改善北方交通、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是A.筑长城 B.挖灵渠 C.修驰道 D.修五尺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后,为改善北方交通、巩固国家统一而修筑驰道,这是咸阳通往北方边境最便捷的通道,C项正确;修筑长城是巩固北方边防的重要措施,但没有改善北方交通,排除A项;灵渠在广西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五尺道在西南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陵县是指统治者为修建、保护帝陵和祭祀而设的特殊的县。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并大量移民徙居。徙入陵县者,高祖时为齐、楚大姓,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兼并之家;武帝时是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的;宣帝时是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和丞相、将军、吏二千石。这一举措旨在A.强化皇室独尊地位 B.笼络各地豪强势力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D.保持统治集团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将地方豪强大族迁入陵县,这削弱了这些豪强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和影响力,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这一举措防范了地方割据势力,而非为了强化皇室独尊的地位和笼络各地豪强势力,更非是为了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排除ABD。9.岭南之坳井入嗪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这一措施A.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B.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C.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 D.不利于现固秦王朝的统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岭南三郡采用设‘郡’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可知,秦始皇在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置了岭南三郡,设南海尉统一进行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尉拥有军事权,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岭南刚统一,政局不稳,需要有军事力量驻守,B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是秦朝的暴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秦始皇设置岭南三郡,这与分封制不同,不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排除C项;根据题干可知,秦始皇这一措施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道武帝时明元帝时太武帝时文成帝时献文帝时孝文帝时37.5%41.4%50.8%52.7%59.5%68%A.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B.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C.鲜卑族完成封建化 D.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可以看出,汉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说明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A项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只体现汉臣比重,不能说明汉化是主流,排除B;“完成”的说法缺乏证据,排除C。1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契合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C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并不符合当时时代发展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1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分封制,“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郡县制,分封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政治,郡县制重视才能和政绩,属于官僚政治,B项正确;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3.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开田畴,勠力农业 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周游列国,著书立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爵制,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B项正确;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推动秦国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时期确立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与孔子有关,排除。故选B项。14.2016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治理 B.西汉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C.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D.西汉时中原开始与西域交往【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汉政府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治理,A项正确;BC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点睛】15.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实施的某些政治举措,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这些举措A.废除了郡国并行下的封国体制 B.推动汉代儒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C.促进了汉代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D.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察举制”,这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明显有利于儒生地位的崛起,使儒学士大夫地位得到提高,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并没有废除郡国并行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阻碍了思想多元化发展,排除C项;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并不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功臣政治”也是有利于官僚政治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决狱”的做法就是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法律,削弱法律权威,B正确;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导致了儒家独尊,A错误;儒家提倡仁政,C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联,排除。17.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北民南迁的影响,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D项正确;唐中叶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寺院经济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排除B项;唐朝时期出现柜坊和飞钱,排除C项。故选D项。1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A.加强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与北魏相比,唐初成年男子征税年龄延后和纳庸代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农民的劳动时间有了较充分的保证,农民赋役负担有所减轻,故D项正确;农民的租役负担有所减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标准改变和政府人身控制,排除B项;赋役负担减轻直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9.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人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知,京杭大运河从北至南,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故C项正确;运河不能保障政权的稳定,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是最早,排除B;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20.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维护君主权威C削弱丞相职权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政事堂的运行过程来看,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机构之间的协调,便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正确;B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A。21.据户籍资料统计,唐前期敦煌地区家庭中,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占51%左右;到大历14年(779年),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堂兄弟合户、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之类)显著增多。这样的变化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家庭结构 B.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C.儒家伦理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D.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有所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联合增多,这反映出战争给家庭所造成的破坏,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与家庭结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家庭结构变化了,说明凝聚力下降了,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22.唐代后期,各地奏请自行任命县令、录事参军等地方官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桂管观察使部内的二十余州“三百员,吏部所补十之一,余皆观察使自行补任”。这说明当时A.科举制度流于形式 B.吏部丧失了官员选拔权C.中央集权遭受挑战 D.地方行政机制开始异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问题愈发严重,地方官员的任命权力逐渐被一部分藩镇控制,才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中央集权的挑战,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科举取士,A项排除;吏部仍然掌握官员的选拔权,B项排除;D项中“开始”一说在材料无从得出,排除。23.