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赏石活动审美特色探析_第1页
当代赏石活动审美特色探析_第2页
当代赏石活动审美特色探析_第3页
当代赏石活动审美特色探析_第4页
当代赏石活动审美特色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赏石活动审美特色探析

赏石是对天然岩石的审美活动。作为绘画艺术的源泉和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所谓的现代石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有关当代赏石审美特色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许多观点尚待厘清与统一。本文通过对当代赏石的审美动机、审美标准和审美过程的分析与阐释,尝试探讨当今赏石活动的美学特色,旨在为建立当代赏石美学体系提供理论参考。1现代石材审美动机1.1古文化的原真性中国赏石活动历史悠久,出土证据表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展到唐宋时期,传统的文人赏石标准已经成熟,并影响到周边国家,虽然在近现代,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等原因,出现了文化断层,但传统的文脉依然还在。而今许多藏石家谈及首次赏石,总有一见钟情之感,难言具体就里,实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已经化为文化基因融入国人的血液。古人尚石,始于远古自然崇拜,山川草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盆景艺术之所以起源于中国,其两大根源——赏石与盆栽,都是古人这种观念的产物。古人眼里,自然的树与石都是灵物,可通神、可巫卜、可长生、可比德。乃以崇敬之心,去认识自然,于是一石一木皆为造化之精英,皆可感受天地之灵性。当今人们对自然有了科学的认知手段,却同时失去了许多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社会与生活的压力又往往使内心空虚,应运而生的当代赏石则成了接近自然、承袭传统、慰藉心灵的方式之一。1.2移情与体验的关系玉石同源,历史上存在彩石玉器阶段,众多美石皆可为玉,今日之石即为古人淘洗玉质精华后的岩石品类。但两者的欣赏有着本质区别。玉之赏,离不开切磋琢磨,是将人工艺术与天然玉质结合的过程,虽璞玉亦可赏,终非主流。而当代赏石崇尚天然,强调对石的品读与想象,是将人的思维认知投射到天然石体之上,将石头物像化、人格化审美,是个移情的审美过程。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等,同时将自己对事物的这种错觉与事物发生共鸣。有了移情审美,赏石便成了人们审美情感释放的空间,通过对石头造型与图纹等的想象,赋予其一定审美意象,山川草木、涛走云飞皆可入题,可以凭借想象力,从中观宇宙之大,造物之奇。1.3人工工艺观作品中的天然唯一性,适合一般艺术当今盛世,收藏繁盛的原因除去保值盈利的经济因素外,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前提下,追求个性审美成为必然,而赏石作品的天然唯一性,恰好契合人们这种心态。每件赏石作品皆为自己独有,较之多数可复制的人工艺术品则个性优势凸显。与其他收藏品类相比,赏石入门容易,操作便利,从经济实力到艺术修养的要求,皆非难以企及,所以吸引了很多爱好者乐此不疲。通过赏石,人们可以不必具备专业的艺术素养和表现技巧,就可以把自己心中勾画的境界,用想象力和发现力表达在赏石作品上,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通过对石头作品的解读、配饰与再创造,以赏石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体会艺术创作的快乐。2现代石材审美标准的特点2.1可施嘴唇、打鱼、补天白当代赏石贵在天然,认为最具收藏价值的是未经过人为加工的天然原石。赏石的意趣,在于人工之外,想象之中的天然审美意象。譬之如美人容貌:清水出芙蓉者肯定为倾国倾城的上品,此为原石魅力所在。略施粉彩也可闭月羞花,这属于表皮涂油上蜡修饰的作品,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而人工打磨抛光的石头,常有贼光闪烁,庸脂俗粉之气渐生,好比整容美女,貌似丽质芳泽,难入方家法眼。所以,原石最受推崇,上油即为皮质略逊,打磨则暴露天然缺陷,虽可赏但价值降低,而以打磨冒充原石则为造假。例如,广西彩陶石原石价格飙升至数万,而同样石种,因表皮粗糙而打磨修整者百元可得,其中差距就在于此(参见图1)。2.2重皮色、材质与观赏要素古人的赏石标准常被锁定为“瘦、漏、透、皱、丑”几个源自唐宋的观念,只能代表太湖石、灵壁石等造型石的形态特色。