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州园林初步分析》_第1页
读《苏州园林初步分析》_第2页
读《苏州园林初步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苏州园林初步分析》

陈聪周是中国园林学会和中国清史学会的高峰。他一生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笔耕不止,著作等身。直到今天,他的学术影响仍是历久弥新,惠及后人。作为他昔日的研究生,我曾经有幸聆听先生的教诲,听他讲作诗、作画、造园、做人的道理;作为今天的高校教师,我自觉地和不自觉地,学着用先生的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先生的园林思想博古通今,睿智而优雅,听他讲学总会莞尔一笑;先生的园林著作种类繁多,缜密而融通,读他的文章确是精神享受。对我自己来说,在先生众多的著作和有关文献当中,有5本书是最难忘的,体现了先生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更寄托了几代同济师生的真挚感情。1《苏州园林会计》1956年由同济大学教材科印行的《苏州园林》(1)可以说是先生在园林研究的成名作。我在1981年进入同济大学学习后,在图书馆偶然读到这本书,印象极深刻:漆布的硬封面,烫印书名,版式古雅,纸质厚实,令人爱不释手。更加美轮美奂的是,书中以大幅苏州园林黑白照片为主,层次分明,构图优雅,有水墨画的韵味;照片的题图是精心选择的宋词词句;一行“庭院深深深几许”胜却无数解说和注释,动人心怀;书的正文不是很长,题为《苏州园林初步分析》,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江南园林占地不广,然千岩万壑,清流碧潭,皆宛然如画”等重要观点。这本书是我对中国园林产生兴趣的启蒙之书,引导我后来投到先生门下,进行中国古典园林研习。后来我体会到,这本书的精髓,就是从诗情画意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园林,是对中国园林的一种认识论,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其后的几十年逐步发展,成为陈从周园林思想的奠基部分。先生1983年出版的《扬州园林》延续了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在先生1990年出版的《中国名园》中,更是把这种认识放在了全篇第一句:“中国园林如诗如画,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1982年,先生的大弟子路秉杰和日本学者横山正翻译《苏州园林》一书的日文版,随后在日本出版;眼下,《苏州园林》又由上海的一家出版社筹划以中英文双语再次出版;一本学术著作,历50年而风采依旧,堪称园林学界的佳话。2熔旧铸造,《续说园》《园林以园》1984年底,先生的代表作《说园》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可谓洛阳纸贵,我们建筑系各专业学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不同一般,软精装的封面以清代《随园图》为底;中英文合璧,中英文两部分中间配16帧清代造园图;中文部分由蒋启霆先生以小楷缮写。书的正文分为5章,其中第一章《说园》为1978年春天的一篇讲稿整理而成,最初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建筑版)》1978年第2期,其后意犹未尽,一发不可收,先后有《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陆续发表,后来5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正式出版。其后15年中,重印或再版十余次,经久不衰。《说园》5篇,是中国园林研究的经典之作。先生把对传统园林的研究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文章的主要思想,所用典故和实例,以及清丽的文笔本身,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说园》不仅是对中国园林的认识论,而且也是指导实践的造园理论,还是园林评论的美学原则。书中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大园与小园”“动观与静观”“借景与对景”“建筑与假山”等众多园林要素关系,提出了评判园林高下的“境界说”:“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些都对我后来的硕士阶段的研究有直接的影响。许多年后,我在设计福州天元花园住宅小区的时候,特别运用了《说园》提出的方法和原则来设计现代的住宅,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说园》境界之高,还高在超越园林本身,超越当时的时空限制,提出了对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吁:“近年风景名胜之区,与工业矿藏矛盾日益尖锐。取蛋杀鸡之事,屡见不鲜;……以有烟之工厂而破坏无烟之工厂,以取之可尽之资源,而竭取之不尽之资源,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应从长远观点来看,权衡轻重。