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发现与研究_第1页
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发现与研究_第2页
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发现与研究_第3页
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发现与研究_第4页
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发现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发现与研究

石家河文化的陶瓷是中国原始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受到古代和现代艺术的关注。然而,关于这一领域的信息很少,关于主题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笔者在从事考古工作中,因工作之便,曾留意于此,为了促进研究,现将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发现情况、形态、种类、年代分期及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等问题,作一综述性的介绍和讨论。一、邓家湾的陶塑品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于1955年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发掘石家河的罗家柏岭、贯平堰、三房湾和石板冲四处遗址时最初发现的。张云鹏先生曾对此作过介绍,据张先生辨认,在这批陶塑品中有羊、狗、鸭、鹅、长尾鸟、短尾鸟、龟、鱼等造型。考古人员开始调查到这些文物时,以为是汉代的,后在发掘中,根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才判断属新石器时代晚期。1973年以后,天门县文化馆在石家河进行文物调查时,又在邓家湾采集到一百多件,在其中已报道过的65件中,有人、鸡、长尾鸟、羊、龟、猪、猴、狗、象等,调查者还发现邓家湾遗址是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集中产地。1978年和1987年,荆州地区博物馆和石家河考古队在邓家湾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塑品。从发掘现场观察,绝大多数陶塑品都集中出在遗址西侧的少数灰坑和地层中,而大多数灰坑和一般地层中却并不多见,墓葬中则完全不出。出土陶塑品最多的一个单位是H67,该坑打破H69,两个坑的直经都不超过二米,但发现的陶塑品个体却有数千,由于绝大多数陶塑品都属于废次品,所以各坑所出的准确个体数尚难弄清。估计邓家湾出土的陶塑品个体,累计已不少于五千个。和陶塑品共出的还有陶器和大量的窑渣,据发掘者估计,H67中陶塑品和灰渣体积的比例大约是一比三。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石家河的其它遗址上,却从未发现如此大量的陶塑品,其出土情况多为散见于文化层之中,无集中出土的现象,这一情况似乎恰好可以说明,邓家湾遗址是当时集中生产陶塑品的地方,而且从现有资料看,也许还是唯一的产地。在邓家湾的发掘中,我们还获得了大量有关陶塑品的地层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们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这些陶塑品的相对年代,而且还能进一步对陶塑品本身进行分期的比较。江汉地区发现陶塑品的遗址是很多的,据不完全了解,湖北省还有西花园、乱石滩、季家湖、石板巷子、蔡台,石家河除前面所说四处外还有谭家岭、肖家屋脊和土城等;湖南省有车轱山、划城岗等。此外,在中原地区也有相同的陶塑品出土,例如临汝煤山一、二期11、伊川马回营12等。各遗址所出的陶塑品和邓家湾所出的完全一样。二、陶塑的设计特征石家河文化所有的陶塑品都为泥质红陶,陶土经过陶洗,火候与一般陶器接近,制法皆为手捏。这些陶塑品所表现的对象,主要是动物,其次是人,体量一般为5—10厘米,绝大多数陶塑动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比较容易辨认,但也有极少数陶塑动物的造型带有写意性,难以确切地鉴别和定名。由于整理研究工作尚处在初期阶段,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石家河文化的陶塑造型究竟有多少种类,这里只能根据笔者直接的观察,将容易鉴别的陶塑品划分为四大类,并举例说明如下:(一)术后患者的造型特征所见陶人有站立和跪坐两种姿势,前一种很少出土,仅见过下半身残部,特征不甚清楚。跪座姿势的陶人发现较多,形态基本相同,一般高约10厘米,其特征为头上戴浅圆帽,式样和现代厨师的工作帽颇相似,身穿长袍,细腰身,宽底摆。陶人耳、鼻清晰颈部修长,正面跪坐,两手于身前横抱一条大鱼,神态庄重而虔诚,似在进行祈祷(图1)(二)陶鹤绝大多数为鸡和鸟,只有极少数为其它禽类。1.部国的特点数量极多,高6—9厘米,皆为站立姿势,特征是短喙粗颈,胸腹部特别肥厚,双翅似因退化而变得十分弱小,尾羽短而齐,尾下附一支点,和两腿共同支撑身体。有雌雄之分,雄鸡有高大的冠,而雌鸡则没有。有少数鸡的眼睛用小泥突附贴,甚为传神(图2)。2.小尾鸟的体长和体长数量亦极多。有长尾、短尾和连尾等不同。长尾鸟长6—7厘米,颈部抬起,双翅发达,尾羽很长,尾端大多分叉成燕尾形(图3)。短尾鸟长近4厘米,和长尾鸟的主要不同是尾巴短小。连尾鸟发现不多,其特征是两只鸟形态相同,背向而立,尾部相连。3.鸭子发现很少,蔡台出的一件扁喙、长颈。4.鹤子出土数只,头部特别圆大,圆眼尖喙,小尾。(三)陶兽:有好几个品种,它们不同的态度,占陶塑品的一半左右1.