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马钢二电力公司金家庄村宋墓发掘简报
1984年10月24日,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二车间(以下简称马钢二车间)在水处理车间的土壤施工中发现了三座坟墓,并提交给市文化办。听到这个消息,文化办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因工程建设的需要,经研究决定,于当年10月25~28日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发掘先后顺序,由东向西分别编号为84MEM1、84MEM2、84MEM3(以下简称M1、M2、M3)。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布置上墙三座墓葬位于马钢二钢厂区内,西距马鞍山约为500米,南距马鞍山市金家庄区政府约为1.1公里。墓葬距离地表约为4米,封土已揭,由东向西平行排列(图一)。三座墓葬均为砖室结构,墓顶已被破坏,但可辨认为券顶。M1平面呈“凸”字形,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组成(图二),总长6.12、残高1.35米,墓向210°。封门墙两道,用砖斜向交砌于甬道口内外,墓室外部前侧砌出挡土墙,长1.36、宽0.15、高1.20米。甬道平面呈竖长方形,券顶残,两壁以三顺一丁起基,长1.47、宽1.36、高1.20米。墓室呈长方形,两壁以三顺一丁起基,长4.61、宽2.10、高1.35米。墓底有一层“人”字形铺地砖。墓砖大部分为素面,部分墓门砖上有铭文,短侧面反书刻有“乌江县”,长侧面刻有“咸和七年三月二日”,长0.30、宽0.15、厚0.04米。M2与M1相距约2.15米,向南伸出3.2米。平面呈“凸”字形,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组成(图三),总长5.76、残高1.36米,墓向195°。封门墙两道,用砖斜向交砌于甬道口内外,墓室外部前侧砌出挡土墙,长1.36、宽0.14、高1.36米。甬道平面呈竖长方形,券顶残,两壁以三顺一丁起基,长1.47、宽1.36、高1.36米。墓室呈长方形,券顶残,两壁以三顺一丁起基,长4.15、宽2.21、高1.0米。墓底有一层“人”字形铺地砖。墓砖大部分为素面,部分墓砖刻有“”字,长0.28、宽0.14、厚0.04米。M3与M2并列,相距约4米。M3甬道和后室一角遭机械施工破坏,仅存墓室和甬道口(图四),平面呈“凸”字形,残长5.10、内宽2.0,残高2.25米。墓向195°。墓壁砌法为三组三顺一丁,之上用青砖平砌起券,券顶残。墓底铺一层“人”字纹铺地砖一层。墓砖均为素面,长0.28、宽0.14、厚0.04米。二、墓葬和出土民艺片三座墓葬破坏较为严重,共清理较完整文物47件,其中青瓷器41件、青铜器2件、陶器3件、木器1件,墓中均发现了一些红色淤土和褐色漆皮。另外,M3中出土了大量残陶、瓷片和青铜器碎片,拼合后残缺非常严重,仔细分辨,器形有:凭几,仅剩一小部分几面和一蹄形足,灰胎;盘口壶,豆青釉,灰白胎;青铜鐎斗。三座棺木腐朽,有部分棺钉。尸骨无存。根据出土器物质地和器类分别介绍如下:1.施豆青釉长丝环状碗7件。分两型。A型6件。敞口,圆唇,弧壁下内收,假圈足。口沿、内底各饰一道凹弦纹,器内底有支烧痕和轮制弦纹。施豆青釉,釉不及底。灰白胎。M2:1,口径16.7、底径11.2、高5.8厘米(图五,1;彩版二,1)。M2:2,口径16.8、底径10.5、高6.8厘米。M2:15,口径16.8、底径10.5、高6.0厘米。M2:16,口径16.5、底径10.5、高5.9厘米。M2:17,口径17.0、底径9.8、高5.6厘米。M2:18,口径17.0、底径10.3、高6.0厘米。B型1件(M3:4),敞口,圆唇,弧壁下内收,平底。口沿内外、内底各饰一道凹弦纹,口沿上等分点四褐彩,器内底有八个支烧痕。施豆青釉,釉剥落严重。灰白胎。