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远程教育项目运作_第1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远程教育项目运作_第2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远程教育项目运作_第3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远程教育项目运作_第4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远程教育项目运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远程教育项目运作

你好。据我们所知,在联合国儿童促进协会和中国政府合作的教育项目的框架内,许多远程教育项目已经实施了30年。作为远程教育领域的专业期刊,我们希望把这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给读者。答:您所提及的远程教育项目是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教育项目框架内的子项目,这方面的合作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2000年以前以援助硬件设施和部分教学资源为主,如向全国范围内约200多个县提供了大量卫星接收与电视设备、录像机录像带等。从2001年开始,远程教育项目的重心逐步转向推广“爱生教育”理念,近年来更突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注重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您可能已经注意到,“爱生学校”是联合国儿基会在教育和儿童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全纳”与“爱生”的理念是特别被强调的,远程教育项目也与此密切相关,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与多样化的探索,将这些理念落到实处,以有助于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国际上公认的爱生学校框架包括五个维度,即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伍德琛在2006年9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纳与爱生学校研讨会所致开幕词中所说,全纳及爱生学校框架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合作的产物,是由五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全方位模式:首先,它是全纳的,即确保全体儿童,无论其背景如何,能平等地参与学习过程;其次,学业的有效性和相关性;第三,爱生学校为儿童提供健康、安全和保护;第四,它是性别敏感的;第五,爱生学校使儿童、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这个框架是学校质量的理想指南,为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预期标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教育部—儿基会联合实施爱生学校项目总目标是让所有儿童入校就读,鼓励儿童参与学习并表达自我,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平等对待,消除性别歧视;最为重要的是为所有儿童提供有质量的教育,确保每个儿童得到全面发展。这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与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中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在边远贫困地区依然有儿童没有机会接受小学或初中义务教育,并存在严重的辍学问题,教育质量的差距和有限的升学机会也导致教育完学率问题比较突出,地方政府部门能够投入在教育领域的资源也有不足。在比较贫困的西部省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致力于同政府合作开展教育项目,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希望有助于对政策开发的支持以及在决策层面上对资源分配的推动,让所有儿童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并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完成学业。通过远程教育服务爱生学校和远程合作学习是儿基会教育项目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儿基会希望把相关项目结合起来,在新的项目周期中,争取到2010年,在乡镇一级学校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爱生学校试点校;加强开发互动教学资料的能力建设,特别针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爱生学校理念的传播;促进探究型和合作型学习;将现代远程教育—爱生学校中心的功能扩大至社区和终身学习的学习中心;扩大正在进行的远程合作学习的试点项目的范围,建立省际或省内姊妹学校合作关系;建立项目监督机制等。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上述远程教育项目,在具体的设计、实施等运作过程中,相关各方在基本思路方面有哪些考虑?答:为解决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家实施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运用不同模式的解决方案满足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需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弥合数字鸿沟。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的远程教育项目,也正是要致力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东西部和城乡差距,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实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实践经验。此外,中国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但比较而言,学生在创造性、灵活性方面,在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能和能力或利用信息与技术解决问题方面,在与人合作时需要施展社会技能等诸多方面则显露出较大的差距。一般认为,“21世纪学习技能”主要包括信息与交流技能、思考与解决问题技能、人际交往与自我导向技能。传统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开发只局限在基本认知技能这一小部分上,在开发其他优秀潜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远程教育项目的规划与推进着力于促进交流与协作,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探索消除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相关链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的教育项目合作今年是联合国儿基会和中国政府合作30周年,在过去30年中,这一合作已经成功实施了六个周期(五年为一个周期),取得了重大成就。截至2008年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中国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超过4.95亿美元的无偿援助资金,在华开展了150多个项目,涉及儿童卫生、儿童基础教育、残疾儿童康复、儿童保护、水和环境卫生、艾滋病预防、紧急救灾等领域。在儿童教育和发展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联合国儿基会成为支持中国实现1990年全民教育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1985至1989年,儿基会协助中国在多所大学中开展了学前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多所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学校。此外,还协助中国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培训。在2001-2005年教育部和儿基会项目合作周期内,通过由儿基会资助的教育与儿童发展项目,“爱生学校”的理念首次被介绍到中国。目前,共有约1500所农村小学采用了爱生学校模式,改善了学校的安全和管理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对中国西部地区的项目点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2006-2010项目周期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继续推进爱生学校和提升学生素质策略并使其内涵更丰富,继续加强方法创新,加强与西部项目省、县的战略伙伴关系,争取获得的成果包括:项目地区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提高;学校和学习者质量得到改善;校外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必要生产和生活技能;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能力得到增强,特别是在政策、规划和监测方面。