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_第1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_第2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_第3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_第4页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分析前言当今中国,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各类高层建筑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密集程度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大中城市,抛掷物坠落物致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对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相关损害责任的认定,一直是国内法学界探讨的热点,同时也是司法实务界经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我国法学界对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称谓不尽相同,有高空抛物侵权、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高层建筑物坠落物致人损害、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等等。2009年1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此类致害案件作为单独的类型纳入第十一章。其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见我国相关立法采用的是“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概念,本文亦采用与其相同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一项内容极其明确的法律规则,第八十七条很快将会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发生法律效力。但可以预见的是,对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的争论并不会平息,第八十七条的适用能否产生立法者所预期的社会效益,我们拭目以待。一、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依据《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我们可以推导出两层含义:一、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该侵权人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除非有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存在;二、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除非该可能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第一层含义,很容易依据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演绎出来,本文不做探讨。而第二层含义所指的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认定问题,恰恰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王利明教授就认为,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司法实践中,我国各地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分歧严重:有的法院判决依据自己责任原则,无法确定真正加害人时,完全由受害人承担损失;有的法院判决依据建筑物责任的规定,由建筑物的所有权人(建筑物区分所有时责任主体为全体业主)承担全部责任;有的法院判决依据共同危险行为的法理,由可能造成抛掷危险的部分业主承担连带责任;有的法院判决依据公平责任原则,由业主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甚至有的法院以缺乏明确的被告为由驳回起诉或者干脆不予受理。下面是国内的两起典型案例。案例一:重庆烟灰缸案2001年5月11日凌晨约1时40分,重庆市民郝某与朋友李某在街上谈事情,被临路楼上坠落的烟灰缸砸中头部造成重伤。事后,其家人对抛掷烟灰缸的肇事者调查无果,且公安机关也无法确定烟灰缸所有人。在此情况下,2001年8月,郝某将位于出事地点的两幢居民楼的产权人以及两幢居民楼一定楼层以上的25户居民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共同赔偿自己的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各种费用。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反复查证,仍难以确定该烟灰缸的所有人。一审法院认为,因难以确定该烟灰缸的所有人,除事发当晚无人居住的两户外,其余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烟灰缸的可能性,根据过错推定原则,由当时有人居住的王某等有扔烟灰缸嫌疑的20户住户分担该赔偿责任。最后判决,郝某的医药费、误工费、护理费、伤残补助费、生活补助费、鉴定费、精神抚慰金共计178233元,由王某等20户住户各赔偿8101.5元,在判决生效后立即付清;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也由22名“嫌疑”被告分担。判决后,王某等住户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20户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烟灰缸的可能性,虽然损害结果的发生不是该楼全部住户共同所致,但根据过错推定原则,事发时该两幢房屋的居住人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故维持原判。案例二:济南木墩案2001年6月20日中午12时许,济南市民孟老太在其居住的楼下与邻居谈话,突然被从该楼二单元楼上落下的一只木墩砸中头部,当场昏倒在地,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而事后公安机关调查此事时,木墩“神秘”失踪,无法查明谁是肇事者,也无法确定木墩的所有人。于是,孟老太的5名子女便将该楼二单元二楼以上15名住户告上法庭,请求判令上述被告共同承担赔偿责任。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在起诉时无法确认谁是致其母亲死亡的加害人,不能具体指明是谁侵害了其民事权益或与谁发生了民事权益争执”,其将该楼二单元的15名住户诉为被告,“显然欠缺明确具体的被告”。原告主张被告应承担《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的建筑物上搁置物、悬挂物坠落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但该坠落物“没有明确的所有人和管理人,且坠落物位置不明确,无法确定所有人或管理人”。据此,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九条第一款之规定,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出上诉。后经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提审、再审、再审二审,以“原告不能举证证明造成其母亲死亡的木墩的具体所有人或管理人,即证明侵权主体的证据不足”,“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为由,从实体上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二、我国法学理论界的代表性观点以上两个案例都是2001年的案件,它们的案发时间相距不到40天,但重庆和山东两地法院的判决结果却迥异。仅从结果看,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似乎更符合《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立法精神。其实,《侵权责任法》未出台之前,此类案件何尝是仅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在法学理论界学者们的认识也有着严重的分歧。观点分歧集中体现在三个民法典草案中。2002年12月17日,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八编“侵权责任法”第九章“物件致人损害责任”第五十六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的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脱落、坠落的物品致人损害,不能确定具体的侵权人的,由该建筑物的全体使用人承担侵权责任,但使用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具体侵权人的除外。”