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陕西省考古调查综述
一、石雕考古1.石制品及其古地理陕西省考古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和古树研究所、洛阳县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对南洛河流和南洛河流域之间的第二个阶级“四十里梁沟”区域进行了古石器遗址调查。“四十里梁塬”的梁塬中脊为南洛河干流与其南部支流县河的分界线,它沿着整个第二级阶地从东往西分布,纵贯洛南盆地西部。在中脊顶部时有面积不等的圆形岗地,在梁塬两侧发育有小溪和冲沟,在各个溪流之间的梁脊上也发育有很多岗地,几乎在所有的梁脊顶部都能发现石制品。调查中在城关镇中心村张豁口地点采集到手镐等数十件石制品,随后在该地点发掘了170余平方米(封二,1)。遗址地层堆积为南洛河及其南部支流县河第二级阶地顶部覆盖的黄土沉积物。已发掘的地层堆积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位,以第二层古土壤条带中下部所含石制品最为丰富。本次发掘共出土各类石制品16000余件,此外还在遗址周围采集石制品数百件。出土石制品的种类包括石料、石锤、石砧、石核、石片、经过二次加工修理的工具以及碎片屑(块)等。在修理的工具类型中,既包含有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和石球等重型器物,又含有轻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遗址出土石制品中,小碎片屑数量最大。此外还发现了原始人类打制石器时遗留的作业点,其中在T3作业点观察到数件可拼合的浅色石英岩石制品。本次发掘中,首次在洛南盆地张豁口遗址发现了丰富的流行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阿舍利工业的器物组合,如手斧、薄刃斧、三棱手镐和大型石刀等,仅在两条面积分别为4×9平方米的探沟中就出土手斧7件,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单位面积中该类器物最为集中的发现。本次发掘首次从地层关系上证明了阿舍利工业类型的典型器物在洛南盆地出现的年代不晚于第二级阶地上部黄土堆积物形成的时代。张豁口地点相应的遗址年代学和古人类生活环境、石器工业特征、石制品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等研究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张豁口地点的发掘收获将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中国南北自然地理过渡地带秦岭山区的旧石器遗址年代学、石器工业性质、古人类生存环境、生存行为、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比较和早期人类技术交流与传播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2.陶窑遗迹遗迹杨官寨遗址本年度(封二,2)重点发掘了环壕聚落西南角的A地点及聚落东北角内侧区域。西南角A点发掘面积200平方米,东北角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共发现庙底沟期房址1座、灰坑5个、瓮棺葬1个、陶窑1座、灶坑2个。在西南角A点环壕G8-3段内侧边上发现有疑似墙体的迹象,该遗迹叠压在庙底沟时期灰坑之上,平面形状为长条形,为黄土堆积形成,未发现夯筑痕迹。残存长度约10、宽约0.3~1、高约0.15~0.5米。这种现象与此前在环壕东北角G1段内侧所发现的小块疑似墙体的黄土堆积极为相似。这一发现为我们探索该环壕聚落是否存在城墙提供了重要线索。聚落东北角主要对去年未发掘完毕的T4937、T5037及T5036继续发掘,结合今年和去年发现的多座房址,以及前面我们在这一区域发现的多座陶窑,推测此处极有可能是该环壕聚落的制陶区。这为了解环壕聚落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信息。3.房址、遗迹分析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西距高家堡镇约3公里。地处秃尾河和永利河交汇的东南山峁上,所处地貌山峁林立,沟壑纵横。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并采用“系统抽样”、“目的抽样”等方法收集了标本。经调查共发现房址14座、灰坑8个、陶窑1个、石棺墓5座,以及大量的盗洞和散落在地表的人骨。采集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灰陶占绝对多数,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鬲、斝、盉、折肩罐、三足瓮等。石器主要有石刀、石斧、石锛、石铲、石镞、刮削器、细石叶等。调查发现了环绕石峁遗址的石城墙(图版一,1),分为内城、外城、护坡三种墙体。内城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内墙残长2公里。外城呈不规则形,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外墙残长2.84公里。墙体的加工方法主要有嵌山砌石、夯基砌石、利用断崖等。同时还发现了角楼、疑似“马面”、城门等附属建筑。