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_第1页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_第2页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_第3页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_第4页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失败因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足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体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体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足,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1.变法理论缺少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干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维新派变法的理论根据重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发巨大的震动。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成果却适得其反。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另首先,洋务派也反对。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认态度。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方面挑战,“改制考”也缺少历史根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发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在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出了正面影响。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足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足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单薄的地区进行了长久的渗入和思想启蒙。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规定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这是日本成功的重要条件。中国从维新思潮兴起到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维新思想激荡华夏约有40年光景,但这在思想史的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促成变法的直接动力是高昂的“情绪”而不是成熟的“思想”。康有为等在由甲午战败引发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以高度的爱国热诚,上书呼吁请求变法,同时还组织学会,开办刊物,宣传维新思想,在知识界掀起理解放思想的运动。但阻力相称大,不少刊物、学会时起时灭,其影响仅限于北京、上海、湖南,维新思想尚未广泛传输并为人们所接受。百日维新前夕的思想界,变法派只占少数,较多的是守旧派,极大多数的是中立派。据严复预计,维新党与守旧学派是一与千之比,即使号称全国最有朝气的湖南省,守旧势力也相称大,更何况其它各省。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对变法并不热心,他们缺少勇于抗争的独立性格,没有全力支持、保护自己的代言人维新派。变法思想不仅遭到守旧派、古文经学派的强烈反对,同时变法活动没有西洋留学生直接参加,又缺少实力派人物张之洞、李鸿章等的有力协调与合作,康梁可说是孤军奋战。至于广大民众阶层,基本上是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维新派居高临下的英雄史观使他们没能深人民众进行“开民智”的启蒙工作,普通百姓仍旧被守旧主义的迷雾所笼罩。他们并不理解维新派的主张,更无从理解维新者救国救世的良苦用心。维新变法之际,正值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不停高涨,反洋教运动、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由于列强人侵的深人,民众的反侵略斗争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排外的非理性情绪。此时甲午战争才结束3年,战争的创伤尚未弥合,维新派居然不顾民众的民族情感,称赞发动甲午战争的的祸首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元勋,盛情邀请他访华,主动促成光绪帝召见他,视他为中国维新变法的救星。维新派寄但愿于洋人协助中国变法的行为与民众普遍的排外心理形成巨大的反差,为这场学习西方的进步运动增添了障碍。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现实利益,全部的变法方法没有一项涉及到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某些新政方法甚至还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由于维新派没能启蒙民众,老百姓很难理解反帝反侵略与学西方救亡图存之间的关系,他们与维新派之间隔阂很深,对变法体现冷漠。可见戊戌时期,无论是思想界、士大夫阶层还是广大民众阶层,维新派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极不充足,变法缺少深厚的思想基础。

