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对价抗辩探析_第1页
票据对价抗辩探析_第2页
票据对价抗辩探析_第3页
票据对价抗辩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票据对价抗辩探析

抗辩发票通常是指债务人在发票上记载的适当原因上拒绝债权人提出的请求的行为。我国票据法第1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本法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票据抗辩权与票据权利相对应,是票据债务人用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利用票据法对票据债权人和票据债务人的利益进行平衡保护。为了维护票据的流通性,适应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票据法侧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规定了“人的抗辩的切断”原理,即票据受让人在从前手受让票据权利时,并不同时受让该票据权利存在的抗辩事由,除法定特别事由以外,票据债务人不得拒绝履行其义务。即规定了对票据抗辩的限制,而票据抗辩的限制为票据抗辩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保证票据流通的必然要求,是票据无因性的必然结果。然而,票据抗辩的限制存在例外的情况,我国票据法第13条第1款规定有关票据抗辩限制的内容的同时规定了例外情形,即“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基于此而向持票人主张的抗辩称为“恶意抗辩”,易言之,如果持票人明知票据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自己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却仍然取得票据时,票据债务人可基于与出票人或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关于恶意抗辩问题,有关学者已做过论述,本文不再述及。笔者主要从无对价抗辩方面来论述票据抗辩限制的例外。一、支付对价时的抗辩我国票据法中的对价概念源于英美法系的对价(consideration),又称约因。在英美法中占有相当重要又复杂的地位。《英国票据法》规定对价是“有等值的酬偿”,而《美国统一商法典》除了将含义不明的履行约因的行为列入对价的范围外,规定“在下列情况下,执票人系以对价取得票据:a.执票人支付了商定的价值,或通过除法律程序外的方法取得票据的担保权益或留置权,此时,在所支付的价值或取得的权益的限度内,执票人被视为已支付对价;或b.执票人通过偿付前存权利主张或将票据作为该项权利主张的担保而取得票据,不论该权利主张系对抗何人或是否到期;或c.执票人通过交付流通票据或对第三人承担不可撤销的义务而取得票据。”但随着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融合,对价的概念为大陆法系所吸收。所谓“对价”,按照我国票据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就是“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意即持票人不得无偿取得票据,否则不享有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这里所指的“相对应的代价”就是指相等或相当的代价。如:出票人签发一张金额为10万元的汇票,收款人提供价值10万元的商品,该商品即为相对应的代价。票据对价“是指票据受让人在受让票据时向对方支付的代价。”票据对价的法律规定所针对的法律形态是票据权利的取得,为票据债务人提供了一个法定的抗辩事由,目的在于打破抗辩限制,对抗票据权利。无对价抗辩系指对没有支付相应对价的票据持有人,票据债务人可以对其主张对价抗辩,行使相对抗辩权。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我国票据法没有像《英国票据法》那样规定什么是对价,也没有像《美国统一商法典》那样规定什么情况下为给付对价,只是说“给付对价为给付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可见,对价一词,在我国票据法中并非“有等值的酬偿”,而指“相对应的代价”,而且对价是否为“相对应的代价”是由双方当事人在给付当时认可的。这就是说,给付的代价在客观上可能不相当,但票据双方当事人认为相当则为给付代价,或客观上认为相当,但当事人认为不相当,则不为给付对价。对价反映了人们对商事交易领域中交易客体的价值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认识。支付对价是票据流通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民商法要求的等价有偿原则在票据法上的体现。在票据实务中,主张票据有无对价涉及举证责任问题,我国票据法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一方当事人对此举证,英美票据法要求由持票人负对价举证责任。结合票据法原则,借鉴英美票据法的有关规定,笔者主张我国在票据实务中应参照英美票据法的做法要求主张给付对价的持票人举证。其原因在于对价的范围十分广泛,要求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所支付的对价举证,实属强人所难,因为持票人与其前手的交易未必由外人可得而知。根据票据法原理,票据债务人对支付了对价的持票人无疑不得行使抗辩权,但票据债务人对没有支付对价的持票人能否行使对价抗辩权呢?