通过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遗址的聚落布局、文化面貌等信息,为下阶段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基础。4.仰韶晚期出土动物骨遗迹2011年白水下河遗址发掘了1400平方米。其中在去年仰韶大型房址以南发掘800平方米,发现灰坑10个、灰沟1条,出土一些仰韶中晚期遗物,其中涂有颜料的动物骨与房址内发现的动物骨相似,从出土遗物看这批遗存的年代与3座大型房址的年代相同。在另一地点发掘700平方米,目前发掘还在进行中,已发掘灰坑4个。5.环体遗迹和房址木柱柱梁遗址位于神木大保当镇,发现有史前的环壕。该环壕保存完整,长约562米,壕内有丰富的房址、灰坑等遗迹。为了解环壕的年代、结构等信息,在其东南部进行了发掘。环壕宽约3.3、深2.5~3米,剖面呈“U”字形,出土器物较少(图版一,2)。此外还在遗址西部靠近环壕处发掘房址1座、灰坑21个。房址为半地穴式,底部经火烤处理,靠近西南壁有一小袋状坑,应为储藏用。灰坑形状不一,有袋状、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坑内出土器物较丰富。木柱柱梁遗址是陕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史前环壕聚落,从出土物判断该遗址的年代为龙山晚期。二、商鞅考古(一)废墟中的遗迹1.房址形制、形制和年代文化2011年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周公庙考古队再次选点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图版二,1)。本年度发掘分居址与墓地两部分,发掘总面积1658平方米,所获以龙山时代和商周时期遗存为主。大量龙山时代遗存的发现,是发掘最突出的成果。这些遗存主要包括:房址10座、陶窑4座、灰坑50多座、灰沟1条。房址可分地穴式和半地穴式两类,形制有圆形袋状和圆角方形两种。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发现了3处窑洞院落遗存,均由圆形的天井院落一孔或两孔窑洞组成。窑洞顶部均残,平面多为方形,白灰面铺地涂壁,中间有一圆形火塘,个别门道处发现有门槛类遗迹。大量房址尤其是多处窑洞院落的发现,是研究龙山时代人类居住方式的重要资料。所获商周时期遗存包括居址和墓葬。居址区属周公庙东区夯土建筑区,所见遗迹有:夯土基槽单元15块(图版二,2)、灰坑70余座、灰沟5条等。发掘除出土陶器外,还发现了10多片卜甲和卜骨,其中一片上有刻辞5字。遗存年代自先周晚期至西周中晚期。通过发掘,进一步加深了对该功能区特征的认识,夯土基槽的解剖发掘,更使我们对当时大型夯土建筑的基础处理技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发掘墓葬属蒋家沟墓地,发掘墓葬13座、马坑1座,已发掘完5座。均为南北向竖穴土圹墓,以小型墓葬为主,出土有陶器、玉器、蚌器等随葬品。(二)陵墓1.北周晚期墓葬本年度我院在凤翔西区发掘了10座西周时期小型墓葬。其中西周中晚期墓葬为长方形带二层台竖穴土坑墓,随葬陶器组合分鬲、罐和单鬲两种,个别墓葬还出土石圭、蚌饰、贝壳等,这批西周墓葬的发掘丰富了凤翔地区周人文化遗存的实物资料。2.随葬品瓷器结构寨头河墓地位于洛河支流———葫芦河北岸一处舌形坡地上。目前已发掘战国墓葬90座及方坑3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向以东西向为主,墓主头向东西均有、各占一半,葬式以仰身直肢为大宗,还见少量屈肢葬、二次葬和解体葬。葬具有单棺和一棺一椁之分。墓内随葬常见牛头、羊头和马头,置于棺椁顶部墓主头向一侧或墓壁上的侧龛内。随葬品(图版四,1、2)有陶、铜、铁、骨、玉、石、料器等多种,数量逾千件。陶器大致分为“甘青”和“中原”两个系统(图版三,1、2)。甘青系统的陶器主要有大口罐和铲足鬲,其与“寺洼文化”陶器有诸多相似之处。就陶质陶色、装饰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而言,二者并无明显区别,但器物组合中缺少豆,数量最多的大口罐也未见陇东地区寺洼文化常见的马鞍形口。中原式陶器主要为豆、罐。通过陶器的对比分析,并参考墓地出土的战国魏“梁半釿”和“阴晋半釿”等钱币和相关文献记载以及金属器、动物及人骨鉴定和研究的结果,初步将这批墓葬的时代确定为战国中晚期,族属推测为戎人,国别属魏。寨头河墓地是陕北地区首次全面清理的战国墓地,为延安地区陶器序列的建立填补了重要的一环。发掘的同时开展了墓地所在的葫芦河流域的区域考古调查。目前,在距离寨头河墓地西北约4公里处的史家河村新发现一处战国墓地。与墓地相关的居址虽尚未发现,但在墓地以南的葫芦河河道内,发现战国时期的大量板瓦残片,据此推测居址可能随着葫芦河河道的变迁已被冲毁。3.竖穴土木棺墓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和蒲城县文物局对蒲城县永丰镇发现的4座战国墓进行了发掘。墓地位于蒲城县永丰镇以北洛河东岸的黄土台塬上,面积约40万平方米。由于近年当地盗墓活动猖獗,导致多座大中型墓葬被盗掘。为了搞清墓地的规模、时代和性质等,我们对钻探发现的26座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的4座墓进行了发掘。其中M2为一座大型长方形竖穴土圹木椁墓,东西向,开口长9.7、宽7米,深11.5米。墓葬近年被盗,4个盗洞直通墓底,盗洞内发现有铜剑柄残段及铜器残片等。墓葬开口北边外有3个祭祀坑,其中K1、K3内各有1具幼犬骨架;K2内有2件陶罐。