卧式狗的造型特点是陶塑品申最有特色的动物造型之一。最常见的是立式,观其形态,有的静立,有的奔跑,有的吠叫。图中的立式抬狗头、翘尾,身体稍向前倾,注视前方(图4)。卧式狗一般作侧卧状,两条后肢自然交叉,置于右侧,腰身略踡,颈部粗长,头部高高扬起,似因听到什么动静而正在警惕地张望,造型生动传神(图5)。另外还有的陶狗背上,或驮一幼狗,或立一小鸟,二者怡然相处,情趣盎然。2.小风场分布,u从形态观察,有绵羊和山羊之分。绵羊仅见数例,身长10厘米左右,头较小,角向前弯曲,身体肥大,两眼有神,短尾(图6)。山羊发现极多,身长5—6厘米,头较大,角围绕耳朵卷曲一周,躯体较瘦小(图7)。3.林雄的林雄,清新自然出土较多,亦分雌雄。图中的雌象无獠牙,长鼻前伸,小耳朵,躯体壮实,尾伸直,似在向前冲奔,极富动感(图8)。图中的雄象则是另一种神态:长鼻自然弯垂,有獠牙一对,但不见凶斗之态,尾巴下垂,安娴而立(图9)。4.猪皆作站立姿势,吻部粗长,吻端可见两个圆形鼻孔,小耳朵,四肢粗短,短尾,腰圆体肥,神态愚憨。5.猴子出土数只,头较小而圆,前肢抱一圆形物品,似在啃食,后肢坐立(图10)。6.鼠动物发现一只,高9.6厘米,小头小耳,前肢短小,躯体肥壮,以后肢和尾支立(图11)。7.兔子发现一只,头上竖两长耳,身体略弓,四肢和尾短小。8.黄鼠狼仅见一只,小头尖吻,尾巴特别粗长,头颈扬起,后身侧卧,姿态灵活机敏。此外,还有水牛,因未见完整造型,故略而不录。(四)陶水生动物1.龟出土很多,形态亦富于变化,有的鳖伸着长颈,睁着圆眼,展开四肢,向前爬行(图12)。龟的背部中间向上隆起,有的静卧,有的爬行。2.鱼最常见于陶人腹前,呈长条形,剪尾。单独的鱼造形少见,全身呈棱形,背、腹部有鳍,头部两侧有小而突出的圆眼。三、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邓家湾遗址出陶塑品最集中的灰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灰坑共出的陶器主要为红陶,典型器形有深垂腹喇叭形厚胎杯、大口圈足杯、折腹盆形鼎、深折腹小平底缸、炮弹形厚胎缸、长颈瘦袋足鬶、盆形柳叶孔甑、喇叭形粗高圈足豆等。另一类灰坑共出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典型器形有腰鼓形罐、折腹盆形鼎、大口缸、圈足上带蠕虫形镂孔的盘、细长把豆、喇叭形厚胎杯、漏斗形擂钵等。共存陶器的不同,说明两类灰坑可能存在着时间差别,检查其地层关系,发现前一类灰坑一般开口于中层,而后一类灰坑全部开口于地表土层以下,特别重要的是,还发现了属于前一类灰坑的H69被属于后一类灰坑的H67直接打破的层位关系,从而肯定后一类灰坑在年代上晚于前一类灰坑。根据以上两类灰坑陶器的差别,以及地层早晚关系,对照石家河文化陶器的分期13,可知两类灰坑的相对年代是:前一类属于石家河文化中期的前段,后一类属于中期的后段。两类灰坑所出的陶塑品有较明显的区别,根据陶器的分期,我们可以把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分为两期,两期陶塑品的主要特点和差别如下:第一期陶塑:①未见陶人。②陶禽中绝大多数皆为短尾鸟,长尾鸟不仅极少见,而且其尾羽顶端一般是平齐的,个别的长尾鸟尾羽虽有分叉,但分叉部分所占比例很小。鸡特别多,颈部较粗,雄鸡的冠没有锯齿形花边。③陶兽类狗吻部较长,尾、耳一般较小;羊很少,且只见绵羊,角向前弯曲。象目前仅见于这一期。④陶水生动物多见鳖。第二期陶塑品:①陶人发现较多。②陶禽中最多的是长尾鸟,此种鸟的尾羽不仅分叉,而且向上翅和向两侧弯曲,分叉部分所占比例约为尾部的三分之一;连尾鸟只见于这一期。雄鸡的颈部较细长,冠变大,且带锯齿形花边。③陶兽类狗吻部缩短,耳变大,顶额中间突起较高,好似有三只耳朵,尾较细长。羊数量特多,皆为山羊,羊角绕耳朵盘旋一周。④陶水生动物中多见龟,少见鳖。从陶塑的体量上看,第一期大的比较多,而第二期小的比较多。田野考古资料说明:第一期陶塑品始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但数量极少,至中期前段,才大量烧制。第二期陶塑品绝大多数出于石家河文化中期后段,但在石家河文化晚期亦有出土,只是数量很少。由此可见,陶塑品主要盛行于石家河文化中期,其盛行的绝对年代估计距今4150—4400年之间。四、石家河文化中的一些农艺和设计在我国原始文化艺术中,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以其丰富多采的艺术造型而独树一帜,没有任何一种原始艺术,能留下如此众多的作品,直到今天,这些形象生动的陶塑人和动物,仍能给人们以艺术的感受的启示。那么,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究竟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呢?首先,这些陶塑品都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石家河文化的工匠们在捏塑各种人和动物形象时,不仅十分注意把握被塑造对象的总体特征,而且尤其注意突出这些对象的主要特征。在陶塑形象中,鸟有发达的翅膀和尾羽,鸡有肥实的腹部,象有如蛇的长鼻,羊有蜷曲的双角,根据这些特征,便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该陶塑品是什么动物,因此,写实是石家河文化工匠们的主要创作原则,朴质无华也因此而成为作品的基调。其次,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还具有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写实并不是呆板地照葫芦画瓢,实际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和富于变化的,陶塑品中不泛精品佳作,其中奥妙就在于,这部分作品已开始摆脱了初级的静态素描,并努力去表现被塑造对象的动态和神态。动态是生动的基础,有了动态,生动性也就产生了。