3.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局限性康梁等维新派以高度的爱国热情疾呼变法,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与竞争感、变革观交错在他们心中,他们盼望中国“全变”“速变”,在内走完西方国家3、日本30年才走完的自强之路,充满了抱负主义色彩。由于维新派长于书斋,缺少实际政治斗争经验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他们对变法的复杂性、艰巨性缺少充足的思想准备,把严酷的政治斗争简朴地当作只“在皇上一转移间耳”,对中国国情、对封建势力阻挠破坏变法的严重形势预计不够,对帝国主义本质也认识不清,企图依靠英、日去抵制沙俄。康有为极力建议光绪“设法和英国缔结同盟”,这种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自然落空,由于帝国主义人侵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变中国为他们的殖民地。作为变法决策者的光绪帝对变法的复杂性也认识局限性,没能认识到整个封建制度的顽固腐朽和旧势力的强大,觉得一纸诏书就可除旧布新。慌忙颁布的100多条诏令多数流于形式而没贯彻实施。以上论析阐明,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不充足,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局限性。百日维新是在思想准备不充足的状况下仓促发动,这是变法失败的又一重要因素。二、变法行动操之过急如前所述,变法的思想准备局限性,百日维新是被锋利的民族危机呼唤出来,“与其憎他族以拒改革,不宁巫改革以拒他族之逼”,变法成为当时保国自强的唯一途径。此形势下,改革者图治心切,在变法中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操之过急。1.裁冗员、裁绿营、废八股、取消旗人寄生特权,急于求成,打击一大片成功的变法,应根据客观条件,先易后难,争取一切力量,以减小改革阻力。日本明治维新领导集团在已经稳操政权的状况下,对废除藩主统治、取消士族棒禄等问题仍十分谨慎,采用赎买政策和安排出路的方法,花了时间逐步解决了这些遗留问题,确保了改革必需的政治安定局面。中国变法者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过多地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甚至社会中下层的过激做法引发社会的动乱不安。他们没有充足考虑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应采用的方法。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大刀阔斧,广泛地裁撤冗员闲衙,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大裁大撤,强行查封,没有耐心说服,也没有妥善安置被裁员员的出路,造成极大的社会动乱,引发旧势力强烈不满。正如当时任职刑部的陈夔龙说:“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废八股兴学堂,招致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断了他们的仕途之路,以至士人对梁启超“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甚至“欲行刺”康有为,可见阻力之大。裁绿营,取消旗人寄生特权,无疑断了百万兵弃、旗人的生计,使他们“失去安身立命之业,日夜相聚,诡计与新政为敌”。激烈的改革方法把众多的势力都推到维新的对立面。2.开制度局,乃脱离实际的超前行为维新派把实现君主立宪作为变法的战略目的,规定变官制、削君权、开议院并立刻实施,这是一种不顾国情、脱离实际的超前行为。议院制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不停完善。日本设议院也是在维新派执政20数年后来。而在中国,“议院”一词传人仅10明年时间,根本没有实现的条件和基础。8月,当康有为再次提出开制度局准备接管总理衙门及军机大臣的权力时,“朝论哗然,谓此局一开,百官皆废矣”。军机大臣们公开抵制,矛盾快速激化。张之洞说:“民权之说,有百害而无一益。”维新派不切实际的大纲,不仅没有能够团结更多的力量,反而孤立了自己。

3.激进主义的改革方式,超越了社会承受力百日维新的103天时间里,颁布了100多条诏书谕令,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不分轻重缓急齐头并进的改革方法,如大雨倾盆浇得人们无所适从。改革者没有做到颁布一项,贯彻一项,巩固一项,循序渐进,而是片面追求数量,企图一夜之间把中国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这种愿望尽管是进步的,但其成果却是欲速则不达。由于改革者事前没能对社会力量进行充足的思想动员,人们对这场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亿万人心的变法缺少应有的思想准备,不少人处在观望、疑虑之中,甚至有抵触情绪。某些新政方法损害了百姓的实际利益,康有为甚至还提出改国号、断发易服的主张,轻率地侵犯神圣的民族传统,授人以柄。断发易服之说遭到旗人的强烈反对,引发轩然大波。急风暴雨的改革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字林西报》评论:“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维新速度也瞳乎其后”,连康广仁也预感到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安能有成”?4.方略上:对统治集团内各派别没能分化崩溃、争取多数,而是四周树敌、孤立自己百日维新是一场涉及到社会体制、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掌握最高实权的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极为重要。过去史学界始终视慈禧为顽固势力的代表,是果断反对变法的,这未免有些绝对。其实甲午战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汹涌澎湃的变法救亡浪潮,朝廷中许多大臣也纷纷上书规定改革。在此情势下,太后不得不同旨在她允许的范畴内作某些改革。如果没有慈禧的首肯,光绪是不可能完毕“百日维新”的。固然,太后对变法的内容有保存:即“不改祖制”,太后的君权地位不能变,满族的风俗不能变。光绪与慈禧的分歧重要体现在裁减冗员闲衙、罢斥旧臣和改革政治制度上。慈禧即使反对裁潜运,但并不反对裁湖广、云南、广东三省巡抚及各处重叠之机构,可见她并不完全反对变法。政变的直接动因与其说是政见之争,不如说是她察觉到变法威胁到她的权威以及康有为等人“围园执后”举兵夺权的计划。与历代帝王同样,慈禧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和享有放在第一位。礼部主事王照曾说:“戊戌政变,外人或误会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只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事。”康有为在政变后也认为:“西太后与光绪之间的冲突,并未涉及政见的不同”,“似乎重要是为了争政权”。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维新派对慈禧“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运用慈禧在旧臣中的影响推行新政,则可减小阻力。