墓室有生土二层台,一椁两棺(已朽),西端有一较大壁龛。墓主骨架无存,墓室内除出土1件玉璧及少量漆器铜饰件外别无他物。西端壁龛内发现大量动物骨胳,有牛、马、羊、鸡、狗、兔六种动物;另外还有2件装粮食的陶缶。M3、M4、M5均为中小型竖穴墓道土洞墓,东西向,墓道宽于墓室,有脚窝,洞室木板封门。其中M5墓道长4.1、宽约3.54、深6.1米。一棺,骨架已朽,仰身直肢葬,头向西,性别不详。墓室内出有鼎、盒、罐、甑、鍪、茧形壶等陶器35件,铜钱1枚。从墓葬开口层位及出土文物(图版四,3~6)看,这批墓葬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其中M2为战国晚期;其他3座墓时代为战国末或秦代。4座墓葬中M2为竖穴土圹木椁墓,形制大,规格高,随葬有玉礼器、铜器等,说明墓主身份地位较高。从墓葬分布排列来看,这里应是一处家族墓地。这批墓葬所在地战国时期曾一度为魏国的占领区,秦魏两国的文化在此交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4.墓葬形制及文化内涵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白水县史官乡西章村发掘东周墓20座,出土器物132件。此次发掘的东周墓葬,均开口于三层下。竖穴土坑,平面长方形,墓壁较直,规整,上下口基本同大,有的墓壁发现成行脚窝。皆为一棺一椁,在椁外与墓室壁间形成活土二层台。葬式为仰身曲肢,头西脚东。绝大数墓葬出土陶器,铜器、石器仅见一带钩、一石圭及部分残碎玉块。出土陶器位于墓室西部棺椁之外,绝大多数组合为1鼎或2鼎、2簋、2壶、2豆,加1匜、1甗、1钵、1囷等,少数墓葬组合为1罐、1盆、1鬲或仅为1罐、1鬲。从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判断这批墓葬皆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三、秦汉考古(一)帝陵1.“亚”型钢大墓2011年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启动秦东陵大遗址保护工作,主要工作为四号陵园的大面积考古勘探及局部发掘,其中,勘探范围为南北长1200、东西宽约9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发掘主要是对勘探发现的建筑遗址及壕沟遗存进行试掘,目的是探明秦东陵陵园范围、陵园形制及文化内涵等基础信息。经过勘探确认,陵园内除20世纪80年代勘探发现的1座“亚”字形大墓、2座“甲”字形大墓外,新发现了陵园内残存的围绕“亚”字形大墓的东、南、北三段内壕沟,围绕“甲”字形大墓的内外壕沟4段,小型墓葬125座,其中与陵园相关的小型墓葬123座,汉墓2座,陪葬坑3座,建筑遗址3处。其中内壕沟围绕于“亚”字形大墓四周,在大墓东、南、北三侧勘探发现有残存的壕沟遗存,其中东侧现残长120、宽1.2米;南侧长164、宽1.9米;北侧因雨水冲刷,现长308、宽7~31.6米;小型墓葬中竖穴土坑墓56座、竖穴墓道洞室墓67座;陪葬坑均为长方形,大小不等;两处建筑遗址分别位于“亚”字形大墓东侧和南侧,其中东侧建筑遗址位于内壕沟以内,南北残长68.4、东西宽5~9.5米,夯土基址残存0.1~0.3米,南侧建筑遗址位于南部内壕沟以外,东西残长39、南北宽4~6.7米,夯土基址残存0.1米。通过勘探,对秦东陵四号陵园形制布局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座“亚”字形大墓居中、双重壕沟围绕,内壕沟为人工修筑而成,外壕沟借用自然沟道。还有二座“甲”字形大墓,其中一座“甲”字形大墓周围有内外壕沟,周围分布有较多的小型陪葬墓。还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等遗存。为了解建筑遗址及壕沟的性质,对建筑遗址及“亚”字形大墓东侧内壕沟、“甲”字型大墓东北侧内壕沟及北侧外壕沟进行了解剖。试掘显示,“亚”字形大墓东侧内壕沟剖面为梯形,上宽下窄,上口宽2.2、下口宽1、深3.5米。甲字型大墓东北侧内壕沟宽0.9~1.2、深0.5米;北侧外壕沟南北宽1.6~1.7、深0.9~1.05米。2.秦始皇帝园林北半部建筑遗址2011年度,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由我院和秦陵博物院共同组织完成,工作主要是K9901陪葬坑和陵园内城垣内西北部建筑遗址的发掘,同时,为进一步子解秦始皇帝陵园内地下文化遗存的分布及范围进行考古勘探。K9901陪葬坑发掘。1999年3月发现,同年进行了局部试掘。该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部的内外城垣间,北距K9801(铠甲坑)约39米。为一座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的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斜坡门道。坑体东西长约40米,坑内有两条东西向的夯土隔梁,将陪葬坑分割成三条过洞。2011年8月,对K9901的全面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截止目前,已发掘到倒塌的棚木层,在发掘中,于填土与后期的扰土中,发现了带有彩绘的陶俑碎片、残破的铠甲片等遗物。秦始皇帝陵园北半部建筑遗址的发掘。