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虚怀若谷、自知之明、大智若愚、宠辱不惊、功成不居……(出自《老子》的成语)《老子》四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了解老子道家老庄道德经少年聪颖入周求学效力周室著书出关•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了解老子思想《老子》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共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老子》四章第一课时1.掌握第十一章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有”与“无”的关系、“大道无为”的精神品质),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学习目标明确字音。毂(gǔ)埏埴(shānzhí)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累土(léi)几成而败之(jī)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共:汇集。当:在(某处,某时)。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窗。辐毂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以为以:<连>表承接,来为:<动>,制作、建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释义:三十根辐条共同占有一个车毂,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揉和黏土做成器皿,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于器皿的“无”。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屋室的功用正是产生于屋室四壁内的“无”。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的相对性问1:本章论证了什么内容?句式上有何特点?排比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强调作用举例论证车子器皿居室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的相对性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有无相生问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问3: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小结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第二课时1.掌握第二十四章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踮起脚跟跨: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越自见xiàn者:显露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伐、矜:夸耀长:长久

(得到敬重)其:“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赘,多余的;行,同“形”,形体物:人们,众人恶:厌恶处:为,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也不能长久。(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问1: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问2: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才最适合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反面论述排比举例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余食赘行比喻论证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剖析四种人生态度或恶之有道者不处表明态度问3: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小结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面论证有道者不处正面结论《老子》四章第三课时1.掌握第三十三章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智:智慧,聪明明:明智(明通,通达事理)自知者名:宾语前置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行者:勤勉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不亡:不消亡,不朽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问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偶排比层层递进加强自我修养自知、自胜自足、强行问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小结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老子》四章第四课时1.掌握第六十四

章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稳定持:持守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谋:谋划,出主意解决脆:脆弱泮:同“判”,分离微:细微,细小散:散失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混乱未产生时就进行整治。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妄为执:把持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每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不会坏事;无所把持,所以不会失去。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事:做事于:在;

而:表修饰几jī:接近败:使……失败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辅:辅助普通人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妄加干预。把握先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视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洞察先机抓好细节圣人无为百姓慎终如始总结对比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问1:阐释了什么道理?是怎样论证的?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问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结论不同。①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所以“学习不可已”。②《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小结《<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探究:儒道思想的互补性及其现实意义道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