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生物学院相关考研信息_第1页
资源生物学院相关考研信息_第2页
资源生物学院相关考研信息_第3页
资源生物学院相关考研信息_第4页
资源生物学院相关考研信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院考研方面相关信息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招收硕士生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生物工程、材料学、矿物材料学、钢铁冶金、矿物加工工程、再生材料工程。具体介绍如下:微生物学研究方向:生物冶金微生物学、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极端微生物及其应用基础、工业废水微生物处理生物能源微生物、生物材料微生物、生物电化学、菌种保藏技术。初试科目:政治、英语、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相关书籍: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教出版社;《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高教出版社;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册)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著名导师:刘学端:1964年5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分配到湖南农业大学从事植物病理学与微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8月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师从著名美籍华裔微生物学家周集中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12月毕业回国,2005年1月任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研究方向:(1)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主要应用以基因芯片为基础的方法研究模式微生物代谢途径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理;(2)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主要应用基因组学方法及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和污染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3)环境污染生物治理与生态恢复。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项目、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课题。在PNAS,ApplEnvironMicrobiol和JBacteriol.等知名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12篇,引用40余次。主编专著1部。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生物工程研究方向:微生物冶金、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微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分离与制备技术、天然产物提取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冶金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矿业废渣生物处理。初试科目:政治、英语、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相关书籍: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册)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新版)姚玉英主编,99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三版)姚玉英主编,98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课程学习指导》柴成敬等编,03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实验》扬祖荣,0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著名导师:夏金兰:男,64年2月生,湖南攸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历:1981-1988年在武汉大学学习,先后获分析化学学士及硕士学位;1988-1993年在中南大学从事(生物)分析化学教学、生物功能材料研究工作,任助教、讲师;1993-1999年留学比利时(蒙斯理工大学),从事蓝细菌微生物特别标识蛋白质和多糖(光合)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0年初回国,执教于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任教授,从事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研究领域/方向:(1)资源环境生物技术/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应用基础:针对资源生物提取和转化、环境生物治理领域中的前沿和瓶颈问题,开展极端环境功能微生物的筛选、菌种鉴定及定向优化育种与应用的基础研究,研究重要极端功能微生物在生物提取和转化、生物降解中的生物化学原理与代谢机制,开发重要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相关的酶与基因资源,研究重要功能蛋白的表达、结构与作用机制。(2)生物能源/微藻生物技术:以生产生物柴油和/或降低温室效应为目的,开展高产脂质微藻的选育、菌种改良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微藻培养体系和培养工艺、脂质提取与转化工艺及其工程化的研究,研究重要脂质合成和CO2固定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代谢调控途径,研究脂质生物转化过程中相关功能酶的筛选、酶学原理和工程化应用、以及相关功能基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展微藻在生物环境复合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3)生物材料/生物高聚物:针对生物可降解生物高分子塑料和医用材料,开展微生物菌种选育、生物高聚物的生物合成以及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相关的系统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相关的微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研究主要代谢途径与调控机制,构建基因工程菌,开发相关细胞培养、产品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生物材料的生物降解性或/和生物相容性及细胞毒性;开展生物高聚物的生物降解、复合改性、应用基础及工程化研究。(4)生物分析/蛋白质组学方法与分子诊断技术:基于纳米生物技术和生物特异性亲和原理,结合生物高聚物和生物材料,开展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原位分析、药物的靶向性分析、典型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分离分析以及相关微流路或微芯片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开展细胞特化空间蛋白质组学方法、膜蛋白的高效分离与分析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要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和试剂盒、重要疾病因子检测和疾病前期诊断用生物分析检测体系和试剂盒。

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主持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项目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科学研究项目4项,主持自选创新课题研究3项,参与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和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学研究项目3项。先后主讲过《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应用真菌与藻类》、《藻类生物技术》、《生物材料学》、《现代生物分析与制备技术》等十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数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优秀,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在功能微生物菌种选育,金属硫化矿/硫生物氧化与生物冶金,微藻生物能源/生物吸附/生物活性大分子生物合成,生物高聚物的生物合成与复合改性及在可降解塑料、抗菌、控释、生物分离中的应用,仿生纳米材料合成与生物探针制备,蛋白质组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至今(2008,4)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25名。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SCI、EI、ISTP等收录21篇;专利2项。

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嗜酸硫杆菌消解元素硫的分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50674101,2007.1-2009.12)

(2)主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开放科研课题:“嗜酸硫氧化菌作用下硫的形态研究”(2008.1-2010.12)

(3)主持自选创新课题:“微藻生物柴油的基础研究”(2007.1-)

(4)主持自选创新课题:“生物高聚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2002.1-)

(5)主持自选创新课题:“仿生蛋白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介导原理与应用”(2002.1-)