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垣以内西北部,2010年曾在此处勘探发现了南北长610、东西宽250、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九条通道分割的东西对称的十进式建筑群。这一建筑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布局结构严谨、建筑结构复杂、形制规模宏大,在中国古代帝陵建筑遗存中不多见,应为秦始皇帝陵园内的陵寝建筑遗址,是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及中国古代帝王陵墓陵寝制度极为重要的新材料。本次发掘自2011年5月开始,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墙基、经过处理并带有颜色的墙皮、砖坯、卵石、经过火焚的室内地面等遗迹、遗物。3.陵邑整体形制2011年,汉陵考古队对汉高祖长陵、汉钩弋夫人云陵、汉宣帝杜陵、汉成帝延陵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对汉阳陵王皇后陵园围墙进行了考古发掘,与汉阳陵博物馆合作对汉阳陵帝陵陵园东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云陵的工作已经结束,其余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长陵汉高祖刘邦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窑店镇三义村北,陵区由陵园、陵邑、陪葬墓区三个区域组成。长陵考古勘探工作始于2010年3月,截止目前,陵园、陵邑的考古勘探已经完成,陪葬墓区的勘探工作正在进行,勘探面积130多万平方米。长陵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59.4、东西宽810.8米。其四周有夯土园墙,墙宽5米。勘探发现,长陵陵园除西墙因破坏严重未发现门址之外,其余三面均设有园门。南门位于后陵封土西南角,东门位于陵园东墙址中部偏北位置处,北门有2处,与陵邑共用,分别位于陵园北墙址中部偏西、偏东位置处。高祖陵位于陵园中部偏西处,封土呈“坊”形,底部134(南北)~160(东西)米,顶部17(南北)~50(东西)米,高约30米。吕后陵位于高祖陵东南方向,封土外形亦呈“坊”形,底部136(南北)~160(东西)米,顶部18(南北)~46(东西)米,高约30米。帝陵和后陵均在四面各发现墓道一条,其中东墓道最长,应为主墓道。帝陵和后陵周围共发现外藏坑285个,主要分布于帝陵东部和后陵北部区域。外藏坑平面形制多样,有长方形竖穴土圹结构、梯形斜坡道结构、“甲”字形结构、“凸”字形结构、双斜坡道结构、三条斜坡道结构、四条斜坡道结构、长方形坑道土洞坑室结构。在陵园东墙内发现有南北两排共69个长方形外藏坑,竖穴土圹结构,开口距地表深约1.2~1.5、长约3~4、宽约2~3、底距地表深5~6米。在帝陵封土西南角发现一排8座呈链状分布的外藏坑,中间有坑道相连。长陵陵园中发现建筑遗址6处,其中帝陵北侧和陵园东北角的遗址范围最大。这6处建筑遗址均有长方形的夯土台基,并发现有柱石、夯土墙垣以及石块铺成的散水等。长陵邑位于陵园北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170.5、东西宽1359.2米。西、北、南墙址及其外的围沟保存较好。陵邑东侧未发现墙址和围沟。陵邑南墙与陵园北墙共用,由陵园墙址西北角向西延伸约394米后与陵邑西墙址相接。墙址宽约12.8~16.7米。围沟位于墙址外围,距墙址约12.8~15米。发现门址2处,在北墙中部偏东位置和南墙址中部偏东位置各发现一处,南墙门址贯通陵园与陵邑。陵邑内遗迹大多已破坏不存,仅发现踩踏路土、建筑基址、灰坑和其它类型的遗迹。踩踏路土基本上呈“井”字形分布,南部和西北部里坊遗迹结构较为明显,平面呈长方形。陵邑内发现夯土基址4处、陶窑8座、水井4口、灰坑45座。长陵陪葬墓主要位于陵园以东,现已勘探陪葬墓25座,发现以围沟或园墙界围的墓园8座,外藏坑10多座。长陵陵区道路目前发现39条,多从陵园、陵邑垣墙的门址或者豁口处穿过,陵园内的道路多叠压在建筑基址和其他遗迹之上,部分可能为晚期道路。陵邑内的道路部分呈网状分布,应为当时的道路。云陵汉钩弋夫人云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大疙瘩村。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汉陵考古队对云陵进行了考古勘探。完成勘探面积14万平方米,探明了云陵陵园、陵邑的形制与门址的结构,发现墓道1条、外藏坑29座、墓葬6座、建筑遗址2处、夯土遗迹多处。杜陵汉宣帝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三兆村南(图版五,1)。考古勘探工作始于2011年上半年,目前发现了杜陵陵园的双重园墙,即帝、后陵各有陵园,其外侧还有一重更大的陵园。确定了汉宣帝陵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后陵目前仅在西侧发现1条墓道。帝陵、后陵外围均发现有数量不等的外藏坑。工作仍在进行中。延陵汉成帝延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马家窑村。考古勘探工作始于2011年上半年,目前基本探清了陵园园墙、门阙以及3处建筑遗址、5座外藏坑等。阳陵我院与汉阳陵博物馆联合对汉景帝陵园东门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门塾与主阙夯土台、夯墙及保存较好的草拌泥墙皮、柱槽等,墙皮上饰有青绿色彩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板瓦、筒瓦、瓦当等。