口径18.7、底径11.8、高5.4厘米(图五,2)。盏7件。分三型。A型2件。敞口,圆唇,弧壁下内收,平底。口沿外、内底各饰一道弦纹。灰白胎。M2:3,施豆青釉,釉不及底。灰白胎。口径9.1、底径5.0、高3.4厘米(图五,3)。M2:4,釉剥落。口径9.8、底径5.6、高3.1厘米(图五,4)。B型2件。敞口,圆唇,弧壁下内收,假圈足。口沿外、内底各饰一道弦纹。施豆青釉,釉不及底。灰白胎。M2:19,口径9.9、底径5.0、高3.1厘米(图五,5)。M2:20,口径10.4、底径5.9、高3.6厘米。C型3件。敞口,圆唇,弧壁下内收,平底略凹。施豆青釉,釉不及底。灰白胎。M2:26,底部有四处火石红。口径5.7、底径3.3、高2.0厘米(图五,6;彩版二,2)。M2:27,底部有三处火石红。口径6.9、底径3.6、高2.8厘米。M2:28,底部有两处火石红。口径6.4、底径3.4、高2.2厘米。钵7件。分二型。A型1件(M2:6),敞口,圆唇,弧壁下内收,平底。内外施褐釉,积釉和垂釉现象较明显。灰白胎。口径9.1、底径5.2、高4.8厘米(图五,7;彩版二,3)。B型6件。敞口,圆唇,弧壁下内收,平底。口沿处一道弦纹,器内底有轮制弦纹。施豆青釉,釉不及底,釉面剥落严重。灰白胎。M1:4,口径14.1、底径9.7、高6.5厘米(图五,8)。M1:5,口径15.2、底径10.2、高6.5厘米(图五,9)。M2:29,釉面相对较好。口径14.8、底径10.8、高6.1厘米。M2:30,口径15.1、底径10.8、高6.1厘米(图五,10)。M2:31,口径14.5、底径9.8、高5.8厘米。M3:5,口径14.4、底径10、高5.7厘米(图五,11)。香熏1件(M1:7),残。球形腹,镂三角形熏孔。承柱作喇叭状,立于承盘中部。承盘作碗状,敞口圆唇,外口沿下饰一道弦纹,平底。施青釉,釉不及底。灰白胎。承盘口径15、底径9.5、残高10.3厘米(图六,1;彩版二,4)。尊1件(M1:9),敞口,圆唇,直腹,平底,圈足。器内底饰三道凹弦纹,口沿外饰一道宽凹弦纹和网格纹。通体施豆青釉,积釉和垂釉现象较明显。灰白胎。口径22.2、底径16.8、高10.6厘米(图六,2;彩版二,5)。器盖3件。呈覆盖状。外部施豆青釉。灰白胎。M1:8,纽作柿蒂状,盖面饰三组凹弦纹,每组两道,子口。以纽为中心,饰六条放射状褐彩。通体施釉。盖径18.6、高6.2、子口高0.8厘米(图六,3;彩版二,6)。M2:21,纽作泥条状,盖面饰四道凹弦纹,盖面点褐彩。盖径14.9、高4.0厘米(图六,4;彩版四,6)。M2:33,盖径16.1、高5.2厘米。唾壶2件。浅盘口外侈,圆唇,束颈,溜肩,圆腹下内收,平底。通体施豆青釉,釉有剥落现象。灰白胎。M2:12,底部有墨书,字迹不清。口径11.2、底径9、高13.5厘米(图六,5)。M2:25,假圈足,口径10.9、底径10、高15厘米(图六,6;彩版三,1)。四系罐6件。分三型。图六墓葬出土青瓷器A型1件(M2:24),圆唇,口微侈,溜肩,扁圆腹内收,平底。口沿饰一道凹弦纹,肩部饰三道凹弦纹,对称等分横置四泥条系。内外施豆青釉,釉不及底。灰白胎。口径9、底径6.2、高6厘米(图六,7;彩版三,2)。B型2件。圆唇,口微侈,丰肩,鼓腹内收,平底。通体施豆青釉。灰白胎。M1:3,肩部饰一道凹弦纹,对置双复泥条系,垂釉现象较明显,器内外底有支烧痕。口径21.0、底径15.4、高18.7厘米(图六,8;彩版三,3)。M2:9,口沿饰一道凹弦纹,肩部饰两道凹弦纹,肩部等分对称四泥条系,横系和竖系相间。釉不及底。灰白胎。口径15.4、底径11.6、高16厘米(图六,9)。C型3件。圆唇,口微侈,丰肩,深鼓腹下内收,平底。肩部对称等分横置四泥条系。内外施豆青釉不及底。灰白胎。M1:1,肩部饰一道凹弦纹,釉有剥落。口径8.2、底径9、高11.9厘米(图六,10)。M2:10,口沿、肩部饰一道凹弦纹。口径9.6、底径11.8、高17.7厘米(图六,11;彩版三,4)。M2:11。口径9.4、底10.2、高13.2厘米(图六,12)。盘口壶3件。分二型。A型1件(M2:13),圆唇,浅盘口,长束颈,溜肩,鼓腹内收,平底。盘口、肩部饰一道凹弦纹,肩部等分对称横置四泥条系。