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事实与社会价值事实与价值难以二分的原因探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1.gif)
![社会性事实与社会价值事实与价值难以二分的原因探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2.gif)
![社会性事实与社会价值事实与价值难以二分的原因探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3.gif)
![社会性事实与社会价值事实与价值难以二分的原因探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4.gif)
![社会性事实与社会价值事实与价值难以二分的原因探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0399f3ffce8d18cf7ce2aae78e298c70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性事实与社会价值事实与价值难以二分的原因探究
过去,哲学家认为美德是一体的,这是不确定的。道德可以被科学地证明并得到理性地证明。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休谟认为事实存在于对象当中,是客观的。作为理性考察的对象,事实能够证明其真伪,而价值是情感的对象,存在于主体的心中,是主观的;事实与价值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因此从“是”中是不能推演出“应该”。此后这一问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个难以破解的理论难题,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争论不止。一、从“事实”与“应当”的关系中推不出表述价值的句子休谟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早讨论事实与价值问题的思想家,他在《人性论》中说:“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所说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的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509-510通过这段话休谟提出了一个几乎被所有的哲学家忽略的问题,即从表述事实的语句中推不出表述价值的语句,亦即从“是”(is)什么中推演不出“应该”(ought)。休谟把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的根据有两点:一是在休谟看来,“事实”概念只是关于能够对其形成一种可感“印象”的东西的概念,它是以图像式的形式呈现,所以事实内容的对象是能够用人类的感官观察到。而“应当”这个词,包含了“善”、“恶”,“对”、“错”,“美德”、“恶德”等派生词。这些涉及价值判断与人情感相联系的观念并不能用人的感官来摹写,不能以图像的形式来呈现,所以没有“事实内容”。既然“应当”中不包含事实内容,那么从“是”(is)什么中推演不出“应该”(ought)。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蕴含了“‘伦理学’与‘事实内容’无关的论题”。这一论证也为后人厘清事实与价值的区别提供了可能。另一个原因,据于“是”陈述的是一个事实,它所传达的东西或是真的或是假的,靠理性来发现或辨别,只有事实才是理性所要考察的对象,而“应该”表达的是一个价值,它所传达的或是善的或是恶的,是情感的表达。道德只与情感相关,而在道德问题上理性是完全没有主动力,永远不能阻止或产生任何行为或感情497-498。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因而不能从其中一个推出另一个。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一个由理性主宰的时代,作为一个对伦理学极为感兴趣的哲学家,休谟不可能不为伦理学的存在留下地盘,休谟并没有否认理性对人的情感及行为可能具有的影响作用,他认为理性虽然不能告诉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但是在用什么样的手段能达到既定目标,在这个意义上理性却是可以评价的,它还可以评价我们为达到目标,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休谟说:“你如果只是继续考究对象,你就完全看不到恶。除非等到你反省自己内心,感到自己心中对那种行为发生一种谴责的情绪,你永远也不能发现恶。这是一个事实,不过这个事实是感情的对象,不是理性的对象。它就在你心中,而不在对象之内。”509作为情感对象的事实是否可以推出道德判断,在休谟看来显然是可以,因为休谟肯定一切人心中都有道德情感,人们之所以会赞赏或谴责同样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会让人产生愉快或痛苦的感受,基于这种感受人们会形成普遍同意的价值规范。以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前提,从情感的事实就能推出道德的判断。这些观点也为后人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根源就在于休谟把经验主义的观点贯彻到了道德领域,把道德建立在了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二、价值陈述作为自然主义误从概念构成规范的标准,引起道德判断和世界休谟所提出的“是”(is)能否推演出“应该”(ought)的问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个难以破解的理论难题,康德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自身立法为原则,曾力图把形而上学、伦理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满足于康德、费希特用“应有”批判“现有”的马克思,在结合社会现实对哲学、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是”能否推出“应当”,不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到了20世纪的中期,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否可靠又成为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认知主义和反认知主义争论的焦点。自然主义主张伦理陈述是经验的或是实证的,必须根据人的自然倾向来理解,伦理的性质就是自然的性质661,道德上的善恶就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这些属性是可以在经验中观察到的,如快乐、幸福。