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另外,汉陵考古队还对王皇后陵园东西围墙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揭露围墙长度13米。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了解、掌握了西汉早期长陵、中期云陵的范围、布局及结构,为西汉帝陵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西汉帝陵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资料。3)本次考古工作利用现代测量、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建立了长陵、云陵的GIS系统,为这些田野考古成果后期的资料整理奠定了基础。4)汉阳陵的发掘为了解西汉早期门阙制度、陵园制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二)废墟中的遗迹1.秦东南角的道路遗迹今年秦雍城遗址考古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是围绕着城址内道路及排水系统展开的。既往对各功能区的基本布局从宏观上得以确认,但关于当时各宫区之间的通行道路,或为街道,或为通行主干道之间的路网结构、属性及其之间的时代界定则缺乏足够的依据,至今仍没有定论。今年我院对所有道路的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共发现道路遗迹点30余处。对多段古代道路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过去被认为均系秦雍城道路的遗迹却不属同一时代,可分为东周、西汉、唐宋三期。年度内发掘出最宽、最长的一段道路,过去曾被认为系雍城时期的道路,现被重新确认为西汉时期的道路遗存,基本路宽18.3米,接近十字路口(图版五,2)处宽度近21米,路土厚度20厘米。车辙宽度分别为1米和1.4米,车辆碾压出的多条辙梁清晰。该路当与秦雍城时期道路没有关联,它是西汉时期修筑的国家大道,或为西汉时期修筑的“回中道”。而与其在雍城出现南北向交叉道路,则可能是分别通往城北的雍山祭祀圣地和城南的雍河水运码头。根据道路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目前在城址内发掘出的西汉时期道路之下没有发现秦雍城时期的路土迹象,说明秦在雍城置都期间该国家大道是从城外穿越的,待秦都城废弃之后才改道于此。根据调查,当时雍城受地形地貌及环境影响,由于西北高,东南低,加之从北山一带的水流通过白起河及其支流穿城而过,使当时的雍城成为水上城市,此次从城址内多处相关遗存中界定出属于秦雍城时期的道路遗迹,其走向与布局往往受到了河流的制约。尽管今年对雍城城址内道路系统所进行的考古工作项目系初期阶段,但已发现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尤其对秦雍城时期道路遗迹的确认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明晰的指向和参照。2.考古勘探发现遗迹秦咸阳城遗址系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项目,同时配合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2011年度工作区域主要位于十一号公路以西至聂家沟村北规划的秦汉大道之间。完成了调查20万平方米、勘探13万平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考古勘探共发现各类遗迹现象51处,其中灰坑31处、夯土基址2处、踩踏路土范围3处、墓葬1座、踩踏路土范围3处、活土坑15处、冲积沟1条;考古调查共清理断面22个,发现灰坑33个、窑址3处(清理2座)、墓葬3座、坑1处、灰沟3条、夯土建筑基址1处;秦咸阳城遗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成。通过调查与勘探,在聂家沟村北发现战国晚期至秦铸铜、冶铁以及制作兵器的手工业作坊一处,采集有铜、铁炼渣、少量石范与大量陶范残块,还发现石铠甲残片;清理的断面有战国至秦时期灰坑、建筑基址、汉代陶窑、灰坑、魏晋时期的墓葬等遗迹。为研究咸阳城的内涵、布局结构、聚落演变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本年度最重要的发现是在聂家沟村以北至汉惠帝安陵以东,发现一条南北向大道L1,目前已知长度约1300、宽50余米,这条道路的发现,对咸阳城遗址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对探索秦咸阳城外郭城及道路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发掘与铸铸遗迹杨凌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距西安82公里余,西去宝鸡约86公里。渭河自其南部东西通过。西南与市区相距约3公里处的法禧村周围区域,属渭河北岸一、二级台地,秦汉时期遗存丰富,恰与文献记载之秦汉斄城地望吻合。由此,学界普遍认定秦汉邰县故址就在这一带。目前已被纳入杨凌新区的规划范围。