施豆青釉不及底。灰白胎。口径8.6、底径8.1、高14.6厘米(图七,1)。B型2件。圆唇,浅盘口,短束颈,溜肩,鼓腹内收,平底。口沿上点褐彩。施青釉不及底,大部分剥落。灰白胎。M1:6,口沿上点褐彩,外壁饰两道凹弦纹,肩上对置两竖泥条形系,饰一道凹弦纹。口径10.4、底径10.2、高17.6厘米(图七,2;彩版三,5)。M2:14,口沿上点褐彩,饰两道凹弦纹,颈部、肩部饰五道凹弦纹,对置六泥条形系,四竖条系分两组对置,两横条系对置。口径13.5、底径12.5、高24厘米(图七,3;彩版三,6)。鸡首壶3件。敞口,束颈,溜肩,球腹下内收,平底。前有流,后有柄,肩部对称横置两泥条系。施豆青釉,釉剥落严重,不及底。灰白胎。M2:7,肩部施三道凹弦纹,流、口沿上有点褐彩痕迹。口径8.5、底径11.3、高20.0厘米(图七,4;彩版四,1)。M2:8,肩部施两道凹弦纹,流、柄、口沿和肩部点褐彩。口径7.6、底径10.5、高18.2厘米(图七,5)。M2:32,鸡冠与盘口相连。口径7.6、底径11.6、高20.6厘米。狮形插座1件(M2:5),狮呈蹲伏状,头部捏塑眼、耳、鼻,张嘴露齿,前腹刻划胡须,对称处贴一刻划狮尾。脊中部有一管状插孔与腹部相通。灰白胎。青釉,釉剥落。长15.5、最大腹径12.2、高15厘米(图七,6;彩版四,2)。2.弦纹图2双系罐1件(M2:22),喇叭口,束颈,溜肩,鼓腹下内收,平底。肩部对置两竖泥条系,系残缺,肩部饰一凹弦纹,器身满饰麻布纹。口径17.5、底径15.3、高18厘米(图七,7;彩版四,3)。砚1件(M3:1),泥质灰胎,弧壁,平底,下承以三足,两足残。直径16.3、通高3.8厘米(图七,8;彩版四,4)。盘1件(M3:3),敞口,圆唇,斜壁,平底。灰胎。口径16.3、底径15.3、高2.0厘米(图七,9)。3.面印2件,图7“山”字形钗1件(M1:2),长方形,器身由“工”字形连接左右两个“山”字形。长11、宽3.1、厚0.25厘米(图七,10)。六面印1件(M3:2),锈损。“凸”字形,上为印鼻,有孔可穿带,阴刻篆书。鼻印为“白记”,正面为“臣沈”,底为“谢沈”,为“谢沈白牋”,右为“谢沈白事”,后为“谢文仲”。通高3.5、鼻高1.0、宽1.0、鼻孔径0.3厘米,下部为正方形,长为2.0厘米(图七,11;彩版四,5)。4.一个篦梳1件(M2:23),半圆形。长5.4、宽5.5、齿长2.5厘米。齿34根(图七,12)。三、付款时(一)墓葬形制和文化装饰三座墓葬为“凸”字形,均遭不同程度破坏,M1部分墓门砖上反书刻有“乌江县”和“咸和七年三月二日”铭文。“咸和”是东晋成帝时期司马衍年号,“咸和七年”即公元333年,表明M1下葬年代不早于东晋咸和七年(333年)。“乌江县”是墓砖烧造地点,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在秦东城县的乌江亭地置乌江县,即今安徽和县乌江镇。2003年马鞍山林里东晋纪年墓1砖模印隶体反书“建元二年九月三日历阳”。“历阳”,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今安徽省和县。和县烧制的墓砖经常用于马鞍山地区的墓葬中,说明在东晋时期是当时重要的墓砖烧制点。M2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遗物,但墓中出土文物最多,可以比较的器物很多。四系罐、鸡首壶口造型与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东晋墓2中出土文物相似,唾壶造型与安徽当涂来陇东晋墓3中出土唾壶相似,几件点褐彩器物及黑釉钵符合东晋“前期少量出现的褐色点彩装饰开始流行起来,黑釉瓷器也少有发现”4的说法。从M2出土瓷器的总体器形看,器身还未向修长发展,器身的系也未出现东晋晚期的桥形系,最有时代特征的鸡首壶、盘口壶体型相对较矮、敦厚,器颈较短,没有南朝细长的特点,可见M2的时代应属于东晋中早期。M3出土器物很少,墓葬时代只能从几件文物和墓葬形制中判断。M3中的青瓷碗口沿上的点褐彩,是东晋时期比较流行的装饰手法,造型上与M2中M2:1碗相似,没有南朝碗弧腹特征。