在事实陈述和价值陈述之间没有分界线,我们可以从“是”推出“应当”。摩尔认为这种观点是“自然主义谬误”,所谓的“自然主义谬误就是用自然性质或属性,如快乐、欲望、进化过程中的进步来定义善这个概念,混淆了“善”这个伦理概念和自然对象的区别。摩尔主张应把“善”视为简单的、不可定义的、非自然的性质,人们是通过直觉来认识它661。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和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观察陈述是用物理事物的语言而不是用感觉语言来表达204。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事实与价值混为一谈。维特根斯坦在前期提出了语言图像论的观点,认为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严格的逻辑对应。语言的功能就是表述经验事实,语言的意义就在于指称对象。由此提出了“世界的意思必定在世界之外。在世界中一切东西都如本来面目,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实际上所发生的,其中没有任何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几乎否定了他前期的观点。认为语言的意义要在具体的使用当中获得,意义存在于整体的结构中,实际上否定了早期把世界理解为孤立的原子事实的观点。而罗素始终坚持认为“价值”是在知识之外,当我们说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可靠的事实。经典的实用主义者,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和米德则认为价值和规范性渗透到所有的经验中。杜威认为价值判断也具有认知的内容。塞尔认为对事实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倾向性的活动,而且道德判断也有描述的意义。在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普特南看来,所谓事实就是合理地相信的东西223,用以判断什么是事实的惟一标准就是什么能合理地加以接受2。每一个事实都含有价值,每一个价值又含有某些事实223;并以论证“合理性”在事实概念中存在的合法性为核心,又通过“合理性”而把“真”与“善”联系起来,使“合理性”的概念从事实领域推广到道德、文学、政治和历史等所谓的价值领域,以此消解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三、事实与价值的组合从休谟提出的这个划时代的问题引发的哲学论争来看,坚持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逻辑实证主义不断陷入理论困境,以至于艾耶尔也不得不隐含地承认事实中存在着价值关联。20世纪中期,从麦金太尔、普特南等人对事实与价值内在关系的反思,到80年代哈贝马斯和罗尔斯围绕着正义问题展开的关于事实与价值、共识与真理关系问题的论战,无不表明事实与价值绝对的二分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和社会实践的意义上都很难自圆其说。在自然科学领域,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对研究者、观察者而言似乎是不言而喻,如丽江的玉龙雪山山顶终年积雪,不管你认为好或是不好,它总是存在的。因为价值是无法左右事实。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是因为它不受价值的干扰;同时这也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所应遵守的法则。但是即便如此,科学本身也并非是价值无涉,哈贝马斯的名作《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就揭示了科学技术向人类价值领域的渗透。科学研究中涉及挑战人类生命伦理的技术,诸如克隆人的研究被禁止的事实也说明科学研究本身并非价值无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试图把事实与价值作彻底的二分比自然科学更难,因为在这一领域涉及的现象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人不再是自然科学领域当中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有生命、有爱憎情感、有主观好恶、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和历史条件下的人,无论是研究者、观察者还是研究与观察的对象莫不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事实与价值常常纠缠在一起,即便主张事实与价值二分的韦伯也深感其困难。所以韦伯告诫知识分子:他们所从事的科学学术只能解决事实问题,不能解决意义问题,知识分子的合法话语权范围只能限于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教授、学者不是政治领袖,更不是先知,在面临价值选择问题时,知识分子必须“价值无涉”136。但是他同时也提出了“价值关联”的概念,在韦伯看来,价值判断虽不是学者、教师宣讲的对象,却可以是认识和研究,即价值讨论的对象。笔者认为事实与价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难以二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面对的事实是社会性事实。这类事实只有在由社会规范构成的系统内才能存在,这是社会性事实和自然事实的一个重要区别。自然事实不依赖于社会的制度、规定、规范而存在,如月亮引起潮汐,它完全不依赖于我们的态度,但是对于社会事实来说,我们对待这种现象的态度就部分地构成了事实本身31。如“日本和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过一场战争”,这一陈述没有任何涉及价值评价的,但是如果以这种方式去叙述历史,中国人是否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历史?省去了“侵略”这个既包含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集体行为描述的词语,又包含了对这种行为评价的词语,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确认日本对华战争是侵略的事实,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我们为什么要把国际社会的评价作为判断这一事件是否是事实的一个重要标准?那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着这样一些客观社会性事实,只是由于人们的同意才成为事实3。社会性事实只有蕴含了价值判断的因素,事实才能成其为事实。