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孟禄与师范大学_第1页
杜威孟禄与师范大学_第2页
杜威孟禄与师范大学_第3页
杜威孟禄与师范大学_第4页
杜威孟禄与师范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威孟禄与师范大学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杜威和孟璐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工作者聚集在中国教育界,促进了近代国内外教育交流史上最活跃的时期。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每一位西方教育家的中国经历都会与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联在一起。因此,探究东南大学与杜威、孟禄之行的关联,不仅可以丰富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也有助于理解东南大学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一、杜威的中国梦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20世纪西方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1919年4月30日,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这位被近代中国知识界誉为“美国教育大家”、“世界思想领袖”的教育名家应邀来华讲学,此后,至1921年8月2日1离开中国为止,杜威足迹遍及中国江苏、直隶、山西、奉天、山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10余省,在华讲演多达200余次,在中国各地知识界、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威女儿在其为杜威所撰的传记中,深情地写道:“中国是杜威所深切关心的国家,仅次于他自己的国家。”(P.52)1.杜威的给华及《新教育》的诞生邀请杜威访华,肇始于杜威1919年初的日本之行。是年2月,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一得知杜威到日本游历、讲演的消息后,即致函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商讨邀请杜威访华的办法。陶行知在3月12日致胡适的回函中,形容获悉杜威到日本游历讲学时是“当头一棒,觉得又惊又喜”,动议“南北统一起来打个公司合办”以邀请杜威来华(P.29)。而且,适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郭秉文(因为赴欧教育考察一事,郭秉文辞去所担任的南京高师代理校长职务)与北京大学教授陶履恭,受全国高等专门以上各学校及各省教育会公推赴欧考察战后教育并顺道日本,陶行知及时将邀请杜威来华一事商告郭秉文,并决定由郭秉文途经日本时,当面向杜威提出邀请。因而,郭陶二人在抵达东京后的次日(3月14日),即拜访了杜威,盛邀杜威到中国住上一年,作教育讲演,杜威对中国之行十分感兴趣,郭秉文也接受了与哥伦比亚大学校方协商杜威留华事宜的使命。随之,郭秉文将杜威答应来华的消息及杜威自己所作的到华后行程打算致函国内的陶行知和蒋梦麟。陶行知接信后,当天即致函胡适商量杜威来华的接洽事宜,提出可由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各举一人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代表由陶本人担任,并附上接待杜威办法数条,希望胡适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时在北京的江苏省教育会负责人沈恩孚、蒋梦麟磋商(P.34)。可以说,在运作杜威访华一事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最为热心的。为了使国人充分了解杜威其人及其学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杜威弟子更是纷纷撰写介绍文章,加强舆论宣传。1919年3月31日,《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6号上刊载陶行知写的《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一文,简要介绍了杜威的生平、著作及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这篇文章是杜威来华前夕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篇介绍、宣传杜威的文字。1919年2月,由江苏省教育会联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五团体发起的《新教育》创刊,由于江苏省教育会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地缘联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杜威弟子均被吸引到编辑队伍,郭秉文、刘伯明、陶行知、朱进等则担任编辑代表,《新教育》很自然地充当了宣传杜威及其学说的主要阵地。郑晓沧翻译的《杜威氏之教育主义》,是该杂志首篇介绍杜威思想的文章,紧接着的“杜威号”上又登载刘伯明的《杜威之伦理学》和朱进的《教育与社会》两文。分析杜威来华前夕的介绍文章,除了由胡适、蒋梦麟撰写的几篇外,其余均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有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对杜威访华的推波助澜,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2.杜威在南京高等会计师的协同作用1919年4月30日,杜威偕夫人、女儿抵上海,陶行知代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胡适、蒋梦麟等人亲往码头恭引。在结束上海、杭州的演说和游历后,杜威于5月17日抵南京。也许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汇聚了哥伦比亚大学众多弟子的缘故,杜威在这里度过了来华后最为紧张的十天。5月18~19、21、24~26日,杜威花了六天时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接连作了题为《平民主义之教育》、《经验与教育之关系》、《真正之爱国》和《共和国之精神》等四个演说,由陶行知等担任翻译,“听讲者非常踊跃,无不座为之满”。