铸铁作坊就位于法禧村东南不足百米之处。2011年,为配合杨凌古邰国遗址公园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上述区域进行了详细调查,重点了解这里秦汉时期遗存内涵与分布。其中一项重要的收获是,在农大苗圃场西墙南段内外两侧,发现了大量的陶范(计约252件)及其它与铸铁相关的遗物(如铁渣),一并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秦汉瓦片与陶器残片。考古队遂对附近区域进行重点钻探,发现了多个包含有陶范及其它冶铸遗物的堆积单位。由此,初步确认该地点应为一处铸铁作坊遗址。为进一步了解作坊的特征与性质,考古队根据钻探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掘共布设不同规格探方与探沟11个(条),总面积50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水井等遗迹近40座。最重要的是,在16个堆积单位中出土了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物。种类包括:(1)陶范与芯,铸器类别可辨者达数百件,主要是犁、锄、䦆三类农业生产工具。不同铸器各有不同规格、大小者。(2)炉壁与鼓风管残块,其中鼓风管复原管径一般在7~10厘米左右。(3)炼渣、炉渣、残铁块与木炭块等。(4)附着有炼渣、铁锈的陶器与瓦片。另外,在2座灰坑内还出土了残版的“半两钱”石范4件。根据共存陶器与“半两钱”范的特征判断,该作坊的使用年代应在西汉前期。从出土的炼渣外部特征观察,与熔炼渣较为接近,而有别于冶炼渣;鼓风管的管径,也明显比冶炼炉鼓风管要细。凡此表明,该作坊很可能是以熔炼活动为主的铸铁作坊。就产品的构成而言,其主要是以生产农具为主,或可能兼做铜钱的生产,与同时期其它作坊同时生产其它工具或带钩等装饰品特点不类。就所出残铁块与炼渣特征判断,其技术体系很可能是铸造与锻造兼而有之。炼渣包含有木炭屑,堆积单位中也见不少木炭,表明作坊是以木炭为燃料进行生产的。由于本次发掘遗存大多只是冶铸活动的废弃堆积,未发现直接与铸铁活动相关的窑炉等生产设施遗迹,因此,有关作坊规模、内部布局尚不明确。虽然如此,但其重要性与意义却不容忽视,某种程度上填补了陕西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进一步弥补了先秦以迄汉代冶铁业研究的薄弱环节,对探讨铁器生产分布格局与演变具有积极作用。铸铁作坊的发现与确认,对于进一步厘清秦汉时期邰城聚落的内部结构,进而对研究秦汉郡县一级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亦有积极的意义。4.汉代陶窑窑壁西安市地铁二号线控制中心项目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村,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基建范围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早期至王莽时期墓葬30座、一条围沟、汉代陶窑3座、水井1座和1座明代墓葬。单组的汉代陶窑是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3座汉代陶窑分为3组,每组陶窑有1座,由操作间和单个窑室构成。Y2、Y3由一条窄长的坡道进入操作间。3座窑室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陶窑平面呈马蹄形,弧顶。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五部分构成。窑壁构筑方式为在生土内直接掏挖,窑壁涂抹一层草拌泥或是在窑壁做成后,在火膛与窑室四壁用砖坯横向错缝平铺砌筑,砖坯表面以草拌泥涂抹。在陶窑附近发现1眼圆形的水井。此次发掘,对于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变迁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5.柳巷东南角的考古发现2011年,常兴服务区征地范围内共发掘探方7个,面积约650平方米。发现灰坑10座、窑址2座,出土物包含有砖瓦等建筑材料以及少量陶器残片等,出土器物以及建筑材料年代以西汉时期为主。建筑材料以板瓦为主,筒瓦较少,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内饰布纹或素面。陶器残片器型以陶罐为主。本次考古发掘,对20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补充,说明了常兴服务区所在的尧上遗址可能为秦汉时期陶器作坊区。在对常兴服务区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我们对2010年钻探发现的常兴服务区西北约2公里处柳巷村附近的小城进行了钻探和试掘,通过对小城城墙的详探,探明小城基本呈正方形,每边长160米。在四角以及每边正中各凸出有一边长宽约20米的方形建筑,应该为角楼、敌台或城门。随后我们对小城进行了试掘,在城的西城墙南部以及南城墙东部布探方2个,试掘面积200平方米。城墙现存高约2、宽约7米,夯层厚度约5~6厘米,城墙外侧保存较好,城墙坡度比较陡峭,城墙内侧坡度较缓,且多处被破坏。试掘发现有大量条砖等建筑材料,条砖以一面带有细绳纹的为主,并且出土有数块砖一侧带有涡纹或菱形纹的条砖,判断年代应该为东汉时期。另外出土有夯筑城墙用的石夯头1件,以及东汉时期陶瓶1件。