深望主事者切莫等闲视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不协调之建筑万不能移入。”在我们今天对“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耳熟能详的时候,不禁要为先生30年前的深谋远虑感到敬佩。3问题的提出和参与编撰余生也晚,1986年投入先生门下时,先生已经68岁高龄了。入学第一年,我和王鲁民、雍振华3人几乎每周都到同济新村先生家中,或跟先生学习作画,或听他讲造园之理。先生谈话,经常穿插学界掌故、时事评论,非常有趣;在他家客厅里,也经常能碰到诸多文化名人和前来求教的普通青年。现在想来,这种景象是非常美好和难得的。我们也曾随先生到豫园内园改建工地学习,去泰安岱庙等地测绘考察。我们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在先生主编的专业著作中有小小的贡献。可惜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也未能如愿。大约在1996年夏,刘天华师兄提出建议,由陈从周先生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请各位同门尽可能抽时间参加编撰。尽管那时先生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长期卧病在床,但是他欣然应允,我们也非常珍惜能在先生主持下共同工作的机会。最后确定由刘天华担任执行主编,刘天华、蔡达峰、雍振华、张小岗和我作为先生门生参加了由12人组成的编委会。我有幸参与部分编写审校工作,自己撰写了苏州、常州、扬州园林的40多个条目。值得高兴的是,我把跟随陈先生读研究生时开始编写的、锱铢积累了10年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草稿加以校订,请雍振华兄作了补充,共38页录于辞典之后。最终2001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100余页,编撰者共111人。遗憾的是,此时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这本鉴赏辞典,可以算作是在先生主持下,师徒7人的一次专业合唱,也是一次非常值得纪念的绝唱。4《陈从周纪念总结》概述2001年秋,我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次年院庆50周年策划工作。在列席院务会时,我向院领导们提出,在纪念系列文集中应该有纪念陈从周先生的专集。这一提议得到了王伯伟、俞李妹等领导的支持。最后2002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学院50年纪念文集,一套共5本,其中就有《陈从周纪念文集》。从1952年院系调整形成同济大学建筑系,到1986年由建筑系发展为学院,到2002年建院50年纪念,同济大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大专业领域成果丰硕,育人无数。而冯纪忠、金经昌、陈从周3位巨匠,正是50年同济学术思想的典型代表。《陈从周纪念文集》由先生的大弟子路秉杰教授主编。这本书同样凝聚了路师兄和其他同仁的很多心血,从装帧版式到文稿插图,独运匠心,极为雅致。责任编辑陈立群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文集分4部分,第一部分为“古建筑、园林篇”,精选先生代表论文8篇,序文4篇;第二部分为“交游篇”,收录先生散文13篇,包括怀念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张大千、黄作燊等前辈老师的文章;第三部分是“书画篇”,收入先生书画作品30幅;第四部分为“怀念陈从周”,有罗哲文、杨嘉祐、苏州园林和绿化局、洪可尧、村上泰昭、路秉杰、阮仪三、蔡达峰、李振宇、薛求理、吕永中的怀念文章,也收录了以前俞平伯、邓云乡、冯其庸、赵朴初等名家为先生所作序文、诗文,以及刘天华兄记录的一篇访谈;其后是“附录”,有“陈从周年谱简编”和“陈从周主要论著”。这样的体例,颇不一般,小小一本书,精炼地勾勒出先生的学术研究、诗文交游、书法绘画和生平事迹。在院庆50周年时,这本文集受到众多校友的欢迎。5以文卷而忆先师,为作品集中点2007年是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筹备校庆工作之际,时任常务副院长的吴长福教授得悉陈从周先生家属收集了部分先生书画作品资料,准备结集出版,即提议此画集由学院来出资出版,作为同济百年校庆的重要纪念文献,并落实联系了上海书画出版社。这个提议得到吴志强院长等学院领导的一致同意,也得到先生的女儿陈胜吾、陈馨女士的大力支持。学院指派我作为画集的执行编委,负责画集的编辑整理,与出版社联系协调等工作。当时时间相当紧,编辑工作面临4个困难:作品资料收集不易;许多资料精度不够,修版工作艰巨;英文翻译有难度;史料核对需要细致认真。半年里,我们以对先生的敬仰之心为动力,四处奔波,终于在校庆之前完成了画集的编辑工作。《陈从周画集》一出版,就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同济大学校庆办、校办、校友会、学校各单位和仰慕先生者都纷纷前来求购此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