四个演说中,前两个讲题是杜威对教育主张的阐发,后两个则直接导源于当时兴起的学生运动。此外,杜威还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分别与南京教育界人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职教员学生开谈话会,通过设题答问的形式,杜威宣扬了他对中外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对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生启发甚多(P.43—55)。1920年3月底,杜威结束在京的长篇系列讲演,受新教育共进社的邀请南下讲学。作为新教育共进社的最初发起单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自然成为杜威南下的第一站。从4月7日至5月16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设讲席,请杜威系统讲授《教育哲学》、《试验伦理学》与《哲学史》,由学监主任刘伯明担任翻译。杜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的“三大讲演”,与杜威以往讲演相比,内容比较专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收获颇丰,特别是教育科学生更是积极参与杜威讲演的记录,及时传播杜威讲演内容,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沈振声笔记而成的《杜威三大讲演》(泰东图书局1920年10月出版)、郭智方、张念祖、金海观、倪文宙四人笔记而成的《杜威教育哲学》(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出版)。5月7~8日,杜威还受江苏省教育厅之邀,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省立学校校长、各县教育行政人员作了题为《社会进化之标准》、《近代教育之趋势》、《教育之要素》、《教育家之天职》的四个演说,刘伯明担任翻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特发校长布告,希望本校教职员及学生踊跃听讲。5月17日,杜威结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学活动,出发至江浙一带各主要城市讲演。此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随之成为联络杜威讲演的总机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选派了刘伯明、杨贤江、郑晓沧等陪同杜威讲演,担任翻译。杜威的深邃思想与刘伯明、郑晓沧精心译述的相互映衬,促使杜威教育思想在观念和实践上在江浙一带均有较深远的影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时就被命名为“杜威院”。顺便提及的是,杜威在7月初便结束南下巡回演说,北上返京。而杜威夫人则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期学校的讲演,许多记载则误为杜威。二、孟禄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在杜威离华不久,孟禄紧接而来。孟禄(PaulMonroe,1869~1947),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部主任,他不仅在教育史、教育行政、比较教育等领域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而且还极力倡导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曾任美国国务部教育研究会研究员、美国国际教育学会远东部主任、世界教育会会长等职。在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上,就与中国教育界交往之广泛、历时之长久而言,无人能出孟禄之右。早在1913年,孟禄就曾途经中国。20年代孟禄更是多次造访中国,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积极参与中国的教育活动。由于郭秉文与孟禄颇不寻常的师生关系,东南大学在孟禄的中国之行中颇为引人瞩目。1.教育是否要“进”与留美学生介入邀请杜威访华相反,邀请孟禄来华进行教育调查的设想,则是出自严修、范源廉、袁希涛、张伯苓等中国教育界资深人士。1921年8月,作为孟禄中国教育调查枢纽的实际教育调查社成立,该组织的发起人几乎囊括国内热心教育变革的各机构领袖人物,郭秉文就列为其一,而且发起人在经费上似皆有所捐助,郭秉文任校长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捐了一千元。1921年9月5日,孟禄在其女儿陪同下抵达上海,此时已兼任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与陶行知、黄炎培等到码头迎接。在上海期间,郭秉文提出了对于孟禄游华日程之意见书,并得各方同意。9月9日,孟禄在北京赴沪欢迎代表王文培陪同下抵南京,在匆赴哥伦比亚大学旅宁同学公宴后,下午即北上。10月16日,按照规定的调查学校行程表,孟禄抵南京。次日上午,孟禄会同北京协和医学校威尔逊博士考察东南大学的科学教育(P.124),此次调查结果,直接影响了洛克非勒基金会对东南大学科学教育事业的捐资。在当日午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行的欢迎会上,孟禄抒发了自己到南京的感受:“我到了南京,如同到家。因为在家在此,都是天天与一群活泼有力的青年相聚,情形是一样的。哥伦比亚师范院与此校之性质,绝对相同。而且郭秉文博士,是中国学生第一个在我手中得博士学位的人。”(P.133)南京不仅有哥伦比亚大学弟子的热情,其教育现状也令孟禄深为满意。18日,孟禄在郭秉文、陶行知陪同下,拜会了江苏省督军齐燮元和省长王瑚,在双方的交谈中,孟禄以美国为例,强调地方政府在振兴教育方面的作用,对两位军阀启示不小,东南大学和郭秉文也由此获致了与江苏地方官的良好关系。在南京停留五日后,孟禄又赴各地调查,陶行知按事先的规定,陪同孟禄在苏州、上海、广州与杭州等地调查,并担任翻译;陈鹤琴则借机与孟禄一行在无锡、济南、天津、奉天与唐山等地进行教育调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动参与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孟禄是极为欣喜的2。