青瓷钵的大小、造型、胎釉几乎与M25中的钵完全一样。东晋晚期和南朝陶砚的砚池逐渐由平整向凹底演变,如南京油坊两座六朝墓葬东晋晚期M2中的陶三足砚,墓中出土砚池平整。陶盘和马鞍山上湖东晋墓中M2:7陶盘相同6。墓葬结构上,“不见东晋晚期到南朝刘宋早期常见的直棂假窗”7,未见“东晋直棂假窗上配置的”凸“字形小龛”8,同时也没出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南朝时期更为盛行”9的砖柱和角柱,墓葬形制符合东晋中早期特征。结合M3墓主的身份考证,综合来看,M3的墓葬时代应为东晋中期。马鞍山东麓六朝时期墓葬分布众多,上世纪至今在该区域相继发现了汉墓、东吴砖室墓、西晋砖室、东晋砖室墓等十余座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可以推断,寺门口(马鞍山东麓的地方俗称)地带应是汉末至六朝一处重要的墓葬地”10。M1、M2、M3三座墓葬规模相近,墓向基本一致,相距仅为2.15~4.0米,以六朝时期“士族门阀生前聚族而居,死后仍旧聚族而葬”11的规律推断,这三座墓葬应为家族墓。(二)墓主称谢沈M3出土的六面印阴刻篆书,鼻印为“白记”,正面为“臣沈”,底为“谢沈”,左为“谢沈白牋”,右为“谢沈白事”,后为“谢文仲”。可以推定M3墓主名为谢沈。查阅史料记载六朝时期,入仕为官的“谢沈”有两位,一位是东晋时期,另一位是南朝时期。1.谢沈介绍(1)谢秀的西举及其生平事件谢沈生于公元292,卒于公元344年。《晋书·列传·五十二》记载“谢沈,字行思,会稽山阴人也。曾祖斐,吴豫章太守。父秀,吴翼正都尉。沈少孤,事母至孝,……以太学博士征,……除尚书度支郎。……撰《晋书》三十余卷。会卒,时年五十二。沈先著《后汉书》百卷及《毛诗》、《汉书外传》,所著述及诗赋文论皆行于世。其才学在虞预之右云。”曾祖父谢斐为吴豫章(今江西省)太守,父谢秀为翼正都尉,翼正都尉是三国吴东宫属官,与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同称四友,以佐太子。根据谢沈的出生时间分析,谢秀辅佐的应为太子孙瑾,《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为太子”,公元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于洛阳”,吴国灭亡。孙瑾建衡元年(269年)被封为太子,公元280年废,所以谢秀为翼正都尉时间也就12年,再12年后即公元292年谢沈出生,如果谢秀30岁为太子太傅,292年的谢秀此时应该年近半百,属晚年得子,“沈少孤,事母至孝”,谢沈出生后不久,谢秀便去世。谢沈官至尚书度支郎,几次辞官事母箸书,编著了《晋书》、《后汉书》、《毛诗》、《汉书外传》等多部史书。(2)谢景仁家族成员考《宋书》卷五十二《谢景仁传》中记载:“纯孙沈,太宗泰始初,为巴陵王休若卫军录参军,山阴令,坐事诛。”太宗泰始初年即南朝公元465年,谢沈官为文帝第十九子巴陵王曹休若参军,又兼任山阴(今绍兴)县令,但因某事被杀。《宋书》又记载“景仁弟纯,字景懋,初为刘毅豫州别驾。毅镇江陵,以为卫军长史、南平相。”,“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从叔父也。名与高祖同讳,故称字。祖据,太傅安第二弟。”谢纯的祖父是谢景仁,谢景仁的祖父是谢据,谢据是谢安二弟。谢沈为当时显赫的谢氏家族后人。永嘉之乱时(311年),中原士民大举南下,谢衡也携全家由阳夏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之东山(今属浙江省上虞县)定居,史称东山会稽谢氏。谢氏初到江南,门第并不显赫,至谢衡的孙子谢安,在“淝水之战”中,运筹帷幄,以少胜多,名望四起,谢氏家族逐渐与王氏家族并成为当时显赫世家。此后,大多谢氏家族成员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谢沈便是家族权利的受益者。2.