对此,我国《票据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因此,依法而无偿取得票据的持票人,在其前手的票据权利中如果存在有抗辩事由,票据债务人将仍能用来对抗持票人。这显然是票据抗辩限制的例外。然而,如果持票人不是无偿取得票据,而是取得时支付的对价不相当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对此我国票据法没有做明文规定。“对于以不相当之对价取得票据之人,票据债务人可对其行使票据抗辩权,因其对价既不相当,即难免有恶意之情事,故法律上仍亦不使之有优于前手之权利,以杜巧取。”有关学者的这一论断虽非无懈可击,但这一论断的积极意义重大。根据票据法的一般原理,只要票据取得人取得票据没有恶意,既不存在欺诈、偷盗、胁迫等,那么他自然取得票据权利,但该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所谓前手,在此是指直接前手,无对价或不以相当对价取得票据的持票人请求票据债权时,被请求人可以自己与其直接前手之间存在的一切抗辩对抗票据债权人。例如:甲因购买一批货物出票给乙,乙又将该票据以无对价或无相当对价转让于丙(例如半价或赠送),后来,甲乙之间的买卖解约,此种情况下,甲不仅可以原因关系未成立来对抗乙,并可以此来对抗无对价或无相当对价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丙;所谓丙没有优于前手的权利,是指丙不得享有优于前手乙的权利,由于丙无优于其前手乙的权利,所以甲对乙的抗辩得延续而对抗丙;在上述抗辩关系中,人的抗辩因无对价或不以相当对价取得票据而没有被切断,所以无对价抗辩也是票据抗辩限制原理的一个例外。我国票据法未明文规定对不以相当对价取得票据的持票人可进行抗辩不能不说是一个立法上的憾事。我国票据法颁布后,为配合票据法的贯彻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支付结算办法》中规定除依法可无偿取得票据的以外,不给付对价不得享有票据权利。而依据票据法原理和我国票据法的有关规定,持票人如在受让票据时无对价只是不得享有优于前手的票据权利,而并非是不得享有票据权利。对此问题前文已有所论述。该办法对此作出了违反票据法原理的更为严格的解释,使票据债务人享有了更为彻底的对价抗辩权,持票人的合法权益更容易受到不应有的侵害,二者之间的权利结构关系出现了失衡,已偏离了票据抗辩权的法律价值追求。当然,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结算办法属行政规章,其法律位阶较低,对人民法院审理票据纠纷案件仅有参考使用的效力,人民法院在审理票据纠纷案件时更应从票据原理和票据法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出发,正确认定当事人之间的票据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为作出符合法理的判断奠定基础。二、持票人前手的抗辩主要损害票据债务人的利益票据抗辩限制的实质在于为保障票据的流通性而降低票据受让人的风险,加重票据债务人的责任。根据票据法第12条的规定可知,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因其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所有票据债务人均可对其提出恶意抗辩。这种情况即是票据抗辩限制的例外之一。无对价抗辩与恶意抗辩一样,也是票据抗辩限制的例外。当票据取得无对价时,极有可能因此损害票据债务人的利益,而且无对价取得票据可能存在恶意,可能会损害票据债务人的利益。如上例中,乙将该票据以无对价或无相当对价转让于丙,丙向甲主张票据权利,这时若根据票据抗辩限制理论,甲不得以自己与丙的前手之间的原因关系来对抗持票人丙,但此时持票人丙必须是善意的。如果丙明知甲乙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接受此票据,属恶意持票人,甲可以依据票据法规定对抗丙。然而,如果丙是善意持票人,而仅仅是因税收、受赠、继承等原因无对价或无相当对价取得票据却要受到与恶意持票人所受到的相同的抗辩的话,将不利于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利益,也不符合票据法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基本精神。为公平起见,票据法需要在此处找到一个平衡点,鉴于此,票据法设计了无对价抗辩制度,即票据债务人可因持票人恶意取得票据而对抗之,但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善意持票人,除非该持票人取得票据时未支付对价或未支付相当对价,且前手存在可抗辩事由。无代价和以不相当的代价取得票据的人不应享有优于其前手的权利,所以在票据抗辩一点,也不能优于其前手。换言之,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前手所能行使的抗辩,也能对持票人行使。这样才公平合理。三、赠与买受人的情形从我国《票据法》第11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无对价立法例上采取了严格限制的原则,并且采取了列举的立法例,即无对价抗辩仅适用于税收、继承和赠与受让的情形,别无他路。但在实践中无对价获得票据的情形显然不是这三种类型所能全都包容的,如公司合并取得票据债权等情形。如果一公司非法获取一票据,为了避免自己去主张票据权利被拒绝承兑、拒绝付款的情况发生,那么该公司完全可以通过采取与其他公司合并的方式,通过合并后的公司以善意持票人的身份来实现票据权利,这显然违背现代民商法的公平法理,对票据债务人极其不利。因此,我国《票据法》对无对价抗辩采取列举的立法例不够妥当。四、关于取得票据时未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