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与大帝西汉帝陵位置及空间分布考述_第1页
长陵与大帝西汉帝陵位置及空间分布考述_第2页
长陵与大帝西汉帝陵位置及空间分布考述_第3页
长陵与大帝西汉帝陵位置及空间分布考述_第4页
长陵与大帝西汉帝陵位置及空间分布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陵与大帝西汉帝陵位置及空间分布考述

一西汉陵区布局西汉的十座陵墓分布在长安附近的平坦“平原”表面。除文帝灞陵与宣帝杜陵在长安东南的白鹿原和少陵原外,其余九个帝陵均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此外,还有四个西汉帝后陵域,这就是高帝父亲的万年陵、文帝母薄太后的南陵、昭帝母钩弋夫人的云陵、以及未曾完工和使用的成帝昌陵。所以,长安附近共有15座西汉帝后陵园。西汉帝陵的位置从文献记载到地面之上的高大山陵都是很明确的。到宋代文献记载开始混乱,对咸阳原上的九个帝陵以及陪葬的五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冢陵就分辨不清,再加上秦惠文王及悼武王陵(以前讹为周文王陵、周武王陵)错落其间,就更难以确指。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于每个陵前树立碑石,标明陵名,实际上多数是张冠李截。后来的研究者,以讹传讹,甚至还增添了一些错误1。根据近年来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实地考察2,将汉代帝陵所在位置及在地面之上的规模列为表1(见下页)。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附近是陂陀起伏的高原和地势低平的平原。渭河北岸与泾河之间是东西横亘的咸阳原,东南浐灞之间为白鹿原,白鹿原之西浐河和谲河之间为鸿固原,长安城东去函谷关的大道上有铜人原。西汉诸帝陵都营造在这些高亢的原面之上,这可能由于原上黄土深厚宜于埋葬,同时地势高亢,有高屋建瓴之势,立地顶天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西汉陵园布局最初是沿袭“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中国古代“族墓”制度。以高帝长陵为中心,惠帝安陵在长陵之右,景帝阳陵在长陵之左,而武帝茂陵又在右。但武帝之后,不再按昭穆之制,平陵、渭陵、延陵、义陵、康陵错落于安陵与茂陵之间。西汉每个陵园之内的布局大致都是由陵墓、陵园、寝庙、陵邑、陪葬墓组成一个陵区。帝陵和后陵都在陵园的西部,陪葬墓都在陵园的东部或东北部,供奉陵园的陵邑也都位于帝陵的北部或东北部。这种布局还是沿用中国古代西南为尊长的礼制。西汉帝陵除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外,余均为封土夯筑而成,陵底和陵顶平面近方形(或长方形)。从地表形态上可分为二种。一种为平地起冢,状如覆斗;另一种在陵上中部内收成台,如平陵、康陵、李夫人墓等。虽然西汉诸帝陵的高度都有定规,但两千余年来风雨所侵,人力平毁,已非原貌。根据文献记载,西汉帝后陵内之建筑和随葬品都是很奢华的。《汉旧仪》载:“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方内,外陟车石。外方立,先闭敛户,户设夜龙,奠邪剑、伏弩、设伏火。”《皇览》云:“……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浑杂物,扦漆缯绮金宝米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西汉帝陵玄宫及随葬品的实况虽有待于考古发掘来证实,但从咸阳杨家湾4、5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兵马俑,以及茂陵东1号冢出土的一些贵重文物来看,陵内的物藏应该是十分丰富的。史载赤眉军从茂陵中取“陵中物不能减半”,直到西晋时仍“朽帛委积,珠玉未尽”①3。西汉实行帝后同茔合葬制。《史记·外戚世家》集解引《关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这同今地面陵冢现状完全相符。每个帝陵都有同茔不同陵的皇后陵存在(个别是低于皇后的夫人或妃墓),皇帝陵和皇后陵的位置,帝西后东者有之4,后西帝东者亦有之5,其中关系尚待研究。汉元帝傅皇后按一般的同茔合葬制应与元帝同葬渭陵。《汉书·外戚传》:“元寿元年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论者因之谓今汉元帝渭陵东北约300米处,有一片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的高地,明显的是被削掉的冢墓的残存,当地群众叫塌陵,这应是合葬渭陵的傅皇后墓葬。但《水经·渭水注》载:“水南有定陶恭王庙,傅太后陵。