当代石种辈出,人们审美情趣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在古人基础上,提出了“质形色纹韵”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源起于柳州赏石的巨大影响,由于柳州红水河流域石种的资源特色,造就其皮质润细,色泽丰富,光彩夺目者居多,加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台湾赏石界携传统观念与前瞻意识在柳州市场的着意打造,使得重皮色与质地的观念成为了当代赏石的主流。质地好的石头,水洗度高,皮色光润,表皮的质感等同于藏界所乐道的包浆之美。所谓包浆,也称皮壳或宝光,常用来指那些经年深日久的器物,经过岁月洗礼和人为摩挲,在其表面所形成的一层氧化膜,带有一种暗暗的光泽,在玉石陶瓷、木器家具等表面都会有包浆,构成了年代的标志与审美要素。赏石的皮色虽然源于自然地质变迁,从形成年代的角度说却不亚于人工器物的包浆。对这种美感追求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道家思想,所谓“光而不耀”,是道德经中对圣人之道的描述。当代人追求赏石包浆之美,除了源于对古玩审美标准的比附,更重要的是契合了当代社会追求稳定、圆融、和谐的精神气质。2.3作为大众审美的石这里的意韵美可以理解为赏石的文化内涵或审美意象的象征意义。岩石矿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存量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计数,但大部分都无法成为赏石的审美对象,因为赏石审美必须能引起人的审美共鸣和愉悦感,因此只有那些有象征美的奇石才能进入人的审美视野。由于新石种的不断涌现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变化,古代传统的文人赏石观念,正在被当今大众化的审美所取代。传统供石,包括砚山与山子造型,因为失去了书斋清供的背景,除了大型园林景观石仍大量应用外,赏石收藏中仅仅作为一个品类得以保留,其抽象、冷峻、峭拔、简约、怪异的文人审美风格,从主流演变成了传统符号的代名词,成为少数高端藏家的追求。而大众审美乐于接受的是具象、艳丽、具有富贵吉祥等象征意蕴的赏石作品。例如当代有名的广西大化石(参见图2),没有传统供石纤巧的造型与多变的孔洞,而是以形体浑厚饱满、色彩富丽堂皇见长,其亮丽的红、黄等主色调和细腻的表面质感,给人以宝气十足的象征美感,满足了人们对富足生活追求的意愿,因而备受推崇。3现代石材审美过程的兴趣3.1小探索的快乐寻石(也称采石),是一项很好的户外运动,三五好友,游历于青山绿水之间,涉足浅滩溪流之际,吸收天地灵气,历练筋骨之劳,不失为愉悦身心的好手段。而俯仰搜寻中,一人所获,手舞足蹈,众石友交相呼应,欢呼雀跃。如此乐而忘怀,不仅仅是因为所获美石,更因为那一份寻觅与收获的喜悦,充满成就感、满足感。翻石拨沙,手摸脚踏,哪怕骄阳似火,寒风呼啸也乐此不疲,就是感觉那山间石滩的堆磊之中,总有下一个美石在等着自己,总有一个新希望在召唤自己,这份发现与希望的喜悦,绝非金钱能换取的。这也是许多石友对自捡石头敝帚自珍的原因,因为他们代表着一段快乐的心情与石缘,设想,亿万年沧海桑田之变,大浪淘沙,瀚海漠风,成就这个机缘与美石相见。缘,确实妙不可言。与捡石头相比,淘石之乐是缺乏天然资源的石友的最爱,当今石市繁荣,尽管有黄龙玉的疯狂,但市场上花个小钱儿也能淘来自己钟爱的宝贝,乃是藏石魅力所在。与古玩玉器相比,奇石还是能有捡漏机会的。首先,奇石选藏靠的是审美能力,容易上手,只要眼力与卖家不同,就有以小搏大的快乐。再就是奇石造假相对古玩比较容易辨认,不须考虑年代、风格、手段等诸多因素,吃一两回“药”就可以“专家”了,没有古玩那种神秘性。所以在这个艺术品疯狂炒作与造假并行的时代,入藏几个天然石头,还是能聊以慰藉藏家之艺术癖好的。3.2寄情于石,表现人生境界读石就是对赏石作品进行品读与题赏的过程。石本天成,无美可言,因为人欣赏而成审美对象,人赋予了自己情感与想象的石头就是赏石了。所以读赏美石是石趣的核心。读石之初,是对自然造化的慨叹与惊奇,石之图与形,似乎是包容世间万物的奇境。人生之有限与宇宙之浩瀚无穷的对比,通过读石最能明了。古人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乃是开拓心胸与人生境界的手段。而小小一拳玩石在手,无需登高临渊,便有关山万里之远,西子晴波之柔,雪岭寒梅之傲,空谷幽兰之韵。古代文人将寄情山水转化为案头供石,也是这种美感的延续。读石是将自己的想象力注入到美石的图案、象形乃至质感等内容的挖掘与创造的过程之中,从而通过命名和配饰去发现与表现其象征美、内涵美,这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文化底蕴来支撑。古人画山水讲究胸中有丘壑,同样只有胸有成竹,才能读懂石上之竹。前辈说,坐拥石城的同时必须坐拥书城。因为传统文化的渊源,诗词章句、书画名篇、历史掌故成为命名的首选主题,题名如作诗,功夫在诗外。一石在握,反复观察品味,命题既要紧扣石头,恰如其分,又要语出惊人,与众不同,还得符合诗词雅韵,朗朗上口。