又如2009年7月5日新疆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如果转述为2009年7月5日在新疆发生了骚乱事件,不用“暴力”、“犯罪”等具有描述和评价的词语,对事件本身不作价值判断这是不是事实?在这个事例当中,“暴力”、“犯罪”等价值因素不仅具有事实上的性质,而且也具有法理上的性质。其次,“事实”在英语语境中通常指陈述为真的命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事实需要借助于语言,语言部分地构成了事实的因素。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传递信息的符号,不同文化体系下形成的语言词汇有着自身的特定的意义,在一种语言中借助其词和语法技巧很容易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往往难以表达。如“不折腾”三个字,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含义,但是要翻译成英语就有点困难。反客观主义的社会理论家艾伦·西库雷尔曾指出:“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影响着人们解释和描述世界的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差别包含了人们在思考或观察世界的方法上的差别,也蕴含了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别,所以事实与价值的纠缠不可避免。最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事实与观察者、研究者的意向性相关,而且对事实的观察和力求正确地加以陈述总是会受到文化的、政治的、心理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观察者、研究者的意向性使事实成为选择的事实。我们在决定什么是、什么不是事实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就已经预设了种种价值。主体的选择使事实本身一开始就取决于主体自身的价值立场,我们选择要弄清什么样的社会事实有时也暗示了我们自身的价值立场,如在社会学研究中,对中国社会不平等原因的分析,尽管研究者只是陈述原因,弄清事实,不作好与坏的评价,但选择的事实本身就暗示了研究者的态度。韦伯就曾指出,在我们的科学领域内个人的世界观甚至习惯于不断地影响科学论证6。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讨论事实与价值难以二分,不过是想要强调事实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并不是要把事实与价值混为一谈。事实与价值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事实强调客观性,而价值表达的是主体的态度、情感、理想、信仰、道德原则、意图等,主体可以是个人或者集团。价值并非完全源于理性思考,有时价值问题纯属于个人自我的主观选择。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对具体价值的认同与评价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能反作用于作为社会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及学术研究中分清事实与价值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价值领域内的斗争始终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斗争往往是以“用事实来说话”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在学理上是否可行,艾耶尔就曾试图作过论证,他认为人们表面上所争论的一切价值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事实问题的争论。但他把价值问题的争论还原为事实问题进行论证时发现,只有在文化、道德背景相同的情况下即同一个价值体系下,这种期望才有可能实现。艾耶尔的论述也说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不同的理想、信仰、追求所导致的价值领域内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斗争有可能与事实完全无关。社会生活中一些集团或个人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利用所处的地位、身份、权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夸大或歪曲事实而将自己或集团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或者让事实服从于价值目的,而全然不顾事实真相。如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为使国际社会了解事实真相,中国政府对国外媒体敞开了大门,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7月8号下午前来采访的境外媒体有100多家,但某些西方媒体仍然对固有事实视而不见,选择用“偏见”代替“事实”。从决策民主化的角度看,分清事实与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下载
- 直播劳务的合同
- 图书销售合同
- 商铺转让租赁合同范本
-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技能培训课程
- 鱼种产品购销合同书样本年
- 2025合同模板修缮修理合同范本
- 隧洞施工合同范本
- 装修房屋托管合同范本
- 购房协议合同
-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概述课件
- 人美版初中美术知识点汇总九年级全册
- 2022中和北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的对比(全文)
- 深度学习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 乳房整形知情同意书
- 全国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申报系统填报指南
- GB/T 18344-2016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 青岛版科学(2017)六三制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生物与环境》全单元课件
- 2022-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真题)
-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