例如侧卧姿势的狗,由于表现出了其扬头、张望、谛听的动态,整个形象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又如象匆忙地奔走,鳖用力地爬行,也都富于动感,因而也是生动的。至于神态,则是传神的基础,是陶塑品的灵魂。任何一件作品,不管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如果缺少神态,都必然是失败之作。石家河文化的工艺师们,相当重视对陶塑品形象神态的刻划,人的虔诚,狗的警觉,猪的愚憨,都达到了比较传神的程态。生动传神是古人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深刻化的反映,也是在较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真实,它和写实性是统一的。另外,在具体表现手法方面,石家河文化的工匠最擅长于运用夸张。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在石家河文化陶塑品中,夸张的手法,是用得非常普遍的,例如有些象的头部几乎是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而卧狗的头部和颈部更差不多达到了全身的二分之一。那么,这种夸张与前面所说的重视写实是否有矛盾呢?通过对陶塑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适度的夸张还能更真实地表现被塑造的对象,因为实际上,这种夸张只是对被塑造对象本质的或主要特征的强调,夸张象的头部,是因为头部的长鼻和獠牙最能表现象的特征。人们不会根据象的躯干和尾巴去辨认它是什么动物,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对这两部分进行夸张了。至于夸大卧狗头颈的比例,其目的不仅限于强调狗的外表形体特征,而且还在于突出狗的机警态和神态。石家河文化的工匠们对夸张的手法运用得如此熟练,说明当时的人们在创作陶塑作品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五)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价值和意义石家河文化陶塑品不仅对于研究我国原始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也是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第一,陶塑品从一个侧面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经济大分工的情景。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经济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由此发生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石家河文化陶塑品正是这种社会经济变化的产物。石家河文化陶塑品的大量出现是在石家河文化中期,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考古资料表明,此时制陶业中轮制技术已相当普遍,文化层中屡见不鲜的孔雀石原料,当是人们为了提炼铜而从远方弄来的,社会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制陶业和冶铜手工业的发展,必然有力地推动其它手工业的发展,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非常集中地出在邓家湾一个地方,灰坑中陶塑品的数量又特别巨大,说明当时小陶塑品的制作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显然已是一种专业性的生产。如果没有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进行这种大规模的专业性生产,是不可想象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许多陶塑品的造型几乎完全一样,人们生产这么多相同的产品,当然不是为了自我欣赏,也不可能象普通实用陶器那样大量留作本族自用,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交换。在江汉地区乃至中原同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的那些陶塑人和小动物,和邓家湾所出的完全一样,很可能正是这种交换的结果。第二,石家河文化陶塑品对于我们研究原始社会末期的家庭饲养业和狩猎捕捞等经济活动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根据对陶塑品的分类,可以推断,当时的家庭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重要成份,羊、猪、狗、鸡是江汉平原先民们饲养最多的畜禽,故在陶塑造型中,这几种小动物最为常见,其形象似乎已与现代无异。水牛造型虽不多见,但估计也已训养成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狩猎与捕捞也是不可忽视的生活来源,小陶塑中有许多野生动物的形象,这些野生动物可能正是先民们经常性的猎获对象。最后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陶塑品反映的思想意识。先民们制造的这些陶塑品究竟有何实际用处呢?有人认为是玩具,也有人认为是用于观赏的艺术品,这些意见未必没有道理,但如果仅限于此议,就很不足了。根据学者们近年来对远古岩画等艺术品研究的启示,石家河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