于是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切磋琢磨,这推敲主题与词句的过程就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体验与乐趣,是将审美经验、情感积淀与石结合的过程,也是与石交流的方式之一。石虽无心,但通过移情,注入了审美情感,便在我心中有了生命,也就注定了石与我的缘分,仿佛有知遇之恩,这乐趣是外人无法理解的。心理学中有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3.3岩石作为艺术,其作品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于石头读出主题之后,便要进行配座、配饰、配图(背景)、配诗文、组合、摄影等,一系列的表现工作,才能将石之美充分展示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构思与动手,可以视为艺术创作的乐趣。创作的乐趣就在于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才华表现出来,展示给人而获得心理满足。所谓“自己的”作品,是艺术家最重视的,其创作过程也是乐趣,往往比结果更有美感,又是金钱买不到的。以前有过“奇石是否属于艺术品”的讨论,笔者认为岩石本身不是艺术品。艺术之美是创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于某种载体之中,表现出来的。比如画家的画、歌者的歌,都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创作过程。而对岩石的欣赏,仅限于个人思想层面,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它们不应属于艺术品。一旦命名并表现出来,就可以算作艺术范畴了。而且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赏石艺术更适合大众参与。3.4文化建构需要交流之趣读石之中,一人的眼力与审美水平毕竟有限,难免闭门造车或失之偏颇,需要与石友一起探讨才能提高。而读石之后,作品如果无人喝彩,则是天大的憾事。相信网络赏石论坛的藏友都是抱着展示作品,与石友交流的目的而来的。所以交流之趣是捡石、藏石和读石之后,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石友相聚,品茶论石,欢声笑语间,提高的是赏石的乐趣,增进的是友谊。在自己日常生活的圈子里,人们相对封闭,而且时常需要戴上“面具”,要追求畅所欲言的氛围,还是在赏石雅集中来的更真切。同时收获了意趣相投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的阅历,能够读懂你的石头,提出各色的观点而又远离名利纷争,这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年轻时,笔者曾惜石如命,以至与石友红过脸,而今才懂得,朋友比石头更重要,因为一个肯懂你的人,是多少美石也换不来的,所以常以石赠友人。送美石给善解其意的朋友,仿佛是把自己的学生委托别的老师去培养,也是我们的骄傲。3.5提升赏石作为起点通过赏石来提升人生境界,即为悟道,最早是台湾赏石界提出的,以石为师友,学习其品格,类似佛教的悟禅养性,将赏石上升到哲学层面,以期对人生观、宇宙观产生影响;也可以理解为在赏玩的基础上,体会与石交流的乐趣,人石无语,如何交流是大家常探讨而无定论的话题。有玄之又玄的禅意说,也有接地气的喜爱说。3.5.1佛形石的定义和方法所谓禅意赏石,既不可故弄玄虚,搞的大家高不可攀,也不可片面泛化,不着边际的谈禅石。这两个误区中,前者是将“禅”作为护身法宝,把所有读不懂和无主题的石头,统称为禅石,令人云里雾里。而后者则简单地把有头有身的佛形石(或者和尚石)作为禅石的代名词,就过于局限了,也背离的禅意的本源。禅学是西土佛教与中华智慧结合的产物,并非简单的宗教流派,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思维体系,从安世高的调息守意,到菩提达摩的壁观理入,再到慧能的心无所住,后来又有平常心,乃至乱言怪语的狂禅,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对如何到达内心自由境界的探索。身处红尘,难了禅中三昧,不必苦求其根源,只需借鉴其方法便可。笔者曾经执着地手握一枚佛形石,去向一位佛家法师请教何为禅石,他要我去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公案,看后立时有所顿悟。顽石真的能听法点头么?答案不言而喻,所以“禅”,全在人心,在于自己的思考与理解。3.5.2心理品质的要求如前所述,从读石起,便将思想情感与赏石结合。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头皆为造化,禅乃是心源。赏石之思不失为一种体会禅意的与石交流。诚然,赏石不必非得抬出宇宙观那样的大道理,而是体会与石相亲的禅趣。也就是天人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