根据出土器物和建筑材料判断,该小城年代大致为东汉至北魏时期。柳巷小城的位于汉代眉县县城东北,该处史载有东汉末年董卓所建郿坞城。通过今年的钻探及试掘,证实了小城的规模、年代基本与郿坞城相符,是郿坞城的可能较大,但尚有待通过后续对城内详细钻探及发掘验证。(三)陵墓1.墓葬信息数字化采集凤栖原M1是该墓地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墓葬。该墓为斜坡道砖券洞室墓,墓道北侧设有一个砖券耳室。墓葬总长约26、墓室深约10米。墓室主要随葬了漆盘2件、漆耳杯20件,金银箍漆器20件,中型彩绘漆器1件,木椁遗迹1处、木棺遗迹1处。耳室(图版六,1)主要随葬了大型彩绘漆器1件、编织盛器11件。对于这些遗物、遗迹及时进行了信息数字化采集,同时,采取了现场提取与文物保护同时进行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信息。发掘期间,还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宣传了考古知识,获得很大的社会反响。2.室、室墓3座位于高陵县泾河工业园长庆东路南侧。发掘工作始于2011年9月26日,目前下挖至墓室顶部。该墓为一座“甲”字形土圹墓,坐北面南,由墓道、东、西耳室、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长约20、宽2~5、深0.7~5.5米,底部为斜坡状,两壁对应有两道台面。墓道底部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砖墙,双排砖,“人”字形砌筑,高0.85~1.18米。墓道填土中发现陶俑1件、陶罐2件、陶碟1件。墓道与墓室相接处东、西各有一砖券耳室,尚未清理。墓室土圹长11、宽9.2~10、深约6.5米。土圹除南壁外,其余三面均有三道台面,宽0.2~0.35米。土圹底部有东西并列的两座砖券墓室,目前正在发掘中。3.同时死亡研究探讨韩渭西煤层气管通工程建设过程中,钻探发现数座汉墓。我院组成考古队完成合阳坊社、韩城北香村4座汉墓的发掘。合阳2座汉墓均为斜坡洞式墓。两墓一南一北,一前一后,排列有序。M1为土洞墓。未见棺木,棺床上置有4具尸骨,其中一具似为孩童。发现4件铜簪,棺床前有陶罐5件。至于4人因何同时死亡,有待研究。另外在M1墓道南端2.6米处发现一小型祭祀坑,东西长2.1、南北宽1、深1.1米。坑东南角挖有壁龛,龛里置一陶罐,壁龛用8块陶砖封堵,坑口与墓道开口平行,似为同期。陶罐形制纹饰与M1的陶罐也极为相似。该坑似为祭祀坑。M2墓室呈方形,面积较大。西壁有壁龛。该墓早期被盗,尸骨零乱,仅存一陶罐及残陶片数块。在该墓室外壁发现一精致的砖门楼。门楼通高2.5米,顶部为斜坡状,砖与砖之间夹有对称花砖。门楼正面雕有对称的斗拱,花砖及内凹的方框。下层两边有对称的门柱。门楼整体造型精致美观,酷似合阳,韩城地区的老式门楼。从出土陶罐形制纹饰考察此墓时代应为西汉中晚期。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砖门楼,对关中民俗及古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M1祭祀坑的发现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汉中小型墓鲜见祭祀坑,该墓祭祀坑的发现填补了西汉关中地区葬俗研究的空白。4.墓葬形制方面,更注意了“身份证号”这一概念新开门安置小区位于曲江开发区,共清理汉墓20座,时代为西汉中晚期,出土各类器物约300件组(含铜钱)。以竖穴墓道洞室墓为主,砖室墓和长斜坡墓道洞室墓比重较小。是否为杜陵邑的墓葬区,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其中的“T”字形汉墓形制较为独特,而M14墓室铺地砖下埋设陶瓮的情况也较少见。这批汉墓虽然盗扰严重,但仍为我们了解关中汉墓的形制及葬俗提供了新材料。目前发掘还在进行中。5.墓葬形制及空间邓家原汉墓群位于位于西安兵器工业园内。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7座汉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墓葬均为长方形斜坡墓道砖室墓,南北向。墓道与墓室连接处砖封门。墓室均为砖券,依据形制分为带耳室、前后室、单墓室三类。出土陶仓、罐、壶、碗、灶、盆、勺、耳杯、猪、狗、鸡及铜钱、铜镜等各类器物110余件。这批墓葬为研究泾河以北地区汉代社会文化提供重要实物资料。6.墓葬形制及文化样品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张家堡发掘汉代墓葬32座,这是一处汉代墓园,该墓园南北长135、东西宽154米,兆沟宽约7、深4米。其中有一座甲字形大墓,斜坡墓道,被盗且遭火烧,总长40米,墓室长13、宽10、深约11米。其余31座墓葬中23座位于墓园内部,8座位于墓园外部。这些墓葬多为洞室墓,以竖穴墓道的为主,个别为斜坡墓道。本次发掘出土陶、釉陶器129件、铜器12件、石质器6件,陶、釉陶器形有罐、壶、盒、灯、奁、仓等,陶器多数带有彩绘,出土的陶编钟、编罄(图版六,2)较为少见;铜器有盆、铜镜、弩机等;石质器有砚、唅、耳珰等。四、三国、南北朝和隋唐的考古发现(一)定陵园考古、发掘2011年,“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继续进行。