无锡某高中一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黄袍加身”“崇文抑武”“三衙分权”“靖康之变”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A.元帝国的大一统 B.秦统一国家的建立C.宋朝的盛衰兴亡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崇文抑武”“澶渊之盟”“靖康之变”可得出这些都是北宋的史实,描述的是北宋兴起到灭亡的过程,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不是元朝、秦朝和唐朝,排除A、B、D项。故选C项。24.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 B.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C.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详解】试题分析: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故选A;B项是错误项,皇帝的专制独裁制三省制度是无法限制的;C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选官制的问题。D项也是错误项,皇权与相权矛盾解决的朝代是明代废丞相制度。故答案选择A项。25.“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 D.唐宋儒学的复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后人虚构出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并未单独强调儒学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A.制瓷行业高度发达 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出现政府专卖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C项正确;宋朝制瓷行业高度发达属于手工业的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A项;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我国在汉朝时期已出现政府专卖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7.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丞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的分散,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监察制度,故D错误。故选B。28.“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青苗法负责官吏)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认识和理解。材料中主要介绍了王安石的青苗法,从“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个州定额”可以看出官吏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获取财富而强行摊派,故B项说法正确;给各州摊派定额不能说明政府经济帮助农民,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完全违背题意,排除;材料的角度并未体现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打击,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29.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指出:“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科举制度盛行冲击门阀政治 B.理学兴起改变了世人的婚俗观C.奢靡之风逐渐取代勤俭节约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择偶标准的变化是受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到了人们的社会观念的习俗,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科举制冲击门阀政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内容,排除B项;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并不意味着奢靡之风逐渐取代勤俭节约,排除C项。故选D项。30.“他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这样,中央政治制度就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这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帝王中央政治制度建设的评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代的内外朝制度C.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金朝的猛安谋克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形成了严密的体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因此材料内容评价的是三省六部,C项正确;三公九卿是秦朝建立后实行的中央官制,三公之间缺乏相互牵制,也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体制,排除A项;汉代的“内朝”制度是为牵制丞相而设,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排除B项;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C项。31.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B.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C.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D.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长期存在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北宋如此设置,就是为了改变这--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显著,D项正确;从该图中路府州县、监司、文官知州、通判副属等关键词判断出该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地方机构的设置,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主要是吸取中唐五代以来大量设置节度使所带来地方统治问题的教训,A选项说是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排除A项;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B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C项。故选D项。3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33.宋太祖在其登基之年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部商税法律,规定地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同时规定上至州县下到市镇,都要设置官员监督征税,对偷税、漏税、不缴纳的商户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据此可知,该法律A.促进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北宋商人的赋税负担C.削弱了地方擅权的经济基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规定地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同时规定上至州县下到市镇,都要设置官员监督征税,对偷税、漏税、不缴纳的商户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知,北宋出台商税法律,规范政府征税、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表明没有增加商人负担,排除B项;北宋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转运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材料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3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是指A禅让制产生 B.秦焚书坑儒 C.实行推恩令 D.元四等人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打碎了他们(儒家学者)的饭碗”是指用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没有封国封爵”是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指秦朝,焚书坑儒是这个朝代的内容,B项正确;禅让制产生于上古尧舜禹时代,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以后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5.宋代出现了大量以忧国忧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等市井文学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这主要反映了A.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C.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理学影响下,大量以忧国忧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出现,而元代市民文学流传,非议理学,这充分说明理学对于宋元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市井文学中没有体现出文学家的感伤情怀,排除A项;兼容开放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民族关系在材料中的市井文学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6.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等信息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D项正确;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并非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故选D项。37.与前朝唐代的华丽不同,宋化女性的服饰趋向于追求自然之美.保守之形.形成了一种清雅,质朴、端秀的审美风格,并对后世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化独特的审美观念缘于

A.内省思辨的理学思潮 B.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C.统治阶级的引导推广 D.中外交往的兼容并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宋化女性的服饰趋向于追求自然之美.保守之形.形成了一种清雅,质朴、端秀的审美风格”可得出这种风格主要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崇文抑武与材料中的服饰特点无关,排除B;统治阶级的作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的服饰并没有体现外来文明的特征,排除D。3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下列史实与推论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B.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C.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隋朝吴道子——分别被尊称为“书圣”和“画圣”D.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在宋朝基本成熟,成为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在宋朝基本成熟,成为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的说法正确,D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排除A项;蔡伦是改进的造纸术,非发明,排除B项;吴道子是唐朝时期的画家,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题12分,第40题12分,共24分。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