1922年1月4日,东南大学举行图书馆、体育馆立础典礼,南下准备返美的孟禄受邀参与盛会并作热情演说,他称赞“中国近年来,做了一件最令人满意之事,即设立了几所大学。大学的功效甚多,而最要者在文化。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还有希腊、罗马的区别,界限分明,互不相容。自大学兴,文化始沟通,现在论国界,尚有德法英美之分,论文化,不复分矣!文化共产是可能的”。“本人对中国固有文化诚堪佩服,但当今之世,必须取欧西之长,融会而贯通之。”(P.62)孟禄的言语,对发展中的东南大学是莫大的支持。当日下午,由东南大学和江苏省教育会共同发起,邀请孟禄在东南大学开谈话会,孟禄向南京教育界发表了他对中国一般教育以及教育行政的意见,并以答问形式,与南京教育界人士讨论中国教育进行办法。虽然,孟禄在东南大学时日不多,但他对东南大学的个人情感还是显而易见的,无怪乎他会发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个最有希望的学校”(P.236)的赞叹。2.孟禄的中基会贡献孟禄自结束中国教育调查返美后,又介入美国退还庚款这一与中国相关的事务。由于孟禄在中国政、教界的良好关系以及参与洛克非勒基金会等组织的丰富经验,1924年8月,美国政府派遣孟禄来华同中国方面接洽退还庚款事宜。孟禄在华逗留一个多月,同中国政府当局和各种教育团体的代表人物充分协商,并组织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郭秉文列十五董事之一。在9月18日中基会的成立会议上,孟禄建议运用退款来推动以下三项事业:(一)办理普及乡村教育,(二)增进中学校内之科学教育,(三)应设立实用工艺学校。孟禄对庚款用途的建议,除源于他对中国教育的亲身观察外,似与东南大学有很大关联,特别是设立实用工艺学校的主张,使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能实现于中国,就与先前孟禄在东南大学尚未成功的经历有关(P.134—135)。由于郭秉文与孟禄的师生情谊,东南大学得到了中基会最初几年颇不寻常的赞助。从中基会1926~1928年补助学校明细表来看(P.136—137),东南大学获得的补助远远高于任何一所学校,这批款项除补助东南大学理科设备外,主要补助给了农科(P.153—154)。此外,陶行知、赵叔愚等东南大学教授所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也接受了中基会的补助(P.101)。当然,东南大学耐人寻味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郭秉文与杨铨间的政见不同和个人私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孟禄的中基会活动。1926年,由于东南大学易长风潮而辞去校长的郭秉文,虽兼中基会董事,但却难有机会发挥才能。孟禄在纽约会同施肇基等人,创办华美教育协进社(China-AmericaInstitute),该社为中基会的自办事业之一,以增进中美两国教育文化情形的相互了解为宗旨,郭秉文则被推为社长(P.98)。1928年,时任大学院副院长的杨铨为反对郭秉文而策动中基会之改组。惊闻中基会改组的消息,孟禄连忙致电大学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长王正廷,并于是年12月19日亲自造访中国,胡适对他的来回奔波,感慨良多,于日记中写道:“他这回来中国,全是为基金会的事,此事本来没有问题,杨杏佛一个人的捣乱累得大家这样劳师动众!真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P.478)在次年1月中基会第三次常会上,孟禄带来了郭秉文的辞职书,东南大学与中基会惟一的人缘联系就此切断,而此后的孟禄,除了关切华美协进社的发展以外,对中基会的业务几不过问(P.133)。三、近代教育衔接下的教育测量模式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堪称中外教育交流史上一桩盛事美谈。曾任职东南大学教育科的汪懋祖就杜威、孟禄相继来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有过最好的概括性诠释与评价,“自欧战激荡世界,国人思潮为之一新。其间杜威博士来华,予吾人以新教育之概念与其涂辙;孟禄博士又指示实际的方针,益坚其教育救国淑世之信心,遂有全国教育改进之运动。”而受杜威、孟禄等西方教育家格外关注的东南大学,则突显如下两个发展特征。东南大学蔚为近代中外教育交流的学术重镇。20年代,在杜威、孟禄造访东南大学的前后,罗素、杜里舒、泰戈尔、梁启超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也接踵而至,形成了东南大学办学史上引人关注的“自由讲学”时期。在日益紧密的中外交流的氛围下,东南大学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1922年,由于孟禄的资助和聘请,美国教育测验专家麦柯尔和科学教育专家推士来华帮助中国教育建设,东南大学再次成为教育界的关注中心。9月10日,麦柯尔抵华后不久,便在东南大学与陆志韦、廖世承、陈鹤琴、俞子夷、陶行知等东大教授讨论教育心理测验的编造办法及其进行计划。随之,东南大学测验专家,协同麦柯尔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地调查研究,中外学者合作编制各种测验18种(P.143)。该年的下半年,东南大学教育科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合设“测验之编造与应用”学程,麦柯尔被公推为由东南大学测验专家组成的导师会的主任,精心培养和训练测验人才。麦柯尔在东南大学的活动,有力地推动起近代教育测验运动的高潮,从而促成东南大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发源地。推士自1922年6月来华,花了一年多时间调查190所学校,并指陈当时科学教育的弊端,认为中国科学的改善最重要的是必须先从科学教员素质的提升做起,因而于1923年在东南大学主持为期二周的暑期研究会,为中学科学教员讲授科学教学的原理,此次暑期研究会,开启了训练中学科学教员的先例。此外,东南大学在对西方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推广上,也开风气之先。著名的如:俞子夷在南京高师附小的设计教学法实验、廖世承在东南大学附中的道尔顿实验。东南大学积极融入国际新教育运动的潮流。20世纪初,教育革新运动在国际范围内风起云涌,而自民国初年开始的中国教育变革,在精神实质上与这股新教育运动的潮流有其相通之处。因而,赴域外教育考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