(6)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50321402,2004.1-2006.12,50621063,2007.1-2009.12)

(7)参加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原生硫化矿高效浸矿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2004CB619201,2005.1-2009.12)

(8)主持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浸矿环境因素对复合铜矿生物浸出微生物菌落和生理的影响”(2001-1932)

(9)主持教育部留学人员基金资助项目:“蓝细菌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工业应用”(2001)

(10)主持国外奖学金项目:“蓝细菌特别标识蛋白质及多糖的(光合)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1996-1999,比利时蒙斯理工大学)”

承担的教学改革研究

(1)主持中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2008-2010

(2)主持中南大学双语教学改革专项(重点):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材料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教材建设,2007-2009

(3)主持中南大学本科教改项目:基于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生物工程与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2006-2008

(4)主持中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重点):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2003-2005

(5)主持中南大学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1-2003材料学研究方向:半导体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陶瓷、微纳米材料、无机材料数学模型与自控、非晶态材料、磁性材料、化学机械抛光技术(CMP)、无机材料设计、生物材料。初试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二、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相关书籍: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陈佩文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著名导师:邱冠周男1949年2月出生,广东省大埔人。1978年毕业于广东工学院,获工学学士,1978年到1987年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到1992年任中南工业大学副系任、系主任,1992年至至今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复杂细粒矿物分选理论及新工艺;无机非金属矿物资源的深加工;矿物资源的生物提取。浸矿微生物选育与遗传工程;浸矿分子生物学原理;极端环境工业微生物;废水的生物处理。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承担过19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15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发明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获得专利五项,出版专著三本,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发表论文206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摘引86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博士、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2名首批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贡献有:对复杂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的系统研究,使硫化矿浮选由pH值、药剂的二维控制发展为pH值--药剂--电位三维控制技术,使我国1/3的铅锌矿每年增收1.264亿元,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针对我国铁矿资源特点,开发出"铁精矿冷固结球团煤基直接还原新工艺",属国内外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评为98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已投资1.5亿元建厂试生产;针对我国微细矿物资源特点,提出了"颗粒间相互作用与细粒浮选"的学术观点,得到国际选矿学术委员会主席Forsberg院士撰文评述,并用于微细粒浮选,取得显著经济效益,针对低品位铜矿石特点,培育出五种浸矿工程菌,并转让一种获纯利1千万元,完成大宝山矿生物堆浸工业试验,列为国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工程,研究成果评为200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胡岳华,男,1962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89年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提为教授,1995年到美国尤他大学进修,1998年2月回国。2000年受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复杂细粒矿物分选理论及新工艺;无机非金属矿物资源的深加工;矿物资源的生物提取。浸矿微生物选育与遗传工程;浸矿分子生物学原理;极端环境工业微生物;废水的生物处理。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在矿物加工工程学、表面及胶体化学、溶液化学、电化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开创了浮选溶液化学研究新的学科方向,并在细粒浮选化学与浮选电化学领域作出了创新贡献,多项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其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图书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改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同时,主讲学科主干课程6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4名。在科研与教学方面的成就,受到国务院、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湖南省人事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表彰与奖励。1993年,国务院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1年被授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十佳青年,199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0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计划;1999年获第二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胡岳华先后出版专著3本,主编国际会议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本,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10余篇,被美国、苏联、英国、日本等重要文摘收录,其中被SCI、EI收录达56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00余篇次。矿物材料学研究方向:纳米矿物材料、矿物材料提纯与改性、矿物材料化学、粉体加工技术与装备、复合矿物材料、材料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宝石学。初试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二、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相关书籍: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陈佩文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著名导师:王淀佐,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浮选剂与浮选化学;细粒复杂矿分选;矿物资源的生物提取;浸矿微生物选育与遗传工程;浸矿分子生物学原理;极端环境工业微生物;废水的生物处理。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长期从事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作出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与工艺方面,提出了浮选药剂与冶金药剂的分子设计理论,开发了多种高效无毒的药剂;研究了硫化矿无捕收剂浮选与电位调控浮选理论,首次提出了原生电位调控浮选的学术观点;在生物提取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生物冶金基础,结合微生物学、矿物加工学及湿法冶金等多学科,对生物冶金过程、生物菌种的驯化、改良及基因改性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这项技术对我国综合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矿物材料分子设计方面,进行了超细矿物材料的制备,复合材料的设计等研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发表论文320余篇,出版专著7本,获专利3项。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学2项,国家有色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并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项,中国图书奖1项。并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余永富,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选矿专家。研究方向:稀有金属矿浮选;难选红铁矿选矿;矿物材料加工。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长期从事铁矿(复杂铁矿、难选红铁矿)、铜、钴硫矿、稀土、金属矿等矿石的加工理论与工艺研究,解决了多个大型多金属复杂矿石的选矿技术难题,并应用于工业生产。多年来成就突出,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1项,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承担了南美洲铜铁、钴大型多金属综合回收选矿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钢铁冶金研究方向:烧结球团理论与工艺、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复合矿与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冶金数学模型与人工智能、钢铁冶金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特种钢冶炼理论与新技术。初试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一、钢铁冶金原理。相关书籍:钢铁冶金原理《钢铁冶金原理》黄希祜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著名导师:范晓慧,女,1969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1987年考入原中南工业大学学习,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9月晋升为教授。2004年9月评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2008年作为访问教授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一年。现为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钢铁冶金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烧结球团理论与新工艺;钢铁冶金数学模型与人工智能;铁矿石直接还原理论与新工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炼铁原料优化理论与新技术。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等5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干课程4门,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5名。获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1门研究生课程获批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名研究生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获中南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案十佳”。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被评为中南大学“师德标兵”,2005年被评为中南大学第一届“师德先进个人”,2005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2002年获陈新民奖励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奖”,1999年被评为中南工业大学第三届“十佳青年教师”。矿物加工工程研究方向:金属及矿物加工药剂分子设计、复杂贫细矿物资源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矿物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矿物加工新理论、新工艺及新设备、烧结球团理论与工艺。初试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二、矿物加工学或化工原理(其中化工原理限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考生选择)。复试备注: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联合培养3~4人。相关书籍:矿物加工学《资源加工学》王淀佐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新版)姚玉英主编,99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三版)姚玉英主编,98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课程学习指导》柴成敬等编,03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实验》扬祖荣,0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著名导师:柳建设,男,1958年12月出生,中南大学资源生物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矿物生物提取过程微生物菌种筛选、育种以及生物提取基础理论及工艺应用研究;生物化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经贸委科技产业化、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低品位硫化矿生物浸出-萃取-电积提铜”主要负责人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硫化矿的细菌浸出的基础研究”主要成员之一。