元帝崩,傅昭仪随王(恭王)归国,称定陶太后,后十年恭王薨,子代为王,征为太子,太子即帝位,立恭王寝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寿元年傅后崩,合葬渭陵。潘岳《关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共陵地。诸候皆如之。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西北即傅太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傅太后冢,冢崩压杀数百人,开棺臭闻数里。……今其处积土犹高,也谓之墀又亦谓之增阜,俗亦谓之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郦道元不仅肯定傅太后陵在渭河南,而且还说在当时(北魏时)“积土犹高”。按照郦道元的记述,傅太后陵在渭河之南、灞河以东,在这一相关位置上,今西安市东北新筑镇西南之上双寨(原名上方寨),有大面积夯土层,从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可以清晰判断出是一座大的陵墓遗址。至于郦氏所说:“俗亦谓之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他当时并·没有弄清楚傅太后陵与汉成帝所筑之昌陵并不在一地,汉成帝昌陵在傅太后陵东南约5公里的吕家堡北,许王村东南,当地群众称“八角琉璃井”,今仍有基址残留6在西汉帝后陵中,太上皇陵、长陵和安陵,帝后似为一个陵园。阳陵及以后诸陵,帝后分别各置陵园,周长约1600米,筑有夯土墙,每面中央各开一门,阙门宽10米左右,陵墓置于陵园中央。陵园内或附近有寝和便殿,在离陵较远的地方或长安城内立庙,以便“日祭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7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西汉一个朝代在皇帝陵墓附近设立陵县。它的性质和作用一是为奉山陵,二是继承秦制为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8。汉代陵邑县开始于汉高祖长陵9,以后陆续设邑的有安陵、南陵、霸陵、阳陵、茂陵、云陵、平陵、杜陵共九个陵县。汉元帝时废除陵邑制度。过了30多年汉成帝又恢复起来。《汉书·成帝纪》,鸿嘉元年“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二年夏“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昌陵邑在新丰县的戏乡,具体地点有待于考察。西汉陵邑城在地面上保留有城垣遗迹的有长陵城、安陵城和云陵城。汉长陵故城汉高后六年六月建10。在长陵和吕后陵北,平面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南、西、北墙均系夯筑而成,无东墙。为什么长陵城无东墙呢?《长安志》卷一三引《关中记》:“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东面无城,陪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这说明由于长陵城东有大量陪葬墓,所以无东城墙。汉安陵城惠帝时置,《关中记》云:“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谓之女啁陵也。”安陵故城在安陵北900米,今白庙村,城呈长方形。云陵城汉昭帝时置11,故址在云陵北500米,平面呈长方形。其他陵邑的位置、规制等情况尚待勘察。茂陵邑城,在60年代以前,论者多以为在茂陵东豆马村,误。豆马村北有汉代成国渠遗迹。《水经·渭水注》成国故渠“又东经汉武帝茂陵南……。故渠又东经茂陵县故城南”。汉茂陵故城应在豆马村北汉成国渠北。历年来豆马村出土的汉代建筑遗址及砖瓦,水道管等应是陵园(疑为昭帝平陵)之建筑物。陪葬墓历史上由来已久。但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当首推西汉。每个陵区的东部都有一个庞大的陪葬墓区。陪葬墓中“列候坟高四丈,关内候以下至庶人各有差”12。外型分为:覆斗型、锥形和山型三种。其中锥形最多,覆斗形次之。山形是有具体象征的,如汉武帝茂陵陪葬墓卫青、霍去病墓象庐山和祁连山,就是为纪念他们在这一带的战功而兴建的。长陵陪葬人数之多,格局之严整在诸汉陵中最为典型。陪葬区由陵园东门(司马门)一直到泾河岸,绵延15华里。100多个陪葬墓中现在还有70多个墓冢位次排列整齐有序13。二姚兴陵夫人姚合乘舆壁画从西汉王朝的覆灭到隋王朝的建立,其间将近6个世纪,前后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在关中建都。