谢氏家族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变迁六朝时期聚族而葬在历史上比其他任何时期都要突出。聚族而葬就是家族中直系血统的人,死后选葬在同一地点,外人不得犯。这一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世家贵族都是聚族而葬,“《建康实录》等文献记载,除废帝司马奕葬吴县吴陵外,其余10帝均葬建康”12,安徽马鞍山朱然家族墓13、南京仙鹤观孙吴世家大族墓14、南京北郊象山王氏家族墓15、南京北郊老虎山南麓颜氏家族墓16等也是如此,其中颜氏家族墓中有7座墓葬,据考证,墓主为颜氏家族4至5代人,时间跨度近百年,说明百年时间内,外族人不能选葬颜氏家族墓地。按照这样的丧葬理念,马鞍山东麓发现的这些六朝墓葬,虽然时间跨度从三国吴到东晋,但地层清晰,墓葬排列有序,形制具有延续性,符合大家族墓地的特点,应该是谢氏家族的升仙之地。三国时期,南朝的谢沈家族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缵,谢安的曾祖父,曾任三国魏典农中郎将,为官后寓居洛阳(魏国都城),太康三年(282年)卒于洛阳,鉴于“殁于外地的勋旧贵族也要丧还京都”17制度,下葬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市云阳县等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十六模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济宁十三中2025年初三下学期生物试题2月16日周练试题含解析
- 武昌理工学院《数据库技术基础(ACCESS)》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医学院《数值模拟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济宁任城区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四次段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南方医科大学《大学数础(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能力进阶英语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工程定额原理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全国I卷)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宿州学院《咖啡文化与鉴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
-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真题数学试卷含解析
- 加油站股东合作的协议书
- 新会计准则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 输电杆塔用地脚螺栓与螺母条件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凌格风空压机L7.5-L30系列产品说明书
- Arduino应用技术 课件 第1-3讲 初识arduino、Arduino语言、Arduino基本示例
- 银行防抢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总结
- (高清版)DZT 0217-2020 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
- 校园安全培训合作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