的有效途径,努力将城乡学校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深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在教师的帮助下,亲身体验、探索世界,掌握“21世纪学习技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实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爱生学校理念,构建项目学校和伙伴学校健全的校园文化与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爱生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是本周期合作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能否结合具体的项目实施情况,概括介绍一下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如何做到确保远程教育项目基本理念和规划目标的达成?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曾在西部欠发达乡镇遴选了60所学校作为调研对象,共同开展了农村小学教学情况基线调研。调查结果表明:在这60所学校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导致这些困难的教育因素包括缺乏自信心,教学有效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得当,以及学习负担过重;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上课,95%的课仍然是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环境中授课,学生的课程内容局限于指定的课本;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获得外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是阅读和看电视,学生学习环境虽有明显改善,但分布仍不均衡;师生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相支持与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压力,包括工作任务过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班额过大,设备和书籍不足,缺乏提高教育质量的适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有56%农村教师强烈指出他们的培训机会过少。合作开展的远程教育项目试图在解决相关问题上取得进展和经验。举例来说,“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帮助东西部的小学建立手拉手“姊妹学校”关系,以贯彻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爱生学校的理念为宗旨,以互联网为东西部学校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着力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合作学习,以儿童为中心,以主题学习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开展不同地区间基于差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东西部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其教学的整合;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形成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项目学校一般来自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中心小学或完全小学,它们是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或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项目学校,伙伴学校一般来自发达地区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小学。这个项目涉及的区域包括广东、安徽、广西、甘肃、上海和重庆等。项目开展的主要策略是构建东西部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手拉手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开展关于儿童权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和爱生学校理念的培训;各级电教馆与专家合作,共同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开展关于行动研究、合作学习和远程合作学习的培训;通过开展远程合作学习项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通过运用协调策略,解决项目合作学习中的不协调现象和冲突现象;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策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ICT构建在学校和课堂重视儿童权利的学习环境。项目进行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包括“姊妹学校”项目标志(LOGO)设计与评选、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和童话世界(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画童话,演童话、评童话)等活动,开展“我心中的爱生学校”主题学习活动,并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思考,清晰表达,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也是采取项目学校与伙伴学校以“结对”的方式,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形成学习共同体,围绕共同的主题学习任务,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这一项目更明确地要求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城乡学习社区,将城乡学校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促进项目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改善西部学校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如信息素养、全球化视野、有效的数字化沟通、数字分析与解读能力等;实践“爱生学校”理念,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这一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通过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切实提升爱生学校理念中的“学业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将项目实施的重点更明确地聚焦、落实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项目强化了ICT运用于学科教育的探索,如主要在数学、语文和科学课教学中尝试,使ICT运用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科教育质量。项目活动的实施改变了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深受师生欢迎。该项目要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必须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在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要素、教学特点、设计与评价方法等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学校的遴选。在培训阶段,分别进行项目启动培训(由中央电教馆负责组织,相关地区电教馆、项目学校、伙伴学校项目负责人参加,明确项目的目标与实施要求)、项目教师省级培训(由中央电教馆与地区相关电教馆负责,项目学校与伙伴学校参与项目的学科教师参加,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与方法,确定远程协作学习主题,制定实施计划等)和校本培训(由各项目学校与伙伴学校根据选题需要,组织参与项目的师生开展校本培训,明确学习任务、活动计划、协作交流方式等)。在项目执行的年度周期中,要求学校合作组均要完成一个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选题、计划、实施、评价和总结等活动,项目组在每个执行周期均进行师生培训、项目监测评估、作品评选和项目主任执行会议,评估总结每个执行周期的成果与存在问题。