在微生物冶金研究领域,首次采用Fe2+/Fe3+的氧化-还原行为表征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特性。基于FeS2对黄铜矿细菌浸出的显著催化效果,提出了FeS2对黄铜矿细菌浸出具有“电化学催化作用”的见解。首次运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黄铜矿和黄铁矿电极在细菌作用下的电化学腐蚀特征和电化学动力学。其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学术价值。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4篇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40余篇次;获2005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技十大进展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有色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公开)5项,授权专利2项。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应用,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再生材料工程研究方向:废弃电子材料再生理论、设备与工艺、废金属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废有机高分子材料再生、矿业废渣处置初试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二、矿物加工学或化工原理(其中化工原理限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考生选择)。相关书籍:矿物加工学《资源加工学》王淀佐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新版)姚玉英主编,99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三版)姚玉英主编,98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课程学习指导》柴成敬等编,03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实验》扬祖荣,0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著名导师:姜涛,男,1963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1990年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提为教授,2000年到美国尤他大学进修,2002年12月回国。现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难浸金银矿石的提取冶金;复杂难处理矿的综合利用;矿物原料造块与直接还原。钢铁冶金短流程理论和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高温过程熔体相变化理论;烧结球团理论和新工艺。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作为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国家创新群体团队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科梯队的核心成员、钢铁冶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十余年来,一直工作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高级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在科学研究方面,在低品位及复杂铁矿的综合利用、低品位铝土矿分离提取及复杂金银矿处理等方向,先后完成包括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在内的项目40余项,获部省级以上奖励1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1篇(被SCI、EI、ISTP收录4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合作开发的铁精矿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新工艺"属国内外首创,是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的一项重大工艺技术突破",获首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原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专著《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所研究的复杂含金矿石电化学协同强化浸金、复杂锰银矿一步同时浸出、提金氰化废液处理的基础及技术,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二等奖(2项)、原有色金属总公司自然科学三等奖,专著《提金化学》获中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本学科点国家"211"工程一期、二期及"985"工程建设,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南五省区优秀教材二等奖等,招收、培养研究生23人。其他著名导师:钮因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底品位矿产资源的生物提取;铝土矿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复杂有色金属矿的选矿与综合利用。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长期以来,领导和参加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资源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参加的国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黄圣生,男,82~84年在联邦德国从事粉碎基础理论研究、粉碎节能研究和高效新型粉碎设备的开发。现任中南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粉碎理论及应用新技术;超细粉磨;材料化学;无机材料科学技术。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培养研究生7名,获国家专利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开发的系列新型高效粉碎机在国内10多家工厂得到应用。张泾生,长沙矿冶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导师。研究方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微细粒矿物加工技术。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先后从事过稀土、锡石、钛铁矿、铁矿及大洋多金属结核等矿物的选矿研究工作。曾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现从事攀枝花细粒钛铁矿、首钢秘鲁铁矿选矿研究工作。冯其明,男,1962年7月出生于湖北天门市,1988年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提为教授,1998年受日本科技厅国际科技交流协会的邀请,在日本产业创造研究所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复杂细粒矿分选新技术;化学提取及矿物材料加工技术;环境工程。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在矿物加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药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提出“硫化矿浮选矿浆电化学”的新观点。硫化矿是矿物加工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浮选电化学是20世纪国际矿物加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人硫化矿浮选矿浆体系这一新的角度,从固-液-气三相研究矿浆体系的电化学环境与硫化矿浮选及分离的关系,建立了以电化学反应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为基础的硫化矿浮选矿浆电化学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从半导体能带理论研究了有机化合物与硫化矿物的作用机制、发展了从天然植物制备浮选药剂的原理、形成了硫化矿低碱度浮选新技术和工艺;并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结合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科技发展规划973项目,系统研究了我国特有的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的铝、硅矿物的浮选行为,研究提出了“铝土矿选择性磨矿与一水硬铝石与含硅矿物聚团浮选分离原理,形成了铝土矿选择性磨矿-聚团浮选新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专利3项。朱德庆,男,1964年10月出生于湖南安乡,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提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7月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到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进修一年。现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系主任。研究方向:烧结球团理论和技术;铁矿石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近年来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课程26门次,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人,指导在读博士生、硕士生10人。主编"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资源综合利用》(2005年6月出版),另参编出版教材《烧结球团学》。曾连续三年获中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中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近5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负责国际合作项目2项,负责和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40余项。省部级鉴定项目5项,获省部级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奖,授权发明专利5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SCI、ISTP等收录19篇。出版的教材《烧结球团学》获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二等奖。199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0年获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00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以访问科学家身份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科研。周集中,1959年8月出生,1993年5月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分子遗传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3年6月1997年6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跟随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JamesTiedje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6月至今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先后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杰出研究员和环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微生物学权威刊物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杂志主编之一,美国微生物科学院(AmericanAcademyofmicrobiology)院士。2004年1月任中南大学"升华名师"微生物学科责任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微生物生态和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基因组学等多个领域。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近年来,承担美国“GenomestoLife”等重大项目20余项及中国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课题。先后获得2001年度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以及美国能源部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奖励,曾任第七届、九届和十一届国际微生物基因组学大会主席。在Science,PNAS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引用1400余次。主编了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领域的第一本专著<<MicrobialFunctionalGenomics>>。黄柱成:男,1964年5月5日生,教授,博士,现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钢铁系副主任、烧结球团与直接还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资源综合利用;铁矿烧结球团;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在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复合铁矿等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信基础理论研究、冶金工业废渣等二次资源综合回收新工艺及理论研究、金属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理论研究等);钢铁冶金短流程(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电炉钢种等)和炼铁精料与工艺等方面都有独到研究。获省部级经上科研奖励5项,获专利8项,发表论文30余篇。