先后对唐高祖献陵和唐中宗定陵(封三,1)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对唐穆宗光陵陵园开展了局部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对献陵陪葬墓区进行全面考古勘探,完成勘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现大小墓葬200余座。此次勘探工作探明了献陵陪葬墓区的分布范围和墓葬详细数量,可以确定为献陵陪葬墓的共计93座,其他相关遗迹24处。献陵陪葬墓排列规律,墓园形制多样,有单独围沟式墓园、联排围沟式墓园和带有神道的墓园等,为研究初唐帝陵园陪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定陵进行了全面的田野考古调查,并对陵园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共计完成调查面积约25平方公里,完成勘探面积30万平方米。通过勘探基本探明了定陵陵园的范围和形制。定陵陵园位于富平县宫里镇凤凰山南麓,因山为陵,围绕陵山一周筑有夯土城垣,城垣四面辟门,四角有角阙。南有神道,神道两侧列置石刻。神道南部有乳台和鹊台,下宫位于陵山西南约2.5公里处。对光陵陵园东门门址、东门北侧门阙(图一)、东门南侧列戟廊进行考古发掘,并对已掩埋于地下的神道石刻进行清理。共计完成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上千件,采集标本180余件。东门门址仅存东半部分,夯土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东西残宽5.6米。原为殿堂式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梢间有隔墙,当心中间与此间为门道,门道宽2.8~2.9米,有6块门砧石和4个柱础石保存完好。发掘过程中在门道东侧堆积中清理出原门扉上的成排泡钉三处。东门北侧门阙台基础平面形状为梯形,阙台为夯土结构。阙台北部两次内收,形成三出结构,阙台四壁可见残留的白灰墙皮。阙台基础外放1.1米,夯土构筑,外四壁以条砖包砌形成台明,高0.9米。台基外有宽45厘米的砖铺散水。此次调查还对南门神道原掩埋地下的石刻进行了清理,清理出土石人8件,包括神道东侧4件文官石像,西侧4件武将石像,还在西侧蕃酋殿遗址附近及附近村庄发现蕃酋像残块5件。(二)废墟中的遗迹1.fps3f墙2011年度统万城遗址考古工作延续2010年未完成的、位于内城西部的6个探方,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房址6座(图版七,1),道路遗迹1条。出土物除砖瓦残片、陶器残片、瓷器残片、兽骨残块以外,还有陶球、白釉瓷碗、陶纺轮、“皇宋通宝”(公元1039~1053年)铜钱等。F1墙体系用夯土块夹杂砖瓦残块、石块垒砌而成,仅存墙基,出土瓦当、陶罐和陶纺轮等;F2亦仅存部分墙基,内有火炕、灶等遗迹;F5出土有兽面砖、花纹方砖、“开元通宝”铜钱等。10座房址的踩踏面均较薄,仅残存局部,房内的炕、灶等遗迹证明了其居住功能。统万城遗址自大夏到北宋初一直作为都城或州、镇、郡的治所而沿用,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北宋初期被毁后仍被西夏据为“平夏城”,至元朝始完全废弃。本年度统万城遗址的发掘成果证明统万城经北宋初期人为毁坏并迁走城中民众后仍有少数民族和汉族生活在这里,并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为研究统万城废毁后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印证了清代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37T 4791-2024煤矿井下超大断面硐室施工技术规范
- 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届高三(复读班)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读书社团活动策划(9篇)
- 歌颂教师主题演讲稿三分钟歌颂教师的主题集合4篇
- 光船租赁合同(2篇)
- 《职场沟通》电子教案 项目五 职场沟通中的礼仪准备
- 2025年紫外光固化油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付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低温超导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卖车场地租赁协议
-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草地调查规划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东北农业大学
- 酒店吃饭餐饮合同范例
- 2024年矿产资源开发咨询服务合同
- 上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职业生涯规划成品
- 期末模拟卷01(全国适用)-【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职业模块期末模拟卷(解析版)
- 建筑物拆除的拆除工厂考核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2024版上册期末测评(提优卷一)(含答案)
- 医疗护理员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