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陵墓,或是由于他们的游牧习俗实行“潜埋”14,或是戎马倥偬之际,国力有限,无力营造浩大的陵园工程,所以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了一些简单的纪录。匈奴族刘曜建立的前赵,从平阳迁都长安,仅11年即被后赵石勒俘获杀于襄国(河北邢台西南)。氐族建立的前秦从苻健称帝到苻坚被后秦所灭也只有33年。苻坚被姚苌缢死于新平佛寺中。《元和郡县志》载“符坚墓在县(新平)东南二里”。今彬县城西南15公里的一片低洼土濠内,有一形状象一个角锥体的土堆(一头高为3米,东西长7米,另一头高2米,东西长3米,墓南北宽为21米,是一横宽纵狭的平面),群众称为“长角塚”,就是符坚墓。继前秦之后的羌族后秦政权,从姚苌称帝到姚泓被东晋刘裕所灭,共三帝34年。《晋书·载记》载姚苌墓称原陵,姚兴墓曰偶陵。《元和郡县志》载姚兴墓在高陵县东南13里,未载姚苌墓;《太平寰宇记》载“三主冢”在高陵县东13里,当即指姚苌、姚兴墓。至于姚苌之父姚弋仲墓在天水冀县、姚兴子姚泓被斩于建康(今南京市),当然都已经与关中无关了。鲜卑族人建立的西魏政权从文帝大统元年起至恭帝二年被北周宇文觉废止,只有22年都长安。《北史》记载西魏文帝元宝矩葬于永陵。《长安志》载“西魏文帝陵在(富平)县南25里”。宋游师雄绍圣元年(1094)《普宁寺题名》亦指明此为西魏文帝陵。然在宋代即有人误指此陵为北魏孝文帝陵,对此顾炎武《曰知录》卷二二《历代帝王陵寝》条已有辨正。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原吐谷浑人)徙居秦州,自尽以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后号寂陵,废帝时合葬永陵15。文帝的悼皇后(蠕蠕人),初葬于少陵原,后合葬永陵。西魏恭帝元廓葬地未详。取代西魏而建立北周政权的宇文氏也是鲜卑族,从宇文觉称周天王起至静帝大象二年被废止,共有五帝25年。如果加上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基础的宇文泰,就有六世。宇文泰葬成陵16,《元和郡县志》富平县下载陵在“市西北15里”。其他如孝闵帝静陵、明帝昭陵、武帝孝陵和宣帝定陵均不详所在。周宣帝死后,杨坚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仍立都长安。隋文帝葬太陵,亦称泰陵,与独孤皇后“同坟而异穴”③17。《元和郡县图志》卷二武功县下载“隋文帝泰陵,在县西南二十里三畴原上”。太陵在今杨陵区西约5公里的张上村北,在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上,陵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陵顶部平坦。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陵底部已被破坏了3—5米,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四周有陵园遗址残迹,陵东南0.5公里还有隋文帝祠遗址18。隋化帝“务存俭约”,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和泰陵的规模看,隋文帝起初并没着意为自己营建浩大的陵域,只是在独孤皇后死后,才令人择地略加营筑。有关泰陵的营建详情尚待进一步考察。隋炀帝杨广葬在杨州城外。恭帝葬处不详,以往传说的今咸阳隋恭帝陵,实万汉哀帝义陵。三陵区地貌:自然气景,文德皇陵所处之陵建都在长安的唐王朝共有十八个皇帝葬在关中渭水以北从乾县到蒲城绵延100多公里的黄土台原北部的岛状山丘上(见表2)。由于秦汉诸帝陵和诸陵邑占据了长安附近的咸阳原、白鹿原和少陵原,而秦岭和秦岭北麓的冲积扇上又不宜营建规模宏大的陵园,所以唐代陵墓不得不向渭北黄土原发展。在关中盆地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过渡地带有一条从西向东或东北的一脉绵延起伏的石灰岩山丘,状如黄土海中的一列孤岛,这列孤岛因位于关中之北,故称为北山。北山西从凤翔县的灵山向东经岐山县北的岐山、乾县北的粱山、礼泉县北的九嵕山、泾阳县的嵯峨山、富平县北的金栗山、将军山、蒲城县的尧山、金栗山,向东北直到韩城的龙门山。唐王朝的帝王陵多选择北山的山丘,以一个山丘作为一个陵园,这些孤立互不连属的山丘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居高临下,山势突兀。“因山为陵”,古亦有之。汉文帝的霸陵就是“依山为陵,不复起坟”。唐贞观九年李渊病死前遗诏“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19。但李世民却下诏“山陵制度全依汉长陵故事,务在崇厚”。这一诏令引起了群臣的争议,秘书监虞世南上疏反对,举出汉文帝霸陵“既因山势,虽不起坟,自然高敞”。建议薄葬20。李世民最后采纳了房玄龄的折衷意见,以东汉光武墓高六丈的制度来营建献陵。献陵仍为一覆斗形,实测陵高21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完全用夯土筑成21另外还有柏城和封城两大部分。