杨华明,男,博士、教授,1968年10月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人。1998年获中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资源生物学院无机材料系主任、无机材料研究所所长,贵州省西部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无机材料合成与应用,纳米材料制备与介孔组装,超微细粉体加工新技术与装备,功能矿物材料等。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产业化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2001年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陈新民奖励基金和IET奖励基金;通过科技成果鉴定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指导研究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二等奖和中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22篇,其中国外知名刊物论文7篇。出版教材2部,主编教材3部。承担7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10名。覃文庆,男,1969年3月出生,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1991年7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1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7年11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重点骨干教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现任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复杂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细粒矿物分离与浮选。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长期以来从事矿物加工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其它项目4项。主要在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生物提取及铝土矿浮选、尾矿综合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参加的项目中,“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它项目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其中“低品位矿复合催化剂及改良菌种生物浸出新技术”获200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博士论文获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湖南省第一次获得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之一。出版专著一本,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指导4名研究生。顾帼华,女,1968年3月出生于江西南昌,1998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教授,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矿物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矿物加工浮选理论与工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在资源加工利用方面,进行了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及电位调控浮选技术的研究,包括硫化矿物在磨矿、浮选过程中矿物—溶液界面的电化学反应和半导体电化学反应研究以及有效、实用的硫化矿电位调控技术的开发,形成了以原生电位调控浮选工艺为主的浮选分离技术,通过技术应用和工程化推广,已在全国15家铅锌矿山使用。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将矿物加工领域拓宽至固体生活废弃物等二次资源的处理,如报废电器的物理分离与回收等。王毓华:男,教授,1964年8月出生于湖北鄂州,1982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5月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3年在化学工业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设计工作。1996年10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