梁彗星《中国民法典草案》第一千五百五十四条“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中写到,“民事主体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的,由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和其他相关责任。无法确认加害人或者加害人无资力承担赔偿责任的,由对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承担补充责任,但义务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本条的关键是“安全保障责任”的适用条件。建筑物而产生的请求权,也就是合情合理的。此外,梁彗星教授的《中国民法典草案》没有直接触及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侵权问题,但该《草案》第一千五百五十四条表述的观点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安全保障责任”学说。梁教授不主张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作为一类独立的侵权责任加以规定,此类侵权责任完全可以认定为建筑物“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综合考察三种代表性的学说,我认为无论是“公平责任”说、“建筑物责任”说还是“安全保障责任”说,都不足以成为认定加害人不明的抛掷物坠落物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事实上,《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对三种学说的合理成分都有吸纳。同情弱者,预防损害,保护公共安全,这或许就是立法者意欲彰显的法律精神。四、比较法的角度:美国的加州椅子案(Larsonv.St.FrancisHotel)案情介绍:原告从被告酒店大堂走出时,被空中落下的一把椅子砸伤。虽然当时现场有很多人,但是却没有人看到椅子是从哪里掉下来,甚至在椅子离原告的头部几英尺之前没有人看见它,而且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椅子就是被告酒店的。于是原告依据“事实自证”(ResIpsaLoquitur)理论对被告提起过失侵权之诉。一审法院认为椅子坠落的事实本身不能说明问题,”事实自证”规则在本案中不能适用,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原告不能证明被告能够完全控制那把坠落的椅子,也不能证明如果被告尽到了合理的注意损害就不会发生,因此本案并不属于没有过失损害通常就不会发生的那类案件。在不能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而有可能是因为不应由被告承担责任的原因引起损害时,“事实自证”规则便不能适用。最终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在本案中,被指称抛掷物所由坠落的建筑物由一个法律主体所有或管理。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椅子就是从被告酒店坠落的,也不能证明椅子是酒店所有或管理的,但显然原告是以椅子是从酒店中抛落的为预设前提而起诉被告的。只要原告能够证明椅子的确是从被告酒店落下的,那么,被告承担责任就是确定无疑的。本案原告之所以败诉,就是因为她没有证明椅子是从被告酒店落下的,从而无法证明被告对椅子享有完全的控制权(因为大街上人们正在为V-JDay而狂欢,这就使椅子是从酒店落下的可能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也无法证明如果被告尽到了合理的注意损害就不会发生,事件就有可能是因为其他不应由被告负责的原因而发生的,案件也就当然不能适用“事实自证”规则而免除原告关于被告具有过失的举证义务了。较之重庆烟灰缸案,加州椅子案在案情上略有不同,但椅子案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奥布赖恩法官说过:“应当对人身伤害承担责任的人无法通过证据加以确认的情况时有发生,就如同本案一样,所以,与其为了让无辜的人承担责任而做出的牵强附会的法律解释以对付这种偶然事件,还不如让伤害失去赔偿,只有这才更合理,更符合法律的精神。”五、对《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之评述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其意义不言而喻。它实施以后,在保护民事权利、制裁侵权行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必将发生重大的法律调整作用。有了该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相信我国各级法院在审理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案件时将有法可依,以往此类案件同案不同判的局面也不会再出现了。同时,第八十七条彰显的法理精神也值得称赞:同情弱者,预防损害,保护公共安全。这些美好的愿望相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许的。但是,从现代法治理念的角度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实践角度观察,第八十七条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我个人理解,《侵权责任法》本质上是一部私法,同情弱者,预防损害,保护公共安全皆为公法主要功能之所在,欲藉私法之实施而得公法实施之功效,实践中能否取得预想的结果?第二,所有的良法都希冀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第八十七条也不例外。问题在于“公平”如何界定?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如何兼得?受害者得到补偿,对她或他而言是公平的,但对那些无辜被“株连”的业主而言,公平何在?更何况不是所有住高楼的人都是所谓的“富人”。(真正的富人都住在郊区和别墅里)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二者往往不可得兼,可依据第78条断案的结果可能是二者尽失,程序正义被破环殆尽,实体正义也无从体现,因为被牵连的业主可能从此对法律失去信心。第三,正如张谷老师在烟灰缸案中所担忧的那样:本案的处理结果,实际上意味着,这20户人家倘若想要独善其身,不受烟灰缸伤人之类的事件打扰,街谈巷议,蜚短流长,在所难免,把别人的隐私搞得一清二楚,绝不收兵。显然,法院在强迫人们做他们所不可能做到的事。我们看到这时的法律在鼓励公众扮演警察,其结果肯定是导致邻里之间互相检举揭发,一时搞得人人自危。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法的“定纷止争”功能,但依据第87条判决的案件肯定达不到这样的社会效果。第四,第87条要求可能致害的业主承担自证无过的责任,那么举证的过程,肯定会涉及多数业主的隐私,难道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就不去保护了吗?这可能是立法者立法时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五,回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我们用著名的汉德公式来剖析第87条。汉德公式的代数形式为:B<L*P(P为损害发生的概率,L为实际的损害,B为充分预防损害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加害人不明的建筑物高空抛物致害事件为例。在正常的社会治安环境中,此类事件多属偶然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我们给P赋值为0.0001(其实这个值已经很高了,现实生活中发生此类事件的概率应该远不足1/10000);对受害者个人和家庭而言,此类案件造成的损害一般很严重,考虑到侵权责任的私法性质,我们给L赋值为0.7(这里假设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价值总值为1,因为一次伤害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许是致命的,所以L被赋的值相对较高);至于B,它至少应该包括两部分,社会成本加上个人成本。显然二者加权后的值要远大于L*P=0.0007。(想一想只要是动员群众来实现某一社会目标,整体付出的成本肯定是巨大的,好在我们国家人力资源成本低,不是有所谓的人口红利一说吗?)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从实现法的经济效益价值方面考察,第87条的责任认定结果多半是背离汉德公式的。至于社会效益价值,受害者和其家庭是得到了业主的全额赔偿,但那些绝大多数是被无辜被株连的业主的损失谁来弥补?一个人内心的愤恨得到了平息,而让绝大多数无辜者遭受无端损失,这样公共安全就能得到维护?社会就能归于和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第六,现代法理学认为,法律应当具有预测的功能和指引的功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这两种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反观第78条,我们发现,对业主而言它更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落下的危险。法律规则的的预测功能被破坏殆尽。至于指引功能,可以肯定地说,它指引业主们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作用甚微。反之,它倒是可以指引投机分子趁机“敲诈”广大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