李渊埋葬的第二年,即唐太宗贞观十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前曾对唐太宗要求,“诸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无用棺椁,所需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22。这年十一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以九嵕山为陵。李世民以山为陵,“俭约薄葬”的主要用意是怕以后被盗,为了使奸盗息心23。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尽管侈法俭约,实际上工程量之浩大,随葬品之丰盈都是很惊人的。昭陵“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有五重石门”。据《新五代史·温韬传》所载,“宫中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既然从唐太宗开始“以山为陵”,那么为什么后来敬宗的庄陵、武宗的端陵、僖宗的靖陵又恢复和献陵一样的覆斗型的土冢了呢?敬宗在位仅三年,武宗在位仅六年。僖宗也是当了六年皇帝,而且在此期间黄巢农民起义军曾占领过首都长安。唐王朝已面临土崩瓦解。或许是时间和钱财制约着他们没有能因山为陵。因为列朝“约锦金银之饰,禁奢华雕丽之工,皆例作空文”(见《全唐文》卷七六八六僖宗《遗诏》),实际上开山为穴,工程可能更大。唐陵的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的“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的建制设计的。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府机构)。外郭城从东南西三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唐陵的建筑也分三部分。陵寝高踞于陵园最北部,无论是依山为陵或覆斗型高坟厚垅,都显得巍峨高耸,这就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或封土堆建造方型小城,城周有垣,四面各一门,门外有双阙、双狮(献陵四门为八虎),城四角有角楼,南面为正门。关于玄宫的情况,从文献记载看昭陵的玄宫建筑是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架设栈道,栈道长400多米(二百三十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山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待奉皇后。待唐太宗葬毕方拆除了栈道。玄宫深七十五丈,有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除昭陵外,其他“依山为陵”的唐陵,大致由山下凿成石阶梯或台阶,达于墓门,埋葬之后拆除台阶一无形迹,“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唐陵南门正门,门外还有两道门阙。第二道门阙外有华表,朱崔、伏马、翁仲(石人)等石刻,象征天子出巡的仪仗队,犹如长安皇城中的三省、九寺等衙署。第二道门阙与第三道门阙之间分布着功臣密戚的陪葬墓,星罗棋布,如同长安外廓城中之坊里。除了内城南门之内有献殿,是节日纪念死者的地方外,各陵的西南面都还有“陵下宫”,是守陵宫员和宫人居住的地方。九嵕山西南坳里有个皇城村,村东田野里是一片瓦砾堆。按《长安志图》卷中《唐昭陵图》瑶台寺正当昭陵南方偏西,而昭陵的“陵下宫”在瑶台寺左侧24。皇城村东的瓦砾可能就是当年“陵下宫”的所在地。唐陵的范围大小有异。《长安志》载昭陵、贞陵封内是120里(周围),面积约30万亩,是国内最大的帝王陵园;乾陵是80里;泰陵是76里;其余十三陵封内均为40里。唐长安城周长约70余里,相当于泰陵的陵园,而小于昭陵、乾陵和贞陵。皇帝陵前矗立大型石刻开始于东汉。唐高祖献陵前有石虎,石犀和华表各一对,数量很少。昭陵有“昭陵六骏”石刻和石人像等,石刻开始增多。乾陵开始,石刻的品类、数量都远远超过献、昭二陵,并且形成了一套制度。乾陵内城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石狮南60米有石人10对,(乾、定、桥三陵与以后十三陵石人的排列和佩挂不同),再向南130米为石马五对,再南95米,鸵鸟一对,再南235米为翼马一对,再南284米为华表一对。北门之北又有立马六匹(景、简二陵北门外有小型石狮二对)。乾陵、泰陵和崇陵南门外陈列石刻人像群,乾陵为61,泰陵和崇陵各为8尊,这些石像多系王宾,至今乾陵61尊能够辨识者有木俱罕国王、于阗国王、吐火罗王子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