但是,光绪、康梁等没有这样做,而是想摆脱太后的控制,甚至“围园执后”,最后逼使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至于张之洞、李鸿章等洋务派,他们主张温和的改革路线,维新派对之能够求同存异,争取他们站到自己一边。而军机大臣中的大多数除了反对开制度局和惫勤殿外,对其它新政方法都不同程度地赞成。如果维新派权衡利弊,暂缓开制度局和憋勤殿,暂不触及他们权位的根本利益,争取多数人的支持,先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的改革,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则维新可能不仅仅只是“百日”。但是变法领导人却急于求成,对统治阶级各阶层各派别不加区别全方面打击,大裁大撤,规定对守旧大臣连罢带杀,追究李鸿章的卖国责任,对所裁员员未予以适宜出路。这样就使得原来互有矛盾、存在分歧的各阶层各派别很自然地连成一体,纠集在太后周边,公开反对变法。变法领导人没有运用矛盾,求同存异,分化崩溃封建阵营,而是全方面出击,四周树敌,把可能的同盟者都推向对立面,其成果是孤立了自己。总而言之,百日维新是在变法的理论准备局限性、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的状况下仓促发动,改革者对变法的艰巨性缺少深刻认识,在未能真正掌握实权的前提下,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方略失当,使抱负与现实严重脱节,最后造成变法失败。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会碰到旧势力千方百计的反对和阻挠。因此,改革者不仅需要有抱负、热情、勇气,有献身精神,更要有智慧、能力,有谋略,能遵照客观规律,先易后难,稳步迈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平变法比暴力革命含有更大的艰巨性。

下面我们来谈谈戊戌变法是失败的历史教训。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波折。百余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初次故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因应当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次方法并不“过激”的改革,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当代化进程严重受挫。这次失败自有许多复杂深刻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文化传统的作用。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这次维新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国际背景,而最直接的因素则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由于历史上日本长久学习中国文化,因此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始终视日本为“蕞尔岛国”、“东夷小国”。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惨败于向为国人小觑的日本,号称“东方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几十万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日军侵入中国本土,肆意烧杀掳掠,清政府最后签下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公约》,向敌乞和。这就足以证明当时中国有多落后。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不挨打那才叫怪事。因此,戊戌变法给我们的一种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只有强大了,才没有谁敢欺负我们。中国才不会再出现戊戌变法的悲剧。第二:要改革开放,不能闭关自守。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慨之时,同样热血沸腾的维新派却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敌人的谴责、痛斥阶段,更不是简朴地否认侵略者涉及体制在内的种种优长之处,而是冷静地提示人们看到敌人的优点,提出要向敌人学习,确实难能可贵。由于这既需要高人一筹的识见,对世界大势、国际格局、国内形势有理性、苏醒的认识,更要有过人的勇气。面对群情激愤,他们提出“以强敌为师资”往往会被斥为“媚敌卖国”、“数典忘祖”,会受千夫所指、举世痛责、身败名裂。而维新派之因此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承认、分析仇敌的优点,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盖因其对国家之爱至真至诚至深,正如梁启超所说:“今天所谓爱国之士,苟其事有助于国者,则虽败己之身,裂己之名,尤当为之。”(《戊戌政变记》)此种爱国,才是更纯正、更深沉、更苏醒、更理性、更负责、更有效、更值得敬重和倡导的爱国主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神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总被视为“数典忘祖”。“华夏中心”论认为,中国是居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国”,只有中国文化最优秀,其它民族、国家、文化都是“狄”、“夷”、“蛮”、“番”,并以距离中国的远近为原则,把“化外”的“狄夷”或“蛮夷”划分为“生番”和“熟番”,对其它文化实际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排斥和歧视。“祖宗崇拜”与“华夏中心”结合在一起,使学习、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被斥为“以夷变夏”的大逆不道,因而更加困难。中国和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脱离了世界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这是行不通的。大清朝之因此如此落后,就是由于闭关自守。在世界列强发展到那么强大的时候,清政府的统治者还不懂得,还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在这样的状况下,戊戌变法是很难在统治阶级内部得到承认的,他们会认为你是在造反,你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