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学校结对、选题设计、探究活动、网络协作和成果分享,在具体运行实践中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共同协作建构模式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校通过共同协商确定学习主题与任务,并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小组通过远程通讯技术就活动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互助,最终协同构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差异化建构模式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习小组围绕某一特定的学习主题,按照要求完成各自的探究活动并提交作品和相关数据,所有学习小组在分析各小组提交的作品与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结论,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应用ICT提高中国农村教育质量与普及程度项目”所秉持的理念和宗旨同样是通过运用ICT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环境,使农村地区的师生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包括探究性学习、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用以促进21世纪生活技能的培养,为教育改革和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实用模式。该项目拟用2009-2011的三年时间,在中西部四川、青海、宁夏、云南、江西等5个省、自治区的6个县的60所小学中实施,相应的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部分学校作为伙伴学校参与。这一项目所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活动包括:第一,建设基于ICT的教学支持中心,构建ICT学习环境。为学校提供一套ICT设备,包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相关的互联网设备和教育资源,建立基于ICT的移动学习环境,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和项目学习,从而使学校共享教育信息,开展教师培训,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实现互动式教学。第二,建立教师资源中心,培训教师应用ICT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爱生的教学方法等。第三,构建在线学习社区,开展基于社区的教师学习活动。建立城乡教师互动学习平台,促进城乡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经验分享和技术支持。第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从而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知识应用的各方面能力。由每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基于ICT的创新性活动,突出爱生和多样化的特点,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分享经验。第五,促进21世纪学习和生活技能的发展,包括安全、健康、卫生、环境教育,推动全纳和爱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生活技能。第六,监测和评估已有经验,为项目的延伸和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建立项目专家队伍,提供实地指导和监测,开展经验交流和项目影响分析研究,形成项目辐射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与途径。为保证目标的落实,项目规划了具体的预期成果和监测指标。预期成果包括建成60所基于ICT的教学支持中心,受益人群为10000名学生与2500名教师(每间学校4个班级);项目学校的教师普遍接受培训,其中40%的教师能够应用ICT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生活技能教育;学校能经常性的开展改进教和学的交流活动,参与活动的教师人数达到70%以上;形成一个可推广、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ICT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模式。监测指标包括学校师生有机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程度,如受益学生的数量和比例,女学生的受益比例,受益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女性教师的受益比例;教师能够应用教学资源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教师接受运用资源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培训比例,教师能够运用ICT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比例等;学校能够经常性地开展改进教和学的研修活动,如和同事讨论改进教学方法,集体备课,听其他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我上课,通过ICT支持中心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资源,通过ICT支持中心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能够运用ICT教学支持中心开展培养生活技能、学习技能的教学活动,如学生健康、安全和环境教育,学生人格教学(生活技能),培养学生探究、协作、沟通交流和表达的能力,社区活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等。问:中国-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远程教育项目,已经取得了哪些比较显著的成效?答: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调研与数据分析,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出远程教育项目的开展所取得的成效,希望这些成效与经验,能够对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远程教育项目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学生信息素养获得较大提升。“姊妹学校项目”评估调查显示,学生使用电脑和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多,几乎有50%的学生通常是利用互联网来搜索学习资源,学生搜索信息方式有所变化,从依赖电视和报纸杂志转向依赖网络和图书馆,特别是对网络的依赖大大增加,数据还显示,大部分学生会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更多学生会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远程协作学习项目”2008年11月进行的阶段性监测评估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信息收集与获取方法,能够利用电脑与他人交流、处理信息,制作学习作品,有96%的学生表示与他人的网络协作交流能力有所提高。有些西部学校的学生从未有过使用电脑学习和通过网络交流协作的经验,通过项目活动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还能够将收集的学习信息整合为电子作品。再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明显增强。“远程协作学习项目”阶段性调查显示,超过42%的学生能够围绕老师布置的任务顺利收集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信息,98%的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协作小组分配的学习任务,65%的学生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结对学校之间的学生交流主要通过QQ、论坛及电话等方式,68%的学生认为协作交流过程非常愉快,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远程协作学习方式,并能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思考问题、利用网络等工具寻找答案并将问题和答案与同学分享。此外,调查也显示东西部学生能力提高方面各有收获,在“姊妹学校项目”中,通过对比发现,项目学校学生认为,提高最大的依次是计算机技能、写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交到好朋友、提高学习成绩等;而伙伴学校学生认为提高最大的依次是交往的能力、计算机技能、写作能力、开阔视野、交到好朋友、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远程教育项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城乡学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远程协作学习项目”阶段性调查显示,近94%的教师认为与结对学校的合作交流对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有帮助,教师们普遍认为项目开展对自身的与他人合作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对新知识和新理念的获取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姊妹学校项目”的评估结果也显示,项目教师的远程合作学习指导能力明显提高,合作能力与自身专业发展有明显变化,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